羅瓊英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40歲以上群體較多發(fā)的一類氣道疾病,患者通常有持續(xù)氣流受限的典型特征,且由于年齡較大,患者的心肺功能普遍較差,急性發(fā)作期相對容易引發(fā)心力衰竭,進而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健康[1]。為控制病情發(fā)展,加快患者恢復,除積極的臨床救治外,做好相應的護理干預也至關重要。針對性護理是近年來臨床重點提倡的新型護理策略之一,能夠結合患者具體病情制定相應的干預措施,目前在臨床多個領域均有開展,且收效較好[2-3]。基于此,本研究以80例COPD合并心衰患者為例,探討針對性護理在該病患者中的實施價值?,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收入本醫(yī)院的80例COPD合并心衰患者,并以隨機數(shù)學表法分為兩組,每組40例患者。對照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42~79歲,平均年齡(65.47±6.25)歲;其中9例合并糖尿病,6例合并高血壓。觀察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43~78歲,平均年齡(64.98±6.31)歲;其中8例合并糖尿病,5例合并高血壓。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經(jīng)萍礦總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查同意。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①納入標準:經(jīng)臨床綜合診斷為COPD及心衰;具備一定的溝通能力;NYHA心功能分級Ⅰ~Ⅲ級;患者及其家屬已簽署相關協(xié)議。②排除標準:合并其他重要臟器功能疾??;惡性腫瘤;伴嚴重精神認知疾病等。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guī)護理,包括密切觀察病情,給予呼吸道護理、飲食及用藥指導,適當安撫患者情緒等措施。
1.3.2 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基于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實施針對性護理,具體措施包括:①心理支持:積極與患者交流,每日有效交流30 min,借此掌握其心理動態(tài)、情緒特點等,并有針對性地加以疏導和安撫,通過講述成功案例,幫助患者樹立治療信心,同時耐心傾聽患者訴說,積極詢問患者意見,盡量滿足其提出的合理訴求,指導患者在情緒緊張、煩躁時通過規(guī)律深呼吸、聆聽音樂或拉家常等方式進行控制。②體位指導:COPD并發(fā)心衰易引發(fā)水腫、氣喘等問題,故而護理時應加強體位護理,可協(xié)助患者取半坐臥位,夜間睡眠時可指導其采用高枕位,以減少意外情況發(fā)生。③呼吸道護理:每日按時為患者扣背輔助排痰,每次3 min,每日2次;同時指導其練習縮唇呼吸以及膈肌呼吸,每次練習10 min,每日3次。④加強營養(yǎng):結合患者病情,為患者量身定制飲食方案,叮囑患者每日多攝取優(yōu)質蛋白及富含維生素類食物,飲水量控制在2500 mL左右,少食多餐,優(yōu)先進食易消化類食物,嚴禁食用辛辣刺激類食物,并減少脂肪及鈉的攝入量。
1.4 評估項目 ①血氣指標:于干預前后通過肺功能儀測定兩組患者的氧分壓(PaO2)及二氧化碳分壓(PaCO2)。②心肺功能:于干預前后采用肺功能儀測定兩組患者的第1 s用力呼氣容積(FEV1)與用力肺活量(FVC);采用超聲心動儀測定兩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卡方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血氣指標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血氣指標測定值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PaO2較對照組更高,PaCO2更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不同干預階段血氣指標測定結果(,mmHg)
表1 兩組患者不同干預階段血氣指標測定結果(,mmHg)
組別nPaO2PaCO2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觀察組4053.47±5.6275.80±6.1154.86±5.4641.98±3.43對照組4053.85±5.7171.42±5.7955.03±5.8244.08±4.27 t0.2993.2900.1342.424 P0.7650.0010.8930.017
2.2 兩組患者心肺功能指標 兩組患者干預前測定的FEV1、FVC及LVEF指標值較接近,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上述心肺功能指標較對照組均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同干預階段心肺功能指標測定結果比較()
表2 兩組患者不同干預階段心肺功能指標測定結果比較()
組別nFEV1(L)FVC(L)LVEF(%)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觀察組401.38±0.361.94±0.382.26±0.312.56±0.2435.87±8.3650.65±10.34對照組401.37±0.341.75±0.422.28±0.282.42±0.2836.02±10.0345.86±10.15 t0.1272.1210.3022.4000.0722.090 P0.8980.0370.7620.0180.9420.039
COPD具有病程長、易反復發(fā)作等特點,是一種慢性進行性肺部疾病,主要由吸入有害氣體或粉塵、長期吸煙等因素引起,其特征是呼吸道氣流受限,難以完全呼出肺內(nèi)空氣。常見的COPD包括慢性支氣管炎和肺氣腫,主要癥狀包括咳嗽、痰液增多、氣短、胸悶等,癥狀通常會逐漸加重,并且會對日常生活和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影響[4]。近年來,受到第二產(chǎn)業(yè)發(fā)展以及大氣污染加重的影響,該病的患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趨勢,且由于通氣障礙,COPD患者普遍存在較重的機體缺氧問題,發(fā)展至一定程度還可誘發(fā)心力衰竭,進而加重對患者生命健康的危害[5]。對于COPD合并心衰患者,目前尚無特效藥物,多采用以吸氧、抗感染等為主的對癥治療,同時為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加快患者病情恢復,在患者治療期間開展精心、系統(tǒng)的護理干預措施也具有積極意義[6]。
針對性護理是現(xiàn)代護理學提出的新型護理模式之一,能夠更充分、更全面地考慮患者的實際需求并開展護理,與常規(guī)護理模式相比,其最大優(yōu)勢還在于制定的護理方案更具體、更具有針對性,相對更能夠滿足患者的身心需要[7]。多項研究表明,對COPD合并心衰患者實施精心且專業(yè)化的護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血氣分析指標,促進其病情的康復。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干預后的血氣指標(PaO2及PaCO2)測定值均有明顯改善,其中PaO2測定值較對照組更高,而PaCO2測定值較對照組則明顯下降(P<0.05),并且組間心肺功能比較顯示,觀察組患者的LVEF、FEV1及FVC指標值均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針對性護理在COPD合并心衰患者中的應用有效,相較于常規(guī)護理更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呼吸狀況,促進其心肺功能恢復,這與上述研究看法大致吻合。分析認為,針對性護理方案依據(jù)COPD合并心衰患者的生理及心理設計,其中心理支持能夠有效緩解其住院期間的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提高其對護理工作的配合度及心理舒適度;體位指導、呼吸道護理措施可保障患者軀體舒適,加快排痰,為患者呼吸狀況及心肺功能的盡早恢復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營養(yǎng)指導可及時補充疾病造成的營養(yǎng)耗損,增強患者的體質,同樣利于心肺組織及功能的自我修復[8]。
綜上所述,在COPD合并心衰患者中開展針對性護理是一種有效策略,能夠更好地改善患者的呼吸狀況,促進其心肺功能恢復,值得臨床借鑒以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