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炯
倫敦的幾大知名景點總是摩肩接踵,流連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為看到本真的倫敦,我干脆起了個大早。清晨五點,我從酒店出發(fā),一路走向倫敦橋。還未蘇醒的都市因少了旅客的侵擾,洗去了浮華與喧鬧,在霧靄隱約中還原本色。
早上五點的冷清街道上,雙層巴士幽靈般掠過,我在西敏寺對街的丘吉爾雕像下站定,大不列顛的種種風云際會在心中泛起漣漪,對面不遠處是唐寧街的巷口,警察們一邊喝咖啡一邊執(zhí)勤,開啟不知是否會發(fā)生特別事件的一天。
漫步到泰晤士河岸,大本鐘在晨曦中露出身影。我喜歡變換不同角度端詳這座世界第三高的鐘樓,它有著苗條挺拔的身姿,于1859年5月31日建成后,已默默矗立著為英國人民服務了近160年。身為這個國家的象征之一,大本鐘身上有著太多的故事,教人百看不厭。
與大本鐘隔岸相望的是1999年年底開幕的觀景摩天輪——倫敦眼。在晨霧尚未散去時,它的美貌還未盡顯。要等到白晝、等到天色大亮,與海鷗和白云一道盤旋之時,才能明白為什么這座原本只是英國為慶祝2000年到來而興建的臨時性建筑,能憑借顏值在市議會的表決下長期保留,并始終不乏排著長隊、渴望登上觀景艙俯瞰泰晤士河風光的游人。
提到泰晤士河,自然不得不提到一座座連接兩岸、形象各異的橋,其中最著名的還是英國童謠中的倫敦塔橋。這座始建于1886年的懸索橋分上下兩層,上層支撐雙塔,下層可供車輛行人通行,大型巨輪經(jīng)過時,塔橋下層可兩邊翹起。
塔橋離倫敦眼不遠,我喜歡順著河道走過去看它。保養(yǎng)得宜的它在外形上傳承了維多利亞時代的新哥特式裝飾風格,橋身涂有天藍和大紅的花紋點綴,十分養(yǎng)眼。這次,我等了好一會兒,才看到巨輪經(jīng)過時的橋身開合,從中足見老牌工業(yè)強國當年的底蘊。
華萊士收藏館被譽為“倫敦最美的小型美術館”
除了那些經(jīng)典地標之外,漫游倫敦的重頭戲當然是參觀博物館。我喜歡將時間大把大把地耗在這些裝滿珍寶的歷史建筑中——去感受全世界規(guī)模最大、最著名的大英博物館,混跡于國家美術館的人流中與一幅幅世界名畫相逢,在泰特現(xiàn)代美術館門口與一名英倫游吟歌手一起回顧那些英倫搖滾,迷失于VA博物館里那些繁復的藏品……
這一眾博物館里,最令我記憶深刻的是兩個小眾去處。
其一是華萊士收藏館,它隱藏在牛津街后方的靜謐街區(qū)里。最先吸引我的是它美麗的小院子,在不知不覺中隨著觀者步入其中,誰承想遠遠映入眼簾的竟然是那幅洛可可時期的名畫《秋千》,畫面上明亮曖昧的顏色與整個博物館的氛圍相輔相成。
華萊士收藏館的展品?約翰·索恩博物館外觀 圖/約翰·索恩博物館
華萊士收藏館被譽為“倫敦最美的小型美術館”,更有人稱其為“可與巴黎盧浮宮相媲美的地方”。收藏館原是華萊士爵士的家族宅邸,所陳列的展品原為他的私人收藏。華萊士爵士去世后,他的遺孀把全部收藏和宅邸贈予國家。繪畫展廳位于建筑二樓,主要以18世紀的法國洛可可時期的收藏品為主,這里并沒有大英博物館那樣如潮水般洶涌的人流,大可以優(yōu)哉游哉地和倫勒朗、魯本斯和委拉斯凱茲等大師的名作“一對一”。
在二樓的另外一個房間里,收藏著來自奧斯曼帝國、波斯和中世紀歐洲騎士所穿戴的鎧甲和頭盔,還有兩千多把佩劍,可謂實現(xiàn)了男人們的堂吉柯德武器庫之夢。
另一間令我印象深刻的小眾博物館是約翰·索恩博物館。此前,我只知道這是英國建筑大師約翰·索恩爵士的私人住宅,但隱身于一排豪宅之中的它,外表卻不算驚艷。然而當我遵循“不可拍照”的參觀要求,將相機和背包寄存并真正踏入建筑的那一刻,整個人活像進了藏寶洞的阿里巴巴,完全迷失在這個“光、空間和裝飾品完美結(jié)合的詩化建筑”中。
在游覽中,我得知它是英國最小的國立博物館,也是全世界最早對公眾開放的博物館之一。據(jù)說在1833年時,約翰·索恩設立遺囑,將自己的住宅捐贈給國家,但前提是從內(nèi)到外的陳設不能有一絲一毫的改動。因此這座博物館內(nèi)的陳列,至今還和當年索恩爵士在家時一模一樣。
與其說是“家”,它更像是一座耗費主人畢生精力雕琢成的空間藝術品。這里保留了索恩爵士生前收藏的約六千件文物和藝術品,這些珍寶主要來自埃及、希臘和羅馬,涵蓋青銅器、雕塑、馬賽克、建筑裝飾等門類,還有超過3萬張建筑圖紙。
最精彩的部分是整棟建筑的中庭,也就是原主人約翰·索恩的住房中庭。高高的空間和鏤空的房頂被他改造成了雕塑館,自然光主宰了整個房間,大量的天窗和彩色玻璃為藝術品籠罩上了一層神圣的光彩。因為房間內(nèi)過道狹窄,很多地方只容一人通過,而屋內(nèi)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密密匝匝地擠滿了展品,所以,上一秒你剛和某位羅馬將軍的頭像擦肩而過,下一秒可能就要貼著古埃及的石棺去摩挲這千年的歷史。
這種被展品包圍的氛圍感和歷史的包裹感,完全有別于任何一座常規(guī)意義上的博物館,讓人不禁感嘆索恩爵士是有怎樣的天才,才能將自己家裝點成如此絕世的藝術品。沉浸在這座別有洞天的博物館里,雖然無法留下一張影像,但是卻擁有了難以忘懷的至深記憶。
約翰·索恩博物館內(nèi)的藏品琳瑯滿目? ? 圖/約翰·索恩博物館
因披頭士樂隊而聲名大噪的阿比路
倫敦對世人而言太過熟悉,這個名字穿梭在各種故事中,而故事中的主角就藏身在這座城市的各個角落,稍加留心就會和那些神交已久的人事交匯。
沖著一張專輯封面,我找到了一條過街人行斑馬線,這就是那條因披頭士樂隊而聲名大噪的阿比路(Abbey road)。無論何時來此,慕名而來的歌迷都能“霸占”這個路口,來來回回地模仿偶像專輯封面上過馬路的姿勢,致敬那個經(jīng)典時代、致敬那支不世出的樂隊、致敬那張永遠聽不厭的唱片。
離此不遠處就是“全球最好錄影棚”——阿比路錄音室。在這里,不僅誕生了披頭士將近兩百首單曲和眾多英倫歌手的大熱唱片,還先后錄制了大眾耳熟能詳?shù)摹缎乔虼髴?zhàn)》《哈利·波特》《指環(huán)王》等電影的原聲。那些代代流傳的旋律就來自這個看似普通的地方,街邊和墻角還都布滿了與披頭士相關的涂鴉,臨走時,你又如何能忍住不在紀念品商店里買下一堆與之相關的周邊呢?
貝克街211B是福爾摩斯迷的必到之處
福爾摩斯紀念館內(nèi)陳設忠實還原柯南·道爾的原作
《歌劇魅影》紀念周邊
沖著一本小說,我找到了貝克街221B。雖然福爾摩斯只是柯南·道爾妙筆生花寫就的角色,但是這棟建筑卻足以讓全世界的福爾摩斯迷都為之瘋狂。作為一棟“假故居”,這里實則是一間陳列有關福爾摩斯物品的紀念館,館內(nèi)外到處洋溢著作品所處的維多利亞時代氣息。陳設上,館方按照小說細節(jié),完整復刻了福爾摩斯的起居室和臥室,比如桌子上擺著福爾摩斯的煙斗、獵鹿帽、凌亂的實驗儀器,還有一把只剩兩根弦的小提琴。
最有趣的是,一路上不光能遇到不少穿著打扮上頗有福爾摩斯和華生范兒的游客,紀念館門口還有書中人物“雷斯垂德警官”坐鎮(zhèn),一瞬間我仿佛穿越到了小說中。
沖著一首歌,我選擇在西區(qū)看上一場《歌劇魅影》。雖然整個故事早已爛熟于胸,但是待到那盞巨大吊燈轟然落下時,觀眾席上的我還是被舞臺效果所震撼。纏綿悱惻的浪漫樂章一首首縈繞耳畔,想必從天南地北匯聚在這座音樂廳里的人都能感受到無國界的音樂魅力。
敦特書店內(nèi)景
英國作家塞繆爾·約翰遜(Samuel Johnson)說,如果一個人厭倦了倫敦,也就厭倦了生活。每當我漫無目的地行走在倫敦街頭,總是會對這句話深表贊同,因為倫敦總能突然給予我驚喜。
比如創(chuàng)建于1912年的敦特書店(Daunt Books),名列“倫敦最美書店”“世界十大魅力書店”榜單的它最初是我無意間在街頭邂逅。這是一家主營旅游文學類書籍的專門書店,你需要按照它以國別陳列圖書的方式去發(fā)現(xiàn)和偶遇好書。書店本身是愛德華時代建筑,整個格局是深長的直條形,兩邊排列著高大的橡木書架,屋頂是玻璃的,自然光得以照進書店。獨特的采光方式為閱讀者平添愜意,仿佛更像是身處一座頗有歷史的圖書館。選一本喜愛的書,挑一把藤椅,讓陽光灑在身上,只恨無法將每一本好書都買回家中。
博羅市場是倫敦的“吃貨天堂”
富足了精神,也要犒勞轆轆饑腸。誰說倫敦是美食荒漠?只能說明你沒有找到正確的入口。在倫敦,腹中空空時,我通常愛去博羅市場(Borough Market),它號稱倫敦的“吃貨天堂”,承載了這座城市的煙火氣。市集里既有將蔬菜水果陳列得像藝術品一樣的小攤,也有各種手工的美食小點心,暖黃的燈光將氛圍襯托得特別溫馨。流連其間,如同走入一部充滿生活氣息的浪漫英劇,令人久久不愿離去。
華燈初上的倫敦市中心
當夜幕降臨,我回到皮卡迪利轉(zhuǎn)盤(Piccadilly Circus),這個繁華的街心交通樞紐離我落腳的酒店不遠。廣場中心高處的丘比特天使始終溫柔地望向來往行人,仿佛想把對這座城市的愛射進每一個路人的心口,穿行而過的我,只遺憾可供停留的時日短暫。
皮卡迪利轉(zhuǎn)盤上演露天嬉皮士演唱會
或許是丘比特聽到了我發(fā)出的感慨,就在我即將離開倫敦的前一晚,皮卡迪利轉(zhuǎn)盤上演了一場露天嬉皮士演唱會。身著維多利亞時代服裝的演出者拉著滿街的游客和觀眾載歌載舞,前一秒我們還是陌生人,這一刻歌舞狂歡,下一瞬又將各自天涯,但我們都在擁抱那個真實而充盈的人間倫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