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曾多次探索經濟改革,其第一代領導人金日成晚年與中國領導人鄧小平有過五次交往,都事關改革開放。時間跨度自1978年至1991年。
1978年9月,鄧小平出訪已經“喝上肉湯”的朝鮮,堅定了中國發(fā)展經濟的決心
20世紀70年代,朝鮮依靠蘇聯(lián)、中國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援助,經濟發(fā)展迅速,被譽為“遠東經濟發(fā)展的一個奇跡”,正處于“吃米飯、喝肉湯”的黃金年代。
1977年7月,鄧小平復出。面對中蘇關系惡化,越南完全倒向蘇聯(lián),中美關系因中國臺灣問題而陷入停滯的國際形勢,鄧小平認為,朝鮮經濟較為發(fā)達,與中國有著鮮血凝成的友誼,在中國外交中舉足輕重。
1978年9月9日,鄧小平率中國黨政代表團參加朝鮮國慶慶典,他向金日成通告了中國計劃與日本簽訂和平友好條約的考慮。此外,還通報了中國正在同美國談判關系正?;那闆r。金日成雖然對中美和中日關系日益升溫有些敏感,但最終對此表示理解。
1982年4月,鄧小平訪問朝鮮,3次深入會談打消金日成的疑慮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的道路。經濟特區(qū)建設如火如荼,同西方發(fā)達國家的關系也逐步升溫。
朝鮮當時實行的是蘇聯(lián)的道路和模式,雖然也注重對外貿易,但主要是面向蘇聯(lián)、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對資本主義國家則處于“是敵非友”的狀態(tài)。金日成心中充滿了疑慮:“中國還是社會主義嗎?會不會倒向美國?還是可以信賴的盟友嗎?”
為了解開金日成的心結,鄧小平于1982年4月27日至30日訪問朝鮮。通過3次深入會談,雙方了解了目前各自關心的核心問題和今后發(fā)展的主要方向,找到了利益共同點,基本消除了金日成的疑慮。
1982年9月,鄧小平陪同金日成參觀四川,金日成決心在朝鮮進行經濟改革初步嘗試
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韓國經濟發(fā)展開始增速,1974年人均GDP超過了朝鮮,到1980年,韓國人均GDP為朝鮮的2倍,被稱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為了應對韓國的挑戰(zhàn),1980年10月,朝鮮勞動黨提出了經濟建設的十大目標。金日成認識到必須進行經濟改革,他認為改革開放初見成效的中國是最好的榜樣。
1982年9月,金日成訪問中國。鄧小平親自陪同金日成到四川進行了為期4天的訪問參觀。通過這次訪問,金日成對中國改革開放的成果和具體做法有了深刻的認識,同時也開始反思朝鮮全盤蘇化的工農業(yè)經濟體制,并在不久進行了經濟改革的初步嘗試。
中韓關系解凍,1987年5月金日成再度訪華,鄧小平說“每個國家和政黨強求一致是不可能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與韓國一直處于冷戰(zhàn)。1983年5月,發(fā)生了中國民航客機被劫持事件,韓國很快把劫持降落在其境內的中國客機和旅客送還中國。中國政府投桃報李,在1983年8月申辦1990年第11屆亞運會中保證,將為包括韓國運動員在內的所有奧運理事會成員國派發(fā)簽證。此后,中韓兩國經貿關系日益密切。
1987年5月22日,金日成訪問中國。鄧小平與金日成舉行了會談,朝鮮希望中國帶頭以促使一些國家抵制1988年韓國舉辦的奧運會。鄧小平予以婉拒。
談到中韓關系的改善,鄧小平特別說道,處理國際問題需要從更加廣泛的角度觀察問題、回答問題、解決問題,每個國家的黨都只能根據(jù)自己的情況處理問題,強求一致的不可能的。別的國家的同志要理解這一點。
蘇聯(lián)東歐劇變后,朝鮮經濟嚴重受挫,1991年10月金日成訪華,鄧小平說“改革開放要有兩手”
1991年10月,金日成最后一次正式訪華。當時鄧小平因為年事已高,已不再會見外國客人,但這次還是破例會見了金日成。
鄧小平深刻分析了復雜的國際形勢,并指出,我們搞改革開放,要有兩手,一手搞改革開放,一手搞“四個堅持”,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東歐、蘇聯(lián)的事件從反面教育了我們,壞事變成了好事,問題是我們要善于把壞事變成好事,再把這樣的好事變成傳統(tǒng),永遠丟不得祖宗,這個祖宗就是馬克思主義。
這次訪問,金日成親眼看到中國經濟改革的巨大成就,回國后便向全黨提出“貿易第一主義、輕工業(yè)第一主義、農業(yè)第一主義”的綱領,并于1991年12月宣布建立羅津—先鋒經濟自由貿易區(qū)(簡稱羅先特區(qū)),基本照搬了中國深圳特區(qū)設立時的政策和做法。
不幸的是,就在朝鮮的改革起步之際,金日成于1994年7月8日與世長辭。
(摘自《文史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