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邦城黎海超
【關鍵詞】漢代吹簫俑;持簫底座;音樂性能;實驗音樂考古;宴樂文化
【摘要】漢代吹簫俑的簫管底端常會放置一個持簫底座,通過實驗考古的方法可以驗證持簫底座的功能。首先仿制出兩種形制的包括泥質陶、夾砂陶、泥質釉陶、夾砂釉陶等4類持簫陶底座,由真人模擬演奏,運用數字測音儀對聲音強度進行量化記錄并進行分析。實驗結果表明,相較于不使用持簫底座,不同材質的持簫底座均具有改善演奏聲音強度的作用,同時可提供一定的支撐,有助于緩解演奏者手臂肌肉疲勞。
吹簫俑是漢代樂舞百戲俑中的重要一類,也是漢代宴樂生活的重要見證??脊刨Y料顯示,漢代部分吹簫俑的簫管底端放置有一個近圓形或羽觴形的底座?!端拇ㄍㄊ贰分幸矊@一現象進行過簡要說明:“漢墓中常見吹簫俑的簫下置一陶缽或一羽觴等,表明當時演奏簫時,常用一容器盛水置于簫下以加強共鳴?!盵1]但目前國內仍缺乏關于吹簫俑的系統(tǒng)性、專題性研究,對吹簫俑的持簫底座涉及更少。如陳昱曈先生曾對川渝地區(qū)出土的胡人吹簫俑及相關墓葬進行了統(tǒng)計分類,推演漢代胡人在川渝社會中的地位[2],但對于吹簫俑持簫底座卻并未給予關注。
“實驗音樂考古是根據考古資料,通過對文物本身和制作過程的復制或模擬,來實現對音樂文物和事象的材料、結構、成形過程、功能以及聲音特性或音樂性能等方面的認知或檢驗,進而對古代音樂技巧和音樂行為得以有更深的實證性認知?!盵3]本文擬通過實驗仿制持簫底座,并結合真人模擬使用持簫底座進行演奏,分析持簫底座的音樂性能,探究吹簫俑持簫底座具體功用,再現古代宴樂情景。
一、漢代持簫底座的實驗仿制
漢代持簫底座的材質可能是陶質、木質、骨質等,考慮到陶質是漢代最為常見的器具材質,基于實驗的可操作性,決定以陶土材料仿制古代的持簫底座。
南京博物院藏有兩件吹簫俑,制作精致,比例勻稱,很有代表性。其中一件高61厘米,寬31厘米,跽坐,頭戴平巾幘,身穿交領右衽窄袖長衣,雙手右上左下,持簫于胸前作吹奏狀,簫底端放置一個近圓形底座(圖一,1)。另一件高58厘米,寬31厘米,姿態(tài)、服飾與上一件相同,簫底端放置一個羽觴形底座(圖一,2)[4]。實驗以這兩件吹簫俑作為參照,分別仿制了近圓形和羽觴形兩種形制的底座。
由于缺乏持簫底座的測量數據,只能根據圖片上持簫底座與吹簫俑的比例關系和生物考古已經得到的漢代男性平均身高約168.59厘米的數據[5],計算得出漢代持簫底座的實際大小。
考慮到陶土材料的收縮性,計算得出實驗所需近圓形持簫底座長3.25厘米,寬2.6厘米,羽觴形持簫底座長4.36厘米,寬2.58厘米。
漢代的陶器以夾砂陶為主,也有較多泥質陶,有些陶器表面施釉,這三類陶器都有可能被制作成持簫底座,故我們分別仿制了未施釉及施釉的泥質陶、夾砂陶材質的近圓形、羽殤形持簫底座各1件,以檢驗不同底座對簫聲的影響。仿制時按照漢代的制陶工藝操作,操作過程中用尺子精確控制大小。夾砂陶陶土和細砂的體積比為7∶3。釉陶采用含銅著色劑的低溫鉛釉,采取蘸釉和蕩釉相結合的方式上釉。完全干燥的陶胚在800℃的電窯中燒制。最終得到實驗用持簫底座8件(圖二)。
二、漢代持簫底座的功能驗證
實驗一:檢驗持簫底座對聲音的影響
對以上8件持簫底座開展測音實驗,需要的設備有簫、數字分貝儀。
選用Aicevoos數字分貝儀,型號為ASK10,測量范圍30~130dBA,30~130dBC,頻率響應30Hz~8KHz,動態(tài)范圍是50dB,極化電容式麥克風。使用環(huán)境為0~50℃,最大相對濕度80%,海拔小于2000米。
為保證聲音輸出的穩(wěn)定性,吹奏實驗邀請專業(yè)笛簫演奏者參與,要求其在吹奏過程中盡量保持氣息均勻穩(wěn)定。第一步,演奏者在不使用持簫底座的情況下,分別以低音、中音、高音吹奏單音節(jié)sol約10秒,且重復多次,記錄者分別在距離演奏者1.2米、2.4米、3.6米處使用數字分貝儀進行測試,得到演奏的分貝數值,并計算出平均值。第二步,演奏者分別使用不同材質的8件持簫底座進行吹奏,操作與第一步相同,記錄使用不同持簫底座演奏時的分貝數值(表一,圖三)。
低音組在距離演奏者1.2米處(近距離),不使用持簫底座的聲音強度平均值為80.22dB,使用不同類型的持簫底座的聲音強度平均值分別為:近圓形泥質陶底座78.6dB、羽觴形泥質陶底座76.8dB、近圓形夾砂陶底座78.2dB、羽觴形夾砂陶底座77.2dB、近圓形泥質釉陶底座74.98dB、羽觴形泥質釉陶底座76.78dB、近圓形夾砂釉陶底座75.4dB、羽觴形夾砂釉陶底座80.33dB。除使用羽觴形夾砂釉陶底座時平均聲音強度略高于不使用持簫底座外,使用其余各類型持簫底座時聲音強度明顯減弱。
低音組在距離演奏者2.4米處(中距離)測試的聲音強度顯示,不論是否使用持簫底座,與近距離測試結果相比,聲音強度都有明顯衰減。除使用羽觴形泥質陶底座聲音強度(68.1dB)低于不使用持簫底座演奏的聲音強度(71.55dB)外,使用其他各類型持簫底座聲音強度都要高于不使用持簫底座時的聲音強度,表明在中距離使用持簫底座演奏低音時可以減緩聲音強度的衰減程度。
低音組在測音距離3.6米處(遠距離),不使用持簫底座的聲音強度進一步衰減,而使用不同類型的持簫底座的聲音強度隨著距離的增加也有所衰減,但衰減幅度明顯低于不使用持簫底座時。
對比發(fā)現,吹奏低音時,不使用持簫底座的情況下聲音強度隨距離的增大而減??;在使用持簫底座的情況下聲音強度在近距離呈現被削弱,在中距離、遠距離則強化。表明持簫底座的使用會使聲音強度在近距離處減弱,在中、遠距離處的衰減得到減緩,使中、遠距離的收聽效果得到優(yōu)化(圖三,1)。
在吹奏中音sol時,不使用持簫底座演奏時的聲音強度同樣隨著測音距離的增大而減小。而使用持簫底座進行吹奏時,從近距離至遠距離,相較于不使用持簫底座時聲音強度普遍有所提高,表明在演奏中音時,持簫底座具有一定的擴音效果(圖三,2)。
在演奏高音sol時,因演奏者維持高音的穩(wěn)定性較差,導致實驗數據呈現不穩(wěn)定狀態(tài)。但就整體而言,不論是在近距離、中距離還是遠距離,使用持簫底座的聲音強度普遍高于不使用持簫底座時的聲音強度(圖三,3),表明在演奏高音時,持簫底座具有一定的擴音效果。
持簫底座對于音樂性能的改變在整體情況上趨同,但不同質地之間也表現出了差異。整體而言,夾砂陶對聲音強度的改良要優(yōu)于泥質陶。以泥質陶底座與夾砂陶底座對中音的擴音效果比較為例。相較于無底座,近圓形泥質陶底座在近、中、遠距離分別擴音3.95dB(85.5dB-81.85dB)、0dB(76.8dB - 76.8dB)、7.82dB(84.1dB-76.28dB),而近圓形夾砂陶底座在近、中、遠距離分別擴音3.75dB(85.6dB - 81.85dB)、4.6dB(81.4dB - 76.8dB)、8.02dB(84.3dB-76.28dB),除近距離擴音效果近圓形夾砂陶底座稍遜于近圓形泥質陶底座外,中、遠距離的擴音效果近圓形夾砂陶底座均勝于近圓形泥質陶底座。推測可能是夾砂陶的胎體具有許多細小孔隙,在演奏時相較于泥質陶更容易形成共振,從而改變聲音強度。施釉與否也是影響持簫底座改良音樂性能的因素之一。將使用施釉與不施釉的持簫底座時的音樂性能變化進行對比發(fā)現,施釉的持簫底座的擴音效果優(yōu)于未施釉的持簫底座(圖四)。另外,還發(fā)現持簫底座的形狀差異對聲音的影響不明顯,從測音結果看,同一材質的近圓形與羽殤形底座在低、中、高音組的分貝值互有高低。
實驗二:檢驗持簫底座的支撐功能
為保證實驗過程的客觀性,通過招募的方式邀請演奏者參與。實驗分成兩個步驟,首先是演奏者模仿漢代吹簫俑的坐姿,在不使用持簫底座的情況下保持吹奏姿態(tài)5分鐘,記錄演奏者的感受。而后采用相同的坐姿,使用近圓形夾砂釉陶底座和羽觴形夾砂釉陶底座各吹奏5分鐘,分別記錄演奏者感受。為了避免演奏者因前一個實驗操作而產生的疲憊感對實驗結果產生影響,每次演奏后均要求演奏者休息30分鐘。
在不使用持簫底座時,模擬漢代吹簫俑的跽坐姿勢參與實驗的演奏者吹奏5分鐘后多表示手臂微酸,跽坐姿態(tài)演奏加劇了握簫的沉重感。演奏者使用近圓形夾砂釉陶底座保持相同姿態(tài)吹奏5分鐘后,多表示疲憊程度比不使用持簫底座時有所減輕,認為持簫底座可在跽坐姿態(tài)時給予簫支撐作用,能夠有效減輕演奏者的疲勞度。而使用羽觴形夾砂釉陶底座進行實驗后的感受與使用近圓形持簫底座基本相同。實驗表明持簫底座具有支撐功能,但其形狀變化對于緩解演奏者的疲勞程度沒有影響。
三、實驗討論
根據出土漢代伎樂俑的組合,可知在古代簫常與鼓、琴、瑟等樂器組合演奏。在演奏低音時,使用持簫底座可以有效地減小近距離內簫的聲音強度,一方面可以減弱不同樂器在演奏時的相互干擾,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烘托出鼓、琴、瑟等樂器在低音時的音樂特色,對于促進整個樂團演奏的和諧流暢有一定幫助。在演奏中、高音時,持簫底座會產生類似擴音器的功能,提高聲音強度,能夠讓中遠距離的聽眾更好地體會簫音的層次美感。所以,持簫底座對于改善演奏時簫的音樂性能具有較大作用,能夠使宴樂達到理想效果。
根據實驗,持簫底座可以有效減輕演奏者手臂的疲憊感,使演奏者能夠更好地適應長時間的宴樂演奏。此外,實驗發(fā)現,在長時間吹奏過程中,演奏者呼出的水汽會受冷產生水滴,而簫管中凝結的水滴會在持簫底座中匯集,較好地避免了因水滴滴落潤濕衣物而產生的不雅,在宴樂禮儀方面也具有一定意義。
通過漢代吹簫俑持簫底座的實驗考古研究,促進了對于持簫底座功能的理解,也有助于進一步解讀古代的宴樂文化,為學界在研究吹簫俑方面提供更多參考。
致謝:特別感謝河北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博系洪猛教授在實驗過程中給予的幫助與鼓勵,也感謝參與實驗的保定學院趙玉嬌同學付出的辛苦努力。
————————
[1]羅開玉.四川通史:卷二:秦漢三國[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489.
[2]陳昱曈.川渝地區(qū)漢代胡人吹簫俑的研究[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8.
[3]朱國偉.從實驗考古到實驗音樂考古:概念、分類及國外研究綜述[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20(4).
[4]南京博物院.典藏:東漢陶吹簫俑[EB/OL].(2012-02-12)[2022-10-20].https://www.njmuseum.com/zh/collectionDetails·id=11718.
[5]韓巍.陜西澄城良輔墓地漢代人骨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06.
〔責任編輯:李琳〕
————————
*本文為保定學院轉型發(fā)展研究基金項目“實驗考古學視野下的古代物質文化研究”(2021S04)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