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茉楠
當前,中德關系出現(xiàn)的新變化,不僅來自于國際環(huán)境與秩序格局的巨變,也來自于中德競爭關系的變化。特別是隨著中國產業(yè)的轉型升級,中德之間的競爭有所增加,這導致德國加強了與中國的所謂“系統(tǒng)性競爭”。
在此背景下,近日,德國政府發(fā)布首份對華全面戰(zhàn)略文件,呼吁減少對華關鍵經濟依賴,但又表示德國不尋求從根本上改變對華關系。文件還稱,為避免因出口關鍵新技術對德國、歐盟及其盟國造成長期安全風險,德國政府將與歐盟伙伴合作,加大出口管制,加強對華投資審查,并考慮建立審查德企在華投資機制,加大對德企在中國以外進行多元化投資的激勵措施。
如何看待德國政府重新定義對華關系背后的背景和邏輯?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進入加速演變期,大國博弈、地緣政治動蕩等諸多新因素正重新改寫經濟全球化的邏輯。在這一形勢下,中德關系正步入加速重構期,一方面,中德對彼此的重要性更為突出,但與此同時,其復雜性和競爭性也愈加明顯。近年來,歐盟調整對華戰(zhàn)略,用“三分法”確定對華關系定位。2019年3月,歐盟委員會發(fā)布《歐盟-中國:戰(zhàn)略展望》,稱中國同時處于不同的政策領域,既是歐盟的合作伙伴和談判伙伴,也是追求技術領導地位的經濟競爭者,是推動替代性治理模式的制度性對手,這背后除了美國變量對中歐關系的干擾、地緣政治沖突等因素影響之外,中歐實力對比的漸變也是重要原因。
2021年中國經濟規(guī)模突破17.7萬億美元,已超過2021年歐盟27國經濟規(guī)模(約合17.1萬億美元)。中歐“錯肩期”讓歐盟對華的危機意識和競爭意識更為強烈,此外,隨著中美博弈加劇,拜登政府聯(lián)合盟友制衡中國,也給正在經歷重大轉變的中美歐大三角關系增加了新的不確定性,歐盟已改變了“經濟歸經濟、政治歸政治”的做法,寄望通過價值觀、制度、甚至意識形態(tài)等非經濟手段來抵消中國上升的“實力籌碼”。后默克爾時代,沒有了“強人政治”的德國內政外交戰(zhàn)略緊隨歐盟,特別是由社民黨、綠黨和自民黨三黨聯(lián)合執(zhí)政的“紅綠燈”政府對華立場更趨強硬。其中,掌管外交部和經濟部的綠黨,傾向于采取更具進攻性的措施重整對華經濟關系。
然而,與德國政府鼓動所謂“去風險”和強硬對華戰(zhàn)略相悖的是,近年來,德國企業(yè)持續(xù)加大對華投資。根據(jù)德國經濟研究所(IFO)發(fā)布調研結果顯示,2022年德國企業(yè)對華投資高達115億歐元,創(chuàng)下歷史上最高紀錄。事實上,基于政治偏見與零和博弈思維而試圖“去風險”只會產生相反效果,人為增加風險。中國連續(xù)第七年成為德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德國對華貿易額占德國外貿比例的近10%,有46%的德國制造業(yè)公司的生意依賴于中國的訂單。IFO2022年報告顯示,如果德國單方面與中國“脫鉤”,德國從中國進口總額將下降95.84%,出口額將下降17.73%;如果全面脫鉤,德國實際GDP將下降0.81%,德國對華出口額將下降97.19%,汽車業(yè)將損失至少83億美元,制造運輸設備企業(yè)將損失至少15.29億美元,機械工程公司將損失至少52億美元。而與此同時,中國制造業(yè)及其對德國出口也將遭受不小打擊。
目前,德企在華投資涵蓋了眾多領域,包括汽車、機械、化工、金融、醫(yī)療、環(huán)保等,其中以汽車和機械領域為主。在汽車領域,德國汽車品牌已成為中國市場的主流品牌,如梅賽德斯-奔馳、寶馬、奧迪等。在機械領域,德國企業(yè)在中國市場中也占據(jù)重要地位,如西門子、博世、德國商業(yè)銀行等。事實上,德國汽車制造商約占歐盟對華直接投資的三分之一,其中大眾、寶馬和梅賽德斯·奔馳等對華投資處于領先地位。
近年來,中國市場已經成為德系車企最為重要的單一市場,是其利潤的重要貢獻來源。中國是大眾汽車集團利潤率最高的市場,在全球利潤率只有3%~4%的背景下,中國市場利潤率超過10%。2022年,寶馬集團在華市場銷量占全球銷量達到33.1%,不僅繼續(xù)保持全球最大的單一銷售市場地位,也遠超過美國市場的15.1%、德國本土的10.6%、英國的6.6%、韓國的3.7%、法國的3.2%、意大利的2.8%。
當下的中國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增長市場,也是關鍵技術創(chuàng)新的驅動者,市場和技術合作的強大吸引力是德國長期穩(wěn)定的增長之源,而非風險之源。
一個健康穩(wěn)定的中德關系,不僅有利于中德,更有利于世界。過去幾十年,中德合作形成了相互成就的合作模式,而今中德關系又到新節(jié)點,中德同為制造業(yè)大國的代表,相互依存下的競爭性越來越強,雙方若能超越所謂的“競爭敘事”,超越“陣營對抗”,尋求互利共贏之道,將不僅影響兩國的長遠未來,也勢必給大國關系提供有益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