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宇,郭亞雄,張登梅,金 瑄
(1.陜西中醫(yī)藥大學,陜西 咸陽 712046;2.陜西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陜西 咸陽 712046)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飲食結構的多元化,小兒汗證門診就診率持續(xù)增長。小兒汗證在臨床中不屬于疾病狀態(tài),多不采取治療。但多汗導致小兒體質虛弱且易生病,家長對小兒出汗情況特別重視,因此針對小兒汗證的有效治療在臨床中具有重要意義。長期汗出可導致皮膚腠理不固,表虛體弱,引發(fā)患兒反復呼吸道感染。若汗證不能得到良好治療,則耗傷陽氣,損傷陰津,導致生長所需陰陽不足,不僅影響患兒的正常生長發(fā)育,罹患其他疾病,亦給患兒帶來生理、心理壓力,影響學習和日常生活,故應予以重視并盡早治療。西醫(yī)對于本病的發(fā)病機理尚不明確,治療多集中在補充維生素及微量元素、改善自主神經功能等方面[1],治療方式具有局限性,且易反復,總體療效不甚理想。中醫(yī)診治因人制宜,一人一方,對患兒進行個體化治療,可取得滿意療效。
郭亞雄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從事兒科臨床、科研和教學工作三十余年,擅用經方防治小兒基礎疾病,對小兒汗證的診療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筆者有幸跟師學習,受益良多,現將其診療小兒汗證的經驗總結如下。
汗屬于人體五液之一,由陽氣蒸化津液從汗孔排出[2]。正常排汗可調節(jié)體溫,滋潤皮膚,是機體代謝正常、氣血暢達、營衛(wèi)調和、陰陽平衡的表現,此乃生理性汗出[3]。適當排汗可疏通腠理,調節(jié)體液循環(huán),增強機體抵御外邪的能力;若汗出過多,耗氣傷津,隨之將產生病理變化。因此,通過觀察汗液的異常情況,可測患兒之病情。
小兒汗出往往自汗、盜汗并見,這與小兒生理病理狀態(tài)、臟腑功能尚未發(fā)育完善的特點密切相關?!缎核幾C直訣·變蒸》言:“小兒五臟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壯?!毙涸谏砩掀?、肺、腎常虛,肝心有余,病理上易虛易實,易寒易熱;因其為稚陰稚陽之體,發(fā)病容易,傳變迅速,寒熱虛實轉化迅速,故易寒熱錯雜而為病。由此小兒汗證不宜單純辨自汗、盜汗,如張景岳言:“不得謂自汗必屬陽虛,盜汗必屬陰虛”。郭亞雄教授認為首辨臟腑,再辨寒熱虛實,更符合小兒形氣未充、腠理疏薄、生機旺盛、清陽發(fā)越的特點,更有利于臨床對汗證的治療。
1.1 心肝郁熱,脾腎虛寒 大多患兒為獨生子女,家長對患兒過度關注,容易養(yǎng)成嬌氣的性格;日益增加的學業(yè)壓力,易致患兒情志失調,性情急躁。小兒“肝常有余”,木氣本易偏亢,長期易致肝氣不舒,木郁而化火,郁極上沖暗耗心陰,導致心火上炎;汗為心之液,心肝火旺,迫津外泄,則患兒汗出異常;肝木克脾土,脾陽虛弱,中土不培,運化受挫,可見大便稀溏或完谷不化;肝腎同源,肝木生于腎水;腎氣調節(jié)水液代謝,固守水液不妄外泄[4];腎陽虛則蒸化能力弱,影響衛(wèi)氣的運行從而致汗出異常。臨證多見患兒平素性情急躁,夜尿,大便溏薄,舌質淡胖,舌紅,脈弦,左關弱。
1.2 脾寒胃熱,虛實夾雜“生機蓬勃,發(fā)育迅速”是小兒的生理特點。小兒生長發(fā)育極快,猶如草木始萌,對水谷精微物質的需求更為迫切,但小兒又為稚陰稚陽之體,其脾胃薄弱,易為內外邪氣所害。“脾常不足”,脾胃運化能力弱,加之飲食不自節(jié),易積食化熱。冰飲甜食的興起,致使患兒脾胃寒熱錯雜,脾胃升降失調運化失常,清陽不升,陽郁化熱,濁陰不降,陰寒內生,寒熱互結中焦,中土升降失和,津液宣泄失常,導致汗出異常。患兒平素多食易積,自汗或盜汗,伴有腹脹、口臭,大便不調,舌尖紅,苔白膩,脈滑數。
1.3 表虛不固,營衛(wèi)不和 《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方·汗論》曰:“小兒有遍身營汗出者,營衛(wèi)虛也。”人體營衛(wèi)陰陽調和,共同作用于人體的調汗機制。小兒肺常不足,易致肺氣失宣,衛(wèi)表不固,津液輸布異常,故汗出不止。脾胃所運化的水谷精微是營衛(wèi)二氣之來源,營行脈中,衛(wèi)行脈外,營衛(wèi)周行和暢才能維持正常的汗液分泌。若玄府開合失司,衛(wèi)氣不能固守營陰,則津液外泄而為汗。小兒臟腑嬌嫩,肺脾氣虛,腠理疏松,陰陽二氣均較稚弱,抵御外邪的能力不足,易于反復發(fā)生呼吸道感染。日久損傷肺脾之氣,致肺虛不密,脾失健運,衛(wèi)陽不足,不能顧護肌表;營陰外泄,不能充養(yǎng)周身,故稍動則汗出明顯,汗出難止?;純撼R娦误w胖卻肌肉松軟,平素體質虛弱,精神不振,惡風怕冷易于感冒,病程遷延反復,面色淡白,舌淡苔薄白,脈弱。
2.1 清上溫下,調肝和中 郭亞雄教授認為心肝郁熱,脾腎虛寒型汗出過多,發(fā)病之本在肝。名老中醫(yī)高體三認為:“肝木生于腎水而孕心火,有協水上濟心火之功”。木作為水火中間之氣,若木氣暢達,則腎水上升以濟陽火,心火下降以溫陰水,水火相濟,陰陽互根,二氣和合,則汗出自止。烏梅丸出自《傷寒雜病論》,原文“蛔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概括了其主治蛔厥及久痢兩大功效。后世醫(yī)家從厥陰入手,結合其組方,將烏梅丸的應用范圍拓展到多種寒熱錯雜型疾病[5]。本類型汗出過多的辨證要點在于上焦有熱,下焦有寒,小兒性情嬌縱,肝木郁久致熱,肝氣偏亢,上擾心火;飲食不節(jié),過食滋膩甜冷之物,影響脾陽運化,大便或干或溏;小兒腎常虛,寒邪易傷及腎陽,臨床可見夜尿頻或伴有遺尿。
郭亞雄教授認為小兒各臟腑猶如春生之物,用藥既不可純寒亦不可純熱,需寒熱并用,剛柔并濟。烏梅丸組方集上述功效于一身,治療寒熱錯雜型汗出過多效果明顯。方中烏梅助足厥陰肝經乙木之氣上升,又助足太陰脾經己土之氣上升、足少陰腎經癸水之氣上升,以促使人體的圓運動運行正常[6];蜀椒、附子、細辛大熱,暖水而溫腎寒;黃連、黃柏泄火而清虛火;干姜、人參中補土虛;當歸、桂枝疏木氣而息風。全方寒熱并用,酸苦甘辛并投以清上溫下,調和陰陽樞機之少陽,達到機體氣血陰陽平衡,汗自止的目的?,F代藥理學研究發(fā)現烏梅可通過對腸道菌群的調節(jié),改變腸道微生態(tài)環(huán)境,改善患兒的汗出癥狀[7]。
2.2 清熱化寒,以平調之 《傷寒論》第149條云:“傷寒五六日,嘔而發(fā)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逼洳C為誤下后脾氣受傷,外邪入里,寒熱錯雜結于中焦成痞[8]。黃元御言:“心下痞之寒熱錯雜,寒乃太陰脾寒,熱非外邪入里所化,乃痞郁久而化熱?!惫鶃喰劢淌谡J為小兒脾寒胃熱型汗出過多,辨證要點在脾胃,本質為脾胃虛弱引發(fā)的寒熱錯雜證。脾胃虛弱,無力轉樞,上下之道阻塞不通,陰陽不得相交,日久不愈,加之過飲甜冷之物,擾亂脾胃氣機,水液運行失常,則汗出過多,且陽虛癥狀較烏梅丸證更輕[9]。
郭亞雄教授常以半夏瀉心湯取佳效。小兒為稚陰稚陽之體,其脾胃薄弱,經脈未盛,易為內外因素所累。明代醫(yī)家萬全亦言:“人以脾胃為本,所當調理。小兒脾常不足,尤不可不調理也?!比角鍩岫粋?,溫中而不助熱,以半夏為君,降胃氣止煩嘔;黃芩、黃連清泄上焦之郁熱;人參、甘草、干姜、大棗溫補中焦之虛寒,以復氣機升降。脾健不在補貴在運[10]。強健中土受納運化之能,通暢中焦氣機升降道路,交通寒熱陰陽,使樞機運轉,納化相依,清陽得升,濁陰得降,則寒熱自除,汗自止。臨證抓住脾寒胃熱之寒熱錯雜的基本病機,根據寒熱輕重調整藥物劑量,亦可收效。若臨證見患兒平素易積食,稍食即腹脹滿,可予焦三仙消食化積,萊菔子、厚樸行氣除滿?,F代藥理研究,半夏瀉心湯具有調節(jié)胃腸動力、提高免疫力及調節(jié)中樞神經遞質等作用[11]。
2.3 補肺健脾,調和營衛(wèi) 《傷寒論》第12條云:“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陰弱者,汗自出?!闭f明外感風邪,可引起營衛(wèi)不和。一方面衛(wèi)陽被風邪所傷,衛(wèi)外不固;另一方面,風性疏泄而使營陰外泄形成汗出[12]。《傷寒論》第54條曰:“病人臟無他病,時發(fā)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wèi)氣不和也?!逼渲赋鋈魏沃聽I衛(wèi)不和,腠理疏松的原因均可致營陰外泄而汗出。臨床辨證營衛(wèi)不和汗出要點為汗出惡風,舌淡脈弱。郭亞雄教授認為調和營衛(wèi)乃治療小兒虛證汗證第一大法,蓋衛(wèi)行脈外,司固外開闔之權,營行脈中,濡養(yǎng)五臟六腑,營衛(wèi)周流,則汗自止,臨證可選桂枝湯加減治療。
郭亞雄教授指出運用桂枝湯時不必拘泥于外感,只要符合營衛(wèi)不和這一病機,均可投用桂枝湯。桂枝辛、溫,發(fā)汗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炙甘草甘、平,補脾益氣;桂枝、甘草合用,辛甘化陽,以補上焦之陽氣。芍藥微寒,味酸,斂陰止汗;芍藥配伍甘草酸甘化陰,一方面具有斂陰止汗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補充津液耗傷之營陰。生姜、大棗、甘草三者配伍滋養(yǎng)中焦,以求脾胃源源不斷地化生氣血。上焦、中焦相結合使衛(wèi)表固,氣血和,從而達到止汗的目的。郭亞雄教授尤善用黃芪治療小兒虛證汗出。黃芪清虛和暢,與桂枝相伍,可充分發(fā)揮“黃芪達衛(wèi)氣之郁,桂枝達營氣之郁”之效。結合一氣周流理論“精血神氣,實一物也,悉由于中氣之變化耳”,郭亞雄教授認為營衛(wèi)化生于氣血,而“氣原于胃,血本于脾”,在治療小兒虛證汗出時,可酌情加用補脾的藥物,如麩炒白術、山藥等。若患兒夜間汗出明顯、夜寐欠安可佐煅龍骨、煅牡蠣,以增強全方斂陰和營止汗之效?,F代藥理研究證實,桂枝湯對體溫、汗腺分泌、胃腸運動、黏膜免疫及血壓等作用具有雙向性[13],對于汗證的治療亦具有良性的雙向調節(jié)作用。
患兒,女,7歲,2021年10月16日初診。主訴:多汗1個月余。汗出以背部及頭頸部為主,凌晨0時至2時左右尤甚。汗出呈清水樣,大便時溏時稀,夜尿1次。平素喜食、甜食冷飲等零食,因是家中幼女,性格嬌縱??滔掳Y見:精神可,頭發(fā)色黃、細軟,面色偏紅,咽部稍紅,扁桃體I度腫大。舌紅,舌質胖,脈沉弦,左關弱。西醫(yī)診斷:自主神經功能紊亂。中醫(yī)診斷:汗證;辨證:上熱下寒。治以清上溫下,調肝和中。方選烏梅丸加減,處方:烏梅12 g,黃柏6 g,黃連6 g,細辛3 g,桂枝6 g,當歸8 g,黨參10 g,花椒3 g,干姜5 g,黑順片4 g,生麥芽8 g。7劑,中藥顆粒劑,1劑/d,分早晚溫水沖服。囑家屬勿予患兒甜食、冷飲,均衡膳食。
2診:2021年10月23日,患兒服藥后出汗量較前減少,大便稀溏,無夜尿。舌質紅,脈沉弦,予上方去桂枝,加肉桂2 g。7劑,服法同前。
3診:2021年10月31日,患兒汗出明顯減少,食欲改善,家屬訴患兒夜間汗出量少,寐可,額前可見新出茸發(fā),大便正常。效不更方,續(xù)服2診方,7劑,服法同前。
后隨訪,患兒無明顯汗出。停藥半年,患兒生活正常,未再復發(fā)。
按語:本案患兒凌晨0時至2時左右汗出尤甚,恰是子午流注肝經之丑時,符合“厥陰病,欲解時,從丑至卯上”的特點,且臨床上失眠、哮喘、慢性胃炎等屬厥陰病者都有在下半夜出現或加重的規(guī)律[14]。結合患兒情志因素及舌紅、舌質胖、脈沉弦、左關弱,為寒熱錯雜、上熱下寒之象,故可從厥陰論治,選用烏梅丸,清上溫下,調肝和中。2診時患兒大便稀溏,故改桂枝為肉桂,增強其溫陽之效。堅持治療后患兒癥狀好轉,隨訪未再復發(fā)。
郭亞雄教授認為,小兒與成人不同,臨證時既不能拘泥于自汗、盜汗,亦不能單純考慮寒證或熱證。隨著病情進展或者病情本身特點,往往寒熱或相兼證型并見,單投以寒涼或溫熱之藥不能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結合小兒的生理病理體質,郭亞雄教授發(fā)現從臟腑辨證入手療效更佳。烏梅丸主心、肝、脾、腎寒熱錯雜之證,半夏瀉心湯主中焦脾胃寒熱夾雜之證,桂枝湯主肺脾氣虛、營衛(wèi)不和之虛證。郭亞雄教授臨床常用上述經方加減治療小兒汗證,用之效佳。除藥物治療外,郭亞雄教授提倡患兒應適當鍛煉以增強機體抵抗力,平日禁食冷飲寒食,將藥物治療與日常生活方式干預相結合,方使療效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