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曄旻
分布在蘇、皖兩省北部的江淮官話,是北方話與南方方言(吳方言、贛方言、徽州話)之間的過渡地帶。江淮官話方言詞匯中,大部分詞跟普通話只有語音差別,但也有不少常用詞跟普通話用詞的含義有所不同。揚州方言中的“辣子”就是一個例子。
今天,人們看到“辣子”這個詞,第一反應(yīng)大概是一道川菜——辣子雞。在西南官話里,“辣子”就是辣椒,沒有什么特殊含義,但在揚州話里,“辣子”的意思就大不一樣了。
關(guān)于“辣子”一詞,有一個著名的典故。《紅樓夢》第三回,林黛玉初到賈府見了王熙鳳,賈母笑道:“你不認得他,他是我們這里有名的一個潑皮破落戶兒,南省俗謂作‘辣子’,你只叫他‘鳳辣子’就是了。”在這里,賈母將作風(fēng)潑辣的王熙鳳稱作“鳳辣子”,也就是“潑皮破落戶兒”的別稱。另一本古典小說《儒林外史》里也有這樣的句子,“諸位太爺,他是個喇子,屢次來騙我”“地方上幾個喇子想來拿訛頭,皆無實跡,倒被他罵了一陣?!币源丝磥恚袄弊印庇挚梢詫懗伞袄印敝惖耐魸h字,這跟辣椒就更加沒有什么關(guān)系了。
從這兩部明清小說的記載來看,“辣子”其實含有潑皮、無賴的意思。近代大學(xué)者章太炎也同意這個看法,指出“江寧謂人性很戾者為剌子”?!叭诵院莒逭摺弊匀痪褪侨藗兂Uf的“無賴”。
有趣的是,《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青少年時期一直生活在南京,而章太炎也指出“辣(剌)子”是南京話的說法。那么,這個詞兒怎么“跑”到隔著長江天塹的南京去了呢?這應(yīng)該有兩種可能。其一,南京在明清兩代一直是江淮地區(qū)的政治中心,南京話的詞匯因此也容易為人效法而向四周擴散;其二,南京與揚州本就同屬江淮官話,無論是語音、詞匯都有相近之處,“辣子”可能原本就是兩者共有的詞匯。
揚州評話的傳統(tǒng)書目有一部《皮五辣子》,是根據(jù)清代揚州人浦琳的《清風(fēng)閘》改編而成,可見“辣子”在揚州方言里確是由來已久。這部《皮五辣子》通過皮五辣子“娶親”“混窮”“過年”“發(fā)財”“逃亡”的生活,塑造了那個時代的眾生相。主人公其實叫做皮鳳山,后來因貪賭破產(chǎn)成為市井無賴,所以被人稱作皮五無賴,也叫做“皮五辣子”。不過,此人東游西蕩,不務(wù)正業(yè),的確是個“無賴”,但他對于一些不幸的人,非但不耍無賴,反而出力援助,可見是個性格復(fù)雜的人物。也由于這部揚州評話流傳甚廣,以至二百多年里,揚州人一直以“皮五辣子”作為市井無賴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