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林霖
科舉考試,是古代讀書人改變命運的必經(jīng)之路。為了可以在科舉中取得優(yōu)異成績,古代學子們可謂使出了渾身解數(shù)。認真苦讀知識點、押考題,這些現(xiàn)代人常用的方式,古代人也運用得爐火純青。
除了在學校進行系統(tǒng)學習,早年間,部分現(xiàn)代學子還會選擇在課外“開小灶”,參加補習班。實際上,在我國古代,也存在不少“考前輔導班”。
南宋學者呂祖謙創(chuàng)建的麗澤書院,就是一所“名牌輔導班”。書院位于婺州(今浙江金華)。呂祖謙不僅是當時的理學家、文學家,還是進士出身,在朝為官多年。他會邀請朱熹、張栻等著名大家來講學,書院師資力量強大,吸引了天下學子前來學習。
麗澤書院受追捧的最重要原因,是書院教習的內(nèi)容,基本上是應對科舉考試的技巧。為了提升“升學率”,呂祖謙根據(jù)當時學生的總體特點、社會實際情況和科考內(nèi)容,以《左傳》為基礎,整理編寫了一本《左氏博議》作為書院的講義。呂氏一族本是山東東萊的名門望族,人們稱呂祖謙為“小東萊先生”,他的教材被稱為《東萊博議》,又因為教材是黃色封皮,因此又被叫作“黃冊子”。
黃冊子問世以后,呂祖謙毫不避諱地說:“《左氏博議》者,為諸生課試之作也?!边@本教材,自誕生之日起,就是為了幫助學生們應試的,里面不僅有考試提綱,還收錄了歷年科舉考試的真題和優(yōu)質答卷,以供考生學習、揣摩??忌ㄟ^學習黃冊子,應試水平有了顯著提升。這本教材一時暢銷無比,其他書院也將其選為讀本和教材。同時,它也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爭論,南宋末年的大臣劉黻就曾寫詩諷刺道:“區(qū)區(qū)黃冊子,所事惟奪魁。”
另外,古代的書院為了提升“中舉率”,每到科舉的年份,便會大規(guī)模擴招,想方設法吸引優(yōu)質生源。比如,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湖南巡撫丁思孔將優(yōu)秀的生童集中到岳麓書院教授科舉之學,而且“月輒一試,糊名而進”,每月都進行模擬考試。各地士子聽說后,紛至沓來:“遠方學者聞風向往,雖遠在江南閩浙,亦不憚重繭而至?!?/p>
明清時期,書院常常按照考試成績將學生分為三等,成績最好的一等叫“正課生”,這類學生不僅食宿全免,每年還有生活費補貼,他們可以獲得良好的應試輔導和強化訓練。在鄉(xiāng)試年份,還有“增額正外課膏火”的規(guī)定,即無論哪等學生,都可以獲得更高的生活費補貼,書院為考生們能一心一意考取功名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不僅如此,有的書院還專門開設“舉人班”。同樣在明清時期,舉人通過了鄉(xiāng)試,所以沒有專門的學習場所,但舉人還需要參加會試和殿試,因此,部分書院為了滿足舉人的應試需求,會專門招收他們?nèi)朐簩W習,為他們提供參加會試前的應試輔導教學。譬如,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鹽政阿克當阿便在揚州梅花書院招收舉人,開了清代書院招收舉人的先河。根據(jù)《明清進士位名錄》的統(tǒng)計,在“舉人班”開設的第二年,梅花書院便一次性考出了四名進士,其中洪瑩更是一舉奪得狀元。一時間,梅花書院聲名遠揚,成為晚清的著名學府。
唐朝詩人白居易參加科舉考試前,備考十分認真。他在做歷年科舉考試真題時,會把出題人意圖、應答重點、得分技巧都總結出來,并認真做好筆記。和他一同參考的學子,發(fā)現(xiàn)他的筆記很適合用來“臨時抱佛腳”,便紛紛向他借閱。
當時的白居易囊中羞澀,見自己的筆記大受歡迎,便靈機一動,將筆記找人刻印編撰成冊,然后叫價售賣。沒想到,還真的在考前靠著自己的筆記,賺到了“第一桶金”。
參考“學霸”筆記只是古代學子備考的方法之一,購買應試教材、進行考前押題,也是他們常用的方法。明代中后期,科舉考試日趨程式化,大部分讀書人考試的目的性更加明確,許多考生不再專注于鉆研經(jīng)書大義,而是開始揣摩時文答題技巧。所謂“時文”,即科舉時代的應試文章。加上當時出版業(yè)得到長足發(fā)展,從明代開始,科舉教材就成了一門生意,一大批以考試為導向的教材涌現(xiàn)。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當屬《京華日抄》。這是明成化年間(1465年~1487年)杭州通判沈澄所刻的一部時文集,相當于現(xiàn)代高考優(yōu)秀作文選集。此書一面世,深受人們歡迎,同類書籍也隨之大量出現(xiàn)。
對于古代學子而言,學習筆記、科舉教輔都是平時學習的補充??婆e考試中,除了考驗學識,還考驗學子的身體。
科舉考試時,貢院會給每個學子準備一間狹小房間,稱為“號舍”??荚嚻陂g的吃喝拉撒都在里面解決。小便還能在號舍中就地解決,大便可就成了棘手的問題。古人認為,在考試中大便,是對圣賢的大不敬。如果在考試過程中,實在憋不住想要上廁所,監(jiān)考官便會帶著考生去廁所。之后,監(jiān)考官會在考生的試卷上留下一個特殊的記號,俗稱“屎戳子”。有了這個記號,無論試卷答得多好,都會被閱卷官“自動忽略”。為了避免苦讀十幾年的努力因為上廁所而付諸東流,這些學子們,除了要多練真題,還得練習憋屎憋尿,挑戰(zhàn)身體極限。
考試期間,除了不能隨意上廁所以外,吃飯也是一個大問題??婆e考試一般需要考九天,這期間考生不得離開貢院,但是貢院不解決伙食,因此,考生需自帶食物。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中,便提到出身富裕的考生,可以提前購買月餅、蜜橙糕、蓮米、圓眼肉、人參、醬瓜、板鴨等美食,還有“阿魏”等助消化的中藥;出身貧窮的考生,因為囊中羞澀,一般是帶夠幾天的干糧用以充饑,或是略備糧米蔬菜,在考試間隙自己做飯。
貢院本身的環(huán)境也比較惡劣,明清時期的科舉通常在酷暑時節(jié)舉行,參加考試的學子隨身所帶的飲用水只夠喝一天,后面兩天只能喝貢院井水。但是貢院水井三年啟用一次,也不會及時清理,水質堪憂,加上高溫天氣,食物容易變質,經(jīng)常有考生在貢院突發(fā)疾病身亡。譬如,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福建的一場鄉(xiāng)試中,頭場就有四位考生病死貢院,第二場又有三人因病魂斷考場。
在儒學中,孔子為萬世師表,古代的學子自幼奉其為神。每當科舉開考前,官方都會舉行盛大的“祭孔”活動,考生與監(jiān)考官們都要前去祭拜孔子。對于考生來說,考試前拜孔子,是希望自己在接下來的考試中能夠文思泉涌、下筆如有神;對于監(jiān)考官而言,他們則祈盼科舉考試能夠平安舉行,順利為國選拔出人才。
除了祭拜孔子,我國古代的文運神有“五文昌”之說,即道教奉祀的五位神明:文昌帝君、文衡帝君(關帝)、純陽帝君(呂洞賓)、魁星、朱衣神。古人認為,文昌星是主持文運功名的星宿。所以,文昌帝君在中國民間和道教中,是尊掌管士人功名祿位之神。關公深明春秋義理,為人公正,處事嚴明,所以主管著讀書士子的道德品行、錄取排名???,俗稱文曲星,本名“奎星”,原為古代天文記載的二十八星宿中的西方白虎宮七宿之首。由于在科舉考試之中,第一名也被稱為“魁”,所以,魁星也被士人供奉,以祈功名。在古代,許多地方都建有“魁星樓”,寓意學子“奪魁”。
純陽帝君呂洞賓又稱孚佑帝君,他出身士人,后來修道飛升。民間傳說中,呂洞賓曾經(jīng)以黃粱夢點醒趕赴科舉的盧生,成為我國古代傳說中的“考神”之一。除了呂洞賓,宋代趙令畤的《侯靖錄》記載了這樣的傳說:歐陽修做主考官時,每次閱卷就會感覺身后站著一個穿著紅衣服的人,那人不時點頭,凡是他點了頭的卷子,必定合格。后來,歐陽修感慨道:“文章自古無憑據(jù),唯愿朱衣暗點頭?!睆拇耍煲律褚渤闪藢W子們信奉的“考神”。
除了拜“考神”,吃些吉利的飲食討個好彩頭也很有必要。我國古代流傳下來許多帶有“吉利”色彩的食物,比如浙江的著名特產(chǎn)狀元糕,以其外形酷似古代新科狀元戴的帽子而得名。廣東的豬雜粥,也有個氣派的稱謂——狀元及第粥,這碗粥里,還有著一則故事。相傳明代嶺南才子倫文敘幼時家貧,以賣菜為生。一粥鋪店主憐其年幼,便每日到倫文敘家買一擔菜,并要他送到粥鋪。每當倫文敘到粥鋪時,店主便用剩余食材生滾白粥,免費請倫文敘吃。后來,倫文敘高中狀元,衣錦還鄉(xiāng)時特地前往感謝店主,店主又為其做了一碗豬雜粥,于是,豬雜粥就成了“狀元及第粥”。
中華飲食文化博大精深,不同地區(qū)的考前食俗亦有不同,但目的都是相同的:為科舉討個好彩頭,祝愿考生在即將到來的考試中能夠考運上佳、一舉中第。
(編輯 陳致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