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祚 于鵬云
【摘 要】新課標頒布后,“地理實踐力”“跨學科學習”“表現性評價”等概念表述得到重視。但是當前的地理學習評價,仍存在著去情境化、表面化、缺乏真實實踐過程等問題。教師在教學中應該了解地理實踐力與表現性評價間的關系,以鄉(xiāng)土地理資源為例開展教學活動設計:確定以地理實踐力為導向的評價目標;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的地理實踐活動評價任務;制訂發(fā)展性評分規(guī)則,實現教學評一體化;針對表現性任務的活動過程,設計相關評價量表。
【關鍵詞】地理實踐力;表現性評價;地理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3)24-0063-04
【作者簡介】1.王家祚,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qū)教師發(fā)展中心(江蘇常州,213200)教研員,高級教師;2.于鵬云,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qū)指前實驗學校(江蘇常州,213200)教師,一級教師。
一、地理實踐力與表現性評價間的關系
1.地理實踐力
地理實踐力是指人們在地理實驗、社會調查、野外考察等地理實踐活動中所具備的行動力和意志品質。地理實踐力的培育,有助于學生在真實環(huán)境中運用適當的地理實踐活動方式,觀察和認識地理環(huán)境,體驗和感悟人地關系,并在活動中做到知行合一、樂學善學、不畏困難。[1]地理實踐力強調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還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意志品質以及積極態(tài)度。地理實踐力表現在地理實踐過程中“獲取和處理地理信息”“使用工具和實踐操作”“解決問題與反饋信息”“實踐態(tài)度與創(chuàng)新能力”等具體領域。地理實踐力的培養(yǎng)要落實到地理實踐活動的開展,而表現性評價設計與實施也必須借助具體的地理實踐活動來進行,二者在實踐活動領域的要求是一致的。
2.表現性評價
表現性評價是針對在真實情境中應用知識與技能以解決問題的表現而開展的一種新型評價,是更適合測評核心素養(yǎng)的一種評價方式。表現性評價需要收集和解釋學生在真實、復雜的不確定情境中,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觀念、方法等,解決實際問題或完成復雜任務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學習證據。[2]它是一種強調過程性的評價方法,注重在真實情境中評價,能夠很好地反映出學生對已有知識經驗的掌握情況,從而更加有利于教學過程。在真實情境中,運用已有知識經驗解決現實問題,并對其知識、能力進行測評。在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強調合作意識,打造“師生共同體”,在合作解決問題過程中,形成教學評一致性,強調學以致用。利用表現性評價工具,設計地理學習任務,能夠有效培養(yǎng)學生地理實踐力這一核心素養(yǎng)。表現性評價與地理實踐力之間的關系見圖1。
二、基于地理實踐力培養(yǎng)的表現性評價設計
1.確定以地理實踐力為導向的評價目標表現性評價目標是學生在真實情境下解決問題或完成某項任務所要達到的目標,目標的制訂要基于課程標準,聯系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同時還要清晰、合理、可操作,利于評價。在分析課標、學情、教材以及鄉(xiāng)土地理資源的基礎上,筆者確定了“長蕩湖的保護與開發(fā)”這一主題的教學內容,設計了基于地理實踐力培養(yǎng)的表現性評價目標。
(1)獲取和處理信息:能夠通過調查、走訪、查閱資料等方式獲取和處理地理信息,認識長蕩湖的歷史演變和自然環(huán)境特征,了解長蕩湖對家鄉(xiāng)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
(2)使用工具和實踐操作:設計規(guī)劃合理的考察路徑,進行實地考察,選擇合適的比例尺、圖例,繪制長蕩湖區(qū)域的平面圖,并標出方向,完成地圖知識的學習實踐。
(3)解決問題與反饋信息:能夠根據實地考察、調查走訪等系列活動,從不同視角聚焦長蕩湖的價值,并撰寫相關報告。
(4)實踐態(tài)度與創(chuàng)新能力:通過實踐活動提升團隊合作、調查研究的能力,逐步確立人地協調的觀念,培養(yǎng)熱愛家鄉(xiāng)、造福家鄉(xiāng)的情感,為長蕩湖旅游度假區(qū)的發(fā)展出謀劃策。
2. 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下的地理實踐活動評價任務
表現性評價任務要在真實情境中發(fā)生,教師要盡可能指導學生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下的地理實踐活動,在真實的情境中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fā)其主觀能動性,如此才能提高學生解決復雜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利于教師觀察測量學生的思維觀念和意志品質的水平,進而促進學生地理實踐力素養(yǎng)水平的進階。圍繞長蕩湖的保護與開發(fā),筆者在八年級采取跨學科主題學習方式,設計核心評價任務,從“是什么”到“為什么”再到“怎么做”,形成基于真實情境的大任務群。
任務一:“是什么”,認識了解長蕩湖。
(1)地圖繪制——進行長蕩湖西路拉練活動,并沿途清理湖邊垃圾,繪制長蕩湖旅游度假區(qū)平面圖,注意選擇合適的比例尺、圖例,并在成圖上標明,標出方向;(2)自然生態(tài)——小組合作,實地考察,了解此地的氣候、水文、土壤等特征,探尋長蕩湖區(qū)域內珍稀鳥類和常見植物,制作長蕩湖生態(tài)手冊,調查長蕩湖的水質情況;(3)人文歷史——查閱資料、走訪湖邊村莊,了解長蕩湖的歷史演變,以及對家鄉(xiāng)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撰寫調查報告。
任務二:“為什么”,探索長蕩湖價值。
(1)舉辦美麗長蕩湖系列活動,讓學生通過攝影、寫生、詩歌創(chuàng)作等方式贊揚長蕩湖之美,進行最佳作品評選,將生態(tài)環(huán)保觀念內化于心; 2)舉行座談會,讓學生根據之前一系列活動中自己的所見所聞,發(fā)表意見,談談長蕩湖各方面的價值,并按類別整理成報告。
任務三:“怎么做”,可行性開發(fā)建議。
(1)現狀分析——在完成任務一、二的基礎上,提出在考察、調查等一系列活動中所發(fā)現的問題,總結長蕩湖旅游度假區(qū)發(fā)展的優(yōu)勢和劣勢;(2)提出建議——引導學生頭腦風暴,結合自己親身體驗和觀察,為長蕩湖的保護性開發(fā)獻計獻策,并討論其合理性和可行性,可以通過寫小論文、制作方案、模擬寫人大代表建議稿等活動方式進行。 3. 制訂發(fā)展性評分規(guī)則,實現“教—學—評”一體化
確定了評價目標,設計好表現性任務,還需要制訂評分規(guī)則,以達到促進學生地理實踐力發(fā)展的目的,這就是發(fā)展性評分規(guī)則。設計發(fā)展性評分規(guī)則,需要根據表現性目標確定評價內容,并將評價內容分解成不同層次的可觀察的具體行為,制訂評價這些行為優(yōu)劣的標準。例如,依據“長蕩湖的保護與開發(fā)”主題內容的表現性評價目標,圍繞真實情境下的評價任務,設計出多維度評分規(guī)則來評價學生在完成實際任務時的表現。(見文末表1)
4. 針對表現性任務的活動過程,設計相關評價量表
表現性評價難以用一個簡單而明確的標準答案來評分,這就需要依據評價目標和任務完成情況編制描述性評價量表,也就是將評價目標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進一步地細化。
在“長蕩湖的保護與開發(fā)”主題學習中,教師一方面通過收集學生作品,解析作品特征,形成不同等級和維度的評價量表。如針對學生小組合作繪制的長蕩湖旅游度假區(qū)平面圖,從科學性、現實性、思想政治性、藝術性、實用性幾個方面設計評價量表,通過自評、組內互評、教師評價來促進學生地理實踐力水平的進階。另一方面教師對學生在演示操作、實驗、調查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意志品質和關鍵能力制訂評價規(guī)則,進行評價量表設計。如針對實踐活動中學生繪制地圖過程進行演講,演示操作化驗水質過程(可以錄制視頻),并收集數據分析結果,調查湖區(qū)珍稀鳥類、常見植物的方法與過程等,開發(fā)設計出小組活動情況記錄表、演講評價表,設計組內、組間互評表等評價量表,教師可以將自己的觀察和學生量化的表現相結合,從不同的角度了解學生地理實踐力等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情況。
表現性評價量表集中于學生運用技能的程度、評價學生是否運用了適當的探究技能和方法,評價學生對所調查的現象是否形成理論性的、基于學科知識的解釋,是一種過程性評價。在評價的過程中要注意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如學生自評、組內互評、組間互評、師生互評、社會評價等;也要注意評價工具的多元化,如小組活動記錄表、座談會發(fā)言記錄本、書面評語、問卷調查表等。當然,這是一個比較理想化的跨學科表現性評價方案,我們要在實踐的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活動過程中的表現,及時地做出調整,促進學生地理實踐力等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基于地理實踐力的表現性評價應當成為教師落實新課標過程中經常使用的工具,每當運用表現性評價工具開展地理實踐活動,我們都需要及時反思、調整,不斷完善,力求發(fā)揮表現性評價的作用,促進學生地理實踐力等核心素養(yǎng)水平的進階。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 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5.
[2]佟檸.如何開展指向核心素養(yǎng)的表現性評價[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7(17):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