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麗 吳 楓 楚 偉 麻瑞峰 楊玉銳
(邢臺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 河北 邢臺 054000)
小麥生產中白粉病、紋枯病、根腐病、赤霉病和黑穗病等病害的發(fā)生呈逐年加重趨勢,對小麥產量和品質造成了嚴重影響[1]。研究表明,藥劑拌種對小麥病害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但是,如果藥劑選擇不當,則會影響小麥的出苗率,進而造成減產[2~3]。
1.1 試驗地概況。試驗選在河北省邢臺市南和區(qū)閆里村,土質為沙壤質潮土。
1.2 供試作物品種。供試小麥品種為邢麥7 號,由邢臺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育成,審定編號:冀審麥2012003。
1.3 試驗設計。試驗共設3 個處理。處理1:藥劑拌種,全生育期不防治,拌種藥劑為苯醚甲環(huán)唑與吡蟲啉混配懸浮種衣劑等。處理2:藥劑拌種+混播藥肥,全生育期不防治,拌種藥劑為苯醚甲環(huán)唑與吡蟲啉混配懸浮種衣劑等,混播藥肥采用的是河南好年景緩控釋肥料有限公司的基斯藥肥,用量為50 kg/畝。處理3(CK):農民傳統(tǒng)防治模式,不拌種,春季施用苯醚甲環(huán)唑、吡蟲啉等殺菌藥劑防治。以農民傳統(tǒng)防治模式為對照作對比試驗,確定適合邢麥7 號的植保防治模式。每個處理同一區(qū)位取點調查,作為1 個重復,每個大區(qū)1 畝。
1.4 田間管理。前茬作物為玉米,秸稈還田、深耕(深松)耙壓、澆水造墑。2020 年10 月8 日播種,2021 年6 月11 日收獲。采用機械播種模式,播后鎮(zhèn)壓,管理按中等水平進行?;久?2 萬/畝。畝施磷酸二銨25 kg、尿素10 kg、氯化鉀10 kg 作底肥,拔節(jié)期追施尿素20kg/畝。拔節(jié)期和開花期各澆水1 次。
2.1 不同植保防治模式產量分析。從表1 可以看出,處理2 產量最高,較處理1 畝增產90.2 kg,增產17.5%;處理2 較處理3 畝增產148.9 kg,增產32.6%;處理1 較處理3 畝增產58.7 kg,增產12.9%。方差分析也表明:處理2 產量水平顯著高于處理1 和處理3,較其它2 個處理產量差異顯著。說明針對邢麥7 號的植保防治模式,處理2 顯著優(yōu)于處理1 和處理3,處理2 的植保防治模式有利于小麥畝穗數(shù)、穗粒數(shù)和千粒重的增加,從而提高了小麥畝產量。
表1 不同植保防治模式產量匯總及產量方差分析
2.2 畝穗數(shù)方差分析結果。由表2 可知,處理2 較其它處理差異極顯著,處理2 較處理1 畝穗數(shù)多2.6 萬,較處理3 畝穗數(shù)多2.8 萬,而處理1 與處理3 兩種植保防治模式平均畝穗數(shù)差異不顯著。這也說明了混播藥肥的施用有利于畝穗數(shù)的增加。
表2 不同植保防治模式畝穗數(shù)方差分析
2.3 穗粒數(shù)方差分析結果。由表3 可知,處理間差異極顯著,說明藥劑拌種對穗粒數(shù)的影響很大,而在藥劑拌種的情況下再加入混播藥肥更有利于穗粒數(shù)的增加;而農民傳統(tǒng)防治模式(不拌種,春季藥劑防治)不利于穗粒數(shù)的增加。
表3 不同植保防治模式穗粒數(shù)方差分析
2.4 千粒重方差分析結果。由表4 可知,處理2 較其它處理差異極顯著。處理2 較處理1 平均千粒重增加1.8 g,較處理3 平均千粒重增加2.5 g,說明處理2 的植保模式有效防治了小麥全生育期的病蟲害,有利于千粒重的增加;處理3 千粒重最少,說明不經藥劑拌種不能有效防治病蟲害發(fā)生,不利于千粒重增加。
表4 不同植保防治模式千粒重方差分析
2.5 蚜蟲發(fā)生情況分析。由表5 可知,在小麥抽穗期,處理2 的有蚜株率僅為14.8%,處理1 的有蚜株率達28.8%,處理3 的有蚜株率高達62.4%,這個時期蚜蟲的發(fā)生將影響穗粒數(shù)。在小麥的乳熟期,處理2 的有蚜株率為20.2%,而處理1 的有蚜株率為37.6%,處理3的有蚜株率高達71%,這個時期蚜蟲的發(fā)生將影響小麥的千粒重,對后期灌漿有嚴重的影響。由此可見,藥劑拌種能有效防治全生育期的蚜蟲發(fā)生,控制蟲害,與不拌種加春季藥劑防治相比,能節(jié)約防治成本。且處理2 的植保防治模式要明顯優(yōu)于處理1。
表5 不同植保防治模式蚜蟲發(fā)生情況匯總表
在同一品種(邢麥7 號)澆水、施肥等管理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拌種劑加施用藥肥的植保防治模式效果最好,此種植保防治模式對產量三要素(畝穗數(shù)、穗粒數(shù)和千粒重)有顯著的影響,產量最高,并且防治蚜蟲效果非常顯著。藥劑拌種能有效控制全生育期的蚜蟲發(fā)生,與不拌種加春季藥劑防治相比,能更有效的防治病蟲害,提高產量,節(jié)約防治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