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世誠
在自然界,動物為了生存,繁衍種族,時刻都在進行著激烈而復雜的競爭。競爭雖然有和平式的,但更多的是戰(zhàn)爭式的。在戰(zhàn)爭中,動物不僅勇猛頑強,還會使用各種計謀。如果細心觀察,靜心品味,其中的一些計謀真像來自我國古代兵書《三十六計》。這一期,我們就來說說動物的“無中生有”。
白鷴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雄鳥體長100厘米至119厘米,雌鳥體長58厘米至67厘米,成鳥體重一般在1.5千克至2.5千克,是一種體態(tài)高雅的大型珍禽,它亮麗的蹤影出現(xiàn)在廣東、廣西、云南、四川、福建等地的原始山林里。白鷴全身以白色為主調(diào),所以又有“銀雉”之說。它的臉和腿腳呈鮮紅色,羽冠和胸腹部呈藏藍色,紅、白、藍三種色彩形成鮮明的對比,色調(diào)清新,別具一格。特別是它的臉頰上長有一塊鮮紅的天鵝絨般的肉質(zhì)冠,十分醒目。
白鷴好斗,野生的白鷴雄鳥之間常發(fā)生惡斗。成年雄鳥如此,二月齡雛鳥也同樣好勇斗狠,常常斗得頭破血流。
白鷴有群居習性,三五成群在林中覓食野果、蟲蟻等,晚上群棲于高大的樹枝上。群內(nèi)等級森嚴,有一優(yōu)勢雄鳥為“頭領(lǐng)”,優(yōu)勢雄鳥和成年雌鳥為一等“公民”,兩歲以上非優(yōu)勢雄鳥、兩歲以下幼雄鳥及一歲以下幼雌鳥依次為二、三、四等“公民”。取食時,恭候一等“公民”吃飽喝足之后,二等“公民”才能吃,三等“公民”排在其后,四等“公民”處于饑寒交迫的最底層。正是這種不平等現(xiàn)象,保證了種群內(nèi)雌鳥能獲得足夠的食物資源,并確保最強壯的雄鳥繁育優(yōu)秀的后代。
在長期與大自然的生存競爭中,白鷴形成了極強的適應能力。它們把巢穴筑在荊棘草叢中。有一次,一位農(nóng)婦在距離鳥巢大約一米處砍伐杉樹,直到樹斷倒地,她才發(fā)現(xiàn)旁邊的孵卵雌鳥——它竟然在整個砍伐過程中悄然不動。更令人吃驚的是,就在農(nóng)婦撲過去捉拿它的剎那,雌鳥突然像離弦之箭般飛遠了。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初秋時節(jié),白鷴成群結(jié)隊到果樹下啄食熟透的野果。因種群龐大,色彩艷麗,目標集中,它們極易受到眼鏡蛇、蟒蛇、靈貓、云豹等的攻擊。為此,白鷴在進化過程中形成了一種巧妙的“防衛(wèi)術(shù)”。
這不,到了金秋飄香的季節(jié),成片的果樹上掛滿果實,令白鷴饞涎欲滴。然而,那片果樹林是靈貓和云豹的“領(lǐng)地”,白鷴貿(mào)然闖入,必有厄運。為了吃到誘人的果實,白鷴只好拿出祖?zhèn)鞯恼袛?shù)——排成長隊,沿著熟悉的“鳥道”,大大咧咧地走向“宴席”,一路上使勁拍打兩旁的草叢灌木,發(fā)出“嘩嘩”的聲響。在寂靜的山林里,乍一聽真像走來了一群碩大無比的猛獸,令大小動物聞風喪膽,逃之夭夭。靈貓、云豹、華南虎因辨不清真假,只好惶惶而逃。窺見果樹林里一片寂靜,白鷴乘機大食美味。飽餐之后,它們又故技重演,打道回“府”。
一次虛虛實實的行動,弱者成了強者,強者反而變成弱者,生物界無時無刻不在演繹著這一自然辯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