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健歡
★在眾多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中,有些作品既沒有《洛神賦》那樣瑰麗的辭藻,也沒有《春江花月夜》那樣浪漫的夢幻,有的只是平實的語言,但正是這種平實的語言恰恰是生活化的最大顯現(xiàn):他們都在靈動地反映生活美好、真實的一面。今天我們以魯迅的作品為例,跟大師學習人物描寫的方式方法,盡可能地塑造生活化的人物形象。
一、從學習中看師之嚴與趣
所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每個人的一生都有一位引導自己的老師,魯迅雖然是大師級的人物,但他也不例外地需要老師的引導。在語文教材中,出現(xiàn)過兩位對魯迅一生影響極其深遠的老師,一位是他兒童時代的老師壽鏡吾,另一位則是他在日本留學期間的老師藤野先生。我們看魯迅是怎么描寫他們的。
壽鏡吾是中國老式教育的體現(xiàn)者,乍看起來他就是一個嚴厲的人。面對調(diào)皮的學生,他以嚴厲的“懲罰”代替“說教”,經(jīng)常拿著戒尺,其實他很少用,他的“嚴厲”只體現(xiàn)在 “瞪眼”上。文中談到,面對大家不情愿讀書,他“瞪幾眼,大聲道‘讀書!”,其中“瞪眼”成了常態(tài),嚴厲中帶著些有趣。他的有趣還體現(xiàn)在“我們”讀書的時候。作為老式教育者,他非常熱愛讀書,當“我們”的聲音靜下去的時候,他還“大聲朗讀”,還配以動作“他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后面拗過去,拗過去”,這一系列的動作(“仰起”“搖著”“拗”),顯示了他對所讀文章的熱愛和投入,顯然是他有趣的一面。至于藤野先生這位外國老師,更讓魯迅佩服萬分。雖然在《藤野先生》這篇文章中,直接描寫他動作的片段少之又少,但我們通過間接的片段可以推斷出他作為教師的嚴厲。第一,從修正講義中。文中提及“原來我的講義已經(jīng)從頭到末,都用紅筆添改過了,不但增加了許多脫漏的地方,連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訂正”。這可以看出藤野先生對于學生功課的重視,還有對外國學子的毫無偏見的付出和教育,是難能可貴的。第二,從師生對話中。面對“我”做功課不太用功的現(xiàn)實,藤野先生其實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他跟魯迅有過一番學術(shù)的探討:“你看,你將這條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了。——自然,這樣一移,的確比較的好看些……以后你要全照著黑板上那樣的畫?!边@一段雖然是語言上的描述,卻是在藤野先生指導“我”的功課的過程中完成的,就是為了讓“我”有直觀的認識,這都能說明藤野先生對于學術(shù)的執(zhí)著,正因為這份執(zhí)著,才讓魯迅在后續(xù)的革命生涯中多了一份堅定和無畏。
二、從生活中看姆之俗與善
標題中的“姆”其實是保姆的意思,來源于魯迅的保姆阿長,教材中選取的《阿長與〈山海經(jīng)〉》是一篇重要的寫人的文章。其實,阿長是一個俗不可耐的人,處于社會下層,但在魯迅的一生中留下了寶貴的回憶。那么,她又有著怎樣的個性品質(zhì)呢?作為一個舊時代沒有知識、沒有文化的婦女代表,她有著庸俗的一面。她喜歡“切切察察”,就是指細碎的說話聲,總是向人們低聲絮絮叨叨地說話,一邊說話還一邊“豎起第二個手指,在空中上下?lián)u動,或者點著對手或自己的鼻尖”,從這些動作描寫都可以看出這是一個“毫無素質(zhì)”的人,但這又是當時那個時代普通人的行為表現(xiàn),原本也并不需要過多地批評。她睡覺的姿勢實在是過于不雅。文中提及,一到夏天,“她又伸開兩腳兩手,在床中間擺成一個‘大字,擠得我沒有余地翻身”。有時候,“(她)一條臂膊還擱在我的頸子上”,這些動作描寫都體現(xiàn)了阿長粗俗的一面,這也是“我”不喜歡她、討厭她的原因之一,畢竟,相比于阿長而言,當時的“我”是一個有素質(zhì)、有文化的少年,可以看出“我”語言中對阿長滿是“不屑”。可是,這一切并不影響她內(nèi)心的善良。這體現(xiàn)在過年前美好祝愿的“教育”上。文中提及“(我)第二天醒得特別早,一醒,就要坐起來。她卻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將我按住”,見“我”毫無反應(yīng),又不停地“搖著我的肩”,這前后兩個動作,都顯示了阿長對于過年美好祝福的迫不及待,因為前一天她特意交代過,過年要說“恭喜恭喜”,還拿起橘子在“我”眼前“搖了兩搖”,意思是說“只要你說了,就有橘子吃”,這是多么善良的期望啊,而當“我”說了“阿媽,恭喜……”之后,她馬上將冰冷的東西“塞在我的嘴里”,我們可以認為這是感激,也是獎勵,總之都讓她得到了重視,其本質(zhì)都是作為農(nóng)村婦女的善良一面的體現(xiàn)。再有,就是為“我”拿來了一直夢寐以求的《山海經(jīng)》。雖然沒有直接描寫,但是我們可以推斷出其中的艱難,畢竟這是遠房的有文化的叔祖都不能拿來的東西??梢灶A見她尋找的過程是多么細致和不易。后來,當她拿回來之后,簡單的一個“遞”字卻包含了無窮的善的“神力”——一個目不識丁的人居然尋覓到了《山海經(jīng)》。這是阿長對“我”的重視和關(guān)心,阿長的品質(zhì)原來是如此的高貴。
三、從工作中看客之喜與悲
《孔乙己》是魯迅在《吶喊》中的一篇小說,是他以“我”(伙計)為第一視角寫就的??滓壹菏切≌f里面的主人公,一個晚清的沒落秀才,在科舉制度的負面影響下,成為一個四體不勤、窮困潦倒的人。他每天活在人們的嘲笑和戲謔之中,喪失了作為人的基本尊嚴。以“我”的視角看這個人物,實際上這個人物可以分為兩個時期,前期是喜劇的角色,后期是悲劇的角色,這一喜一悲之間滿是唏噓??滓壹菏窃趧e人的嘲笑中粉墨登場的,因為這個時候的他又增加了一條傷疤。前期的“喜”體現(xiàn)在他“充闊佬”和“充文化”。首先是“充闊佬”:面對別人的“一條傷疤”的嘲笑,他不回答,只是要求“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重點來了,說完后他 “排出九文大錢”,句中的“排出”兩個字表現(xiàn)了孔乙己對嘲笑他的“短衣幫”有一種不認同的潛在意識,借此炫耀自己的闊氣和身價。其次是“充文化”:當“我”回應(yīng)“茴”的寫法的時候,孔乙己“顯出極高興的樣子,將兩個指頭的長指甲敲著柜臺”,“敲”這個字有一種提醒人的意思,是說“來來來,確實如此,我教你”,說完還“用指甲蘸了酒”,這個“蘸”字就表現(xiàn)他迫不及待想去教授“我”,只是當時的“我”不想理會,這幾個動作無不顯示他喜劇的一面。而他的悲劇則體現(xiàn)在他人生的窮途末路。在他消失后的一段時間,大家都以為他已經(jīng)離開了人世,但是在“將近初冬的一天”,他“穿一件破夾襖,盤著兩腿”,原來他是“用手走來的”,可以猜得到他應(yīng)該遭受了非人的待遇,可能因為偷盜而被打。這里有個細致的動作描寫,給錢的時候“他從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錢”中“摸出”表明了孔乙己當時手頭已經(jīng)十分拮據(jù),已經(jīng)窮困潦倒。在這一喜一悲之間,我們看到了一個遭遇封建科舉制度毒害的人物形象,讓人唏噓,讓人感嘆。
寫作不外乎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通過語言文字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而在生活當中,目之所及都是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我們要做的就是將這些人物化作一個個文字符號,讓每一位讀者都在腦海中形成較為直觀的印象,這就是人物描寫方式。誠然,人物描寫方式有很多,如肖像描寫、神態(tài)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等,但這些其實都是靜態(tài)的描寫方式,而動作描寫才真正能夠讓人物活起來、動起來,仿佛一幀一幀的動畫一樣,這樣呈現(xiàn)的人物才立體、鮮明,更具生活化。
誠以此文給廣大學子一點寫作上的建議,希望大家也能寫出靈動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