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艷濤
禹州鈞都醫(yī)院普外科,河南 許昌 461670
闌尾炎作為一種常見急腹癥,可見于任何年齡段群體,臨床癥狀多表現(xiàn)為轉移性右下腹痛、惡心嘔吐、發(fā)熱等。對于闌尾炎的治療,以往臨床上通常采用闌尾切除術,而闌尾切除術實施期間需要進行麻醉,術后也容易發(fā)生多種并發(fā)癥。因此,保守治療逐漸在闌尾炎治療中得到了推廣,特別是兒童闌尾炎,在治療的時候不僅要考慮原發(fā)病的療效,更需要考慮治療后可能引發(fā)的負面影響[1-2]。為此,本研究選取130 例小兒闌尾炎患兒,對超聲引導下內鏡逆行性闌尾炎治療術治療小兒闌尾炎的臨床效果及對插管成功率、復發(fā)率、手術指標的影響進行了臨床研究,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2019 年1 月—2021 年5 月禹州鈞都醫(yī)院收治的130 例小兒闌尾炎患兒作為研究對象,依據治療方法不同,將采用傳統(tǒng)腹腔鏡手術治療的65例患兒列為對照組,將采用超聲引導下內鏡逆行性闌尾炎治療的65例患兒列為觀察組。觀察組中男女分別為33 例、32 例;年齡2~9歲,平均年齡(5.45±0.95)歲;入院時癥狀:22 例發(fā)熱,36 例右下腹壓痛,24 例畏食,60 例存在程度較重的腹痛,16 例惡心或嘔吐。對照組中男女分別為34 例、31例;年齡2~10歲,平均年齡(5.62±0.88)歲;入院時癥狀:23 例發(fā)熱,37 例右下腹壓痛,22 例畏食,61 例腹痛,17例惡心或嘔吐。(1)納入標準:患兒均通過病史資料收集分析、體格檢查、輔助檢查、實驗室檢查確診為非復雜性闌尾炎;患兒家屬均已知悉此次研究試驗內容,同意且自愿參與本次研究。(2)排除標準:患兒在本次手術前發(fā)生彌散性腹膜炎,疑似為復雜性闌尾炎;患兒無梅克爾憩室、過敏性紫癜、腸套疊等其他腹部疾??;患兒存在精神疾病無法正常溝通;中途退出本次研究。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具有可比性(P>0.05)。所有患兒監(jiān)護人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對照組實施腹腔鏡闌尾手術治療。在開展手術之前按照規(guī)范進行相應的術前檢查,并以此確定最佳手術入路。常規(guī)作2.5 cm左右長度的切口,置入腹腔鏡,明確闌尾的具體位置,并切除闌尾根部、闌尾系膜,取出闌尾,之后縫合手術切口。觀察組實施超聲引導下內鏡逆行性闌尾炎治療。在盲腸置入頭端帶透明帽的結腸鏡,將闌尾瓣推開,借助于超聲的引導,按照闌尾腔走行的位置將斑馬導絲置入,并依次將十二指腸乳頭切開刀置入,從而完成闌尾腔插管,通過超聲的引導對其到達位置進行判斷,確定位置無誤后將水溶性造影劑注入,對闌尾腔的形態(tài)、內徑進行觀察,檢查是否存在充盈缺損的情況;對闌尾腔應用濃度為9 g/L 的鹽水進行沖洗,并對糞石、膿液引流情況進行觀察和記錄,如果患兒的闌尾腔內存在較多的膿液或者由程度較重的狹窄則通過超聲的引導置入闌尾支架,在術后1~2周將闌尾支架拔除。
患兒術后轉至住院部,進行細心照料,按規(guī)定查房觀察患兒術后各生命體征。出院后均隨訪3個月。期間叮囑患兒家屬定期到院復查。
比較兩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插管成功率及手術情況,評估指標包括治療中位時間、術后臥床時間、體溫恢復正常時間、住院時間等,并對兩組患兒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復發(fā)率進行對比分析[3]。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總有效情況
兩組患兒的各個手術指征對比,觀察組的治療中位時間、術后臥床時間、體溫恢復正常時間、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手術指征情況(±s)
表2 兩組患兒手術指征情況(±s)
組別觀察組(n=65)對照組(n=65)t值P值治療中位時間(min)48.37±2.24 69.25±3.79 38.238<0.05術后臥床時間(d)1.26±0.73 2.35±0.69 8.749<0.05體溫恢復正常時間(d)1.14±0.14 2.27±0.15 44.401<0.05住院時間(d)3.38±0.23 5.81±0.29 52.930<0.05
兩組患兒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復發(fā)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并發(fā)癥及復發(fā)情況
闌尾炎是外科中的一種常見炎性改變病癥,發(fā)病原因眾多,在兒童群體中也較為常見,小兒闌尾炎若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會對患兒的健康成長和生命安全造成很大影響。對于小兒闌尾炎的治療,傳統(tǒng)方式以手術居多。臨床實踐表明,若未及時對闌尾炎患者實施積極治療導致其病情遷延,則可能引發(fā)多種不良后果,不僅加劇患者醫(yī)療負擔,還對其生命安全造成一定威脅。一般認為,對小兒闌尾炎患兒實施手術治療可獲得理想療效并改善患兒預后,闌尾切除為目前臨床常見術式,特別是近年來腹腔鏡技術的應用,提高了闌尾切除術的手術效果。實施腹腔鏡闌尾切除的患者與傳統(tǒng)手術方式相比由于減輕了手術創(chuàng)傷,術后恢復更快,因而腹腔鏡闌尾切除術在臨床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經過大量的調查顯示,闌尾在機體功能中的作用不可或缺,粗暴地將闌尾切除之后可能引發(fā)其他并發(fā)癥,尤其是對于正處于成長階段的兒童患者,所以,如何選擇一種安全性和有效性較高的治療方式是臨床研究的重要課題[4-8]。
厲英超等[9]表明,闌尾炎是在各個年齡群體均可能發(fā)生的炎性疾病,在兒童群體中也較為常見,但若患者未及時得到有效治療,隨病情發(fā)展,還可并發(fā)急性腹膜炎、闌尾穿孔等嚴重癥狀,部分重癥者也具有一定病死風險,因此患者在確診之后應積極接受治療。對于闌尾炎的治療,手術不僅是較為常見的方式,同時也是一種高效的治療方式。傳統(tǒng)的闌尾切除術雖然對于治療原發(fā)疾病療效較好,但同時會引發(fā)新的異常,相比之下,內鏡逆行性闌尾炎術則很好地規(guī)避了這一缺陷,既確保了對原發(fā)疾病的治療,又不會傷害機體的功能,特別是在內鏡逆行性闌尾炎術實施期間充分結合超聲的引導,以準確的定位病灶、明確具體情況,提高了手術的保障性。作為侵入性手術,不同術式均可對患者機體造成一定損傷,術后多數患者也可因護理不當而發(fā)生切口感染、惡心嘔吐、肺部感染等多種并發(fā)癥,所以手術過程需嚴格按照規(guī)范,同時要加強對患者的監(jiān)測,術后做好并發(fā)癥的預防[10-15]。
本研究顯示,與對照組相比,在總體療效方面觀察組明顯更高,提示內鏡逆行性闌尾炎術是一種非常高效的治療術式,這與臨床相關報道的結論基本相符。對比兩組患兒的各項手術指征顯示,觀察組治療中位時間、術后臥床時間、體溫恢復正常時間、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提示內鏡逆行性闌尾炎術更能優(yōu)化手術指征,減少手術侵入性產生的應激,患兒接受手術操作的時間更短,這就能夠有效減輕手術侵入性操作產生的應激,有利于患兒的術后恢復,因此患兒的體溫能夠在更短的時間內恢復,其住院時間也能夠有效縮短。兩組患兒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方面比較無顯著差異,提示內鏡逆行性闌尾炎術在安全性方面也非常有保障,降低了手術的風險,在術后半年的隨訪顯示,觀察組復發(fā)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再次證實了內鏡逆行性闌尾炎術不僅安全性高、療效顯著,同時可以提高患兒的預后。
綜上所述,超聲引導下內鏡逆行性闌尾炎治療小兒闌尾炎具有良好的臨床效果,能顯著提高插管成功率,降低術后復發(fā)率。但是本次研究受限于病例數的樣本體量不夠大,所以數據結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希望在未來的行醫(yī)生涯中,可以同廣大同行一起致力于相關研究,期望能夠獲得更加良好的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