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琪洵 汪甜甜 童童 王強 馬友華
摘要:土壤板結、耕層變淺等障礙因素影響了土壤肥力特征和作物產量,深耕深松耕作方式有助于提升耕地質量和農作物增產增效,促進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本文綜述深耕深松對耕地土壤物理性狀、主要養(yǎng)分指標、生物性狀以及作物產量、品質的影響。深耕深松可以降低土壤容重、土壤緊實度,增加耕層厚度和土壤孔隙度;短期降低耕地土壤淺層的養(yǎng)分含量,但秸稈還田后深耕可增加耕地深層土壤養(yǎng)分含量;深耕深松可以增加微生物數(shù)量、土壤有機碳儲存,增強絕大多數(shù)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碳源代謝能力,但會降低土壤微生物量氮和生物量碳;深耕深松與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等其他技術組合利于玉米、香蕉等作物深層根系吸收養(yǎng)分,帶動莢果對鎂、磷及籽仁對鋅的吸收,增加作物糖分積累、蛋白質含量、百果質量等,達到作物增產的效果。但不同地區(qū)土壤深耕深松效果有一定差異,尤其是水稻田深耕深松技術模式及效果需要進一步開展系統(tǒng)研究。
關鍵詞:深耕;深松;微生物;容重;產量
中圖分類號:S34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1302(2023)12-0034-08
民以食為天,食以土為本。古代的刀耕火種、鐵犁牛耕隨科技發(fā)展演變至如今常見的旋耕、深耕、深松、翻耕等耕作方式。因不同耕作方式對土壤擾動和作用強度不同,最終會影響土壤理化特性和作物生長發(fā)育[1]。因免耕對土壤擾動強度小,可保持土體的原狀結構及肥力分布梯度,而被世界糧農組織認定為值得推薦的保護性耕作方式之一,但長期免耕易降低土壤的通透性和蓄水保肥能力[2-3];翻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質但會破壞土體原狀穩(wěn)態(tài)結構,加劇水土流失且生產成本較高;旋耕可以清除雜草,簡化整地程序,具有省工節(jié)本、保水保肥的優(yōu)點,但長期旋耕亦會破壞土壤結構;深松屬于保護性耕作方式之一,深耕則是對土壤性質影響深遠的耕作方式,兩者區(qū)別在于深耕會將土體深處的土壤翻到淺層,即擾亂土體結構。深耕和深松均可疏松耕層深處土壤,具有打破犁底層、提高土壤滲透性和蓄水能力、促進表土加深和根系生長的優(yōu)點,也會有耕作深度不理想、效果差、能源消耗高等常見限制因素[4]。采取契合當?shù)貙嶋H的耕作方式確保協(xié)調土壤水熱關系,為不同作物創(chuàng)造最佳生長發(fā)育環(huán)境,對保證作物持續(xù)高產、穩(wěn)產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5]。
國外側重保護性耕作,從農業(yè)系統(tǒng)和農業(yè)經濟角度研究耕作方式,重點探究耕作制度熟制如何由少變多,耕作次數(shù)如何由多變少[6-7]。國內側重研究深耕深松對耕地土壤常見理化性質的作用機制和對旱地作物產量、生長情況的影響,涉及探尋深耕深松對土壤物理性狀、主要養(yǎng)分指標、生物性狀和作物產量的長期影響研究較少,以及深耕深松搭配其他耕作培肥技術后產生的差異性研究較少。長期采用單一耕作方式會引起土壤結構或肥力某一方面不協(xié)調[8],如今免耕、少耕、旋耕的耕作方式以及地膜覆蓋等技術大面積推廣造成土壤結構破壞、耕層變淺、土壤板結、土壤養(yǎng)分不均衡等現(xiàn)實問題,導致土壤質量明顯下降[9-10]。土壤板結已于2015年被列為影響世界土壤的十大威脅之一[11],學者們重新關注深耕深松,以期配合培肥措施、土壤調理措施、多樣化輪作等手段緩解土壤板結[12-13]。因此,本文系統(tǒng)性地概述深耕深松對耕地土壤的物理性狀(緊實度、容重、土壤水分、孔隙度、土壤團聚體狀)、主要養(yǎng)分指標、生物性狀(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有機碳、腐殖質)的綜合影響,大量舉例比較旱地作物與水稻產量結果的差異性,總結深耕深松與其他技術集成模式產生的效果,從而確保深耕深松更契合現(xiàn)代農業(yè)發(fā)展,對耕地質量提升提出更高的要求,并為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參考。
1 深耕深松對土壤物理性狀的影響
1.1 深耕深松對主要土壤物理指標的影響
主要土壤物理指標包括土壤緊實度、容重、土壤水分含量、土壤孔隙度等,這些指標之間關系密切,相互影響。比如一般用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和土壤穿透阻力作為土壤緊實度的衡量指標,而緊實度又能反映土壤緊實程度和根系下扎受阻程度。土壤容重高則說明土壤結構緊實,透氣性差。土壤孔隙度表征土壤通氣性、透水性及植物根系穿插的難易程度,土壤中良好的孔隙大小與分布利于土壤水分的入滲和儲存、生物的活性和活動、有機質的熟化和分解及土壤養(yǎng)分的活化和遷移[14]。土壤水分受土壤容重、孔隙度大小及類別的直接影響[15],且其作為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來源,土壤儲水保水的能力影響著作物的生長發(fā)育[16]。
不同耕作方式對土壤緊實度、土壤容重、土壤水分、土壤孔隙度的影響存在顯著差異,大多數(shù)研究認為,深耕深松相比免耕和旋耕耕作深度較深,因此利于疏松深層土壤,降低土壤緊實度和土壤容重[17-18],并且增加耕層厚度和土壤孔隙度[19]。深耕深松可以通過降低土壤容重、土壤三相比綜合值等指標調節(jié)土壤水肥氣熱[20-21]。孔曉民等研究發(fā)現(xiàn),相比旋耕,深松可以增加0~40 cm土層土壤水分含量,降低40~60 cm土層水分含量,且深松深度越深,土壤緊實度越?。?2];羅錫文等研究發(fā)現(xiàn),磚紅壤地區(qū)最佳耕作方式是深松結合淺耕,且深松能改變土壤貯水量,提高土壤含水率[23];李曉龍的研究表明,深耕使土壤物理結構合理化,能夠降低土壤容重,提高蓄水能力,降低土壤三相結構距離,利于玉米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養(yǎng)分[24];郭海斌等研究發(fā)現(xiàn),深耕處理后土壤容重和三相比R值相比常規(guī)耕作處理分別降低0.7%和19.0%,深耕配合秸稈還田后土壤水分含量增加了3.2%,三相比綜合值顯著降低9.3%[25];趙亞麗等研究發(fā)現(xiàn),深耕深松通過顯著降低土壤緊實度和土壤三相比R值來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促進旱地作物根系生長發(fā)育[26]。
1.2 深耕深松對土壤結構的影響
土壤團聚體是土壤結構的基本單位,大量研究表明,耕作方式顯著影響土壤團聚體的穩(wěn)定性。粉壟耕作后,大型團聚體逐漸大量向小型團聚體轉化[27],更利于植物根系吸收利用養(yǎng)分。Ulén等總結出沙質土壤或其他結構不穩(wěn)定的土壤需定期深耕,黏土則應在干燥條件下翻耕從而避免磨損土壤團聚體,減少顆粒和磷的損失[28]。李錫鋒等以砂姜黑土農田為試驗對象,發(fā)現(xiàn)深松顯著增加了0~40 cm土層>0.25 mm水穩(wěn)性大團聚體含量,而長期深耕則顯著降低了其含量[29];深耕后壤土和黏土20~30 cm土層水穩(wěn)定性土壤團聚體的含量分別增加了42.4%和52.3%[30];連續(xù)深耕處理會顯著降低 20~30 cm土層大團聚體質量比例和團聚體穩(wěn)定性[31]??傊?,深松的耕作方式能夠增加土壤大團聚體含量,而深耕的耕作方式因擾亂了土體結構從而破壞了土壤團聚體,會大大降低大團聚體含量。
2 深耕深松對主要土壤養(yǎng)分指標的影響
有機質、有效磷、速效鉀等土壤養(yǎng)分含量的高低決定土壤肥力的高低,直接影響作物生長發(fā)育[32]。大量試驗表明,深耕深松的耕作方式會顯著影響土壤養(yǎng)分的含量、分布、移動及有效性。聶良鵬等的研究表明,深耕利于地力培肥,可增加稻田土壤養(yǎng)分含量,但在耕層淺薄的土壤上直接深耕會破壞土壤團粒結構、降低土壤養(yǎng)分含量,因此作物產量提升效果不顯著[33-34]。但有學者持其他觀點,王玉玲等研究發(fā)現(xiàn),相比旋耕和免耕,深耕可以提高土壤速效磷及不同形態(tài)氮的含量[10];唐先亮等研究發(fā)現(xiàn),深松可以提高土壤透氣性,促進有機質分解,從而提高了耕地土壤有效養(yǎng)分水平[35];李錫鋒等的研究表明,隨著長期深耕翻動砂姜黑土,表層秸稈翻到深土層使得有機碳、全氮含量在深土層顯著增加[29];仝昊天的研究表明,深耕會降低0~20 cm 土層土壤有機質、全氮、速效鉀的含量,但是將培肥物料隨深耕分布到更深處時可以增加20~30 cm土層土壤養(yǎng)分含量[36];土壤堿解氮、速效磷、速效鉀的含量隨土層的加深而減小,但深耕處理的速效養(yǎng)分含量顯著高于常規(guī)處理[37];小麥季深耕結合玉米季深松處理則提升了20~40 cm土層土壤主要養(yǎng)分含量和微生物量碳含量[38]。造成深耕深松對土壤養(yǎng)分含量影響差異化的原因可能是區(qū)域土壤狀況、配肥措施、輪作方式等不同[39]。
3 深耕深松對土壤生物性狀的影響
3.1 深耕深松對土壤微生物數(shù)量與微生物量碳、氮的影響
土壤微生物作為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種類和數(shù)量隨成土環(huán)境及土層深度發(fā)生變化。因土壤微生物量對環(huán)境變化較敏感,且具有促進土壤養(yǎng)分循環(huán)和物質轉化的優(yōu)點,因此將土壤微生物作為衡量土壤肥力、作物生產水平和耕地質量的重要指標[40-42]。Wang等的研究表明,降低土壤擾動的保護性耕作方式可維持土壤細菌群落穩(wěn)定性,從而改善根際土壤生態(tài)功能,為作物生長提供養(yǎng)分[43]。劉淑梅等研究發(fā)現(xiàn),小麥季深耕處理后 0~20 cm土層微生物量碳含量與旋耕處理結果差異不顯著,但微生物量氮含量和土壤微生物熵比旋耕處理顯著降低,并且還提高了30~40 cm土層微生物量氮全氮比[44];杜聰陽等研究發(fā)現(xiàn),對砂姜黑土進行深耕處理后可提高15~25 cm土層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和土壤酶活性[45];劉洪等的研究表明,粉壟處理可以顯著降低變形菌門的豐度,增加厚壁菌門和綠彎菌門相對豐度后可促進植物的生長發(fā)育[27]。部分研究結果中,土壤微生物量氮和生物量碳含量的降低不僅是深耕深松導致的,施肥、栽培等土地管理措施以及土壤類型、溫度、濕度等自然環(huán)境條件均會影響它們的含量。
3.2 深耕深松對土壤酶活性的影響
土壤酶活性可以體現(xiàn)土壤生物學活性,表征土壤養(yǎng)分含量水平變化情況。Pandey等的研究表明,相較于旋耕處理,深耕處理利于微生物繁殖,提高土壤酶活性[46];深耕-條旋耕輪耕模式顯著增加了 10~30 cm土層土壤脲酶、蔗糖酶和磷酸酶的活性[47];深耕處理可以增加土壤微生物數(shù)量,提高土壤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抑制土壤脲酶活性[48];黃炳林等研究發(fā)現(xiàn),提前進行培肥和深松處理能提高大豆開花期土溫,從而通過改善土壤微生物生存環(huán)境來增加土壤微生物數(shù)量[49-50],另一方面土壤保水保墑后酶活性較大幅度提高,更利于大豆生根發(fā)芽;岳衡等在寧南山區(qū)馬鈴薯田研究發(fā)現(xiàn),深松耕處理下土壤菌群豐度指數(shù)與多樣性指數(shù)整體高于傳統(tǒng)翻耕措施,且深耕深松50 cm顯著增加了土壤尿酶活性12.9%,深耕深松30 cm顯著增加了土壤蔗糖酶活性33.3%[51];劉淑梅等在砂姜黑土玉米農田進行試驗發(fā)現(xiàn),深耕深松處理的土壤脲酶活性顯著高于免耕處理,因此深耕深松更利于土壤氮轉化[44]。總而言之,深耕深松打破犁底層,疏松土壤后改善了增肥不增產的現(xiàn)象,對增加微生物數(shù)量、提高絕大多數(shù)酶活性的積極作用毋庸置疑。
3.3 深耕深松對土壤有機碳含量的影響
土壤有機碳與微生物活性密切相關,通常將土壤有機碳分解速率與土壤微生物活動強度相提并論。隨著碳中和理念的興起,土壤有機碳已成為國內外學者的研究重點。大量學者研究認為,傳統(tǒng)翻耕、旋耕等耕作方式不利于土壤碳固定,采用少耕、免耕以及秸稈還田技術可有效增加土壤有機碳儲量,減緩土壤有機物質礦化[52-53]。Guo等研究發(fā)現(xiàn),在華北平原玉米種植區(qū),免耕與70 mm播前灌溉相結合是一種有效的作物管理策略,能夠增強土壤對有機碳的儲存,提高夏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54]。
近年來,也有學者論證出深松能通過改善土壤理化性質提高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謝能力的觀點。韋安培等研究發(fā)現(xiàn),同一秸稈量還田模式下,深松處理后聚合物類、糖類、氨基酸碳源代謝強度最高,旋耕處理最低[55];張霞等研究發(fā)現(xiàn),深耕深松后土壤通氣性加強,穩(wěn)定的有機大分子轉化為易氧化的小分子,從而增加了土壤有機碳和易氧化有機碳的含量[56];深松的耕作方式可以改良深層土壤性能,增加深層有機碳活性,提高土壤碳庫指數(shù)、碳庫活度等;鑒于土壤有機碳與土壤呼吸速率呈顯著正相關關系,趙亞麗等研究發(fā)現(xiàn),深耕通過增加土壤通透性,便于土壤氣體擴散、遷移,從而加快有機碳分解[57];王永慧等發(fā)現(xiàn)深耕結合旋耕處理提高了 20~40 cm土層土壤可溶性有機碳含量,深松(耕)結合旋耕與傳統(tǒng)旋耕相比可提升土壤固碳能力[58];張玉銘等在華北小麥—玉米輪作農田試驗中發(fā)現(xiàn),深耕配合秸稈還田可以補充20 cm土層以上的土壤有機碳、氮含量,并在秸稈深埋過程中重構0~40 cm 土層,顯著增加亞耕層各粒級團聚體有機碳、氮含量[59];Al-Kaisi等的研究結果表明,耕作方式對深層土壤碳的影響很大程度取決于耕作強度而非輪作[60]。大多數(shù)研究中土壤碳的增益或損失發(fā)生在頂層0~30 cm 處,暫時無依據表明土壤碳會明顯易位到更深處。
4 深耕深松對作物產量的影響
4.1 深耕深松對旱地作物產量的影響
黃淮海平原大量試驗表明,深松可以促進玉米各層土壤根系的橫向生長和下移,顯著增加根干質量,使玉米百粒質量增加,增幅達2.6%~3.1%[61-62]。馬陽等研究發(fā)現(xiàn),壤質潮褐土經過深松處理后可以促進玉米干物質和植株全氮量積累,顯著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增加夏玉米和后茬小麥的產量[63];壤質黏潮土深旋松耕50 cm后,小麥穗數(shù)分別比深松和旋耕處理的多48.6萬穗/hm2和 70.7萬穗/hm2,[JP2]產量分別提高8.06%和12.18%[64];在云南山原紅壤坡地上無灌溉種植玉米,深松30 cm利于耕作層干旱期水分供給與利用,增大深層根系的容納量從而達到增產效果[65-66];豫西旱作條件下深松覆蓋可以提高小麥生育后期旗葉葉綠素含量和灌漿中后期的旗葉凈光合速率,最終獲得較高的籽粒灌漿速率和籽粒產量,達到增產效果[67]。
魯東典型棕壤花生田試驗結果表明,深耕處理下植株總鎂吸收量總體最高[68];土壤容重降低至1.31~1.34 g/cm3時更利于花生對鋅的吸收積累[69]。張鶴等持不同看法,認為單一的深松耕作方式對花生增產效果不顯著,但深耕配合秸稈還田可以增加單株飽果數(shù)、百果百仁質量以及莢果產量,促使2017年和2018年花生產量分別增加17.64%和28.12%[70];王秋菊等在瘠薄黑土上試驗發(fā)現(xiàn),深耕配施磷肥處理區(qū)大豆株高比對照區(qū)的大豆株高2年平均增加5.15 cm,每株粒數(shù)增加13.52粒,大豆總產量增加9.37%~9.83%[71];黃炳林等研究發(fā)現(xiàn),在黑土地上提前進行深松處理更利于大豆出苗發(fā)芽、前期植株生長發(fā)育,從而提高大豆葉面積指數(shù),最終實現(xiàn)增產效果[72];安崇霄等以伊犁河谷復播大豆農田為研究對象,得出深松50 cm處理效果最佳的結論,深耕可以有效提升植株葉面積指數(shù)、葉綠素含量等,從而獲得較多的單株莢數(shù)、單株粒數(shù)[73-74];同樣針對伊犁河谷地區(qū),厙潤祥等研究得出深松是除翻耕覆膜以外使復播大豆獲得高產的有效措施,其大豆產量僅次于翻耕覆膜的結論[75]。總之,深耕深松的耕作方式可以促進莢果對鎂、磷及籽仁對鋅的吸收,提升花生含油量、蛋白質含量、蔗糖含量等。[JP2]
廖青等在貧瘠旱地上研究發(fā)現(xiàn),深耕深松區(qū)的甘蔗與常規(guī)耕作處理區(qū)的相比,根質量增加了6.50 g,總根數(shù)增加45條,甘蔗株高增加12.60 cm,并得出,深耕深松促進了甘蔗后期糖分積累,提高了甘蔗產量[76];童文杰等研究發(fā)現(xiàn),深耕深松通過增加青霉屬真菌和紫霉屬中紫色紫孢菌這2類有益微生物可重建微生物群落結構[77-78];劉棋等研究發(fā)現(xiàn),深耕深松處理促進了烤煙根系下扎,利于烤煙干物質積累,達到了增產增值的效益[79];張銳等以海南熱區(qū)磚紅壤香蕉地試驗發(fā)現(xiàn),深松40~45 cm結合旋耕處理增加了土體淺層含水率,保水保肥后顯著增加了香蕉根系數(shù)量[80]。針對過往機械易出現(xiàn)牽引阻力大、松土效果差、成本高等問題,學者們針對特定地區(qū)土壤類型研制出預破土鑿式深松機、精旋起壟一體機等機械[81-82]。
4.2 深耕深松對水稻產量的影響
我國地大物博,有九大農業(yè)區(qū),但當前深耕深松處理試驗主要在東北黑土地、砂姜黑土等旱地進行,作物種類也多涉及小麥、棉花、甘蔗、玉米、大豆等旱地作物,少有關于水稻土深耕深松的試驗,可能是因為國內外對保護性耕作的重視或是考慮到深耕深松會破壞稻田蓄水保水的犁底層。但早期對水稻土深耕深松的經驗總結可追溯到1958年,中國科學院土壤研究所孝感工作組認為,高度發(fā)育的潴育層因養(yǎng)分缺乏和氧化還原點位低的原因而不適合根系發(fā)育,所以需將水稻田深耕至少40 cm才能將20~30 cm土層以下的強度潴育層或淺育層生土熟化[83]。在中國農業(yè)科學院江蘇分院水稻田試驗地探究水稻根系對不同土層中放射性磷吸收速度發(fā)現(xiàn),水稻根量90%分布在耕層15 cm以上,但10%下層根系吸收能力更強,因此深耕26~30 cm更利于作物養(yǎng)分供應[84]。1985年,日本學者采用深耕技術改良水田取得增產效果[85]。王寶洪等于1991—1995年在廣西的試驗證明,深耕結合有機肥后水稻產量比對照年均增產11 850 kg/hm2[86]。上海海豐農場用全方位深松犁深松耕35~40 cm后,稻田透水性變好,水稻分蘗性增強,每穴穗干質量提高33%,稻谷增產525 kg/hm2,增幅為7.5%[87]。
為明確深耕深松是否會因打破水田犁底層造成水稻減產的疑問,大量學者針對水稻田開展試驗,但水稻產量結果各不相同。王秋菊等研究發(fā)現(xiàn),用自主研發(fā)的深耕犁在黑土型水稻土上深耕 22~25 cm后,2年水稻產量與淺翻耕層13~15 cm的結果相近,但因深耕處理成本高,易造成耕層養(yǎng)分下降、插秧陷車等問題,由此認為,黑土型水田土壤耕作深度為15~20 cm較為適宜[88-89]。在東北鹽化草甸土深耕后的第2年水稻減產9.96%~11.03%,可能是因為鹽化草甸土土壤分散度高,不適合土壤團粒形成[90]。但陳佩勤探究砂姜黑土不同耕翻深度對水稻的影響時發(fā)現(xiàn),深耕20~30 cm后水稻個體生長發(fā)育和總產量呈現(xiàn)增長趨勢[91]。不同地區(qū)水田深耕結果略有差異,這可能與土壤類型、土壤結構的復雜和特殊有關。鑒于北方旱作區(qū)的深耕深松機械及經驗不完全適用于南方稻麥輪作區(qū)域,中國學者開始針對南方水稻土的深松機械選擇、深松擾動過程、深松產生影響等角度進行深入研究[92-95]。而針對稻田旱作的耕地,日本學者嘗試利用農田水文模型評估每日水分蒸騰速率的變化,從而監(jiān)測稻田轉旱地種玉米后犁底層對水分脅迫垂直分布的影響[96]。
5 深耕深松與其他技術的集成模式及效果
深耕深松與翻耕、旋耕、耙地、耱地等耕作方式組合會形成各具特色的耕作方式,可有效避免長期采用單一耕作方式造成的土壤板結;深耕深松與其他培肥和土壤調理措施(如秸稈還田、施用有機肥、種植綠肥、施用石灰等)組合集成后能作為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的措施,促進農作物增產增效。秸稈還田具有改善土壤團粒結構、調節(jié)土壤有機質含量等優(yōu)點[97];Liu等通過田間試驗發(fā)現(xiàn),短期深松結合秸稈的耕作方式可以通過顯著增加易氧化有機碳與土壤有機碳比率改善耕層深層和表層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最終提高我國東北地區(qū)的作物產量[98];適量的作物殘茬與耕層土壤混合后會使土壤中的碳氮比保持在適當?shù)谋嚷剩?9];閆洪奎等研究發(fā)現(xiàn),深松處理結合秸稈還田可以降低耕層土壤孔隙度和堿解氮、速效鉀的含量[100];胡心意等通過田間試驗發(fā)現(xiàn),秸稈還田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磷脂脂肪酸總含量、細菌和真菌的磷脂脂肪酸含量[101];宮亮等通過8年田間定位試驗發(fā)現(xiàn),連年深松比隔年深松的作物增產效果好,深松配合施用有機肥后顯著增加了玉米產量,但其增產速率隨有機肥用量增加而降低[102];龍潛等研究發(fā)現(xiàn),深耕-深松輪耕處理后作物根部發(fā)育良好利于吸收養(yǎng)分,因而深層土壤養(yǎng)分含量較高[103]。且相比小麥季旋耕的傳統(tǒng)耕作方式,深耕-深松輪耕處理產量顯著增加;王科等研究發(fā)現(xiàn),“深翻-深施肥-淺旋蓋種”模式能使稻麥輪作系統(tǒng)中的稻茬小麥產量增長10%左右[104]。
6 展望
針對土壤板結、耕層變淺等問題,本文梳理歸納深耕深松耕作方式對不同區(qū)域不同土類類型的耕地土壤緊實度、容重、土壤水分、孔隙度、土壤團聚體等物理性狀以及主要養(yǎng)分指標、土壤微生物數(shù)量、土壤酶活性、有機碳含量等生物性狀的影響,側重探討深耕深松對玉米、小麥等旱地作物以及水稻產量的影響,以期客觀評估深耕深松的優(yōu)缺點,并對未來開展深耕深松耕作方式提出展望。
(1)關于深耕深松耕作方式是否會打破水稻土犁底層從而造成水稻減產、水稻土深耕深松擾動過程機制、耕作方式生產成本經濟效益計算等研究應更加深入。
(2)由于地域差異大,農業(yè)集約化和機械化程度不一致,深耕深松耕作前需充分了解耕作區(qū)域土壤是否存在障礙層、板結、耕層淺薄等障礙因素,重點考察耕作深度、壟間距、深松后的年份與不同作物產量之間的關系。根據土壤條件和耕作制度等基本情況確定機器選擇和適宜的耕作深度,考慮將其他耕作方式及秸稈還田不斷與深耕深松組合、集成,從而實現(xiàn)動態(tài)調整的試驗方案,契合區(qū)域耕地土壤情況。
(3)當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深松(耕)結合單一技術搭配對土壤理化性質和某一作物產量、生長情況的影響,涉及長期實行深松(耕)導致土壤理化性質和作物產量的研究,以及深耕深松搭配耕作技術后產生的差異性研究較少,而長期采用單一耕作方式可能會引起土壤結構或肥力某一方面不協(xié)調??筛鶕珖糯筠r業(yè)區(qū)或不同土壤類型設立深耕深松與其他技術集成的示范區(qū),將深耕深松的機器選擇、不同深度、耕作方式組合、是否覆蓋還田等納入試驗方案中,以期建立可持續(xù)發(fā)展,可動態(tài)調整的科學高效耕作模式。
參考文獻:
[1]劉紅梅,李睿穎,高晶晶,等. 保護性耕作對土壤團聚體及微生物學特性的影響研究進展[J]. 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2020,29(6):1277-1284.
[2]曾憲楠. 保護性耕作研究進展的文獻計量分析[J]. 黑龍江農業(yè)科學,2020(6):128-133.
[3]梁愛珍,張 延,陳學文,等. 東北黑土區(qū)保護性耕作的發(fā)展現(xiàn)狀與成效研究[J]. 地理科學,2022,42(8):1325-1335.
[4]Lou S Y,He J,Li H W,et al. Current knowledge and future directions for improving subsoiling quality and 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nservation fields[J]. Agriculture,2021,11(7):575.
[5]張向前,楊文飛,徐云姬. 中國主要耕作方式對旱地土壤結構及養(yǎng)分和微生態(tài)環(huán)境影響的研究綜述[J]. 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2019,28(12):2464-2472.
[6]王志窮,王維新,李 霞,等. 保護性耕作條件下深松技術的國內外發(fā)展現(xiàn)狀[J]. 農機化研究,2016,38(6):253-258.
[7]尚小龍,曹建斌,王 艷,等. 保護性耕作技術研究現(xiàn)狀及展望[J]. 中國農機化學報,2021,42(6):191-201.
[8]王玥凱,郭自春,張中彬,等. 不同耕作方式對砂姜黑土物理性質和玉米生長的影響[J]. 土壤學報,2019,56(6):1370-1380.
[9]劉淑梅,曲曉燕,張洪生,等. 小麥、玉米輪作制度下耕作方式對夏玉米農田土壤物理性狀的影響[J]. 華北農學報,2013,28(6):226-232.
[10]王玉玲,李 軍,柏煒霞. 輪耕體系對黃土臺塬麥玉輪作土壤生產性能的影響[J]. 農業(yè)工程學報,2015,31(1):107-116.
[11]Kassam A,F(xiàn)riedrich T,Derpsch R. Global spread of conservation agricultur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2019,76(1):29-51.
[12]Peralta G,Alvarez C R,Taboada M. Soil compaction alleviation by deep non-inversion tillage and crop yield responses in no tilled soils of the Pampas region of Argentina:a meta-analysis[J]. 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2021,211:105022.
[13]Sasal M C,Boizard H,Andriulo A E,et al. Platy structure development under no-tillage in the northern humid Pampas of Argentina and its impact on runoff[J]. 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2017,173:33-41.
[14]張 麗,張中東,郭正宇,等. 深松耕作和秸稈還田對農田土壤物理特性的影響[J]. 水土保持通報,2015,35(1):102-106,117.
[15]Feiza V,F(xiàn)eizien[KG-*2]e[DD(-1*5]· D,Sinkevicˇien[KG-*2]e[DD(-1*5]· A,et al. Soil water capacity,pore-size distribution and CO2 e-flux in different soils after long-term no-till management[J]. Zemdirbyste-Agriculture,2015,102(1):3-14. [HJ*3]
[16]elik I[DD(-*2]·,Günal H,Acar M,et al. Strategic tillage may sustain the benefits of long-term no-till in a Vertisol under Mediterranean climate[J]. 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2019,185:17-28.
[17]周吉紅,王俊英,孟范玉,等. 耕作方式對小麥播種質量、產量和效益的影響[J]. 作物雜志,2022(4):199-204.
[18]郭仁松,王 亮,崔建平,等. 深松耕作對新疆綠洲棉田土壤特性及產量形成的影響[J]. 西北農業(yè)學報,2021,30(12):1804-1811.
[19]程思賢,劉衛(wèi)玲,靳英杰,等. 深松深度對砂姜黑土耕層特性、作物產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響[J]. 中國生態(tài)農業(yè)學報,2018,26(9):1355-1365.
[20]王 斌,李滿有,王欣盼,等. 深松淺旋對半干旱區(qū)退化紫花苜蓿人工草地改良效果研究[J]. 草業(yè)學報,2022,31(1):107-117.
[21]于淑婷,趙亞麗,王育紅,等. 輪耕模式對黃淮海冬小麥—夏玉米兩熟區(qū)農田土壤改良效應[J]. 中國農業(yè)科學,2017,50(11):2150-2165.
[22]孔曉民,韓成衛(wèi),曾蘇明,等. 不同耕作方式對土壤物理性狀及玉米產量的影響[J]. 玉米科學,2014,22(1):108-113.
[23]羅錫文,李就好,朱余清,等. 耕作方式對磚紅壤物理特性和含水率的影響[J]. 農業(yè)機械學報,2006,37(12):62-66.
[24]李曉龍. 深耕方式對土壤物理性狀及春玉米根冠特性的影響[D]. 呼和浩特:內蒙古農業(yè)大學,2014:30-31.
[25]郭海斌,冀保毅,王巧鋒,等. 深耕與秸稈還田對不同質地土壤物理性狀和作物產量的影響[J]. 河南農業(yè)大學學報,2014,48(4):505-511.
[26]趙亞麗,劉衛(wèi)玲,程思賢,等. 深松(耕)方式對砂姜黑土耕層特性、作物產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響[J]. 中國農業(yè)科學,2018,51(13):2489-2503.
[27]劉 洪,韋本輝,黨柯柯,等. 粉壟耕作對甘蔗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響[J]. 熱帶作物學報,2022,43(3):597-605.
[28]Ulén B,Aronsson H,Bechmann M,et al. Soil tillage methods to control phosphorus loss and potential side-effects:a Scandinavian review[J]. Soil Use and Management,2010,26(2):94-107.
[29]李錫鋒,許 麗,張守福,等. 砂姜黑土麥玉農田土壤團聚體分布及碳氮含量對不同耕作方式的響應[J]. 山東農業(yè)科學,2020,52(3):52-59.
[30]冀保毅. 深耕與秸稈還田的土壤改良效果及其作物增產效應研究[D]. 鄭州:河南農業(yè)大學,2013.
[31]侯永坤. 不同耕作模式對土壤理化性質和冬小麥產量的影響[D]. 泰安:山東農業(yè)大學,2019:12-13.
[32]丁琪洵,詹雪潔,張?zhí)於?,? 宿州市耕地土壤養(yǎng)分時空變化特征分析[J]. 農業(yè)資源與環(huán)境學報,2023,40(1):97-105.
[33]聶良鵬,郭利偉,牛海燕,等. 輪耕對小麥—玉米兩熟農田耕層構造及作物產量與品質的影響[J]. 作物學報,2015,41(3):468-478.
[34]韓 上,武 際,李 敏,等. 深耕結合秸稈還田提高作物產量并改善耕層薄化土壤理化性質[J]. 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報,2020,26(2):276-284.
[35]唐先亮,魏甲彬,周玲紅,等. 耕作方式對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動態(tài)影響[J]. 作物研究,2016,30(3):282-287.
[36]仝昊天. 耕作和培肥對砂姜黑土理化性質的影響及微生物響應[D]. 鄭州:河南農業(yè)大學,2020:44-45.
[37]劉國利,崔雙雙,孫澤強,等. 深松深度對魯西南土壤耕層理化性狀和作物產量的影響[J]. 山東農業(yè)科學,2021,53(2):71-78.
[38]朱長偉,龍 潛,董士剛,等. 小麥—玉米輪作體系不同旋耕和深耕管理對潮土微生物量碳氮與酶活性的影響[J]. 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報,2020,26(1):51-63.
[39]沈曉琳,王麗麗,汪 洋,等. 保護性耕作對土壤團聚體、微生物及線蟲群落的影響研究進展[J]. 農業(yè)資源與環(huán)境學報,2020,37(3):361-370.
[40]郭書亞,尚 賞,湯其寧,等. 不同輪耕方式與生物炭對土壤酶活性、土壤養(yǎng)分及小麥和玉米產量的影響[J]. 作物雜志,2022(3):211-217.
[41]巴曉博,隋 鑫,鮑雪蓮,等. 覆蓋作物-玉米間作對土壤碳氮含量及相關酶活性的影響[J]. 土壤通報,2022,53(3):577-587.
[42]Roldán A,Salinas-García J R,Alguacil M M,et al. Soil enzyme activities suggest advantages of conservation tillage practices in sorghum cultivation under subtropical conditions[J]. Geoderma,2005,129(3/4):178-185.
[43]Wang Z T,Li Y,Li T,et al. Tillage practices with different soil disturbance shape the rhizosphere bacterial community throughout crop growth[J]. 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2020,197:104501.
[44]劉淑梅,孫 武,張 瑜,等. 小麥季不同耕作方式對砂姜黑土玉米農田土壤微生物特性及酶活性的影響[J]. 玉米科學,2018,26(1):103-107.
[45]杜聰陽,楊習文,王 勇,等. 不同耕作方式及施氮水平對砂姜黑土物理性狀、微生物學特性及小麥產量的影響[J]. 河南農業(yè)科學,2017,46(8):13-21.
[46]Pandey D,Agrawal M,Bohra J S. Effects of conventional tillage and no tillage permutations on extracellular soil enzyme activities and microbial biomass under rice cultivation[J]. 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2014,136:51-60.
[47]龍 潛. 不同輪耕模式對潮土不同土層理化性狀及作物產量的影響[D]. 鄭州:河南農業(yè)大學,2019.
[48]劉紅杰,習向銀,劉朝科,等. 深翻耕和連作對植煙土壤養(yǎng)分及其生物活性的影響[J]. 福建農業(yè)學報,2011,26(2):298-303.
[49]黃炳林,王孟雪,金喜軍,等. 不同耕作處理對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及養(yǎng)分的影響[J]. 作物雜志,2019(6):104-113.
[50]張博文. 深松對黑土區(qū)土壤特性及細菌群落結構影響[D]. 呼和浩特:內蒙古農業(yè)大學,2018.
[51]岳 衡,李閃閃,段雅欣,等. 深松耕對寧南山區(qū)馬鈴薯田土壤細菌多樣性的影響[J]. 中國農業(yè)氣象,2021,42(12):998-1008.
[52]唐海明,程凱凱,肖小平,等. 不同冬季覆蓋作物對雙季稻田土壤有機碳的影響[J]. 應用生態(tài)學報,2017,28(2):465-473.
[53]苑廣源,Munyampirwa T,毛麗萍,等. 16年保護性耕作措施對糧草輪作系統(tǒng)土壤碳庫及穩(wěn)定性的影響[J]. 水土保持學報,2021,35(3):252-258,267.
[54]Guo L L,Wang X J,Wang S B,et al. Tillage and irrigation effects on carbon emissions and water use of summer maize in North China Plains[J].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2019,223:105729.
[55]韋安培,丁文超,胡恒宇,等. 耕作方式及秸稈還田對土壤性質、微生物碳源代謝及小麥產量的影響[J]. 干旱地區(qū)農業(yè)研究,2019,37(6):145-152.
[56]張 霞,杜昊輝,王旭東,等. 不同耕作措施對渭北旱塬土壤碳庫管理指數(shù)及其構成的影響[J]. 自然資源學報,2018,33(12):2223-2237.
[57]趙亞麗,薛志偉,郭海斌,等. 耕作方式與秸稈還田對土壤呼吸的影響及機理[J]. 農業(yè)工程學報,2014,30(19):155-165.
[58]王永慧,軒清霞,王麗麗,等. 不同耕作方式對土壤有機碳礦化及酶活性影響研究[J]. 土壤通報,2020,51(4):876-884.
[59]張玉銘,胡春勝,陳素英,等. 耕作與秸稈還田方式對碳氮在土壤團聚體中分布的影響[J]. 中國生態(tài)農業(yè)學報(中英文),2021,29(9):1558-1570.
[60]Al-Kaisi M M,Kwaw-Mensah D.Quantifying soil carbon change in a long-term tillage and crop rotation study across Iowa landscapes[J].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2020,84(1):182-202.
[61]齊 華,劉 明,張衛(wèi)建,等. 深松方式對土壤物理性狀及玉米根系分布的影響[J]. 華北農學報,2012,27(4):191-196.
[62]高 鵬,孫繼穎,高聚林,等. 深松對春玉米田土壤貯水性能及玉米子粒水分利用效率的影響[J]. 玉米科學,2022,30(4):90-96.
[63]馬 陽,吳 敏,王艷群,等. 不同耕作施肥方式對夏玉米氮素利用及土壤容重的影響[J]. 水土保持學報,2019,33(5):171-176.
[64]楊 雪,逄煥成,李軼冰,等. 深旋松耕作法對華北缺水區(qū)壤質黏潮土物理性狀及作物生長的影響[J]. 中國農業(yè)科學,2013,46(16):3401-3412.
[65]楊群輝,張 慶,王應學,等. 紅壤坡地深松耕對土層特性和玉米產量的影響[J]. 西南農業(yè)學報,2019,32(12):2783-2789.
[66]吳廣俊,劉 鵬,董樹亭,等. 不同深松深度對夏玉米根系時空分布及氮素利用的響應[J]. 山東農業(yè)科學,2016,48(10):92-97.
[67]黃 明,吳金芝,李友軍,等. 不同耕作方式對旱作區(qū)冬小麥生產和產量的影響[J]. 農業(yè)工程學報,2009,25(1):50-54.
[68]鄭亞萍,吳正鋒,王春曉,等. 棕壤花生鎂營養(yǎng)特性對不同耕作措施的響應[J]. 核農學報,2018,32(12):2406-2413.
[69]孫學武,沈 浦,劉 璇,等. 花生鋅吸收分配特性及對土壤耕作措施的響應特征[J]. 花生學報,2020,49(2):36-42.
[70][JP2]張 鶴,蔣春姬,董佳樂,等. 寒地秸稈還田配套深松對土壤肥力及花生生長和產量的影響[J]. 花生學報,2020,49(3):14-21.
[71]王秋菊,高中超,張勁松,等. 深耕培肥改良瘠薄黑土理化性質及提高大豆產量的研究[J]. 土壤通報,2016,47(6):1393-1398.
[72]黃炳林,王孟雪,金喜軍,等. 不同中耕措施對土壤水分與大豆產量的影響[J]. 大豆科學,2020,39(1):68-75.
[73]安崇霄,杜孝敬,符小文,等. 伊犁河谷復播大豆光合特性、干物質積累和產量對深松與留茬的響應[J]. 新疆農業(yè)大學學報,2019,42(2):114-120.
[74]安崇霄,杜孝敬,徐文修,等. 周年土壤耕作組合對伊犁河谷冬小麥—夏大豆氮素吸收、利用與產量的影響[J]. 南京農業(yè)大學學報,2021,44(2):225-231.
[75]厙潤祥,符小文,張永杰,等. 復播大豆農田不同耕作方式對土壤物理性質、硝態(tài)氮及產量的影響[J]. 華北農學報,2019,34(6):145-152.
[76]廖 青,韋廣潑,劉 斌,等. 機械化深耕深松栽培對甘蔗生長及產量的影響[J]. 廣西農業(yè)科學,2010,41(6):542-544.
[77]童文杰,楊 敏,王 皓,等. 耕作方式對山地煙田烤煙根際土壤真菌群落結構的影響[J]. 中國煙草學報,2021,27(1):56-63.
[78]童文杰,鄧小鵬,徐照麗,等. 不同耕作深度對土壤物理性狀及烤煙根系空間分布特征的影響[J]. 中國生態(tài)農業(yè)學報,2016,24(11):1464-1472.
[79]劉 棋,王津軍,封幸兵,等. 耕作方式對山地煙田土壤物理性狀及烤煙根系空間分布的影響[J]. 中國生態(tài)農業(yè)學報(中英文),2019,27(11):1673-1681.
[80]張 銳,梁雨峰,邢潔潔,等. 不同耕層結構對海南香蕉地磚紅壤物理特性的影響[J]. 農機化研究,2022,44(2):214-218.
[81]張 濤,李 英,張曉春,等. 黏重土壤精旋起壟一體機設計與試驗[J]. 干旱地區(qū)農業(yè)研究,2022,40(2):250-258.
[82]張喜瑞,張 銳,汝紹鋒,等. 海南熱區(qū)香蕉地預破土鑿式深松機設計與試驗[J]. 農業(yè)工程學報,2020,36(18):49-55.
[83]中國科學院土壤研究所孝感工作組. 湖北孝感縣水稻豐產區(qū)深耕深翻群眾經驗總結[J]. 土壤,1959(2):11-14.
[84]魯加坤,吳 鈞,王蓮池,等. 從水稻(晚稻)對不同深層土壤中P32的吸收試論深耕合宜深度[J]. 原子能科學技術,1961(2):111-113.
[85]川口桂三郎. 水田土壤學[M]. 汲惠吉,孫紅霞,孫昌其,譯. 北京:農業(yè)出版社,1985:346-349.
[86]玉寶洪,李桂山,蒙定球.深耕和增施有機肥對土壤肥力及水稻產量的影響[J]. 土壤肥料,1997(6):32-34.
[87]曹曉利,單金鳳,馬里超,等. 深松耕在水稻上增產效果的初步探討[J]. 上海農業(yè)科技,2001(3):79-80.
[88]王秋菊,高中超,張勁松,等. 黑土稻田連續(xù)深耕改善土壤理化性質提高水稻產量大田試驗[J]. 農業(yè)工程學報,2017,33(9):126-132.
[89]呂倩倩,楊 森,叢 聰,等. 耕作和有機物料還田對黑土區(qū)坡耕地田間雜草群落和生物量的影響[J]. 江蘇農業(yè)科學,2021,49(24):121-127.
[90]王秋菊,劉 峰,焦 峰,等. 鹽化草甸土和黑土型水田土壤連續(xù)深耕改土效果[J]. 農業(yè)工程學報,2017,33(22):152-158.
[91]陳佩勤. 不同的耕翻深度對水稻生長的影響[J]. 農業(yè)技術與裝備,2021(8):37-38.
[92]張文斌,孫少華,李志剛. 蘇州地區(qū)機械化深松技術試驗研究與分析[J]. 農業(yè)裝備技術,2012,38(5):20-23. [HJ2mm]
[93]丁啟朔,李 楊,Belal E A,等. 基于田間攝像的多參數(shù)水稻土深松擾動行為與效應研究[J]. 農業(yè)機械學報,2019,50(10):44-55.
[94]丁啟朔,任 駿,Belal E A,等. 濕黏水稻土深松過程離散元分析[J]. 農業(yè)機械學報,2017,48(3):38-48.
[95]高中超,宋柏權,王翠玲,等. 不同機械深耕的改土及促進作物生長和增產效果[J]. 農業(yè)工程學報,2018,34(12):79-86.
[96]Hamada K,Inoue H,Mochizuki H,et al. Effect of hardpan on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water stress in a converted paddy field[J]. 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2021,214:105161.
[97]Kan Z R,Liu Q Y,Virk A L,et al. Effects of experiment duration on carbon mineralization and accumulation under no-till[J]. 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2021,209:104939.
[98]Liu X,Peng C,Zhang W J,et al. Subsoiling tillage with straw incorporation improves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in the whole cultivated layers:a one-year study[J]. 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2022,215:105188.
[99]Celik A,Altikat S. The effect of power harrow on the wheat residue cover and residue incorporation into the tilled soil layer[J]. 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2022,215:105202.
[100]閆洪奎,王欣然. 長期定位試驗下秸稈還田配套深松對土壤性狀及玉米產量的影響[J]. 華北農學報,2017,32(增刊1):250-255.
[101]胡心意,傅慶林,劉 琛,等. 秸稈還田和耕作深度對稻田耕層土壤的影響[J]. 浙江農業(yè)學報,2018,30(7):1202-1210.
[102]宮 亮,安景文,邢月華,等. 連年深松和施用有機肥對土壤肥力及玉米產量的影響[J]. 土壤,2016,48(6):1092-1099.
[103]龍 潛,董士剛,朱長偉,等. 不同耕作模式對小麥—玉米輪作下潮土養(yǎng)分和作物產量的影響[J]. 水土保持學報,2019,33(4):167-174,298.
[104]王 科,李 浩,鄧勁松,等. 不同耕作施肥方式對稻茬小麥氮素利用及土壤容重的影響[J]. 四川農業(yè)大學學報,2020,38(6):654-660.
收稿日期:2022-09-20
基金項目:耕地質量保護專項-國家耕地質量監(jiān)測(編號:21190017/125C0505)。
作者簡介:丁琪洵(1997—),女,江蘇泰興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耕地質量評價與提升相關研究。E-mail:929411721@qq.com。
通信作者:馬友華,博士,教授,主要從事耕地質量與土壤修復相關研究。E-mail:yhma@ah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