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翠英
摘? 要:新媒體時代,互聯(lián)網以及智能手機全面普及發(fā)展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來說是一把雙刃劍,既是挑戰(zhàn)也是機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yōu)勢特點,創(chuàng)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傳統(tǒng)載體和網絡新興載體的合力模式,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文章針對新媒體時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創(chuàng)新的具體路徑。
關鍵詞: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創(chuàng)新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15-0033-04
新媒體是一種相對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tǒng)媒體而言的新媒體形態(tài),它是“利用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通過互聯(lián)網、寬帶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wèi)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服務的傳播形態(tài)”[1]。碎片化信息的高速傳播不斷削弱思政課、黨課、團課、學習報告會等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的輿論陣地,甚至有少數學生對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一定的抵觸心理,這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挑戰(zhàn)。因其傳播速度快、方便及時、信息容量大,也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發(fā)展機遇。以新媒體為視角,開發(f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適應時代發(fā)展和學生個性特點的必然選擇。
一、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挑戰(zhàn)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臨新媒體技術的挑戰(zhàn)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是由學校黨政干部、學工干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輔導員以及各科任教師構成,學校黨政干部和學工干部擔負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領導、組織、協(xié)同、實施和表現(xiàn)的功能;“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是高等學校教師隊伍中承擔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的中堅力量?!保?]“高校輔導員是高等學校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等學校從事德育工作,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3]各科任教師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力量,肩負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這支隊伍面對數據化新媒體帶來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交往方式的徹底改變,亟待正確認識和應用新媒體。一是面對網絡數據資源,是視而不見,采用回避態(tài)度,還是正確對待;二是面對新媒體技術,是堅守傳統(tǒng)媒體樣態(tài),繼續(xù)做“數字難民”,還是做“數字移民”;三是面對新技術革新,是逃離還是學習先進技術手段、與時俱進,運用于教育教學活動。這些都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面臨的問題。
(二)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在新媒體時代有所消減
數據化新媒體就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因其傳播快捷、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便利了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網絡資源大多免費共享,為網民使用提供了便捷的服務平臺;網絡提供涵蓋政治、經濟、社會、生活、娛樂的各種最新資訊,網民能及時了解社會生活環(huán)境;網民還可以進行網絡沖浪、發(fā)電子郵件、進行文字處理、獲取電子信息等活動;網絡信息以文字、圖片、視頻、影像等多元豐富的形式呈現(xiàn),極大地滿足了網民個體需要;網絡還是一個開放的系統(tǒng),通過微信、微博、QQ等微媒體,一部移動手機就可以架起人與人、人與社會溝通的橋梁。另一方面,正是新媒體的共享、便捷、及時、豐富、交互等特性,學生有了更大的自由和更多的選擇:上課玩手機,對教師講授的知識置若惘然,導致補考、掛科,甚至無法畢業(yè);對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持懷疑態(tài)度,更有甚者不辨是非,宣傳觸犯道德底線和違背法治精神的人和事;沉溺于網絡不能自拔,甚至患上網癮癥,嚴重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如何讓學生合理使用網絡,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一大挑戰(zhàn)。
(三)網絡環(huán)境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帶來新挑戰(zhàn)
營造良好的網絡環(huán)境,是大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和構建和諧穩(wěn)定校園的重要舉措。當前,網絡環(huán)境還存在以下問題:網絡信息生產者的責任意識淡??;網絡信息的消費者法治觀念淡薄,損害網絡生產者的合法利益;網絡原住民呈現(xiàn)人際關系疏遠現(xiàn)象,現(xiàn)實生活中與人接觸少,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變得淡??;傳統(tǒng)的道德規(guī)范約束減弱,出現(xiàn)大量虛假信息,甚至有人利用網絡犯罪。面對網絡不良社交、低俗有害信息傳播、網絡游戲沉迷等問題,如何凈化大學生網絡環(huán)境,為大學生成長營造健康的網絡環(huán)境,是當前思想政治教育構建生態(tài)環(huán)境面臨的又一挑戰(zhàn)。
二、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開發(fā)中存在的問題
(一)載體建設形式單一
載體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作為“育人”的社會實踐活動,需要通過一定的載體才能進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建設中,多是聚焦校園文化、大眾傳媒、思政課程等為主的顯性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忽視了對學生主體日常生活行為相關的參與性載體的建設與開發(fā),對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關的非主流文化載體建設不夠重視,不能滿足學生心理發(fā)展和個性發(fā)展需要。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載體開發(fā)多是以活動載體、心理咨詢載體單項式開發(fā)呈現(xiàn),形式較為單一,學生主體作用未能充分發(fā)揮,各載體之間也沒有形成合力,各自為政,難以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雖然順應時代發(fā)展開發(fā)了網絡載體,但網絡載體多是網站、學習App等,建立起來的網站信息落后,并沒有及時更新信息;技術落后,頁面設計不符合“00后”學生的審美標準;線上開展的活動多停留表面,未對網站的信息內容和活動價值進行延伸,導致教育效果不佳。
(二)載體開發(fā)缺失制度保障
黨政干部和學工干部應該是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領導者、組織者、協(xié)調者,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應該是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建設者、實施者,各科任教師是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參與者,都承擔著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建設和開發(fā)任務,新媒體中心的工作人員承擔技術支撐和管理的任務,通過制訂規(guī)范制度,各職能部門和人員分工明確又相互協(xié)調統(tǒng)一。但現(xiàn)實中存在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建設過程中制度保障不到位,對思想政治教育載體開發(fā)最有發(fā)言權的教師,實際上很少參與校級層面的載體建設,忽視了教師在教育載體開發(fā)的主體性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載體開發(fā)的資金往往投入不足,甚至缺乏必備的物質環(huán)境,如電腦設備陳舊、網絡速度慢、訂購資源少等,無法滿足教師教學需要和學生專業(yè)學習需要,使教育者在工作中感到有心無力。已經建設和開發(fā)的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載體,信息容量大,但由于缺乏管理或是監(jiān)管不到位,出現(xiàn)一些不當言論等情況,在師生中帶來極壞的影響。
(三)載體合力系統(tǒng)未發(fā)揮功能效應
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載體和移動載體應用已較為廣泛,不僅有各種網站、學習App、多媒體教室、線上課程等網絡載體,也有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移動載體,不同載體之間互為補充,共同促進。但在實踐過程中,往往是某一載體對應某一教育內容。以教師上課為例,教室里已經有了智慧黑板,但大多數教師依然采用傳統(tǒng)的PPT課件,很少利用智慧黑板,與智能手機互聯(lián)互通,進行課堂互動和課堂監(jiān)控,導致載體之間的作用力分散,缺乏聯(lián)系,最終未能充分利用好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整體功能。
三、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創(chuàng)新的優(yōu)勢
(一)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
網絡信息海量、迅捷、形式多樣,大學生可以利用互聯(lián)網終端平臺,了解國內外已經發(fā)生和正在發(fā)生的各方面信息,還可以與世界各國網民進行思想交流,結合自身需求以及國家社會發(fā)展情況,對思想政治教育提出自己的見解。學生通過微信、微博等信息交流平臺與家長、老師、朋輩溝通;反之,家長、老師和朋輩也通過這些交流平臺對學生進行“潤物細無聲”的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得到進一步提升。
(二)拓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平臺
“數據原住民”是個性而又多元化的,其不滿足于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模式,更喜歡借助新媒體平臺滿足其交流手段、學習方式、審美標準的個性化需要,滿足娛樂、游戲多元化的需要。QQ群、博客、微博等交流平臺拓寬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平臺,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更具有針對性,教育的形式也豐富多彩。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局限于校園的辦公室、教室等場所,不再局限于面談、訪談以及手機電話、短信留言等溝通形式。新媒體將以往教師單向灌輸轉化師生雙向互動,由線下交流轉變?yōu)榫€上、線下全方面互動,為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活力,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效率
新媒體消弭了社群之間的邊界,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在網絡世界都更加平和自由,教師不再是以教育者的口氣說教,學生也不用站在受教者的位置謹小慎微,雙方以自由、平等、互動、開放的表達方式進行溝通交流,這樣的平等對話更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新媒體為師生雙方提供了方便工作、學習、交流的載體,與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相互補充、相互作用,極大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四、新媒體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建設的路徑
(一)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新媒體技術的運用能力
在“互聯(lián)網+教育”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開發(fā)的首要任務是更新教育理念,解決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的問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清醒地認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勢,“新媒體時代,尤其是融媒體、智媒體時代的到來,使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傳播實現(xiàn)了由單向直線傳播向多元媒體聯(lián)動的立體化交互式傳播,呈現(xiàn)為立體互動的網格式‘輿論場”[4]。思政工作不能再單靠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載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師要抓住網絡輿論場,轉變教師的身份和“方式”,從“教師主導,學生主體”轉化為“師生雙主體”,改“上傳下達”“直接灌輸”為“立體互動”“主體聯(lián)動”。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掌握一定的互聯(lián)網技術,通過互聯(lián)網和移動終端掌握有效信息,學習收集、分析和運用大數據中的思想信息;保持清新頭腦,客觀理性審視國內外事務和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開展正能量的信息傳播和交流,激發(fā)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學會運用互聯(lián)網思維來開發(fā)新媒體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斷提高新媒體技術的運用能力。
(二)構建智慧課堂,挖掘教學載體中的教育資源
“優(yōu)化完善課程設置,建設高水平數字技能職業(yè)教育教師隊伍”[5],構建打破課堂壁壘的智慧課堂,是新媒體技術浪潮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建設的必然選擇。一是所有學科教師均可利用新媒體平臺進行情景式教學、參與式教學、感悟式教學、探討式教學,使學生變?yōu)榻虒W的主體,參與教學活動,師生之間平等交流、互動學習,拉近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使得課堂教學變得輕松有效;二是智慧課堂貫徹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堅守“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協(xié)同發(fā)展,“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2]。無論是通識課程還是專業(yè)課程,都蘊含關于人文精神、科學技術、家國情懷等方面的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如通識課程“大學語文”,利用新媒體平臺開展學生群體家鄉(xiāng)、民族中的非遺文化,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人文精神培育和家國情懷教育;如林學專業(yè)課程教學中,教師將課程專業(yè)知識與當前中國的生態(tài)成就、脫貧攻堅成果相銜接,形成絕佳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既可以激發(fā)學生建設美麗中國、助力鄉(xiāng)村振興的報國之志,又有助于引導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越性的深刻認識。
(三)依托新興媒介,形成校園宣傳媒介平臺共建
大學生憑借一臺智能手機就可以擁抱互聯(lián)網世界,自主獲取各種知識和信息。這就需要高校主動出擊,不僅使用??⑿?、廣播、電視等傳統(tǒng)媒體,更要主動利用微博、微信、學習App等新興微媒體,加強傳統(tǒng)教育媒體與微媒體的有效整合,兩種媒介和諧共生共榮,形成校園宣傳媒介平臺共建,有利于各類平臺在人才、內容、資源等方面的優(yōu)勢互補,合力形成良好的生態(tài)育人環(huán)境。
一是通過傳統(tǒng)媒體,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加強政治信仰教育;傳播主流意識形態(tài),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宣講學校人才培養(yǎng)目標成果,開展愛校愛專業(yè)教育,形成生態(tài)良好的育人環(huán)境。二是占領校園圈群主陣地,學校微信公眾號、班級微信群和QQ群、社團微媒體圈群等要風清氣正,輔導員、班主任、教師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輕松、平等的網絡互動中“無意識”引領正能量,把“先進典型”深度融入學生的學習、生活、行為習慣中,轉變圈群中“不良言行”之“危”為“事實求是”之“機”。三是盤活傳統(tǒng)載體和微載體,傳播的理論、思想一定契合學生特點,信息要及時、內容要新穎、形式要多樣,通過短小精練的網絡用語、時尚新穎的文字圖片、短視頻、微電影等形式傳遞給學生。四是傳統(tǒng)載體和微載體的內容、形式要各有特點又相互補充,形成合力,最大化發(fā)揮校園宣傳媒介平臺的作用。
(四)加強網絡監(jiān)督,健全網絡化管理的體制機制
網絡化生存已經成為青少年生活的常態(tài),大學生網絡素養(yǎng)培育已經上升為我國網絡強國戰(zhàn)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需要高校科學規(guī)范地管理新媒體,對網絡互動交流平臺進行監(jiān)督管理,以制度的剛性來提升大學生網絡素養(yǎng)。一是健全工作體系,設立網絡監(jiān)管中心或是信息技術處理中心,建立一支網信隊伍;二是建立健全法治保障,學校根據國務院、網信辦出臺網絡安全方面的法律條文,建立相應的學校網絡安全規(guī)章制度,確保有法可依,有規(guī)可循;三是健全技術保障體制,網絡中心工作人在技術層面上保障網絡平臺資源信息能正常使用、網絡正常運行,確保思想政治教育載體能傳遞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內容,進而不斷提高學生的政治素質、思想素質和道德素質;四是建立快速處置工作機制,全面了解學生網絡思想狀態(tài),出現(xiàn)問題之后及時進行溝通和糾正,觸犯道德底線和違法行為及時處理[6],第一時間收集反映學生訴求的網上信息,及時回應學生訴求,促進學生思想行為良性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董輝,張一鳴,魯朔朔. 新媒體時代高校外語教師教學信念探究[J]. 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06):162.
[2] 習近平.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EB/OL]. (2016-12-08).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319/zb_20 16n/2016_zb08/201612/t20161208_291276.html.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輔導員班主任隊伍建設的意見[EB/OL]. (2005-01-13). http://www.moe.g ov.cn/srcsite/A12/moe_1407/s3017/200501/t20050113_76797.html.
[4] 張寶君,郎爽. 全媒體視域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載體“四全”生態(tài)格局建構理路[J]. 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05):108.
[5] 中國網信網. 提升全民數字素養(yǎng)與技能行動綱要[EB/OL]. (2021-11-05). http://www.cac.gov.cn/2021-11/05/c_163770886775 4305.htm.
[6] 鄒云南. “互聯(lián)網+”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網絡載體創(chuàng)新研究[J]. 大學,2021(04):89-91.
(責任編輯:胡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