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軍
馬,不只映襯騎士的雄姿,激發(fā)詩人的激情,也寄托了畫家不朽的筆墨,唐代韓幹《牧馬圖》、北宋李公麟《五馬圖》、金代趙霖《昭陵六駿圖》、元代趙孟頫《浴馬圖》、清代郎世寧《百駿圖》、現(xiàn)代徐悲鴻《奔馬》等等,皆以出神入化的藝術表現(xiàn)成為曠世杰作,其中元代畫家任仁發(fā)的《二馬圖》,是其中比較特別的一幅。
此畫為橫軸,長142.7厘米,寬28.8厘米。畫面十分簡潔,無任何背景,也無其他點綴,只是兩匹截然不同且對比強烈的馬。
位前者是一匹橙白相雜的馬,它體魄健壯,膘肥毛亮,昂首挺胸,尾巴輕揚,顯得志得意滿,從容不迫;后邊的則是一匹略小的棕色馬,它骨瘦如柴,條條肋骨似乎都清晰可見,毫無光澤的頭低垂著,尾巴拖著重重的濃毛,小心翼翼地收斂著,鬃毛稀少,步履沉重,顯得疲憊不堪、老氣橫秋。另外,兩馬除了肥瘦反差強烈之外,籠頭和韁繩區(qū)別也很明顯,肥馬雖說也戴著籠頭,但韁繩卻拖在地上,顯然這是一匹失去控制的脫韁之馬,可以自由自在、為所欲為,所以它才能攫得享用無盡的上好“夜草”以自肥;而瘦馬不僅戴著籠頭,韁繩還緊緊纏繞在脖子上,雙層束縛之下,只有循規(guī)蹈矩,默默無語地埋頭干活了。人們覽此,不禁要問:同樣是馬,何以天上地下,不公如此耶?
其實,答案不遠,就在畫中。畫家為此特作了段題跋,“予吏事之余,偶圖肥瘠二馬,肥者骨骼權(quán)奇,縈一索而立峻坡,雖有厭飫芻豆之榮,寧無羊腸踣蹶之患?瘠者皮毛剝落,嚙枯草而立霜風,雖有終身擯斥之狀,而無晨馳夜秣之勞。甚矣哉,物情之不類也如此!世之士大夫,廉濫不同,而肥瘠系焉。能瘠一身而肥一國,不失其為廉,茍肥一己而瘠萬民,豈不貽污濫之恥歟!按圖索驥。得不愧于心乎?因題卷末,以俟識者?!?/p>
短短一百余字,和盤托出畫家所要表達的意蘊主旨,其思想傾向和褒貶取舍已一目了然。肥馬不是一般之馬,而是奇譎非凡、本領出眾、能量巨大的馬,所有馭之的圈圈套套形同虛設:而瘦馬則完全是另一番情狀,它沒有肥馬力氣大、賣點多,始終處于邊緣地位,每天只能在凜冽的寒風中寂寞地吃點堅硬的枯草,“嚙枯草而立霜風”,再加上脖頸上的束縛和枷鎖,終日拉車,步履蹣跚,皮毛脫落就是必然的形象了。
其實,畫家醉翁之意不在馬,而在袞袞眾官員,“世之士
大夫,廉濫不同,而肥瘠系焉!”肥馬雖然壯如山岳,氣勢逼人,卻是貪贓枉法,魚肉百姓以大發(fā)不義之財?shù)奈蹫E之官,“肥一己而瘠萬民”;而瘦馬雖因循規(guī)蹈矩,謹小慎微而骨瘦如柴,步步驚心,卻是兢兢業(yè)業(yè),任勞任怨而為國為民的清廉之官,“瘠一身而肥一國”。
原來,“肥”是因為無法無天,有源源不斷不能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的“夜草”;“瘦”則是因為一塵不染、日夜操勞,才致“皮毛剝落”。肥馬之“能”是無疑的,如何將其自肥之“能”變?yōu)榛菝裰?,利國之功,成為一匹“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的千里寶馬,是個難以回避且需認真思考的課題。
肥與瘠,代表著兩種完全不同的為官取向和態(tài)度,前者瘠的是百姓,“宰相合肥天下瘦”;后者則是萬民得利,國家得肥,雖然瘦了自己,但能得到百姓的衷心擁護和愛戴,“于青菜”“一錢太守”等等充滿熱情和敬意的綽號本身就是民心民意的真實體現(xiàn)。
民心民意即是天心天意,肥、瘠哪個能夠笑到最后不問可知。另外,畫家在跋語中已經(jīng)說得明明白白了:“雖有厭飫芻豆之榮,寧無羊腸踣蹶之患?”肥己是得意的、榮耀的,甚至是所謂成功的,但是也往往是脆弱的、一時的,山珍海味、車水馬龍,固然尊榮,但專欲必然導致路越走越窄,越來越崎嶇不平,跌跤恐怕是免不了的,甚至會跌得鼻青臉腫,嚴重的還會跌得粉碎,正所謂:“今日喜洋洋,明日哭斷腸?!币驗槟遣皇侨诵乃?、眾望所歸的陽關大道。
收緊韁繩,時時鞭策,使其不致陷入黑洞般的歧途末路,進而將這條有形的韁繩化入眾馬的靈魂,從內(nèi)心就不起那旁門佐道的邪念,甘愿做一匹“瘠一身而肥一國”的良驥,兩全其美、多贏之局,還有比這更令人振奮的事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