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安
文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蕭伯納說:一個理智的人應該改變自己去適應環(huán)境,只有那些不理智的人,才會想去改變環(huán)境適應自己。但歷史是后一種人創(chuàng)造的。
作為新時代青年,是應該改變自己去適應環(huán)境,還是應該改變環(huán)境適應自己?請結合上述材料,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談談自己的看法。
寫作指導
這是一道名言警句類的材料作文,著名作家蕭伯納的這句話表面好像是在談人與環(huán)境的關系,其實更重在探討一個既深入又細微的思考點:為什么理智的人應該改變自己去適應環(huán)境,但歷史卻是不理智的人創(chuàng)造的?很明顯,蕭伯納對“人是應該改變自己去適應環(huán)境,還是應該改變環(huán)境適應自己”的思考,打破了慣性思維,充滿了思辨的光芒。試題意在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從而大膽質疑,打破慣性思維的壁壘,建構自己全新的觀點。
寫作時,既可以寫“人應該改變自己適應環(huán)境”,也可以寫“人應該改變環(huán)境來適應自己,從而創(chuàng)造歷史”。但綜合試題的材料和提示語分析可知,最好的立意應該是將二者結合起來寫。因為蕭伯納的觀點不僅認可了“人應該改變自己適應環(huán)境”,更肯定了“人應該改變環(huán)境來適應自己,從而創(chuàng)造歷史”。材料中的“但”字暗示了蕭伯納的傾向,也引導學生往這個方向去思考。如果作文只談“創(chuàng)新”“變化”等,則是離題的。
推薦素材
名言素材
1.世界上只有兩種人:一種是觀望者,一種是行動者?!袪査固?/p>
2.人在身處逆境時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實在驚人。人可以忍受不幸,也可以戰(zhàn)勝不幸,因為人有著驚人的潛力,只要立志發(fā)揮它,就一定能渡過難關?!突?/p>
熱點素材
巴西涂鴉畫家用畫筆影響了世界
在巴西圣保羅的角落里,生活著一群城市“透明人”。他們是垃圾清理工,拿著微薄的工資,卻做著對城市、對地球都異常重要的事:回收垃圾?!拔乙獛椭@群在城市背后的超級英雄!”說這話的,是一名叫穆達奴的涂鴉畫家。一個小小的涂鴉畫家,他究竟能做些什么呢?第一步,穆達奴決定來個“垃圾車大變身”——為又臟又破的垃圾車涂上繽紛的涂鴉。收獲關注后,牙醫(yī)、內科醫(yī)生、理發(fā)師、推拿師等志愿者都加入到關心垃圾清理工的行列,為他們提供免費的醫(yī)療和服務。如今,“升級我的垃圾車”公益組織的足跡已經遍布全世界十多個國家。
運用示例:涂鴉畫家Mundano一個小小的個人創(chuàng)意,竟然帶來了一場城市環(huán)境變革,讓人不得不感嘆于個體創(chuàng)意的巨大作用與價值。人們常說創(chuàng)意改變環(huán)境,創(chuàng)意改變世界,此言不虛。還記得石家莊“樹洞畫女孩兒”王月,她在寒冷的冬天,帶著簡單的繪畫工具在脫了皮的樹和殘破的電線桿上畫上可愛的動物、動人的風景,既美化了街景,又給市民帶來了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愉悅。
李鵬威:復讀10年考上央美
2022年12月,在中央美術學院,有一位年近三十的大一新生李鵬威,曾為了進入中央美院而復讀了十年。十年漫長考學路,有人稱贊他的執(zhí)著,也有人質疑:“耗費這十年究竟值不值得?”李鵬威說:“我覺得值得……考央美的過程里,我得到的不僅是錄取通知書,更是畫技的打磨和對意志力的磨礪,這些對我而言都是人生無可替代的財富。”
實際上,2018年,李鵬威在畫室里當助教,已經月入過萬了,不僅夠自己生活和學習,每月還有多余的錢補貼父母,那段時間一度讓他產生了放棄備考、安心工作的想法。在一次與疾病抗爭、療養(yǎng)的過程中,李鵬威每天都在思考,是繼續(xù)復讀還是選擇工作?最終他決定追逐心中的理想,繼續(xù)備考。
運用示例:清代文學家蒲松齡曾撰自勉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币源思钭约涸谧x書和創(chuàng)作上像楚王項羽、越王勾踐那樣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經過不懈努力,蒲松齡終成永載史冊的文學大師。李鵬威經過11次高考也終于成功“上岸”,實現了自己的理想。正如作家蒙田所說:既然不能駕馭外界,我就駕馭自己;如果外界不適應我,那么我就去適應他們。
例文
革己以順時,假物以自新
□湖北省枝江市第一高級中學 楊夢琪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世事的更迭永不止息。在風云變幻的時代中,人該如何抉擇,才能順應時代潮流?在利益交錯的繁華里,人該如何自持,才能守住自身高潔?是改變自己去適應環(huán)境,為清醒理智者,還是改變環(huán)境適應自己,為歷史締造者?
縈繞在人們心頭的問題,似乎是那么難找到答案。其實不然,關于此類問題,“革己”“假物”兩詞可為錦囊,輕易解之。我所言,即“革己以順時,假物以自新”。
革己以順時,古往今來,知變者醒,求變者達。在亂世之中,“變革”二字猶為重要。在歷來的文人墨客中,以樂觀曠達而聞名的蘇軾正是個人之變的典范。官場屢屢失意的他,在謫居苦旅的途中,清醒地認識到,已不為當局所容,需另擇他路。于是,他坦然做出改變,在清風明月中追尋人生真理,以紙筆為世人描繪出一世春秋。由蘇子瞻到蘇東坡的身份之變,自壯志凌云到曠達灑脫的心境之變,使得他得以實現自我精神的超脫,而他留下的那些燦爛的文學輝煌,也無疑成為了人們的精神之源。
假物以自新,改造外物以適應自身所需,是假物的前提。個體的力量往往單薄,因此僅憑個人,要想達到一定的高度,是尤為困難的。這時候我們不妨考慮變革自身所處的環(huán)境,讓環(huán)境適宜自我發(fā)展,助力時代前進。憶往昔,我們曾有無數有識之士挺身而出,變法圖強,救國家于危難,為后世投下一片光明,他們改變了中國。面對日益明顯的土地沙化現象,一代又一代的守綠人奮戰(zhàn)在茫茫戈壁,一點點綠色被播撒,一片片綠洲在擴大……正是人們改天換地的勇氣,才讓沙漠變綠洲,人類才能在這生機盎然的土地上繁衍不息。我們不怕路遠山高,揚鞭以長行;我們守綠水環(huán)繞,護家園安康。對外的改造,也是對內的革新。由此可見,改造,其實并不困難,只有假借改造之力,我們才能行得更為長遠。
當然,“革己”并不意味著失去本心,放棄往昔所有;“假物”也須講究方法,因時制宜。改造不可急于求成,時代的變革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歷史從來不會讓某位英雄豪杰唱“獨角戲”,在這條以“變”為核心的道路上,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自我的革命者,有著向上向好的決心,是歷史的締造者,有著丈量世界的胸襟。
“革己以順時,假物以自新”,至于究竟如何變,怎么變,吾輩青年,應在實踐中去尋求答案。
評點
這是一篇富有思辨色彩的考場佳作。文章標題即觀點,扣題精準——革己以順時,假物以自新。作者開篇回顧歷史,闡明觀點,照應標題,而后橫向展開,從“革己以順時”“假物以自新”兩個分論點展開論述,最后緊扣實際收束全文,具有卒章顯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