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的文化遺產浩如煙海,但多深藏于文博單位庫房內,無緣與觀眾見面。地方性博物館作為在數量上占全國博物館的大多數,也是面向廣大觀眾進行宣傳、教育的主力軍,其在文物利用方面也亟待突破和改進。如何讓文物煥發(fā)生機?筆者認為應當從整合利用文物資源、改變單一陳展方式、充分發(fā)揮臨時展覽的作用、開發(fā)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并建立數字化博物館、開設文博講堂,讓文物與群眾親密接觸等方面入手,多管齊下,方能使文物真正活起來。
關鍵詞:博物館;文物;開發(fā)利用
我國的歷史文化遺產數量龐大,但是因各種原因,被深藏于各文博單位的庫房中,展示機會很少。展出的文物中也有相當大的比例會因陳展方式陳舊而使文物價值與審美價值不能得到很好的展示。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11月13日為以“瑪雅:美的語言”為主題的墨西哥瑪雅文化展剪彩時,在致詞中指出,要“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在這方面,省級、國家級博物館有著物力、人力、財力等先天優(yōu)勢,這些年“讓文物活起來”的活動進行得如火如荼。但是作為地方性博物館,因為各方面條件受限,如何才能讓我們的文物“活”起來,對此筆者結合工作實踐,有如下幾點思考。
我國博物館藏品雖豐富,就一個博物館館藏而言,地方性博物館在針對某一主題的展覽時,藏品往往既有文物數量上的不足,也有文物質量上的欠缺。想要辦一個高水平、人民群眾滿意的展覽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就要很好地整合利用各地文物資源甚至是全國文物資源。比如山東省2015年推出的“讓文物講好山東故事——齊魯瑰寶”全省巡展活動就是一次積極的嘗試。以網友推選和專家評選相結合的方式,從全省館藏183萬件文物中千挑萬選,評選出的100件“齊魯瑰寶”。在此基礎上,文物專家對其再一次進行篩選,擇精者、適者進行全省巡展,為全省群眾送上了一場精品文物的饕餮盛宴,充分發(fā)揮了文物價值。德州市博物館作為巡展首站,將全省各地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涵蓋青銅器、陶器、瓷器、玉器等橫跨幾千年的山東代表文物,在德州市市民家門口展示。這成為德州市博物館建館以來,第一次高質量、高規(guī)格、高級別的精品文物展示,吸引了不少市民的關注、參觀和肯定,深刻地詮釋了齊魯文化的魅力。
近些年,文物整合利用的案例越來越多,比如故宮推出的“明代御窯瓷器——景德鎮(zhèn)御窯遺址出土與故宮博物院藏傳世洪武、永樂、宣德瓷器對比展”,由福建、上海、廣東、廣西、海南、浙江、江蘇、山東等地共51家文博單位參與的“海上絲綢之路文物特展”,以及上海博物館推出的集合了伊朗、英國、美國、日本、俄羅斯等30余家參展單位的“幽藍神采——元代青花瓷器大展”等。文物資源的整合利用,既保證了展覽的高水平,又促進了文化交流,更重要的是,人民群眾在自家門口就可以欣賞世界各地的精品文物,是一項利民惠民的工程。
博物館的基本陳列一時是不會變動的,而臨時展覽則具有機動、靈活、受約束性小等特點,展品的選擇也較為自由,且陳展時間較短,如果合理利用臨時展覽,大批文物就可以跟觀眾見面了。
另外,臨時展覽又具有類型多樣、針對性強的特點?!八粌H可多方位地弘揚民族文化,而且可以反映時代感較強、有針對性的社會熱點問題。”①可以根據社會熱點問題及時有效地開設陳展。比如我國舉行“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針對這一活動全國各地博物館陸續(xù)推出了以紀念抗日戰(zhàn)爭與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為主題的展覽。例如國家博物館推出了“抗戰(zhàn)與文藝: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館藏文物系列展”、山東博物館推出了“山東抗日戰(zhàn)爭主題展”等,通過館藏抗戰(zhàn)歷史文物,包括抗戰(zhàn)時期的公文、書信、文獻檔案、武器、獎章錦旗、繳獲日偽的武器裝備、繪畫作品和歷史照片,全方位地再現了抗戰(zhàn)時期的歷史畫卷。
德州市博物館在近年來,也不斷探索和發(fā)掘臨展的合作模式,引進了本土紅色革命展覽,比如2021年,山東渤海軍區(qū)教導旅革命歷史文化展,展覽利用歷史圖片和多媒體影像的方式,全面展示了山東渤海軍區(qū)教導旅光輝的發(fā)展歷程,結合“學黨史、強信念、跟黨走”的精彩講座,讓參觀者感受那段崢嶸歲月,了解那些艱苦卓絕、勇于奉獻的光輝事跡。也有引進省內館藏文物巡展,比如2019年,“山東省館藏文物巡展——明清書畫精品展”,陣容強大、名家云集,作品題材豐富多彩,實屬難得。另外,與兄弟館加強交流和溝通,比如2021年“尋覓,那一抹藍——煙臺市博物館藏金屬胎琺瑯器精品展”,共展出來自煙臺市博物館館藏金屬胎琺瑯器83件(套)。此次展覽無論是展品數量,還是器物的精美程度,琺瑯器集中地在德州進行展示還是第一次,前來參觀的市民絡繹不絕。通過館際交流合作展覽、參與全省巡展、聯合辦展等各種形式開展的臨展,可操作性和可行性強、藏品質量高、內容涵蓋面廣且精美,能夠充分發(fā)揮文物的價值,也更好地實現了博物館的展示教育等功能。
傳統(tǒng)的文物陳展,文物往往孤立地擺放在展柜中并配以圖文說明,群眾與文物之間隔著厚厚的玻璃,圖文資料也深奧難懂。這就使得文物與群眾之間有著難以跨越的隔閡。那怎樣才能拉近文物與群眾的距離呢?這就需要陳展方式具有親民性。
一是用群眾看得懂的方式進行陳展。比如文房用具單獨陳展于展柜內,一般群眾可能不太明白他們的用途,但是如果置一書案,案邊置一卷缸,缸內置書畫,案上設水盂、硯滴、硯臺、筆、墨、紙、書籍、桌屏,甚至文玩、清供,想必群眾一看即會明了。這樣不僅了解了文房用具,而且對古代文人的精神生活有所認識,簡潔而生動。
二是增加展覽前和展覽中的互動內容,讓群眾更深入地了解文物。展覽前與群眾互動是指在做陳展之前廣泛地聽取受眾的意見,選擇展品以及確定陳展方式的互動方式。德州市博物館參加的全省“齊魯瑰寶”展就屬于這種形式。“齊魯瑰寶”的評定結果是由網友投票以及專家復議共同得出的。這樣,人們在看展覽時就會有一種親切感,對文物的印象就會非常深刻。
在展覽中進行的互動是指在展覽中設互動區(qū),群眾在參觀過程中參與互動的一種方式。德州市博物館展覽的“齊魯瑰寶”巡展,德州市博物館就特別設立了互動區(qū)。在互動區(qū)的觸摸設備中,有此次參展的“齊魯瑰寶”部分文物的3D信息,通過操作可以從各個角度欣賞文物,并配有文字以及語音解說詞,這就解決了展柜文物無法欣賞文物所有角度的問題。同時,又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令人印象深刻,展示效果突出。通過互動,文物在群眾眼中不再是冷冰冰的存在,而是變成了活生生的個體,文物就真的“活”了起來。
就目前來看,數字化博物館項目大致分為兩種模式,一種是展廳的數字化,也就是用拍攝的方式將展廳的全貌展現在網站上,觀眾訪問網站便如同身臨其境,重點文物還可以通過點擊圖像來聽解說;另一種方式是給文物做3D影像,并配以文字、語音說明,觀眾訪問該博物館網站可以瀏覽該博物館文物,并可通過鼠標、鍵盤的操作從各個角度欣賞、研究文物。這兩種方式都給群眾和研究人員提供了大量的便利,足不出戶就能參觀各個博物館,與文物親密互動。
不過,采集文物的3D影像以及虛擬展廳的工作現在還處于初級階段,文博單位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筆者認為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們有兩點需要注意,一是在數字化博物館建設中加入一些活潑的因素。比如在對有些藏品數字化的同時,另外進行技術處理,讓其真正“活”起來。這一點,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宣傳片很有借鑒意義,片中博物院里的藏品“活”了過來,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定窯孩兒枕醒來嬉戲的樣子,憨態(tài)可掬、甚是可愛,這與電影《博物館奇妙夜》甚為相似。這項技術已然成熟,可以讓《清明上河圖》里面的人都動起來,也可以讓壁畫上的樂伎演奏天音。如果利用得當,相信群眾會是非常歡迎的。二是加強宣傳力度。由于宣傳力度不夠,群眾對于數字化博物館大多還不知曉,因此我們不光要把數字博物館建設好,還要宣傳好。2017年,德州市博物館聯合《德州晚報》,推出周播專題欄目“走進博物館”,每周向大家推出館藏珍貴藏品及解讀,為游客參觀提供了新的參觀途徑。此外,德州市博物館通過公眾號、抖音號、網站等網絡平臺進行文化、文物相關的宣傳工作,進一步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使群眾足不出戶就能飽覽德博風采,方寸之間閱盡千年歷史。
博物館衍生文化產品的開發(fā)也是“讓文物活起來”的一項重要內容,這項工作不僅要做,而且要做得群眾喜聞樂見。像臺北故宮博物院開發(fā)的康熙皇帝御筆“朕知道了”膠帶就受到了群眾的追捧,筆者也是其擁躉之一。各地博物館在這方面也早有嘗試,比如推出館藏文物系列鑰匙扣、書簽、明信片等,但是我們推出的產品能否得到群眾的喜愛,還需要發(fā)揮我們的智慧,要以人為本,真正弄清楚群眾喜歡什么,想要什么。
近年來,德州市博物館聯合德州學院,共同研發(fā)了包含博物館文化元素的文創(chuàng)產品。比如唐代青釉胡人抱形囊瓶為一個懷抱皮囊的波斯人物,因造型比較獨特,體態(tài)健碩,長發(fā)披肩,發(fā)際線處飾串珠,雙眼環(huán)睜,目視前方,身著半袖衫,盤膝而坐,不規(guī)則囊口即器口,囊頸做扭卷狀,囊袋碩大。唐代黃釉龍鳳紋雙系扁壺造型,器身呈扁形,造型呈西域風格,平口方唇,束頸,兩肩飾雙系,圓形腹,大實足外撇。通體施黃釉,壺兩面心形開光內分飾龍、鳳圖案及葡萄紋。這兩件文物因造型獨特,多次用來作為紀念幣、帆布包、書簽等文創(chuàng)產品的圖案紋飾。
在博物館等文博機構設立文博講堂,定期開展講座,一方面可以提高文博工作者的學術水平,更好地推動博物館的建設,另一方面可以向群眾普及文物知識,深化群眾對文物的認識。比如故宮博物院設有故宮講壇,國家博物館設有國博講堂,天津博物館設有文博講堂,山東博物館設有孔子學堂等?!耙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德州市博物館充分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堅持“引進來”的工作理念,設置了德博大講堂,面向社會開展公益類講座活動,旨在宣傳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弘揚民族精神。
綜上所述,地方性博物館要“讓文物活起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隨著科技快速發(fā)展,觀念日新月異,博物館人要跟上時代步伐,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新的路徑,利用有限的文物,創(chuàng)造無限的可能,讓庫房中的文物、陳展中的文物走進觀眾、走進生活。同時文博工作者也要提高自己的業(yè)務水平,優(yōu)化展示效果?!耙粋€好的展覽需要配備專業(yè)的學術團隊,把研究工作做透,這樣方能挖掘出有效信息和故事并傳遞給觀展者?!雹诠P者認知有限,作拋磚之作,不當之處還望指正。
作者簡介
徐靜,女,漢族,山東淄博人,館員,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文物與博物館、藏品管理與研究。
參考文獻
[1]王宏鈞.中國博物館學基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周欣.臨時展覽是激活博物館的良方[J].客家文博,2013(2):26-29.
注釋
①周欣:《臨時展覽是激活博物館的良方》,《客家文博》,2013年第2期第26-29頁。
②劉莎莎:《讓展柜里的文物活起來》,《深圳特區(qū)報》,2013年08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