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傳華
我給_____下定義
要求:①補全題目,然后作文;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襲;④不得出現(xiàn)泄漏身份的信息。
寫半命題作文,第一步是在審題的基礎上補全文題。
“下定義”是用簡潔明確的語言對事物的本質特征作概括說明。因此,“下定義”是認識事物的過程。既然是過程,就要經歷由未知到已知,由知之少到知之多,由表到里,由淺到深的認知變化,或伴隨著由不感興趣到感興趣、由不喜歡到喜歡、由喜歡到熱愛等情感的變化。認識始于疑惑,明辨是非、善惡、美丑,從而提高認識,追求真善美,就是成長。我們就是在一次次給人、事、物、景、情“下定義”的過程中,獲得成長的。因此,“下定義”的過程,也是我們成長的過程。
題目空缺處所填寫的,就是寫作的對象及內容,人、事、物、景、情均可。填什么,決定了寫什么、怎樣寫,影響著寫得怎樣。因此,要發(fā)散思考,選擇熟悉的、有真實體驗和感悟的、新穎獨特的材料,將其提煉為一個詞語或短語,將題目補充完整,使之變?yōu)槿}。
一、選擇填什么
填什么,要思考為什么要給選定的人、事、物、景、情下定義,或者說下定義的原因是什么。
比如對文化成績優(yōu)異的同學感興趣,探究其取得優(yōu)異成績的原因,找到這個原因,就可以給其下定義。要找到原因,就得看成績優(yōu)異的同學是怎么做的,看課上課下、校內校外,透過他的行為發(fā)現(xiàn)本質。
二、思考怎樣寫
想寫好此題,就要把寫作的對象化小、變窄,使之具體。選擇的對象很寬泛,就人而言,可以是他人,也可以是自己。他人,既可以是現(xiàn)實中的人,也可以是歷史中的人、文學作品中的人。比如臺灣詩人席慕蓉,其愛情詩寫得非常純情、唯美,對情感的細膩、深刻體驗與把握,浪漫情懷,在當代詩人中,幾乎無人可比。在很多人的想象中,她應該是才華橫溢、多愁善感的林黛玉一樣的美少女,但現(xiàn)實中的席慕蓉長相平平??梢?,人和詩不是一回事,外表和心靈不是一回事,但這并未有損于席慕蓉在喜歡她的讀者心中的唯美形象。
看人和事物,角度不同,結果也不同,甚至截然相反。蔡京是歷史上的大奸臣,無惡不作,卻是與蘇軾、黃庭堅、米芾(fei)齊名的大書法家。
比如月亮,神話傳說中,文人的筆下多美,但從科學的眼光看,月亮就是一個自己不會發(fā)光、表面光禿禿、丑陋、沒有任何生機與活力的天體。比如灰塵,人見人厭,但是,在高倍顯微鏡下,灰塵的結構精妙絕倫,人世間沒有任何一個建筑師的設計可以望其項背。而且,灰塵還具有特殊作用:使太陽直射到地球的光線得到吸收、反射、散射和折射,并產生風雪雨露、霞光、彩虹。由于灰塵是吸濕性微粒,空中的水汽會凝結,就形成了天上的云,空中的云也阻擋了宇宙中的許多有害射線闖進地球表面。它凝結水汽,形成水珠,導致降水。它還能調節(jié)地表溫度。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這樣去看待事物,有時候,是不是可能顛覆我們的認知?因此,要學會用辯證的、聯(lián)系的觀點和發(fā)展變化的眼光看待人和事物。
無論選什么,都要有真實的體驗,要有真實的發(fā)現(xiàn)、感悟。要清晰、具體地展示事情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并滲透認知、情感的發(fā)展變化。敘事要力求有起伏、有波瀾。
三、巧妙選擇角度
“我”也是一個發(fā)散點。大多數(shù)人寫作往往是寫自己眼中的人、事、物、景、情,是“我”的視覺,這是一種常規(guī)思維。換個角度,就可以打開思路,拓寬視域。比如以物的眼光看待“我”或人,給“我”或人下定義,又會怎樣呢?這物,可以是擬人化的動植物,也可以是擬人化的無生命物。比如要寫自己馬虎,揭示思想懶惰這一精神現(xiàn)象,讓一塊橡皮擦吐槽“我”是不是就能做到?
“我”只是要求用第一人稱敘述,除了本我,當然也可以是他我。他我,可以是現(xiàn)實中的人,也可以是歷史人物、文學人物,還可以是擬人化的動植物。
比如讓司馬遷給漢武帝下定義,讓課文《狼》中被屠戶殺死的兩頭狼給屠戶下定義,讓香煙給吸煙的人下定義,借他人之口反映現(xiàn)實生活、抒自己心中塊壘、表達自己的某些看法,當然也是一個有意思的角度。
下定義,絕不是簡單地貼標簽,要把握人和事物的本質特征,就要不被現(xiàn)象所迷惑,要觀察、分析、比較,透過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蛛絲馬跡,深入挖掘,洞見真相、本質。作文就要生動地展示認識的過程。
四、認識下定義的意義
為什么說下定義的過程就是成長呢?所謂成長,其實是指心智的成熟。比如,遇到事情,能分清真假、善惡、美丑,能辯證地看待,理智地處理,這就是成熟。
比如,有的同學在家里對爸爸媽媽這不滿意,那不滿意。換一下位置,讓你當一個星期的爸爸或媽媽,或許你才會知道爸爸媽媽的難處、苦處,就會真正認識到“當家方知柴米貴,養(yǎng)兒方知父母恩”等道理,從而改變自己。
所以說下定義的過程,其實,也就是成長的過程。因此,寫好這道半命題作文,不單需要優(yōu)美的文筆,恰當?shù)倪x材,藝術的表達,還要有較高的認識水平,更要有正確的“三觀”。
我給葉下定義
建始縣實驗中學八年級 ?何興宇
葉,你是奉獻的楷模,是無私的化身!
我要唱一首歌,送給世間所有的葉子。我要謳歌你們的奉獻,禮贊你們的品質。
我要唱一首歌,送給果樹上的葉子。你們日夜不停地進行光合作用,制造養(yǎng)分,然后毫不吝嗇地將它們運輸給花苞,呵護花兒開放,讓其結出又大又甜的果實。果農的稱贊與人們品嘗果子時露出的笑顏,就是對你們最好的回報。
我要唱一首歌,送給半畝方塘中的荷葉。小孩兒將你折下當帽子玩耍,你并不抱怨;魚兒將你撞得東倒西歪,你毫無怨言?!缎〕亍吩娭校枥L你心甘情愿地讓蜻蜓在你身上停留,定格為初夏最美的風景。散文《荷葉·母親》中,你任憑雨打風吹,也要護著那一朵嬌艷的紅蓮,成了母愛最經典的鏡頭。你為蓮藕制造養(yǎng)分,讓一節(jié)節(jié)蓮藕變成餐桌上的美味;你日復一日地制造氧氣,參與構成一個個有益于生命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對人們來說,你是包裝食物、裝飾盤子的最佳選擇;對青蛙來說,你是它們一展歌喉、求偶的獨特舞臺。更為難得的是,你和蓮花一樣,“出淤泥而不染”,是人們心目中君子的象征。
我要唱一首歌,送給“彼岸花”的葉子。盡管這花的名字中都沒有你的名兒,你也毫無怨言;盡管你終生無法與花兒相見,看不到你的成果,你也忠于職守,堅守到底。你與花交替守護著植株,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等你落下,植株便光禿禿的。為了繼續(xù)呵護植株,你在土壤中自甘腐化,變成含肥的無機鹽,最終被根吸收?!奥浼t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蹦悴皇恰奥浼t”,卻勝似“落紅”。
我要唱一首歌,送給深秋的楓樹,在那個萬物蕭條的時節(jié),你再一次爆發(fā)出自己的力量,紅的血液在你身軀中沸騰,將你染成最獨特、最熱烈的血紅色,這樣富有生命力的顏色,不知給予了多少正生活在人生低谷中的人們以前進的動力與勇氣。劉禹錫的“我言秋日勝春朝”說的就是你啊,杜牧稱頌“霜葉紅于二月花”是對你最高的評價。等血色慢慢褪去,一陣秋風刮過,你隨風飄落,翩翩起舞,將大地染成一片金黃,金黃又成了秋日最具代表性的顏色,你又因此給了多少人以詩情畫意。你所奉獻的,不僅僅是自己的顏色、自己的身軀,還有品質、精神,給了無數(shù)人以心靈的慰藉。
有人說,紅花也要綠葉襯。難道你存在的意義,就只是為了襯托紅花嗎?這是多么狹隘的審美觀啊,這是多大的誤會??!沒有你,樹還能叫樹,花還能叫花,春天還能叫春天,人世還能叫人世嗎?因為有你,嫩芽能長成樹,長成森林;因為有你,花兒才會開放,才有蝶舞蜂忙的動人場景;因為有你,葉綠花紅,鳥語花香,春天才美麗、動人、充滿活力;因為有你,才有了蔬菜和糧食,人才能成為這世界的主宰。你是綠色,綠色是你。沒有你,地球還是地球,還是人類的家園嗎?
如果有人要問,這世界上什么最多,什么最不能缺少,我可以肯定地回答,就是你——葉??!你最普通,最平凡,卻是最真的、最善的、最美的,最不可缺少的。你不與花爭寵,你不與果爭愛,默默無聞地生長,默默無聞地奉獻。哪里有你哪里就有生命,哪里就有美,哪里就有無限的精彩。你像極了千千萬萬的人民,人民創(chuàng)造了歷史也創(chuàng)造著歷史,你創(chuàng)造了生命也創(chuàng)造著生命。
曾經有一頭豬問牛:“為什么人類享受著我的奉獻而不喜歡我?”牛答道:“也許是因為我是在生前奉獻的。”其實,葉子你就很好地詮釋了這個答案:奉獻是徹底的,是不計較回報的,一切被動的與帶有功利性的奉獻,都稱不上是純粹的奉獻。
所以,我要唱一首一首的歌,謳歌世間所有的葉子,禮贊世間所有的葉子,以及像葉子一樣的千千萬萬的人民,即使喉嚨喑啞,我也要大聲歌唱。我要謳歌你們的平凡普通、無私奉獻,更要禮贊你們的偉大與不朽。
我愿成為一片葉,陪伴一棵樹,呵護一朵花,或者就以葉的形式存在,投下綠蔭,制造氧氣,化作春泥,奉獻一生。
點 ?評
滿懷深情地謳歌、禮贊葉的奉獻,并愿意成為一片葉,奉獻自己的一切,立意新穎。精心選擇具有季節(jié)特點的果樹的葉、蓮葉、彼岸花的葉、楓葉,既有陸生的,也有水生的,并按時間順序描寫,而后由物及人,托物寄意,借物抒情,謳歌禮贊無私的、徹底的奉獻精神。選材典型、全面,布局巧妙、合理。情感熱烈,一唱三嘆,如江河奔騰,極富氣勢與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