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琛
隨著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日益成為社會的信息生產、傳播之地,語言暴力從線下轉移到線上。
在網絡上,任何人都可以成為網暴的施暴者。他們躲在“馬甲”背后,在各種帖子下留下污言穢語;他們隨意曝光他人的隱私,甚至威脅他人的人身安全;他們“正義凜然”地質疑他人的道德品質……
在網絡上,任何人都可能成為網暴的受害者。一條短短的不實“爆料”、一張張冠李戴的圖片,甚至是一條不經意的評論,經過網絡的“擴音”,都能在網絡上掀起大浪,讓人瞬間“社死”。
在“流量至上”的誘惑下,與過去相比,網暴的破壞性越來越大、波及范圍越來越廣、持續(xù)時間越來越長。正如有網友所說,“當人們開始談論一個人是不是小偷或者強奸犯時,不管他是不是,在網上他都已經‘是了”。
人們苦網暴久已!6月9日,國家三部門起草了《關于依法懲治網絡暴力違法犯罪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對多種網暴行為依法嚴懲。
在一陣陣反網暴的呼聲中,我們期待,網絡空間能更理性的表達,我們也有理由相信,在未來隨著網暴的成本大幅增加,人們對于網絡世界的安全感也將大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