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濤 馬玲
摘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要把思政教育貫穿人才培養(yǎng)體系,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fā)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作為高職院校的必修課程,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思政融合具有其特殊性與必要性。文章從課程思政理念與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教學的融合意義著手,分析了當前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現(xiàn)狀.探討了當前形勢下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融入的思政元素,并提出教學改革建設的策略。
關鍵詞:課程思政;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
中圖法分類號:TP3-4 文獻標識碼:A
早在2019 年的學校思政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出思政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tǒng)一”,“要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政教育資源,實現(xiàn)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焙翢o疑問,堅持顯性教育就是要不斷強化思政課程的教育應用,它既是教育教學的基本形態(tài),也是為國育才的根本要求。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信息獲取的渠道日益增多,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教育愈加顯得意義重大,它體現(xiàn)在課程教學的方方面面。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作為高職院校公共課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大多開設在入學的第一學年,在教學過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入就顯得格外重要。
1 課程思政理念及其在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教學中的重要意義
為了更好的理解課程思政理念在實際課程教學改革中的重要性,首先必須認真全面認識這一理念。
在2022 年4 月20 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yè)教育法》中規(guī)定,職業(yè)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勞動者素質和技術技能水平,促進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建設教育強國、人力資源強國和技能型社會,推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
新《職教法》明確,職業(yè)教育是為了培養(yǎng)高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以便為我國建設教育強國、人力資源強國和技能型社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明確高職院校的使命是為國育人。無論是育才還是育人,其前提都應是先立德,而思政教育的目的便是培養(yǎng)人的道德。
課程思政不是開設一門課程,也不是開展一項教學活動,而是將思政教育通過“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融入日常課堂教學與改革中,實現(xiàn)潛移默化的“立德樹人”。它強調的是在思政教育課程教學中的顯性思政之外,又充分發(fā)揮其他課程教學的隱性思政教育功能,實現(xiàn)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雙重目標[1] 。因此,在計算機公共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融入課程思政理念,創(chuàng)新教學改革思維,不僅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機思維能力,同時有助于學生在參與其他課程的學習過程中,擁有正向的學習認知,進而幫助學生在步入社會后,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隨著信息大爆炸時代的來臨,互聯(lián)網已深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學生的思維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緊跟時代,將多種信息化技術進行多元化融合,樹立潤物無聲的教育理念,在課堂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始終將“立德樹人”任務作為開展教學的首要前提,通過多元化途徑的融合與引導,實現(xiàn)思政教育的全員化、全過程化與全方位化。
2 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教學現(xiàn)狀
2.1 教師自身思政素養(yǎng)低
計算機課程教師一般都是工科或理科專業(yè)出身,其自身的專業(yè)知識理論扎實,但由于專業(yè)性質,人文素養(yǎng)基本都來自思政類公共基礎課程,自身思政能力有限,這就導致在實際教學改革過程中與課程思政建設有諸多不適應之處。主要表現(xiàn)在大多數(shù)計算機公共課程教師對于課程思政的理念、改革的方式、表現(xiàn)的形式以及內容等都不甚熟悉,沒有做深入的了解[2] 。同時,由于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的群體對象為全校學生,加上課時有限,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更多的關注點在于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提升,對于相關觀點、理念的融入相對欠缺。多種主觀與客觀的因素疊加在一起,導致在人才方案制定、課程目標的調整、課堂教學改革等方面無法契合地導入思政元素,從而影響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效果。
2.2 課程教學內容陳舊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素養(yǎng)已成為每位大學生所必備的基本素養(yǎng)。作為高職院校重要課程之一的計算機公共基礎,其作用不言而喻。但當前各高職院校對于計算機課程教學內容的選擇基本都是集中于計算機基礎知識、Windows 操作系統(tǒng)、Internet 應用、Word 文字處理、Excel 電子表格應用、PowerPoint 演示文稿應用等方面。由于學生對計算機基礎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加上教師教學方式的單一,在課堂上缺乏對學生的引導,導致學生缺乏課堂外主動探索的興趣。但是,由于當前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以及計算機、手機的不斷普及,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改革的期盼越來越高,教材中陳舊、落后的內容案例已無法滿足學生日益提升的學習需求,致使“立德樹人”的目標難以全面落實。
2.3 教學對象缺乏針對性
計算機基礎課程作為公共教學課程,其教學內容必須能夠滿足不同專業(yè)的學生能夠共同學習。隨著多媒體設備的普及,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通過投影儀、網上教學平臺開展教學工作。但由于公共課程的性質,計算機基礎課程一般會設置不同班級甚至不同專業(yè)的幾個班級共同上課。這就導致教師無法與班級學生開展有針對性的討論,無法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某一專業(yè)進行針對性的教學。加上高職院校學生學習的特殊性,教學過程中會穿插實習實訓課程,導致實際參與計算機課程的學習時間有限,或兩節(jié)課程的教學間隔時間過長,使學生在未完全掌握上一堂課的教學內容的情況下,就進入新內容的學習階段,長此以往,只會使教學出現(xiàn)事倍功半的效果。
3 課程思政理念下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策略
3.1 豐富課程內容
在原有課程教學內容中,注重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與融入。在實際挖掘與融合過程中,要關注學生學情和教學內容兩大板塊,既要保持原有課程內容的邏輯和性質不變,也要掌握好思政教育元素的規(guī)律和體系。在融入思政元素之前,要注重學生的認知以及學習習慣等特點。相對來說,高職學生文史知識基礎較為薄弱,對各種現(xiàn)象以及各項事物的認知浮于表面,不能深入透徹地分析與了解,但其對于新鮮事物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較強,接受新思想、新事物較為積極。
因此,在挖掘過程中,教師要更多地關注當前社會的熱點問題,從學生較為關注的點入手,動態(tài)更新教學內容,以生活的案例、現(xiàn)象、名人軼事,尤其是能夠引起共鳴的身邊事作為載體,設計出與課程內容緊密結合的思政元素,將“立德樹人”“大國工匠”等理念融入其中,引發(fā)學生對于家國情懷的思考,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感與民族自豪感。比如,在計算機基礎知識講解中,可引入神威·太湖之光的案例,以增強學生的科技使命與擔當;在操作系統(tǒng)的講解過程中,引入鴻蒙系統(tǒng),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
3.2 開展網絡育人
計算機基礎課程相對于其他課程來講,其具有得天獨厚的網絡資源。在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的建設過程中,要充分利用課程自身優(yōu)勢,以計算機技術作為課程思政建設的切入點,將網絡資源引入實際建設中,構建計算機基礎網絡思政共享課程。在線下教學過程中,要時刻關注身邊熱點,將其作為課前知識分析點,融入思政元素,第一時間通過網絡將課堂延伸,從而及時、有效地將正向理念傳遞給學生,以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在教學技術層面,教師可以利用一些微視頻等網絡資源,并結合熱點問題,幫助學生在課前理解重要知識點,并掌握本堂課的實際內容。當然,由于計算機基礎課程學時在不同程度上的壓縮,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下降?;诖?,教師在傳授知識的講解過程中,要注重融入理想信念教育。一方面,通過教師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身教”教學方式影響學生;另一方面,通過課程內容以及思政元素潛移默化的影響,以達到“言傳”效果,使學生在實際學習過程中領悟理想信念,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達到利用網絡育人的效果,以及突破有限學時達到無限學習。
3.3 實現(xiàn)全方位、全過程評價
目前,各高職院校計算機基礎課程的評價基本都采用“平時成績+期末成績”的方式,只是在占比上略有區(qū)別。平時成績的評定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學生平時的出勤率、課堂表現(xiàn)以及實訓的操作、練習等模塊,另一方面是教師通過網絡平臺,如云班課、超星學習平臺等發(fā)起的小組活動、任務,鼓勵學生進行自評、互評。期末成績采取試題庫隨機抽題的方式,可每學期對試題庫進行更新,并加入具有時代特色的思政素材。在計算機基礎課程中加入課程思政素材應用的評價,主要是對其實施過程、最終效果的評價,也是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體現(xiàn)。利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既可以在學生平時上課的過程中,進行隨堂問答,也可以在學生通過網絡平臺學習或練習的過程中,隨機彈出問答題。在實訓操作時,可通過云班課、超星等網絡平臺發(fā)布任務,之后由學生將作業(yè)上傳,采用教師評價、小組互評的方式完成考核;也可采用翻轉課堂的形式,讓學生或小組將自己的作業(yè)在課堂上進行展示,通過學生互評,讓學生能夠參與到全過程的考核。通過這種全方位、全過程的綜合性評價,既可以培養(yǎng)學生團結協(xié)作、誠實守信、開拓創(chuàng)新的行為習慣,也可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認知能力以及學習主動性。
4 結束語
從德育的內涵來看,其本身就體現(xiàn)了教育活動的責任與使命。教育不僅要培養(yǎng)有專業(yè)知識與能力的人,更要培養(yǎng)具有高尚情操和道德素質的人。計算機基礎課程作為公共基礎課程,在其教學過程中,既要傳授學生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也要將思政教育融入課堂中,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在此背景下,計算機課程既面臨挑戰(zhàn)又面臨機遇。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師應當抓住機遇,直面挑戰(zhàn),順應時代發(fā)展的大趨勢,對教學方式進行改革,對教學內容進行完善,將思政元素與課程內容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實現(xiàn)專業(yè)知識傳授與“立德樹人”教育雙贏的局面。
參考文獻:
[1] 吳玉華,趙曉霞,蔡麗艷,等.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研究[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22(3):72?74.
[2] 柴文慧.高職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思政的挖掘與融入[J].新疆職業(yè)教育研究,2022,13(3):10?14.
作者簡介:楊海濤(1987—),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計算機應用、高等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