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春梅 胡曉亮 高 凱 王巧娟 楊海靜 劉長營 查素娥
(洛陽農(nóng)林科學(xué)院 河南 洛陽 471022)
牡丹是原產(chǎn)于我國的多年生木本(小灌木)花卉,在中國的歷史上牡丹曾是國花,歷代贊頌?zāi)档さ脑娫~數(shù)不勝數(shù)。牡丹作為觀賞花卉,因其花大色艷,有著較高的經(jīng)濟價值,100年來我國已經(jīng)培育出眾多新園藝品種;從國外引進品種也多達100個以上[1-2]。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穩(wěn)定,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據(jù)我國統(tǒng)計資料顯示,近20~30年,僅新培育出的牡丹新品種就達近千個,歷史遺留下的傳統(tǒng)品種也為數(shù)眾多。由于我國地域遼闊,跨度大,這些牡丹品種又分為中原牡丹品種群、西北牡丹品種群、江南牡丹品種群和西南牡丹品種群。品種群規(guī)模、數(shù)量分布最大、最多的主要是中原牡丹品種群[3-4];另有從國外引進的品種群,主要是日本和少量的法國、美國牡丹品種。
要識別這些不同的牡丹品種需要一個長期不斷認知的過程,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鑒定、識別。
由于現(xiàn)有的牡丹園藝品種,大多由野生原始種,經(jīng)自然雜交(包括自然變異)、人工雜交選育形成,產(chǎn)生這些品種的親本材料(野生原始種)有的高大且株型直立如“楊山牡丹”;有的低矮開張,如“卵葉牡丹”“稷山牡丹”等[5]。所以,在牡丹園藝栽培品種中,不同品種間由于枝干開張角度、當年生枝生長量以及節(jié)間長短不同,所形成的品種株型形態(tài)、高矮也不相同,因此就產(chǎn)生了直立、開張和半開張等株型表現(xiàn)[6]。
1.1.1 直立型從地面發(fā)出的枝條開張角度小,一般小于30°,直伸向上,如“貴妃插”“香玉”“洛陽紅”“皇嘉門”“花竸”“島錦”等,表現(xiàn)枝干直立向上。
1.1.2 開張型從地面發(fā)出的枝條開展角度大,常大于50°,斜生向四周伸展,株幅寬度可大于其高度,如“趙粉”“軟玉溫香”“金星雪浪”“錦島”“紅旭”“昆山夜光”等,表現(xiàn)為枝干離心外張。
1.1.3 半開展型該株型的枝條開展角度介于前二者之間,枝斜生向上伸長,形成半開展型品種。如“紅寶石”“胭脂圖”“滿江紅”“烏龍捧盛”“西江錦”“富貴滿堂”等。
當年生枝的節(jié)間較長,1年生枝年生長長度大,即生長勢強,和同齡其他品種相比株型高大。在栽培中表現(xiàn)為生長迅速、株型成長快,這些品種適合園林綠化(街心花壇)栽培。如“琉璃貫珠”“香玉”“貴妃插翠”“洛陽紅”“雪映桃花”“花竸”等。一般來說,生長勢強的品種,多數(shù)高大直立;生長勢較弱的牡丹品種,株型多數(shù)低矮,如“丹爐焰”“嬌姿”等。
分枝能力低的品種,分枝級數(shù)少;牡丹株型表現(xiàn)為枝條稀疏,多數(shù)品種枝條較粗壯;由于分枝級次少,養(yǎng)分較為集中(枝粗芽肥)。一般成花率高,花朵較大。在栽培生長發(fā)育階段中(落葉后)特征明顯,易識別,如“帝冠”“花大臣”“彩繪”“稀葉紫”等。
分枝力高的品種,表現(xiàn)為分枝級數(shù)多,枝條較細,芽體(落葉后)較瘦小,因分枝多養(yǎng)分較分散,一般花朵較小,多數(shù)品種成花率相對較低。如“金星雪浪”“烏龍捧盛”“紫紅爭艷”等。
由植株基部根頸處當年萌發(fā)生長出來的枝條稱萌蘗枝,不同品種間萌蘗枝的萌發(fā)狀況相差較大。有些品種表現(xiàn)明顯,萌蘗枝數(shù)量較多,可達幾十個,這些萌蘗成枝率高的品種,在春季需抹芽、定梢,去掉細弱、過密的萌蘗枝,才能使養(yǎng)分集中、花朵增大,提高成花率,如“青山貫雪”“瓔珞寶珠”“魏花”“銀粉金鱗”等。
有些品種沒有這種現(xiàn)象,萌蘗枝數(shù)量較少或無,少者2~3個甚至沒有。
不同的品種,芽的形態(tài)特征有一定差別。牡丹不同品種的芽體有飽滿、細痩、尖、圓、短、長等不同特征可供識別。
“花王”“胡紅”“彩繪”“鳳舞紅綾”“花蝴蝶”等牡丹品種,麟芽為圓形,如圖1。
圖1 圓芽
“曹州紅”“宮樣裝”“鶴頂紅”“群英”“錦紅(金獎紅)”等牡丹品種,麟芽為圓尖形(卵圓形),如圖2。
圖2 圓尖芽
“墨樓爭輝”“貴妃插翠”“春紅嬌艷”“紅霞爭輝”“黃翠羽”“錦袍紅”等牡丹品種,麟芽為長卵形,如圖3。
圖3 長卵形
“飛燕紅裝”“脂紅”“珠光墨潤”“烏金耀輝”“初烏”“丹爐焰”“豆綠”等牡丹品種,麟芽為狹尖形,如圖4。
圖4 狹尖形
一般在秋季落葉后(休眠期)芽色較穩(wěn)定。早春萌動后的新芽,其色彩多變。芽色一般可分為紅色(深紅、淺紅)、綠色(翠綠、黃綠)、紅綠相間三種。
芽色澤為紅色的牡丹品種有“花王”“紅蓮點金”等,如圖5。
圖5 芽色(左淺紅、右深紅)
芽色澤為綠色的牡丹品種有“洛陽紅”“姚黃”等,如圖6。
圖6 芽色(左黃綠、右翠綠)
芽色澤為紅綠相間的牡丹品種有“墨樓爭輝”“金晃”等,如圖7。
圖7 芽色(紅綠相間)
根據(jù)羽狀復(fù)葉在葉柄上分布的級數(shù),不同品種間復(fù)葉的羽裂次數(shù)及不同品種間復(fù)葉的大小、形態(tài)、著生角度及組成復(fù)葉序的各小葉的形狀,都有較明顯差異,它們都是識別品種的主要形態(tài)特征之一,細心觀察能分辨出它們的差異。
中原品種群的牡丹品種,大多數(shù)為二回羽狀復(fù)葉,少數(shù)為一回羽狀復(fù)葉。不同品種間復(fù)葉葉序的長度和葉的大小形狀有較大的差別。復(fù)葉葉序松散的長度可達40~50 cm,如“王紅”“銀粉金鱗”“首案紅”等;復(fù)葉葉序緊湊較短的長度15~20 cm,如“瓔珞寶珠”“桃紅獻媚”“赤龍煥彩”等。
葉片的大小形狀不同,品種的差異也較大,此表現(xiàn)較為直觀,是識別品種時較易判斷的要素;復(fù)葉總長度(即頂小葉端部至總?cè)~柄基部的長度),復(fù)葉的總寬度(即總?cè)~柄兩側(cè)著生的葉片,外緣之間的距離),也是品種識別的參考依據(jù)。
4.2.1 大型圓葉小葉葉片寬大,肥厚而圓鈍,呈廣卵形或卵形;側(cè)葉邊緣缺刻少,葉面多平展;復(fù)葉葉序長大于40 cm、寬大于25 cm,如“首案紅”“墨魁”“王紅”“青龍臥墨池”“胡紅”等,如圖8(a)。
圖8 圓葉型
4.2.2 中型圓葉小葉葉片較寬大,肥厚而圓鈍,呈廣卵形或卵形;側(cè)葉片邊緣缺刻少,葉面多平展;復(fù)葉葉序長20~30 cm、寬20~25 cm,如“十八號”“彩繪”“金星雪浪”“賽胡紅”“朱砂壘”等,如圖8(b)。
4.2.3 小型圓葉小葉葉片亦為小型,葉片寬大,肥厚而圓鈍,呈廣卵形或卵形;側(cè)葉片邊緣缺刻少,葉面多平展;復(fù)葉葉序長15~20 cm、寬約20 cm,如“藍田玉”“白玉”“三圓白”“赤龍煥彩”“海棠爭潤”等,如圖8(c)。
4.2.4 大型長葉小葉葉片呈長卵形或橢圓形,質(zhì)地較??;邊緣缺刻少而尖;復(fù)葉葉序長大于40 cm、寬大于25 cm,如“芳紀”“紅輝獅子”“趙粉”“盛丹爐”“景玉”等,如圖9(a)。
圖9 長葉型
圖10 單瓣型
圖11 荷花型
4.2.5 中型長葉葉片呈長卵形或橢圓形,質(zhì)地較??;葉邊緣缺刻少而尖;復(fù)葉葉序長30~40 cm、寬20~25 cm,如“洛陽紅”“二喬”“雪映桃花”“脂紅”“飛燕紅裝”等,如圖9(b)。
4.2.6 小型長葉小葉葉片呈長卵形或橢圓形,質(zhì)地較?。蝗~邊緣缺刻少而尖;復(fù)葉葉序長20~30 cm、寬不超過20 cm,如“瓔珞寶珠”“桃紅獻媚”“銀紅巧對”“珊瑚臺”“翠葉紫”等,如圖9(c)。
花色、花型特征是識別牡丹品種最直觀、最主要的方法之一。
牡丹的花色識別比較直觀,是應(yīng)用最原始和普遍的品種識別依據(jù),具有較強的實用性。據(jù)文獻記載隋朝時洛陽牡丹品種,大多以花色命名。到了唐朝牡丹花色漸多,由紅、白兩色增加至紅、白、紫等。宋朝時,又出現(xiàn)了一花兩色的牡丹如“二喬”,綠色牡丹如“豆綠”。隨著栽培技術(shù)的不斷進步,環(huán)境條件的改善,牡丹的過渡花色不斷出現(xiàn),如深紅、肉紅、粉紅、粉紫、淺紫、紫紅等色,同時花瓣上還出現(xiàn)白色條紋、放射狀線紋、紫色條紋、珠狀斑點等特征。
到了現(xiàn)代,在園藝工作者的辛勤培育下,牡丹(栽培學(xué))的花色更是絢麗多彩。現(xiàn)已初步形成了九大色系,即白色、粉色、黃色、紅色、紫色、藍色、綠色、黑色、復(fù)色(一朵花兩種顏色)。目前觀賞價值高的主要是白色、粉色、紅色、紫色、黃色五種花色。純黑色、藍色的牡丹品種基本不存在:黑牡丹并非純黑色,而是深紫紅色;藍色系牡丹,非正藍,一般粉色稍深即藍色。真正復(fù)色的牡丹品種只有2個,即“二喬”和“島錦”;真正綠色品種也不多,如“豆綠”“春柳”“綠幕隱玉”“綠香球”和“綻綠”等。綠色花
5.2.3 菊花型花瓣6~8輪,由外向內(nèi)漸小,雄蕊較少偶有瓣化,雌蕊正?;驍?shù)量增多及退化,如“茄藍丹砂”“叢中笑”“如花似玉”“滿江紅”等,如圖12。
圖12 菊花型
5.2.4 薔薇型花瓣數(shù)量高度增加,且由外向沒有從視覺感受紅花綠葉耀眼悅目的觀賞效果。因自然界綠色花極為少見,就形成以稀為貴的狀況。因此牡丹品種識別主要是紅色、白色、粉色、紫色、黃色五種顏色及這些品種的中間過渡色。
5.1.1 紅色品種“芳紀”“太陽”“春紅嬌艷”“霓虹幻彩”“明星”“旭港”等。
5.1.2 白色品種“白雪塔”“景玉”“金星雪浪”“白王獅子”“香玉”“蓮鶴”“白神”等。
5.1.3 粉色品種“粉中冠”“貴妃插翠”“花竸”“圣代”“富貴滿堂”“雪映桃花”等。
5.1.4 紫色品種“魏紫”“假葛巾紫”“勝葛巾”“赤龍煥彩”“廉田錦”“廉田藤”等。
5.1.5 黃色品種“海黃”“金島”“金晃”“姚黃”“金晃”“皇冠”“金桂飄香”“金玉交章”等。
花型分類識別,主要根據(jù)牡丹花朵大小、花瓣的多少、花瓣形態(tài)差異、花朵形態(tài)特征而進行分類識別。
5.2.1 單瓣型花瓣1~2輪,寬大平展,雌雄蕊正常,如“盤中取果”“彩蝶”“黑海撒金”“玉蝶飛舞”等,如圖10。
5.2.2 荷花型花瓣3~5輪,形大整齊一致,雌雄蕊正常,如“玉板白”“似荷蓮”“荷花飛翠”“天鵝湖”等,如圖11。內(nèi)漸小,雄蕊大部分消失,在花心處有時殘留少量正常雄蕊或雜有少量瓣化呈細碎的花瓣,雌蕊數(shù)量增多或稍有瓣化或退化,如“二喬”“大棕紫”“雨后風光”“少女裙”等,如圖13。
圖13 薔薇型
5.2.5 托桂型外瓣2~3輪,寬大平展,雄蕊完全瓣化,瓣化瓣狹長,雌蕊正?;蛲嘶纭八{田玉”“銀絲貫頂”“紫托桂”“淡藕絲”等,如圖14。
圖14 托桂型
5.2.6 金環(huán)型外瓣2~3輪形大,雄蕊大部分瓣化,緊靠外瓣周圍殘留一圈正常雄蕊呈金環(huán)狀,雌蕊正?;虬昊蛲嘶冃?,如“粉面桃花”“玉美人”“桃花系金”等,如圖15。
圖15 金環(huán)型
5.2.7 皇冠型外瓣寬大平展,雄蕊全部瓣化,瓣化瓣由外向內(nèi)愈近花心處愈寬大,雌蕊瓣化或退化,如“昆山夜光”“雪里紫玉”“白玉”“古銅顏”等,如圖16。
圖16 皇冠型
5.2.8 繡球型雄蕊全部瓣化,其瓣化瓣與外瓣大小,形狀近似,雌蕊瓣化或退化。全花形如繡球。如“春柳”“綠幕隱玉”“千褶繡球”“綠香球”等,如圖17。
圖17 繡球型
5.2.9 千層臺閣型由2朵單花上下重疊而成,下方花和上方花的雄蕊數(shù)量少,雌蕊瓣化或退化變小,如“霓虹煥彩”“貴妃插翠”“脂紅”“桃紅飛翠”等,如圖18。
圖18 千層臺閣型
5.2.10 樓子臺閣型由2朵單花上下重疊而成,下方花和上方花的雄蕊全部瓣化消失,雌蕊瓣化呈花瓣或退化變小,如“玉樓點翠”“仙桃”“桃紅獻媚”“錦紅”等,如圖19。
圖19 樓子臺閣型
另外,有些品種在同一株上可出現(xiàn)2~3個不同的花型,屬多花型品種,如“多花羅漢”同株上可出現(xiàn)荷花型、托桂型、薔薇型、皇冠型等花朵。牡丹在大自然環(huán)境中生存,自然氣候每年都有差異,個別年份差異較大,因此牡丹大多數(shù)花型受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是不穩(wěn)定的,在氣候環(huán)境(降雨溫度)肥水管理適宜的年份,由于光合產(chǎn)物的產(chǎn)生儲備較為豐富,花芽的分化形成較完善充分,次年開花的氣候環(huán)境也較適宜,成花率就高,就會開出花大、層次多、豐滿的花朵。反之花朵小,層次少,花型不豐滿。
由于牡丹不同種群和眾多的品種之間,花芽的形成時期不一致,所需環(huán)境要素也不同,所以每年會出現(xiàn)部分品種開的花朵富麗豐滿,另一部分品種開的花朵小,層次單薄。因此,同一牡丹品種的花型在不同的年份差異較大。如“趙粉”品種在不同年份可開出豐滿的皇冠型,也可開出花朵層次少,多為荷花型,少部分為皇冠型的兩種花型。這些現(xiàn)象在品種識別時,也是要綜合分析的因素。
牡丹的品種眾多,各種不同種類的品種形態(tài)表現(xiàn),差異不是截然不同,多是逐漸過渡的中間狀態(tài)。如單從牡丹花色而言,紅色和粉色,就有淺紅、深紅、粉紅、粉白等花色的過渡性表現(xiàn)。對于初學(xué)者要識別牡丹品種,一定從定植牡丹品種的位置開始進行觀察記載,必須長年的接觸,認真細心觀察,久而久之,就會積淀提高牡丹品種的識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