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彩艷,張廣飛,楊翠花
榆林市第一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陜西 榆林 719000
近年來,腦卒中發(fā)病率呈增高趨勢,而腦卒中引發(fā)的并發(fā)癥狀,如卒中性肺炎,具有高致死率,嚴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1]。卒中性肺炎是一種機體障礙并發(fā)癥,其發(fā)病實質為患者腦卒中病發(fā)后免疫力下降導致肺間質炎癥,或患者腦卒中病發(fā)后意識、吞咽障礙導致誤吸引發(fā)吸入性肺炎等,該病臨床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咳嗽加重、呼吸困難、肺部聽診有啰音、濃痰等[2]。研究表明,除了對卒中性肺炎患者進行抗炎、抗感染的治療外,對患者進行必要康復訓練能有效減輕患者臨床癥狀,提高治療效果[3]。目前臨床在卒中性肺炎治療上康復治療方式較多,如機械通氣、抗感染、肺康復訓練治療以及中醫(yī)針灸與肺康復訓練治療等,但有關上述治療手段的治療效果臨床上仍存在爭議。本研究主要探究針灸聯(lián)合肺康復訓練對卒中性肺炎患者肺功能及外周血炎癥因子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 年1 月至2022 年8 月期間在榆林市第一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治療的100例卒中性肺炎患者進行研究。納入標準:(1)符合卒中性肺炎的臨床診斷標準[4];(2)所有患者在入組前均未進行其他康復治療。排除標準:(1)存在嚴重精神病史或表達功能嚴重喪失者;(2)合并有心、肺臟器嚴重疾病者;(3)合并有其他病因引發(fā)肺炎疾病者。按照隨機數(shù)表法將患者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50 例。研究組中男性24例,女性26例;年齡62~81歲,平均(54.38±7.06)歲;腦卒中發(fā)病后入診治療時間1~5 h,平均(1.15±0.25) h;患者入診后發(fā)生肺炎時間3~7 h,平均(2.05±0.35) h。對照組中男性25 例,女性25 例;年齡60~79歲,平均(55.22±7.32)歲;腦卒中發(fā)病后入診治療時間1.5~6 h,平均(1.25±0.25)h;患者入診后發(fā)生肺炎時間2~7 h,平均(1.70±0.25)h。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該組患者進行為期14 d 一個療程的肺康復訓練治療。(1)基礎性治療:在患者腦卒中渡過危險期,病情穩(wěn)定、意識清晰后,給予患者改善腦循環(huán)、降壓、止咳、化痰、抗感染等藥物治療,并對患者采取低流量吸氧、霧化等治療措施。(2)肺康復訓練:患者在臨床醫(yī)生的指導下進行肺康復訓練,包括呼吸控制訓練及呼吸肌訓練,其中呼吸控制訓練為2次/d,30 min/次的縮唇及腹式呼吸訓練,而呼吸肌訓練為2次/d,15 min/次的膈肌阻力、吸氣肌訓練。肺康復訓練治療過程中要密切關注患者身體狀況,當患者出現(xiàn)呼吸困難等情況時則應立即停止一切康復治療,待患者急性癥狀緩解,臨床醫(yī)生對患者身體情況進行評估后,再決定是否繼續(xù)開展肺康復訓練治療。一個療程結束后,對患者的肺功能、炎性因子等指標進行評估。
1.2.2 研究組 該組患者在對照組肺康復訓練基礎上給予針灸治療。針灸治療具體方法:取患者雙側太陽、風池、太沖、四神聰、合谷、廉泉、百會、印堂等穴位實施平補、平瀉的針灸方法,1次/d,15 min/次。14 d為一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與評價(檢測)方法 (1)臨床療效[5]:治療14 d 后評估臨床療效。顯效:咳嗽、咳痰、濕啰音等癥狀消失,患者肺功能指標恢復良好,外周血炎癥因子水平趨于正常,CT顯示患者肺部密度影病灶消失;有效:咳嗽、咳痰、濕啰音等癥狀及患者肺功能指標、外周血炎癥因子水平明顯改善,CT顯示患者肺部密度影病灶減??;無效:咳嗽、咳痰、濕啰音等癥狀及患者肺功能指標、外周血炎癥因子水平無改善或加重。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2)肺功能指標:治療前及治療14 d 后,采用肺功能檢測儀檢測兩組患者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FEVl)、呼氣峰流速(PEF)、平均最大呼氣流量(MMEF)水平。(3)外周血炎癥因子:治療前及治療14 d后,所有患者采集空腹外周靜脈血5 mL,以3 000 r/min離心10 min,分離血清后通過免疫比濁法檢測C-反應蛋白(CRP),通過電化學發(fā)光法檢測降鈣素原(PCT),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檢測白細胞計數(shù)(WBC)。(4)肺炎癥狀消退情況:治療中動態(tài)監(jiān)測兩組患者肺炎癥狀,記錄咳嗽消失時間、咳痰消失時間、濕啰音消失時間。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8.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研究組典型病例治療前后CT圖像資料 研究組一例59 歲卒中性肺炎患者在腦卒中病發(fā)后引發(fā)吸入性肺炎,癥狀為咳嗽、呼吸困難、肺部聽診有啰音、濃痰等,典型圖像見圖1。
圖1 患者治療前后的胸部CT圖像Figure 1 Chest CT image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2.2 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8.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2.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8.273,P=0.004<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例)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treatment effec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肺功能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FVC、FEVl、PEF、MMEF 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FVC、FEVl、PEF、MMEF 水平均較治療前升高,且研究組患者的FVC、FEVl、PEF、MMEF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肺功能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lung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肺功能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lung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Note: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same group before treatment,aP<0.05.
?
2.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外周血炎癥因子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CRP、PCT、WBC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CRP、PCT、WBC 均較治療前降低,且研究組患者的CRP、PCT、WBC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外周血炎癥因子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peripheral blood inflammatory fac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Note: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same group before treatment,aP<0.05.
?
2.5 兩組患者的肺炎癥狀消退時間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咳嗽消失時間、咳痰消失時間、濕啰音消失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的肺炎癥狀消退時間比較(,d)Table 4 Comparison on the time for the disappearance of pneumonia symptoms between the two groups(,d)
表4 兩組患者的肺炎癥狀消退時間比較(,d)Table 4 Comparison on the time for the disappearance of pneumonia symptoms between the two groups(,d)
?
近年來,因腦卒中引發(fā)卒中性肺炎并發(fā)癥臨床常見。由于卒中性肺炎會導致患者肺間質發(fā)生炎性反應,因此臨床針對患者肺部炎癥情況開展肺部病原菌檢測,鎖定病原菌特點及其藥物的抗菌譜、抗菌活性,有針對性開展抗感染藥物治療,如選取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頭霉素類、氧頭孢烯類等抗感染藥物對患者開展治療很有必要[6-8]。
唐子文等[9]研究表明,對卒中性肺炎患者開展治療,除了有效的抗感染治療外,還需要對患者開展必要的肺康復訓練治療,如呼吸控制訓練及呼吸肌訓練。周金花等[10]的一項對60 例卒中性肺炎患者治療研究表明,提升患者肺通氣功能以及增強患者呼吸肌力量及耐力是提高患者FVC、FEVl、PEF、MMEF 水平,改善患者肺部炎癥反應的關鍵因素。而呼吸訓練中的縮唇、腹式呼吸訓練通過反復讓患者保持用口呼氣及用鼻吸氣訓練方式,以及通過呼吸肌訓練方式讓患者依靠膈肌阻力、吸氣肌呼氣吸氣,幫助陷入機體障礙的患者控制呼吸方式,從而培養(yǎng)患者正常呼吸模式,提高患者呼吸氣道的廓清能力,促進患者氣管、支氣管內誘發(fā)咳嗽的痰液排出,改善肺部感染[11]。且楊亮[12]研究指出,肺康復訓練可通過呼吸效率提升促進患者肺泡擴張,增加肺容量,提高患者腦攝氧量,從而幫助患者康復。
由于中醫(yī)療法具有副作用小、并發(fā)癥少等優(yōu)點,已在臨床中被廣泛使用,因此在腦卒中并發(fā)癥治療中引入中醫(yī)療法如針灸治療等可有效提升治療效果。中醫(yī)認為中風是風邪侵襲,氣血痹阻,筋脈失養(yǎng)導致痰瘀內阻,蘊積于肺臟,從而引發(fā)咳嗽、痰黏等肺部感染癥狀[13]。且中醫(yī)研究表明,人體太陽、風池等穴位與腦部循環(huán)有關,太沖、合谷、廉泉等穴位則與人體氣道及肺部經絡密切相關,對上述穴位實施針灸治療,可達到開竅醒腦、解表止痛、宣肺清熱、止咳化痰、寬胸理氣等功效[14]。而杜俊濤等[15]研究表明,針灸聯(lián)合肺康復訓練一方面促進患者腦部微循環(huán),減輕腦供血不足的腦部神經損傷,另一方面提升患者呼吸肌神經興奮性,使得中樞反射得到強化,從而增強患者呼吸肌耐力,提高患者廓清能力等。這一結果在本次研究中得以證實,即治療后采用針灸聯(lián)合肺康復訓練患者的肺功能指標FVC、FEVl、PEF、MMEF 水平均明顯高于僅僅采用肺康復訓練患者,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采用針灸聯(lián)合肺康復訓練治療的患者,其CRP、PCT、WBC水平明顯低于僅僅采用肺康復訓練者,且治療后前者咳嗽消失時間、咳痰消失時間、濕啰音消失時間明顯短于后者,前者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后者,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針灸聯(lián)合肺康復訓練療效好。
綜上所述,針灸聯(lián)合肺康復訓練治療卒中性肺炎能改善患者肺功能,減輕炎癥反應,治療效果好,具有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