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 王鳳娟, 王立圓
(河南省直第三人民醫(yī)院 神經(jīng)內科, 河南 鄭州 450006)
腦卒中是一種以腦組織損傷為主的急性腦血管疾病, 偏癱是腦卒中患者的常見并發(fā)癥, 以運動功能障礙為典型臨床表現(xiàn), 部分患者甚至伴有選擇性肌群障礙的發(fā)生, 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 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恢復需進行系統(tǒng)的肢體訓練, 僅進行常規(guī)康復護理干預效果欠佳。 任務導向性訓練主要是通過設置訓練目標, 對運動模式進行不斷的優(yōu)化調整;而漸進式核心肌群訓練可增強身體核心控制功能, 提高平衡能力[2-3]。 基于此, 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110 例腦卒中偏癱患者, 旨在探討任務導向性訓練結合漸進式核心肌群訓練對其跌倒效能及平衡能力的影響, 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 年10 月至2020 年10 月我院收治的110 例腦卒中偏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各55 例。 對照組男性28 例, 女性27 例; 年齡45 ~73歲, 平均年齡 (57.58 ± 4.13) 歲; 病程1 ~7 個月, 平均病程(4.28 ± 0.61) 個月; 偏癱位置: 左側29 例, 右側26 例。 觀察組男性29 例, 女性26 例; 年齡44 ~75 歲, 平均年齡 (57.61± 4.21) 歲; 病程1 ~6 個月, 平均病程 (4.25 ± 0.58) 個月;偏癱位置: 左側30 例, 右側25 例。 兩組的性別、 年齡、 患側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 >0.05), 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 ①符合腦卒中診斷標準[4]且經(jīng)腦CT 檢查確診; ②首次發(fā)?。?③合并肢體功能障礙; ④踝背伸肌力低于3 級; ⑤依從性較好。 排除標準: ①非腦卒中造成的運動功能障礙者; ②合并顱腦外傷者; ③存在器質性病變者;④臨床資料缺失者。
1.3 干預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康復護理干預。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任務導向性訓練結合漸進式核心肌群訓練, 具體如下: ①任務導向性訓練。 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下肢功能訓練, 在訓練過程中設置不同目標點, 如在患者進行橋式運動時, 指導其保持仰臥位, 將手放置在距腹部5 cm 處, 引導患者抬高骨盆, 以密切接觸到護理人員手掌為宜, 保持5 s 后進行下一次操作, 后續(xù)根據(jù)患者訓練節(jié)奏逐步增加目標點, 延長持續(xù)時間。 ②漸進式核心肌群訓練。 A.第一階段: 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腹式呼吸, 10 min/次; 進行翻身訓練, 5 min/次;進行Bobath 平衡訓練, 15 min/次; 進行橋式運動, 5 min/次;扶墻跪立, 5 min/次; 訓練頻率為1 d/次。 B.第二階段: 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在Bobath 球上坐下, 健側提沙袋, 將肩關節(jié)向前屈伸, 上舉沙袋, 以沙袋過頭為宜, 10 min/次, 1 次/d; 患者在Bobath 球上坐下, 健側手部握住彈力繃帶一端, 另一端踩在腳下, 拉伸彈力繃帶, 10 min/次。 兩組均連續(xù)干預6 周。
1.4 觀察指標①跌倒效能。 使用跌倒效能量表 (modified fall efficacy scale, MFES) 對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跌倒效能進行評分, MFES 包括室內活動、 室外活動2 個維度, 總分140 分,其中室內活動總分90 分, 室外活動總分50 分, 得分與跌倒效能成正比。 ②平衡能力。 使用Brunel 平衡量表、 Fugl-Meyer 平衡量表對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平衡能力進行測定, 量表總分分別為12 分、 14 分, 得分越高表示平衡能力越好。
1.5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4.0 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 計數(shù)資料以n (%) 描述, 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 計量資料以±s 描述, 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 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跌倒效能干預前, 兩組的MFES 各維度評分及總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 >0.05); 干預后, 兩組的MFES 各維度評分及總分均顯著高于干預前, 且觀察組的MFES 各維度評分及總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 (P <0.05)。 見表1。
表1 兩組的MFES 評分比較 (±s, 分)
表1 兩組的MFES 評分比較 (±s, 分)
注: 與同組干預前比較, aP <0.05。
時間 組別 n 室內活動 室外活動 總分干預前 觀察組 55 45.36±3.07 24.33±3.18 69.69±5.76對照組 55 45.28±3.11 24.25±3.15 69.53±5.81 t 0.136 0.133 0.145 P 0.892 0.895 0.885干預后 觀察組 55 58.45±3.68a 32.75±3.23a 91.20±6.17a對照組 55 53.62±3.26a 30.57±3.18a 84.19±6.21a t 7.286 3.567 5.939 P 0.000 0.001 0.000
2.2 平衡能力干預前, 兩組的Brunel 評分、 Fugl-Meyer 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 >0.05); 干預后, 兩組的Brunel評分、 Fugl-Meyer 評分均高于干預前, 且觀察組的Brunel 評分、 Fugl-Meyer 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 (P <0.05)。 見表2。
表2 兩組的Brunel 評分、 Fugl-Meyer 評分比較 (±s, 分)
表2 兩組的Brunel 評分、 Fugl-Meyer 評分比較 (±s, 分)
注: 與同組干預前比較, aP <0.05。
組別 n Brunel 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 55 3.65±1.23 9.85±1.36a 2.34±0.42 9.73±1.56a對照組 55 3.63±1.25 6.76±1.51a 2.31±0.41 6.85±1.43a t 0.085 11.277 0.379 10.093 Fugl-Meyer 評分0.933 0.000 0.705 0.000 P
偏癱是腦卒中患者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 40%以上的腦卒中患者疾病發(fā)生后伴有偏癱, 影響其正常工作與生活。 研究[5-6]表明, 腦卒中偏癱患者通過肢體訓練及康復護理干預, 能夠有效改善肢體功能, 提高生活質量。 任務導向性訓練將康復護理干預中的目標與任務具體化, 在訓練過程中可鍛煉患者神經(jīng)功能與運動功能的支配能力, 通過向大腦不斷反饋運動結果調整運動模式, 使大腦神經(jīng)網(wǎng)絡與相關運動程序得到優(yōu)化, 在訓練過程中, 目標的設置能夠提高訓練的興趣性, 有效發(fā)揮患者自身的主觀能動性[7-8]。 漸進式核心肌群訓練通過對患者淺層、深層核心肌群進行訓練, 能夠顯著改善患者機體平衡能力, 促進患者站立與步行能力的提高[9-10]。 腦卒中偏癱患者因疾病影響, 容易發(fā)生跌倒, 不利于肢體功能恢復。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的MFES 各維度評分及總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 <0.05), 提示任務導向性訓練結合漸進式核心肌群訓練的應用能夠有效降低腦卒中偏癱患者的跌倒風險, 提高其跌倒效能。 平衡能力是衡量腦卒中偏癱患者康復的重要指標, 平衡能力越好, 患者康復效果越佳。 本研究結果也顯示, 觀察組干預后 的Brunel 評分、 Fugl-Meyer 評分均顯著高于 對照組 (P <0.05), 提示任務導向性訓練結合漸進式核心肌群訓練可顯著提升腦卒中偏癱患者的平衡能力。
綜上所述, 任務導向性訓練結合漸進式核心肌群訓練可有效提高腦卒中偏癱患者的跌倒效能和平衡能力, 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