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俠, 田瓊林, 靳彩虹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1 肝病門診, 2 感染科, 河南 鄭州 450052)
慢性乙肝 (CHB) 是常見的慢性傳染性疾病, 病程長、 難治愈、 復發(fā)率高為該病的特點[1]。 CHB 病情遷延, 治療期間緩解與復發(fā)交替出現(xiàn), 長期的治療對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嚴重干擾, 加重患者的生理及心理負擔。 健康教育為CHB 干預手段,在促進患者身心健康方面發(fā)揮積極作用, 然而常規(guī)的健康教育存在干預時間短、 內(nèi)容不連續(xù)且不全面等不足[2]。 賦權(quán)激勵模式是一種增強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指導方法, 患者根據(jù)自身需求制定目的及計劃, 促使患者養(yǎng)成健康習慣, 提升生活質(zhì)量。該種模式已被用于多種慢性疾病管理, 取得了較好的效果[3-4]。基于此, 本研究探討賦權(quán)激勵健康教育用于CHB 患者的效果。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1 年9 月至2022 年9 月我院收治的85例CHB 患者為對象。 納入標準: ①符合CHB 診斷標準[5]; ②閱讀及溝通能力正常。 排除標準: ①合并嚴重器質(zhì)性功能損傷; ②患有精神疾?。?③患有帕金森或癡呆等。 按照抽簽法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觀察組43 例, 男25 例、 女18 例,年齡21 ~78 (40.31 ± 10.36) 歲, 病程1 ~8 (4.31 ± 1.10)年, 體質(zhì)量指數(shù) (22.43 ± 3.15) kg/m2, 受教育年限 (10.64 ±2.33) 年。 對照組42 例, 男23 例、 女19 例, 年齡20 ~78(38.94 ± 10.98) 歲, 病程1 ~9 (4.27 ± 1.08) 年, 體質(zhì)量指數(shù)(22.50 ± 3.29) kg/m2, 受教育年限 (10.57 ± 2.31) 年。 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 >0.05)。
1.2 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健康教育, 包括疾病知識宣教以及飲食、 藥物、 行為管理指導等。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chǔ)上給予賦權(quán)激勵健康教育: ①組建賦權(quán)激勵健康教育小組。 查閱相關(guān)資料, 制定干預方案, 對小組成員進行培訓。 ②院內(nèi)干預。 分為5 個環(huán)節(jié), 共進行3 次健康教育, 40 ~50 min/次, 第1 次健康教育在入院1 ~2 d, 核心內(nèi)容為飲食及運動指導; 第2 次在入院1 周, 核心內(nèi)容為心理健康; 第3 次教育在出院時, 核心內(nèi)容為自我效能。 每次健康教育圍繞賦權(quán)激勵的5 個基本步驟進行。 a.明確患者問題, 小組成員進行討論, 采用訪談式提問的方式與患者交流, 幫助患者明確自身實際存在的問題。 b.鼓勵患者表達情感, 護理人員鼓勵患者合理宣泄自身情緒; 健康教育時將患者置于主體地位, 更多地傾聽患者表達, 并給予其語言、 肢體等鼓勵、 安慰等。 c.幫助患者制定目標, 通過交流引導患者設(shè)定可達成的短期及長期目標, 如調(diào)節(jié)心態(tài)、 改善飲食運動習慣等。 d.幫助患者制定計劃, 調(diào)動患者自我管理的積極性, 增強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鼓勵患者根據(jù)自身喜好及生活方式制定計劃及實施步驟, 護理人員可適當給予引導及建議, 幫助患者完成目標。 e.效果評估, 對學習過程及進程進行回顧并總結(jié)。 ③院外干預。 出院后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隨訪方式, 每15 d 進行1 次隨訪, 了解患者病情及存在問題、 目標完成情況, 給予相應的指導。
1.3 觀察指標采用一般自我效能量表 (GSES)[6]評估患者的自我效能, 包括4 個維度, 分值與自我效能成正比。 采用慢性肝病問卷 (CLDQ)[7]評估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 共6 個維度,分值與生活質(zhì)量成正比。
1.4 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 21.0 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 計量資料以±s 表示, 采用t 檢驗; 計數(shù)資料以n (%) 表示, 采用χ2檢驗。 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自我效能護理后, 兩組的GSES 各維度評分均升高, 且觀察組的GSES 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P <0.05)。 見表1。
表1 兩組的CSES 評分比較 (±s, 分)
表1 兩組的CSES 評分比較 (±s, 分)
維度 時間 觀察組 (n=43) 對照組 (n=42) t P癥狀管理 護理前 2.13±0.44 2.20±0.47 0.709 0.480護理后 3.42±0.51 3.06±0.56 3.100 <0.001情緒控制 護理前 2.41±0.40 2.47±0.51 0.604 0.547護理后 3.64±0.32 3.15±0.53 5.174 <0.001角色功能 護理前 2.35±0.48 2.40±0.53 0.456 0.650護理后 3.55±0.46 3.17±0.52 3.589 0.001溝通功能 護理前 3.53±0.42 3.61±0.54 0.763 0.447護理后 3.56±0.33 3.04±0.41 6.478 <0.001
2.2 生活質(zhì)量護理后, 兩組的GLDQ 各維度評分均升高, 且觀察組的GLDQ 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P <0.05)。 見表2。
表2 兩組的CLDQ 評分比較 (±s, 分)
表2 兩組的CLDQ 評分比較 (±s, 分)
維度 時間 觀察組 (n=43) 對照組 (n=42) t P腹部癥狀 護理前 10.47±3.67 10.38±3.55 0.114 0.909護理后 16.34±3.48 14.25±3.60 2.721 0.008困乏 護理前 20.34±5.02 20.74±4.89 0.372 0.711護理后 26.17±5.22 23.49±5.36 2.335 0.022系統(tǒng)癥狀 護理前 22.61±4.43 21.87±4.62 0.754 0.453護理后 25.67±3.45 22.66±3.50 3.993 <0.001活動能力 護理前 11.68±3.25 11.85±3.68 0.226 0.822護理后 17.14±3.18 13.54±3.72 4.795 <0.001情感 護理前 31.68±5.47 32.05±5.43 0.313 0.755護理后 41.21±6.34 35.74±6.17 4.030 <0.001焦慮 護理前 25.01±3.24 24.76±3.45 0.344 0.731護理后 29.58±3.84 25.40±3.24 5.418 <0.001
研究[8]表明, 自我效能感水平高者自我管理能力也越高。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 觀察組護理后的CSES 各維度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 (P <0.05), 表明賦權(quán)激勵健康教育利于CHB 患者更好地進行自我管理, 提高其自我效能。 具體原因為, 賦權(quán)激勵健康教育通過積極的引導及心理暗示, 可激發(fā)患者的積極性,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 賦權(quán)激勵健康教育將患者置于主體地位, 使患者以主人翁的心態(tài)參與疾病管理, 通過交流幫助患者明確自身存在的問題并給予其指導及引導, 協(xié)助患者制定符合自身情況的短期及長期目標解決存在的問題。 患者在達成目標過程中學會面對生活及工作中的困難, 肯定自身的能力, 獲得更好的自我效能感。
CHB 患者在患病期間心理及生理負擔較重, 對其生活質(zhì)量造成較大的干擾[9]。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 觀察組護理后的CLDQ各維度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 (P <0.05), 表明賦權(quán)激勵健康教育可改善CHB 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 具體原因為, 患者在發(fā)病后需維持日常生活及工作的平衡, 進而造成日常生活自我管理不善, 降低生活質(zhì)量[10]。 故在健康教育期間為患者提供疾病管理相關(guān)知識及情感支持, 輔助訪談式交流、 微信隨訪等方式, 在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同時, 激發(fā)患者主動參與疾病管理的積極性。 賦權(quán)激勵健康教育鼓勵患者積極表達, 敞開心扉, 充分地宣泄情緒, 更加積極地面對疾病, 更好地控制病情及臨床癥狀, 從而提升了生活質(zhì)量。
綜上所述, 賦權(quán)激勵健康教育可提高CHB 患者的自我效能, 改善其生活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