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杰, 李松
(鄭州市第二人民醫(yī)院 全科醫(yī)學科, 河南 鄭州 450015)
高血壓具有較高的臨床發(fā)病率, 以血壓水平異常升高為特征, 可引起疲倦、 頭痛等癥狀, 若不及時治療, 持續(xù)高血壓還可引起靶器官功能障礙, 損害患者健康[1]。 藥物為高血壓的主要治療手段, 能降低血壓水平, 減輕高血壓對機體的損害[2]。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為常見的降壓藥物, 具有外周動脈擴張作用, 通過作用于血管平滑肌, 降低外周阻力, 以促使血壓維持在正常范圍。 但單藥療效有限, 部分患者血壓控制不佳, 在預防高血壓所致的靶器官損傷方面存在明顯不足[3]。 培哚普利為血管緊張素轉(zhuǎn)換酶抑制劑, 具有作用時間長、 生物利用度高等特點, 不僅能夠擴張大小動脈, 還能夠增加心排血量及每搏輸出量, 調(diào)節(jié)機體血流動力學[4]。 鑒于此, 本研究旨在分析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聯(lián)合培哚普利治療高血壓患者的效果。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20 年4 月至2022 年4 月診治的高血壓患者100 例。 納入標準: 符合高血壓診斷標準[5]; 臨床資料齊全; 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 凝血系統(tǒng)缺陷; 肝腎功能不全; 繼發(fā)性高血壓; 合并嚴重軀體疾??; 伴有急性心血管事件; 精神障礙本研究經(jīng)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將入選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各50 例。 觀察組男28 例, 女22 例; 病程2 ~9 年, 平均 (5.12 ± 1.25) 年; 體質(zhì)量指數(shù)(BMI) 19 ~28 kg/m2, 平均 (24.15 ± 1.83) kg/m2; 年齡42 ~69 歲, 平均 (56.41 ± 4.87) 歲。 對照組男27 例, 女23 例;病程2 ~8 年, 平均 (5.06 ± 1.24) 年; BMI 19 ~28 kg/m2, 平均(24.21±1.87) kg/m2; 年齡40 ~68 歲, 平均 (56.52±4.95)歲。 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 >0.05)。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口服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 (施慧達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 H19991083) 治療: 2.5 mg/次, 1次/d, 后續(xù)可依據(jù)血壓情況增至5 mg/d。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chǔ)上加用培哚普利 (寧波美諾華天康藥業(yè)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203541) 口服治療: 2 mg/次, 1 次/d, 后續(xù)可依據(jù)血壓情況增至4 mg/d。 兩組均治療8 周。
1.3 觀察指標①臨床療效: 顯效: 疾病癥狀消失, 血壓復常;有效: 高血壓癥狀減輕, 或收縮壓下降30 mm Hg, 或舒張壓降低10 ~20 mm Hg; 無效: 高血壓癥狀無變化, 血壓下降不明顯。 ②血壓: 比較兩組治療前及治療8 周后的收縮壓 (SBP)、舒張壓 (DBP) 水平。 ③頸動脈硬化情況: 治療前及治療8 周后, 經(jīng)多普勒超聲檢測兩組的頸動脈內(nèi)膜-中層厚度 (IMT) 及頸動脈斑塊面積。 ④記錄腹瀉、 眩暈、 乏力等不良反應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使用SPSS 20.0 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 計量資料以±s 表示, 采用t 檢驗; 計數(shù)資料以n (%) 表示, 采用χ2檢驗。 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療效觀察組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P <0.05)。 見表1。
表1 兩組的臨床療效比較 [n (%)]
2.2 血壓水平治療后, 兩組的SBP、 DBP 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 (P <0.05)。 見表2。
表2 兩組的血壓水平比較 (±s, mmHg)
表2 兩組的血壓水平比較 (±s, mmHg)
注: 與本組治療前相比, aP <0.05。
組別 n SBP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50 143.58±6.77 127.01±5.27a 98.45±5.16 75.49±5.04a對照組 50 145.90±7.08 136.13±5.66a 97.69±5.33 82.30±6.57a t 1.675 8.339 0.724 5.815 DBP 0.092 0.000 0.471 0.000 P
2.3 頸動脈硬化情況治療后, 兩組的IMT、 頸動脈斑塊面積均小于治療前, 且觀察組小于對照組 (P <0.05)。 見表3。
表3 兩組的頸動脈硬化情況比較 (±s)
表3 兩組的頸動脈硬化情況比較 (±s)
注: 與本組治療前相比, aP <0.05。
組別 n IMT (mm)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50 1.05±0.16 0.57±0.09a 20.01±2.31 12.16±1.01a對照組 50 1.06±0.14 0.73±0.12a 19.33±2.25 14.50±1.39a t 0.333 7.543 0.891 9.768頸動脈斑塊面積 (mm2)0.740 0.000 0.375 0.000 P
2.4 不良反應對照組發(fā)生眩暈1 例、 腹瀉1 例, 觀察組發(fā)生眩暈1 例、 乏力2 例, 兩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4.00% vs.6.00%, χ2= 0.000, P = 1.000)。
高血壓的病因臨床至今仍未完全明確, 臨床普遍認為與RAAS 系統(tǒng)激活、 大小動脈結(jié)構(gòu)及功能改變、 腎臟水鈉潴留等相關(guān)[6]。 長期處于高血壓狀態(tài)會引起血管內(nèi)皮功能損傷, 導致血管內(nèi)皮功能障礙, 引起動脈粥樣硬化, 促使血栓形成, 增加腦卒中、 冠心病等心腦血管疾病發(fā)生風險, 不利于患者預后[7]。因此, 臨床需做好血壓管理, 減少血壓波動, 以穩(wěn)定患者病情。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為常用的降壓藥, 為3 代長效鈣通道拮抗劑, 口服吸收效果良好、 作用持久、 降壓效果好, 且6 ~12 h 血藥濃度可達峰值, 口服1 ~2 周即可見明顯降壓效果, 6~8 周效果達到高峰[8]。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對血管平滑肌上的鈣離子通道進行直接作用, 以阻止鈣離子向血管平滑肌流動,通過降低鈣離子濃度, 抑制過量鈣離子誘發(fā)的收縮, 進而促進血管平滑肌舒張, 降低外周阻力, 有效穩(wěn)定血壓。 同時,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可通過減輕α-腎上腺素、 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收縮血管效應, 以降低腎小管對鈉的吸收量。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可通過調(diào)節(jié)心肌細胞內(nèi)鈣離子濃度, 減輕心肌缺血, 并增加冠脈血流, 改善微循環(huán), 進而促使血壓水平下降。 但單藥療效有限, 仍有患者血壓波動明顯。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 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治療后的SBP、 DBP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 治療后的IMT、 頸動脈斑塊面積均小于對照組, 兩組的安全性相當, 提示氨氯地平聯(lián)合培哚普利能減少血壓波動, 減輕頸動脈硬化, 安全性高。 培哚普利是臨床常用的血管緊張素轉(zhuǎn)換酶抑制劑, 可阻止血管緊張素釋放, 解除血管平滑肌痙攣,降低血壓水平; 該藥還能改善心肌供血, 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進一步增強降壓效果。 培哚普利、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聯(lián)合使用, 可降低血管緊張素水平, 抑制血管加壓素與緩激肽降壓系統(tǒng), 改善血管內(nèi)皮功能。 兩藥聯(lián)用具有協(xié)同作用, 可從不同作用機制協(xié)同發(fā)揮降壓作用, 更為穩(wěn)定地控制血壓水平, 增強血管管理效果, 以避免血壓持續(xù)波動所致的靶器官損傷, 并能減少單藥大劑量使用引起的不良反應, 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聯(lián)合培哚普利能有效降低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水平, 減輕頸動脈硬化, 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