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昱霆
放學路上,一棵梧桐樹下,一位八十多歲的老奶奶彎著腰,腦袋耷拉著,滿頭的銀發(fā)被初冬的寒風吹得凌亂。她的臉上布滿了深深的皺紋,像是一個核桃殼。她旁邊是一大袋新鮮蔬菜。上海這個地方,賣菜的老人很多,他們把自家吃不完的蔬菜拿到路邊賣,或多或少能換回幾個錢來,老人覺得有事做,覺得人老了還不是“廢人”,便感到很快樂。
路上來來往往的行人像一艘艘小船,賣菜的奶奶像黑黢黢的礁石,小船見到礁石就自動躲開,繞出弧形的彎兒。她一棵菜也沒有賣出去,捏著空空的錢袋,局促不安,像做錯事的孩子,不時地冒出一句上海話:“老新鮮的蔬菜,儂要伐?”
“好心疼老奶奶啊,我要幫幫她……”我小聲對爸爸說。我拿出錢包,正要走上前去,爸爸卻攔住了我,對我低聲說:“我們幫助人一定要考慮對方的感受,不能傷了老人家的自尊心??!”
我點了點頭,用眼神傳遞出“別小瞧您兒子好不好”的意思,隨后便向老奶奶走去。
老奶奶看到我,目光變得很熾熱,她把菜籃子遞了過來,不停地夸著她的菜:“這些大白菜是我自己家菜園子里種的,很新鮮,也沒打農藥。今早剛拔出來的,十塊錢一棵。我只剩下四棵了,你要買幾棵?”
“便宜點,我都要了?!?/p>
老奶奶情不自禁地笑了,手指微微顫抖:“四十塊錢,不能再便宜啦。”
“便宜一點吧,三十五塊錢吧?”
“不行,不行,外面都賣四十五塊錢了,不能便宜!”
“那……三十七塊錢可以嗎?”
“不行啊小同學,你就付我三十九塊錢吧?!?/p>
我假裝被她說服了,遞給了她四十元。
老奶奶的笑容更燦爛了,顫巍巍地從塑料袋里摸出一元錢的硬幣,遞給我。
賣菜的奶奶收拾東西開心地回家了,我和爸爸也開心地向家里走去。
愛有時是讓別人感到自己是個有用的人。
梧桐樹隨風搖擺著,仿佛在開心地笑……
點評
放學路上,梧桐樹下,一位賣菜的老奶奶和一對父子,他們之間有怎樣的故事發(fā)生,又是怎樣成為這座城市美麗的風景的呢?圍繞這樣一個主題,本篇習作為我們展示了三幅畫面。
畫面一:賣菜奶奶的無助。這位賣菜的老奶奶“滿頭的銀發(fā)被寒風吹得凌亂,布滿深深皺紋的臉像是一個核桃殼”。這一處人物外形的描寫精準、傳神地寫出了賣菜老奶奶的孤立無援,惹人心疼。但小作者的寫作意圖顯然沒有僅僅停留于這樣的表達和情感的渲染,緊接著,進一步采用修辭手法,把賣菜的老奶奶比喻成黑黢黢的礁石,一艘艘小船一樣的行人見到這塊礁石就自動躲開,更進一步凸顯出老人一棵菜也沒賣出去的窘境,為故事進一步發(fā)展做好了鋪墊。
畫面二:父子對話的溫情。面對這樣的一位老人,小作者急于幫助她,爸爸及時提醒,一定要考慮到對方的感受,不能傷了老人家的自尊心。這一處父子之間的對話,流淌出人性的善良和可親,正如孔子所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父親的這份提醒,讓我們感受到文字之外,人與人之間相處應該具有的溫度。放學路上,梧桐樹下,一切都和平常一樣,一切又因為這對父子的善良,而變得回味悠長。
畫面三:明買暗助的善良。從“假裝被說服”中,我們讀懂了小作者的良苦用心,四棵菜成功賣出去以后,老奶奶“笑容更燦爛了”,此時的她,早已經(jīng)沒有之前的愁苦和局促不安,也感覺不到她身上礁石一般的孤獨,她流露出來的全是快樂:自己雖然老了,但還不是個“廢人”,還有很多的事情可以做??此撇黄鹧鄣娜旁X,對賣菜的老奶奶來說,是一份希望,對未來充滿信心的希望;是一份幸福,自食其力,不再處于“人老了就不中用”的自責自卑之中。這三十九元錢承載的意義,更在于人人都應該葆有愛心和善意,并及時傳遞出去。
寫作除了是對生活的觀察和記錄,更大的意義就在于,每一篇充滿溫情和力量的習作,都如一星燈火,照亮更多人的眼睛和心靈。
(陳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