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流才子袁枚的一生之中,多有尋花、護花之舉,他以護花使者為榮的人生態(tài)度,以及對偽道學的不屑一顧,在詩稿中也頗多體現(xiàn)。
阿鳳的故事
手稿所錄第七題,是袁枚的名作《引鳳曲》。詩用古體,并有長篇序文。其序曰:
乾隆十五年,存齋避瘧姑蘇?;蚶K張校書女閭獨絕,強予往覿。則卷簾凝立,雙眸泓然,宛孌無倚市風。其阿母者,九子魔也,攫扇上玉美人去。女怒,代客奪還。予異之,迎于秋齋。自言小字阿鳳,生十九年。春云藹然,相得甚歡,若將終身焉。亡何,阿母來,嬲歸,淚涔涔雨下。問欲留乎?不答。問他郎何以不如是?亦不答。贈金袖中,色然而拒,恥作河間姹女。予不覺泫然,遂兩和以淚,點衫上而別。明日,阿母挾之遷去,不知所往。二十一年,存齋自秦中歸,再過吳下,有鄭叟者指天臺山有桃花,不知劉、阮故舊雨也。既見,各齒擊,曰是也。握手,且喜且悲,誦前贈詩,略皆上口。出故衫,淚痕宛然。臨別,屏人曰:“能拔鳳于風沙者,君也。妾非自媒,今不得不為強顏女子。能娶鳳耶?當以媵侍禮見。能嫁鳳耶?當以兄妹禮見。人壽幾何?君忍一再誤耶?”予沉思良久,書“十年以長”四字示之。鳳無可奈何,干笑再拜。適故人趙文山守蘇州,而中表戴右麟有下達之托。均告以故,笞其母,逐之。六月初九日,執(zhí)燭前馬,婚于戴氏。余讀《會真記》,常怪微之悔過,有不終之恨。然則如予之以不終終之者,較于微之,當何如也?范蔚宗曰“哀窈窕而不淫其色”。唐人詩云“網(wǎng)得西施別贈人”。予有感于二語,作《引鳳曲》一章。初意亦不甚決舍,為愛姬方氏所阻,故有第五十五句以自懺云。
詩曰:
姑蘇城外三春水,年年生長如花女。泛水尋花若個狂,牛渚磯邊臨汝郞。乾隆庚午六月初,長陵小市架輕車。迎來絳樹春同笑,比到珠團玉不如。雙瞳剪水鬢橫云,千蝶羅衫百鳥裙。才共旗亭題畫壁,便隨深巷駐雕輪。水精簾外荷花放,神君降雨流蘇帳。明彗居然林下風,矜莊渾似夫人樣。自言少小住橫塘,靜婉由來本姓張。舞袖能翻《大垂手》,彈箏慣唱《小秦王》。兒家姓名君知否,請看釵頭玉鳳凰。二八芳年嫁狡童,浮花浪蕊日西東。蕉葉有心空卷雨,楊枝無力自隨風。今朝身被名賢顧,碧鸞尾接銀河渡。愿作銜泥燕上梁,休教落月烏啼樹。碧玉回身抱滿懷,可憐金玦易離開。門前阿母香車至,坐上啼痕滿面來。此時無力唱《回波》,此際情深可奈何。不受郎君金步搖,不歌樂府《念奴嬌》。只留一把相思淚,當作珍珠兩處拋。明朝重過碧雞坊,銀漢紅墻事渺茫。青鳥信沉劉禹錫,碧天腸斷冷朝陽。六年萍水重相見,桃花依舊如人面。云雨襄王憶夢中,王珉舊手存團扇。說到滄桑我欲愁,蕭郞萬里走涼州。往日館娃余蔓草,新添小婢學梳頭。百年兩次托三生,欲諾還疑意轉(zhuǎn)驚。孝綽忽教姝改妹,練兒無藥療倉庚。定情為看水精盤,嫁女無如戴叔鸞。下托長官劉子翼,上求太守白香山。昔日鴛鴦今鴆鳥,蓮花度出污泥早。換羽移宮總是春,將縑比素知誰好。閶門萬口說因緣,《紅豆》《金筌》播管弦。劍墜龍淵雷拔地,珠升滄海月當天。置酒當筵鬢轉(zhuǎn)斜,江山秋雨《續(xù)琵琶》。愿儂長作司香尉,十萬金鈴護落花。
詩寫乾隆十五年,袁枚在蘇州探訪一名十九歲的風塵女子阿鳳。阿鳳端莊明慧,無倚市之俗,二人相與甚歡,贈詩灑淚而別。六年后,袁枚再訪蘇州,又遇阿鳳。阿鳳請嫁于袁枚,袁枚為愛妾方聰娘所阻,不應。但仍救阿鳳于風塵,將其嫁給蘇州知府趙文山的表親戴右麟。為此袁枚百感交集,比阿鳳于鶯鶯、西施、文姬,自謂“以不終終之者”。
這首詩作于乾隆二十一年,也就是袁枚將阿鳳嫁給戴秀才之后。抄入手稿贈給慶蘭時,鈐三印,序前鈐“好名之人”,序后鈐“事無不可對人言”,詩尾鈐“有情郎”。
乾隆十五年初遇阿鳳時,袁枚正在請長假奉養(yǎng)父母,雖無職任,卻仍保有官員身份,二十一年短暫到陜西候補知縣,數(shù)月后正式辭官。在清代,官員狎妓,是律例明令禁止之事,袁枚將此事入詩,又送給朋友,是十分離經(jīng)叛道的舉動。
袁枚風流自詡,慣來主張“情所最先,莫如男女”,批判程朱理學禁欲主義。他稱頌古代正人君子、忠貞節(jié)士,多重男女之情:“即以人品論,徐摛善宮體,能挫侯景之威;上官儀詞多浮艷,盡忠唐室。致光《香奩》,劉、楊昆體,趙清獻、文潞公亦仿為之,皆正人也?!?相反,號稱恪守經(jīng)文、理學,貶斥男女之情的人,卻多冥頑迂腐,甚至人品卑劣。
此外,對于歷史上有才名、艷名的名妓,袁枚也頗多傾慕之情,而不以身份貴賤衡之。《隨園詩話》中提到,有一位京中的尚書到金陵公干時,曾向他索取詩冊,他在詩冊上鈐有一枚“錢塘蘇小是鄉(xiāng)親”私印。蘇小小是南齊時杭州名妓,袁枚追慕殊甚,特制此印。尚書以為袁枚將鈐有此印的詩冊送給自己,實在輕佻而欠尊重,對袁枚大加責備。袁枚先還遜謝告罪,見尚書責難不休,干脆反諷道:“公以為此印不倫耶?在今日觀,自然公官一品,蘇小賤矣。誠恐百年以后,人但知有蘇小,而不知有公。”
在男女情愛的問題上,尹繼善一家可謂袁枚的知己。有一次袁枚從江北返回金陵,尚未歸家,先到總督衙門與尹氏諸公子飲酒夜談。尹繼善從后堂出一筆札,提醒袁枚:“山人在外初回家,姬必多相憶,盍早歸乎?”袁枚提筆在札后與老師調(diào)侃道:“夜深手札出深閨,勸我新歸應早回。自笑公門懶桃李,五更結(jié)子要風催?!币^善見而大笑,全無責怪之意。因此,將《引鳳曲》這樣的詩作抄錄給慶蘭,袁枚不但沒有心理壓力,反而用了“好名之人”“事無不可對人言”“有情郎”這樣鈐印,明目張膽以做護花使者為榮。
心地光明
辭官后,袁枚愈多尋花、護花之舉,甚至不惜為幫助蘇州名妓金蕊仙而擔“干預公事”之名。然他如此行為,也常為主流所不容。尹繼善總督兩江時,江南官場中人,雖有對袁枚不滿者,但還有所顧忌。乾隆三十年,尹繼善內(nèi)召入閣后,袁枚在南京的恣肆生活,就隱隱受到威脅。四年后,以道學著稱的劉墉出任江寧知府,甚不喜袁枚傷風敗俗,乃至“相傳有見逐之信,鄰里皆來送行”。幸得遠在京師的尹繼善慨然援手,才使其轉(zhuǎn)危為安,后又多次寫信提醒他人言可畏,命他小心從事。
不過,隨著年齒漸長,袁枚的“好色”之心漸漸轉(zhuǎn)變?yōu)榫裆蠈γ赖淖非螅瑥牧鬟B美色,看重男女之情,逐漸變?yōu)閷ε跃衩?、才情美的追求,門下多“掃眉才子”“不櫛進士”。當然,在很多士大夫看來,廣收良家,甚至官紳家庭妻女為女弟子,比狎妓尋花更有悖于道學準則。他去世之后,著名學者章學誠就痛斥其收女弟子的行為,是“專以纖佻浮薄詩詞倡導末俗,造然飾事,隱誤少年,蠱惑閨壸,自知罪不容誅,而屈引古說,文其奸邪”。
對于這樣的身后評,心智洞明如袁枚,在生前應有預料。因此,當他在晚年自訂詩文集時,自然而然要對早年過于恣縱的作品做出修改,進行更符合主流審美的自我塑造。不過,袁枚畢竟是袁枚,他絕不肯像當時許多文人那樣,在詩文集定本時將情詩徹底刪去。
清初大學者朱彝尊年輕時曾愛戀妻妹,妻妹也因為割舍不下與他的感情,三十三歲就郁郁而終。朱彝尊痛苦不已,寫下《風懷詩二百韻》,紀念這段刻骨銘心的愛情。朱彝尊晚年修訂詩集時,有朋友建議,以他的經(jīng)學造詣,身后不定就有配享文廟之榮,所以務必將《風懷詩》這樣的少年風流事刪去才行。朱彝尊“欲刪未忍,至繞幾回旋,終夜不寐”,最終甘冒禮教譴責,“寧拚兩廡冷豬肉,不刪風懷二百韻”。對朱彝尊的做法,袁枚擊節(jié)稱奇,并表示愿奉朱氏為楷模,斷然拒絕了那些建議他“刪集內(nèi)援情之作”的朋友。
此外,對 “敢學風流事,不敢當風流名”的士大夫,袁枚極盡諷刺之能事。他與無錫人楊潮觀是總角之交。乾隆十七年,楊潮觀擔任河南鄉(xiāng)試同考官,閱卷時,夢一貌美女子揭?guī)さ驼Z:“拜托使君,‘桂花香一卷,千萬留心相助?!贝稳諚畛庇^檢點落卷,見一考生詩作中有“杏花時節(jié)桂花香”一句,遂取中。后知此考生是商丘老貢生侯某,侯朝宗之孫。楊潮觀狂喜,自以為夢中所見就是李香君,于是四處宣揚,夸耀于人前。袁枚聽說后,亦以此事為奇,記錄到自己的神怪筆記《子不語》中。哪知楊潮觀見文色變,認為袁枚有意侮辱他的名節(jié),并致信責難。
袁枚甚為鄙夷,毫不客氣回信給楊潮觀,稱夢香君一事明明是他親口所說,“想當日足下壯年,心地光明,率真便說,無所顧忌。目下日暮途窮,時時為身后之行述墓銘起見,故想諱隱其前說耶?”袁枚表示,香君已是二百年前的古人,如果心地坦蕩,根本不必因為夢見香君而掩飾。老兄你之所以諱言往事,是“必以好色狎邪自揣”可見“將來配享兩廡,想吃一塊冷豬肉,岌岌乎殆矣!”
到底也消才子氣
在自訂詩集時,袁枚將一生所寫情詩幾乎都保留下來,但作了一定刪改,使之更符合晚年的心境。并自我披露道:
幾年學道斂心情,幾度刪除仗友生。到底難消才子氣,霜毫觸處怒花生。
那么,對于這首懷念風塵中有情人的《引鳳曲》,他在改詩過程中,又是怎樣表現(xiàn)自己的“斂心情”和“才子氣”的呢?
詩集定本中的《引鳳曲》題目不變,序文和詩文都被較大程度地刪減。其中序文改為:
庚午秋,余避瘧蘇州?;蚶K張校書女閭獨絕。瞷之,則擁髻凝立,妙婧流靡。自言小字阿鳳,生十九年。迎歸秋齋,隨郞轉(zhuǎn)側(cè)。亡何,鴇母來,嬲歸,淚涔涔下。問欲留乎?不答。問他郎何以不如是?亦不答。贈赤側(cè)袖中,色然而拒,恥作河間姹女。既別,不知所往。今年春,余再過吳,鄭叟者指天臺山有桃花,不知劉、阮故舊雨。既見,各齒擊,曰是也。喜且悲,誦前詩,略皆上口。少選,屏人曰:“能為妾道地者,君也。肯畜鳳耶?當以傅婢禮見。肯好鳳耶?當以女弟禮見。人壽幾何?君忍一再誤耶?”余書“楚人稱媦”調(diào)之。鳳無奈何,干笑再拜。適故人劉魯元、趙文山官其地,而秀才戴右麟有下達之托。訟言其故,笞寄豭,逐之。六月九日,執(zhí)燭前馬,婚于戴氏。余讀《會真記》,常怪微之悔過,有不終之恨。然則如余之以不終終之者,較于微之,當何如也?作《引鳳曲》一章。
詩句改為:
姑蘇城外三春水,年年生長如花女。牛渚磯邊臨汝郎,泛水尋花狂不已。乾隆庚午六月初,長陵小市架輕車。迎來絳樹花同笑,比到珠團玉不如。雙瞳剪水鬢橫云,千蝶羅衫百鳥裙。才共旗亭題畫壁,便隨深巷駐雕輪。自言家住橫塘口,都知錄事聲名久。彈箏慣唱《小秦王》,舞袖能翻《大垂手》。但看釵頭玉鳳凰,兒家名字君知否。二八芳年嫁狡童,浮花浪蕊日西東。蕉葉有心空卷雨,楊枝無力自隨風。一朝曲被周郎顧,碧鸞尾接銀河渡。愿作銜泥燕上梁,休教落月烏啼樹。碧玉回身抱滿懷,可憐金玦易離開。門前阿母香車至,坐上啼痕滿面來。此時無力唱《回波》,此際情深可奈何。不學丁娘索翠翹,不封朱帛寄櫻桃。只留一把相思淚,當作珍珠兩處拋。明朝重過碧雞坊,銀漢紅墻事渺茫。青鳥信沉劉禹錫,碧天腸斷冷朝陽。十年阿軟重相見,桃花依舊如人面。云雨襄王憶夢中,王珉舊手存團扇。說到滄桑我欲愁,蕭郞萬里走涼州。往日館娃余蔓草,新添小婢學梳頭。殷勤苦把三生托,惜花爭忍看花落。掁觸媧皇煉石心,難禁子夜連珠諾。定情代看水精盤,嫁女無如戴叔鸞。下托長官劉子翼,上求太守白香山。昔日鴛鴦今鴆鳥,蓮花度出污泥早。換羽移宮總是春,將姝改妹知誰好。閶門萬口說因緣,《紅豆》《金筌》播管弦。劍墜龍淵雷拔地,珠升滄海月當天。惆悵當年范大夫,西施網(wǎng)得贈東吳。今朝位置傾城畢,明日扁舟泛五湖。
定本序文大幅度縮短文字,使之更加言簡意賅,在篇幅上不喧賓奪主。其中被改動的主要有兩點:第一,阿鳳問袁枚,是愿意納其為妾還是認作兄妹,袁枚寫了四個字作為回復,原序中作“予沉思良久,書‘十年以長四字示之”,改訂后作“余書‘楚人稱媦調(diào)之”?!笆暌蚤L”典出《禮記》,“楚人稱媦”典出《說文》,都是以兄妹相稱的意思。但既然是描摹二人交流的場景,應是寫實之筆,而兩處用詞不一,可見袁枚詩人情性,下筆虛虛實實。
第二是袁枚將阿鳳嫁與戴秀才時,先有托知府趙文山等人將控制她人身自由者懲辦之舉。原序稱“笞其母,逐之”,改訂后稱“笞寄豭,逐之”。母自然是指鴇母,而寄豭則指與其有性關系的男性,應是詩中“二八芳年嫁狡童”之狡童。非關主旨之事,而前后不一,不知袁枚何所用意。不過以此兩處為例,可知袁枚詩作雖多有反映官場、社會現(xiàn)實活動的題材,但欲作史料使用,以詩證史,則不可盡信,讀者意會可也。
此外,序文及詩句共同刪除了三個場景。其一,手稿寫鴇母攫取客人的玉美人扇墜,阿鳳大怒,代客人奪還,體現(xiàn)阿鳳恥作河間姹女的貴重品格;定本刪去。與之相應的,詩文中“明彗居然林下風,矜莊渾似夫人樣”一句描寫阿鳳氣質(zhì)脫俗的內(nèi)容也被刪去,只保留贊美阿鳳容貌美麗、能歌善舞的文字。大約錯失阿鳳之初,憶及佳人舉止,真是處處過人,令袁枚這個風流才子百感交集。而數(shù)十年后再改,則情緒上有所收斂,阿鳳也被塑造得更像一個淪落風塵的柔弱姑娘,而非“林下風”“夫人樣”之類與其身份不符的形象。
其二,手稿寫袁枚與阿鳳初次相別,曾“兩和以淚,點衫上而別”,所以二次相見時,阿鳳“出故衫,淚痕宛然”;定本刪去。與初次見面的妓女別離,即含淚贈衫定情,雖然才子氣十足,但對一個有官身的中年男子來說,未免過于輕佻。再與后文拒絕阿鳳自薦為妾之事相對照,此舉又在多情與負情之間,頗難自洽。這正是袁枚晚年改詩時的“斂心情”之筆。
其三,手稿寫袁枚經(jīng)阿鳳兩次托三生,猶豫不決,有自娶之念,卻被愛妾方氏阻止,所以改作兄妹,而定本刪去。手稿中描述此情節(jié)的“孝綽忽教姝改妹,練兒無藥療倉庚”一句也被改為“掁觸媧皇煉石心,難禁子夜連珠諾”。方氏即方聰娘,是袁枚最寵愛的姬妾,有“無車不共,有槳皆雙”之情?!皞}庚”傳為療女子嫉妒之藥,可見袁枚不納阿鳳為妾,乃是聰娘因妒相難之故。袁枚改詩時,將這一層意思刪去,或不肯示人以受制姬妾,抑或不肯加聰娘以妒名。
至于詩中改變最大的,要數(shù)最后四句。原詩作“置酒當筵鬢轉(zhuǎn)斜,江山秋雨《續(xù)琵琶》。愿儂長作司香尉,十萬金鈴護落花”,定本則改為“惆悵當年范大夫,西施網(wǎng)得贈東吳。今朝位置傾城畢,明日扁舟泛五湖”?!独m(xù)琵琶》是曹寅創(chuàng)作的劇本,寫的是曹操從匈奴解救回恩師之女蔡文姬,并將其嫁給才子董祀的故事。司香尉則是天上護花之神,袁枚青年時為友人題畫冊,就曾用“愿儂長作司香尉,十萬金鈴護落花”一句。此乃自命為救文姬于危難的曹操,甘為天下苦命女子做護花之使。以此結(jié)尾,頗有豪情。而定本則將曹操的意象刪去,改為把愛人西施贈給吳國,又最終有情人終成眷屬的范蠡,悵然艷羨之情躍然紙上??梢妼τ诎ⅧP之事,晚年的袁枚仍有難以掩飾之悔意,即便竭力“斂心情”,也到底消才子氣,終歸要將一腔幽念注于毫端。
◆ 鄭小悠
中國國家圖書館副研究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