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保姆, 終身未婚, 一生中拍了約17萬張底片,作品水平極高,卻一直視作品為隱私,在生前從未將它們公之于眾。要不是有人把抵賣出去的膠卷沖洗出來,她不過就是一個只能在買菜和接送孩子的路上拍攝的攝影愛好者而已。而這樣做她究竟為了什么?她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
薇薇安·邁爾(Vivian Maier,1926年~2009年)并非成就最高、最富有才華的美國業(yè)余街頭攝影師,卻可能是其中最具神秘色彩、身世最為傳奇的一位。2007年之前,攝影圈根本沒有人聽說過她。
攝影只是薇薇安·邁爾的隱秘愛好——她的本職是一名工作了40年的底層保姆。她沉默又近乎狂熱地拍攝街頭,甚至有時將孩子帶丟,卻幾乎從不將照片示人,更不向任何雜志投稿。她瘋狂收集剪報,積攢了200個箱子,雇主們認定她無親無故、古怪孤僻,并不知她悄悄地記錄下整個時代。
她的攝影直到2007年才意外曝光。也許是早已窮困潦倒、無力負擔租金,薇薇安長期未能認領(lǐng)在倉庫里存放的個人物品,在一次清倉拍賣中,房地產(chǎn)經(jīng)紀人兼城市收藏家約翰·馬盧夫拍下了她的所有物品。后者驚訝地發(fā)現(xiàn),這個女人竟拍下了超過15萬張膠片, 擁有優(yōu)秀街頭攝影師的一切特質(zhì): 用光、構(gòu)圖、捕捉瞬間的靈感、看穿陌生人的能力。
正當約翰·馬盧夫逐漸著手整理薇薇安·邁爾“遺產(chǎn)”時,她正混跡于某個底層社區(qū),鄰居大多并不知道她是誰,只知道有個操著法國口音的老太太經(jīng)常獨自坐在海邊的長椅上發(fā)呆。
近些年對薇薇安·邁爾的研究揭示,她可能是移民到美國的法國猶太后裔, 早年便父母雙亡,和僅有的親人異常疏遠。她年輕時也曾回鄉(xiāng)——一個地處阿爾卑斯山脈深處的法國小村子,賣掉她繼承的農(nóng)場,并拍下一系列關(guān)于故鄉(xiāng)的照片,那也是她已知最早的攝影作品。
20世紀50年代正是相機開始大量進入美國家庭、街頭攝影方興未艾的時候, 薇薇安·邁爾也走上了業(yè)余攝影師的道路。她一開始在勞動密集型的工廠找到了一份工作,但極大的工作強度和長時間的勞動使得她無法維持攝影愛好,很快她便辭職。
當她意識到保姆是一份既可以謀生、又有不少自我空間和空閑時間的職業(yè)之后,便再也沒有換過工作。從1956年到1972年,薇薇安·邁爾在芝加哥的根斯堡家族安穩(wěn)地做了1 7年的保姆。據(jù)根斯堡太太回憶,薇薇安·邁爾對做保姆興趣不大,但她不知道還可以做什么。
她甚至用做保姆掙來的錢進行了一次環(huán)球航行:從中東的也門到東南亞的泰國,之后抵達南美,幾乎貫穿了整個南美大陸。就像認識她的人一直記得的那樣,她的脖子上幾乎無時無刻不掛著一臺相機,記錄下任何一個她認為不容錯過的時刻。在旅行中她的自拍看起來十分快樂,和平日里呈現(xiàn)出的嚴肅不太相同。
薇薇安·邁爾對于街頭攝影癡迷到什么程度呢?她會在深夜出現(xiàn)在一些不太安全的場所,有一次還帶著相機前往一起兇殺案現(xiàn)場拍攝照片,以至于被關(guān)入警局。她以一種近乎偏執(zhí)的態(tài)度和高度的創(chuàng)作自覺, 拍下城市街頭和彼時人民的精神風貌,盡管有時候她照片里的人看起來對于被拍不太高興,甚至要揮拳動粗。
和這種“ 攝影癖” 構(gòu)成鮮明對比的是,她固執(zhí)地守著臥房與暗室,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禁止外人進入。一個她曾經(jīng)照顧過的孩子在紀錄片《尋找薇薇安·邁爾》里回憶說,當年她未經(jīng)薇薇安·邁爾同意賣掉了后者存放于房屋公共區(qū)域走廊上的一部分舊報紙,引發(fā)了薇薇安·邁爾的憤怒和抗議。她對報紙上形形色色的案件有著格外的偏好,收集的剪報大多是聳人聽聞的社會版。
盡管以上部分描述很容易形成對薇薇安·邁爾孤僻、封閉的刻板印象,但她心靈的窗口也曾打開微小的縫隙——她并非完全拒絕分享,而是只分享給那些她認為值得的人。收藏者約翰·馬盧夫多次前往她的故鄉(xiāng),在那個法國偏僻小村子的照相館, 他找到了薇薇安· 邁爾的信。在信中,薇薇安·邁爾感謝照相館老板沖洗出了她的若干當?shù)仫L景照,并表示有機會還會再寄來一些自己的得意作品,她甚至還對沖印的紙張?zhí)岢隽思夹g(shù)上的要求。
薇薇安·邁爾在芝加哥工作了40年,拍攝了17萬張底片,她的作品并不為人所知,直到2007年她被一個當?shù)氐臍v史學家-約翰·馬盧夫發(fā)現(xiàn),她的攝影作品才得以廣泛研究和引用,她的故事也被刊登在世界各地的各大報紙上,并獲得人們的一致認可。2009年,83歲高齡的她在一次意外中離開了人世;2010年,她的攝影作品在芝加哥現(xiàn)代藝術(shù)中心MOMA展出。2013年,馬盧夫和查理·西斯科爾共同執(zhí)導了一部新的紀錄片——《尋找薇薇安·邁爾》,這部影片于2014年3月底開始在美國的各大影院上映。
她的攝影視角獨特、構(gòu)圖簡潔,從不錯過任何一個承載著厚重情緒的“決定性瞬間”。從她的作品中我們總能看出亨利· 卡蒂埃-布列松、羅伯特·弗蘭克和黛安·阿勃斯等攝影大師的影子,而她的女性視角、法國背景和保姆生涯又給她的作品平添了許多寧靜、細膩、溫暖以及戲謔的情懷。
薇薇安巧妙地從街頭構(gòu)架著整個城市,無論是我們看到的芝加哥還是紐約:擁擠的街道小巷,夫婦懷抱一個沉睡的兒童,沉寂的夜色中身著白色禮服裙的一個年輕的背影,在城市街頭中騎馬信步的男人,在電車上睡著的一對相互依靠相濡以沫的夫妻,手持雨傘叼著煙斗走過的行人,街頭藝人,甚至櫥窗里透出的一雙男人的腳……薇薇安一生所拍的黑白和彩色照片成千上萬,被鎖在一個廢棄的存儲單元,只透露她去世前的時代風云、城市表情和眾生相。
另一位苦心收集薇薇安作品的有心人杰夫感嘆:薇薇安被我們的城市、郊區(qū)和農(nóng)村的城鎮(zhèn)吸引了。一個工作多年的保姆,自己沒有孩子,卻發(fā)現(xiàn)了不一樣的美景和生活的復雜性。她的作品表現(xiàn)出對家庭生活以及“家”的概念的探索。有時她的照片會營造田園詩般的空間;有時又會生出困擾——從如龍卷風過境般的騷亂街頭或被毀的房屋的照片中不難看出,有些照片又像寓言般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我們見證她的成熟,攝影主題也從尖銳的自畫像到街道上的無名照片。
薇薇安的作品已受到各界好評,諸如英國廣播公司的網(wǎng)站、紐約時報、《芝加哥》雜志、“芝加哥今晚”節(jié)目等。紐約時報在一篇報道里說:很明顯地,一位更加杰出的美國街頭攝影師被發(fā)掘出來了,并贊美她的影像“抓住了城市的芬芳,以及讓這座城市擁有其爵士風味的矛盾瞬間”,認為薇薇安是“與哈里·卡拉漢比肩的攝影大師”。獨立報則認為,薇薇安作品中最具吸引力的,是那些“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成功富裕的美國人邊上的人:孩子、黑人女仆、商店門廊上卑躬屈膝的乞丐”。為薇薇安辦展的芝加哥文化中心館長贊譽她的作品“ 猶如一部攝影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