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雨耘(云南滇南中心醫(yī)院(紅河州第一人民醫(yī)院),云南 蒙自 661199)
牙列缺損主要是指部分牙齒缺失造成的恒牙牙列不完整現象,不但會影響美觀度,甚至會對患者的輔助發(fā)音功能、咀嚼及牙周健康情況造成影響,發(fā)育障礙、齲病、外傷、牙周病及頜骨缺損等因素均會導致牙列缺損[1]。臨床對牙列缺損或者缺失的修復治療以種植牙技術為主,而牙齒在腫瘤、外傷、牙周病及炎癥等因素的影響下出現缺失現象之后,會導致牙槽骨出現漸進性骨吸收或者失用性萎縮現象,進而導致骨量不足,不利于種植牙技術的實施,種植牙技術要求受植區(qū)的骨厚度在5mm以上,骨高度在10mm以上[2]。將患者的天然牙拔除之后,其牙槽嵴的寬度會在1年內逐漸減少約25%,最終喪失50%左右的牙槽骨,對受植區(qū)的骨量造成影響,難以進行種植手術,因此需要應用植骨材料或者選擇引導骨再生技術進行治療,以此改善患者預后[3]。本次研究在種植牙骨缺損修復中應用濃縮生長因子與脫蛋白牛骨基質骨粉治療,并以2019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牙列缺損患者96例為研究對象展開分析。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文選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牙列缺損患者96例進行觀察,將其隨機分組,觀察組48例,男24例,女24例;年齡最小22歲,最大57歲,均值(39.65±4.35)歲;病程最短2個月,最長5個月,均值(3.53±0.47)個月;牙缺失原因:11例外傷,27例齲齒,10例牙周病。對照組48例,男25例,女23例;年齡最小23歲,最大58歲,均值(40.75±4.25)歲;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6個月,均值(3.45±0.55)個月;牙缺失原因:12例外傷,25例齲齒,11例牙周病。兩組患者基本資料之間無明顯差異(P>0.05)。
納入標準:①均具有完整的臨床資料;②均經錐形束CT檢查確診為種植點骨缺損;③經牙周炎癥或者牙周健康治療后菌斑指數在20%以下;④均接受種植修復治療;⑤均具有較高的依從性;⑥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排除標準:①合并心腦血管疾病者;②存在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③存在感染性疾病者;④存在免疫功能障礙者;⑤具有全身系統(tǒng)性疾病史者;⑥吸煙者;⑦中途退出研究者。
1.2 方法
1.2.1 對照組僅給予脫蛋白牛骨基質骨粉治療 治療所采用的材料為蓋氏生產Bio-Oss骨粉(AG,Geistlich Phar-ma),經錐形束CT對患者種植牙周圍的骨缺損情況進行檢查,了解種植深度與種植角度,給予患者抗生素口服,對口腔進行清潔,半小時之后實施局部浸潤麻醉,將口腔黏膜切開之后保證唇側骨完全暴露出來,將肉芽組織充分去除之后進行鉆孔,將種植體植入其中。之后在骨缺損表面進行鉆孔,直至骨面滲血為止,然后取Bio-Oss骨粉放置于缺損部位,之后在周圍組織覆蓋煙臺正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生產的海奧可吸收雙層膠原口腔修復膜,最后實施無張力縫合[4]。
1.2.2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濃縮生長因子治療 抽取患者的10ml靜脈血并進行離心處理,所采用的儀器為賽默飛實驗室儀器設備公司提供的Medifuge醫(yī)用采血管離心機,啟動程序并制備濃縮生長因子,將血液離心處理12min后,將中層的纖維蛋白用壓膜器制作成濃縮生長因子膜。再將濃縮生長因子膜剪碎并與Bio-Oss骨粉進行混合,比例為1∶1,混合完成之后靜置備用。3d之后給予患者常規(guī)抗感染治療,10d之后進行拆線處理,并叮囑患者定期入院接受復查[5]。
1.3 觀察指標 統(tǒng)計分析種植成功率、治療后不同時間段新生骨密度、骨厚度增量及種植體骨表面鈣含量。種植成功的判定標準:經錐形束CT檢查,種植體無松動、脫落、麻木、疼痛現象,并且無進展性骨吸收現象,種植體周圍無神經損傷與透射區(qū),軟組織無裂開與感染現象,未出現骨粉排出[6]。對新生骨密度的測量選用的儀器為DPX2L雙能X線骨密度檢測儀;對骨厚度增量的測定主要采用錐形束CT進行測量[7]。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分析研究數據的軟件為SPSS22.0,計量資料的表示方式為±s,組間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的表示方式為率,組間比較用χ2檢驗。P<0.05表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種植成功率 兩組之間種植成功率相比,觀察組較對照組高,P<0.05,觀察組未出現松動、疼痛、感染及軟組織開裂現象,對照組出現1例松動、1例疼痛、1例感染及1例軟組織開裂。詳見表1。
2.2 治療后不同時間段新生骨密度 兩組治療1個月后、2個月后、3個月后、6個月后新生骨密度相比,觀察組較對照組高,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后不同時間段新生骨密度比較(±s,g/cm2)
表2 兩組治療后不同時間段新生骨密度比較(±s,g/cm2)
?
2.3 治療后不同時間段骨厚度增量 兩組治療1個月后、2個月后、3個月后、6個月后骨厚度增量相比,觀察組較對照組高,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后不同時間段骨厚度增量比較(±s,mm)
表3 兩組治療后不同時間段骨厚度增量比較(±s,mm)
?
2.4 治療后不同時間段種植體骨表面鈣含量 兩組治療1個月后、2個月后、3個月后、4個月后種植體骨表面鈣含量相比,觀察組較對照組高,P<0.05。詳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后不同時間段種植體骨表面鈣含量比較(±s)
?
當前口腔種植領域對牙列缺損的治療所選用的血漿提取物一般為富血小板纖維蛋白(PRF,platelet-rich fibrin)及富血小板血漿(PRP,platelet-rich plasma),但PRF的制備在特殊離心處理之后,其中的纖維蛋白凝塊相對較少,黏稠度相對較輕,纖維蛋白含量相對較少[8]。PRP的制備成功率相對較低且過程較為繁瑣,需要進行二次離心處理,并且需要添加氯化鈣與牛凝血酶,其安全性及是否會引起感染均不太確定。而濃縮生長因子是新一代血漿提取物,可有效縮短成骨時間,進而不斷提高成骨質量[9-15]。
脫蛋白牛骨基質骨粉是植骨材料中的一種,在臨床較為常見,并在引導骨再生術中應用廣泛,骨誘導性與骨傳導性相對較好,研究所選用的Bio-Oss骨粉主要是從牛骨中提取的碳酸鹽磷灰石結晶體,在經過處理之后,將其中的有機成分與蛋白去除,具有與人體骨結構較高的相似度,是應用范圍較廣的植骨材料,但由于其中的骨細胞與骨生成因子相對缺乏,具有較差的誘導性與生成性[10]。濃縮生長因子是第三代血漿提取物,屬于血小板濃縮制品,制備過程較為簡單且不需要任何添加劑,具有較高的成功率,不需要使用凝血酶等化學添加劑就可將其制備成纖維蛋白較為豐富的凝膠[16-17]。濃縮生長因子經過離心處理之后對血小板具有激活作用,所釋放的血管生長因子、轉移生長因子及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等多種生物活性物質可使成骨細胞數目不斷增加,促進成纖維細胞、成骨前體細胞及骨髓基質干細胞的有絲分裂,增加血管通透性的同時可形成血管,促進成骨細胞分化,進而促進組織愈合[12]。本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種植成功率(100.00%)高于對照組(91.67%),觀察組新生骨密度與骨厚度增量高于對照組,且骨表面的鈣含量明顯高于對照組,表明在采用脫蛋白牛骨基質骨粉治療的同時聯(lián)合濃縮生長因子進行治療療效較好,可有效補充Bio-Oss骨粉缺乏骨生成因子的缺點,對骨的成形性與誘導性進行改善,促進缺損部位及周圍缺損區(qū)域的成骨過程,達到改善新骨質量的目的[18]。
綜上所述,在牙列缺損患者進行種植牙骨缺損修復治療的過程中應用脫蛋白牛骨基質骨粉與濃縮生長因子聯(lián)合治療,可提升療效,提高種植成功率,降低感染及疼痛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增加新生骨密度與骨厚度,提高骨表面鈣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