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杰
“晴耕雨讀”包含一股溫潤情懷,恬靜、清澈,是一種心境的妥帖與安慰,不高雅也不難做,不復雜也不深奧。
它沒有那種“天將降大任于是人”的萬丈豪氣和使命感,也沒有那種“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自律與刻苦。它是與自然有個約會,去默默做自己應做的、能做的事。它更多地要人實現天人合一,聽從自然、尊重自然,既不當自然的主人,也不做自然的奴仆。
在一個物欲橫流的世界,這四個字是飄過的一絲茶馨,是靜坐與清涼。
天晴了,去播種,用虔誠、執(zhí)著,用手、用心善待田地里的每一株小苗;雨來了,就轉身回屋,持冊相坐,若垂玉簾,與雨而語。
我記得,在鄉(xiāng)下,外祖父每天去田野時都會往肩上背一個籮筐,有時就那樣空著。雨天,他會把籮筐放到屋里,讓籮筐也躲躲雨。然后他靜坐在門檻上,看一冊他昔日用糧食換來的典籍。我一直記著,在一掛薄薄雨簾的后面,是書卷與干草。
外祖父也許什么也沒想。
將這種境界引入人生,該又是一種平常棲居的方式,是一種散淡的鄉(xiāng)村人家的處世態(tài)度。感謝北中原的童年鄉(xiāng)村,給過我這樣一個關于雨、關于鄉(xiāng)土與書的透明的片段。
我想對“晴耕雨讀”做這樣一種讀法的析釋。
三十多年后,我寫了這樣一塊匾額,掛在院子中門楣之上,每每經過,一抬頭就能讀到。
很簡單,僅僅四個字:晴耕雨讀。
(芭蕉雨摘自百花文藝出版社《文字的虎皮花紋》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