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瓊
在教學生《孟子·盡心上》時,文中有一段關(guān)于親情和法律的對話:桃應問曰:“舜為天子,皋陶為士,瞽瞍殺人,則如之何?”孟子曰:“執(zhí)之而已矣?!薄叭粍t舜不禁與?”曰:“夫舜惡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然則舜如之何?”曰:“舜視棄天下,猶棄敝屣也。竊負而逃,遵海濱而處,終身欣然,樂而忘天下?!?/p>
疏通大意后,我讓學生針對故事提出自己想討論的問題。學生所提問題帶來許多驚喜:包庇長輩犯罪是孝順嗎?為了親情可以違法嗎?什么是法律,法律是可變的嗎?這只是孟子的假設(shè),舜真會這么做嗎……討論之初,大多數(shù)學生都認同法律大于親情,可學生A“固執(zhí)己見”:
A:如果沒有親情,人類社會都無法存在,哪里還有法律呢?
B:可人類社會要正常運行,沒有法律保障怎么可能呢?
A:那是在有了人類社會之后的事。
老師:A是將“親情”概念放在人類誕生和延續(xù)這遼闊的時空背景之下。而我們可能更多思考的是在具體案例中二者的關(guān)系。這個區(qū)別請大家注意。
A:“親情”和“法律”就是兩個半圓,它們共同組成“社會”這個大圓,二者缺一不可。
C:為什么一定要將“親情”和“法律”比較呢?除非二者發(fā)生沖突,它們本來就屬于不同領(lǐng)域的概念。
老師:是的,C的思考方向很有意思。但討論是不是該將特殊情況考慮進去呢?
D:當然要考慮。關(guān)于親情是否大于法律,我認為在不同范圍內(nèi)存在四種關(guān)系:親情>法律;法律>親情;親情=法律;親情和法律不好比較。
老師:這個思路很全面。在這四種關(guān)系中,我們對兩個概念使用的定義和范圍是不同的。
A:所以比較前應該先確定概念的定義和范圍是很重要的。
……
這段論辯中,兒童思辨力、創(chuàng)造力如朝陽冉冉,也彰顯了《孟子》等經(jīng)典喚醒當代學生思考的可能。以當代兒童哲學視域去面對經(jīng)典強健的生命力,過去與現(xiàn)在更有可能交織為綿綿不絕的文化生長力,作用于當下和未來,同時也反哺過去,這樣能較好解決文化傳承與發(fā)展之間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作為現(xiàn)在的兒童、未來的公民,他們的審辯思維、創(chuàng)造思維才可能全面生長,關(guān)鍵能力和必備品格才可能更好發(fā)展。
我想到最近大火的ChatGPT,有人認為當人類因ChatGPT秒速迭代而心生恐慌時,知識教學不應該是教育的唯一重心,而應該教會學生學習和獨立思考。我認為,“教會”這個詞本身就帶有某種程度的傲慢與偏見。提示思考的技巧,提供哪怕是異想天開、荒誕不經(jīng)的想法都是被尊重、被珍視、值得探討的安全場域,鼓勵兒童樂于探究的天性,信任兒童與生俱來的思考和解決問題的力量也許才是教育的應有之義。兒童哲學課程正是致力于此,也尤為擅長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