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燕平 高紅梅
(1.靖邊縣人民醫(yī)院肛腸科,陜西 靖邊 718500;2.陜西省榆林市星元醫(yī)院肛腸科,陜西 榆林 719000)
肛瘺又被稱為“肛門直腸瘺”,一般是由肛門直腸膿腫破潰或切開排膿后形成[1-2]。肛瘺多見于20~40歲男性,術后復發(fā)率和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高,屬于肛腸科較難治療的慢性感染性疾病之一[3-4]。高位復雜性肛瘺傳統(tǒng)手術方式雖然療效確切,但治療過程中易對患者肛門括約肌群及肛墊形成損傷[5]。本文旨在探究掛線術聯(lián)合改良切口引流對高位復雜性肛瘺患者干預效果進行分析。
1.1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我院收治的高位復雜性肛瘺患者70例,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35例。研究組中男20例,女15例,年齡20~62歲,平均年齡(35.49±4.30)歲,病程2~23個月,平均病程(8.91±1.29)個月,外口距肛緣(8.18±1.29)cm;對照組中男20例,女15例,年齡21~62歲,平均年齡(36.01±3.35)歲,病程2~23個月,平均病程(9.02±1.19)個月,外口距肛緣(8.21±1.19)cm。納入標準:均符合高危復雜性肛瘺診斷標準;18~65歲;臨床資料齊全完備;依從性較好。排除標準:妊娠或哺乳期女性;外傷所致肛瘺;并發(fā)肛門直腸手術史者;并發(fā)嚴重原發(fā)性疾病者;手術耐受性較差者;瘢痕體質者;并發(fā)精神疾患者。本研究通過本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實施切開縫合引流術,將探針從外口探入,沿瘺管切開管壁,暴露瘺管后,清除管壁、壞死組織,修剪并清洗創(chuàng)面,縫合確保無死腔遺留,處理完內口且止血后,外墊無菌敷料。研究組行掛線術聯(lián)合改良切口引流術,使用探針由瘺管主外口進入,使用探針在內口相應方向的肛緣上制造放射狀梭形小切口,小切口的長度小于4 cm,切口內緣距肛緣大于3 cm,注意不要破壞肛門括約肌,如患者瘺管走行特殊,可適當增加切口,對管道實施沖洗處理,對已感染的肛腺和肛竇進行清除后,于兩側黏膜出進行結扎,確保肛瘺小切口與內口間至瘺管組織無張力絲線束。對內口進行修剪后,清洗管腔,放置引流條,外墊無菌敷料。術后均進食流食,控制排便24 h,排便后可恢復正常飲食,常規(guī)靜滴抗菌藥物,術后若出現不適癥狀,需及時對癥處理。
1.3觀察指標[6-8]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住院時間情況;采用Hihunem標準對兩組患者術后肛門功能進行評估;采用《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對兩組患者治療效果進行評估;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比較;采用Wexner評分比較兩組患者隨訪情況;使用視覺模擬量表(VAS)對評估兩組術后1 d、7 d、14 d的患者疼痛度。
2.1兩組患者手術效果比較 研究組術中出血量、患者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與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P<0.05),但手術時間對比無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效果比較
2.2兩組患者術后肛門功能及臨床療效比較 兩組術后肛門功能、臨床療效對比無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肛門功能及臨床療效比較n=35
2.3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術后,研究組患者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0.00%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1.43%(感染2例,肛門水腫、出血各1例)(χ2=4.242,P<0.05)。
2.4兩組患者術后隨訪情況比較 術后,研究組Wexner評分(4.24±1.21)分與對照組的(4.39±1.08)分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3個月,研究組Wexner評分(0.87±0.21)分低于對照組的(1.68±0.19)分(t=16.921,P<0.05)。
2.5兩組患者VAS評分比較 術后1 d、7 d VAS評分比較,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術后14 d對比無差異(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VAS評分比較分]
肛瘺是肛腸疾病診療的重點之一,各年齡段均可發(fā)病,其中青年人發(fā)病率較嬰幼兒與老年人更高[9-10]。高位復雜性肛瘺屬于肛瘺分類的一種,因其手術難度大、術后復發(fā)率和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高,一直是肛腸科治療難度較大的慢性感染性疾病。括約肌切斷術和括約肌保留術式是高位復雜性肛瘺常用術式,為減少對括約肌損傷,臨床上多采用掛線方式,經多年改良,掛線術已發(fā)展為臨床上較為成熟的手術方式[11]。但隨著該術在臨床上的推廣,也有報道指出行該術患者術后括約肌損傷明顯,出現漏氣、漏液甚至漏稀便情況時有發(fā)生,影響患者對手術的評價。
本文結果顯示,相比于單純開展切開縫合引流術的患者,聯(lián)用掛線術與改良切口引流術的研究組患者在術中出血量、患者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與住院時間明顯更低,在手術時間方面組間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同時經過術后評估,兩組患者術后肛門功能及臨床療效方面無明顯差異。與薛萬里等[12]結果一致。分析原因,改良切口引流聯(lián)合掛線術相較于傳統(tǒng)術式,一方面其切口更小,對患者造成創(chuàng)傷更低,更易于患者術后康復,第二是放射狀的創(chuàng)面為引流提供了良好條件,能夠顯著降低瘺管壓力,對患者括約肌的刺激和損傷更小,三是改良切口更夠為醫(yī)師提供更好的術中視野,便于增生組織和瘺管的清除,四是掛線法能夠促進基底組織的生長,避免大范圍肛周組織的切除,進一步降低了創(chuàng)傷范圍。上訴優(yōu)勢使研究組患者得以恢復更快、隨訪肛門功能更好。
綜上,高位復雜性肛瘺患者聯(lián)合掛線術與改良切口引流有助于降低患者術中創(chuàng)傷,加快患者術后康復,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