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交流與融合:古代新疆發(fā)釵考略

        2023-06-29 01:26:26高彥
        絲綢之路 2023年1期

        高彥

        [摘要]釵為雙股,有固發(fā)和飾發(fā)之用,其名目、式樣繁多而包含甚廣,是古代新疆的重要首飾。本文征引、梳理敦煌吐魯番文書中的有關記載,考證新疆墓葬中的若干出土實物,并比照新疆石窟壁畫中的發(fā)釵圖像,對于古代新疆發(fā)釵的造型式樣、藝術價值及演變歷程進行了系統(tǒng)考證。同時,著重分析和解讀妝飾、首飾背后蘊藏的文化淵源以及多民族文化融匯的歷史狀況,以期對于敦煌吐魯番學的研究,以及文化浸潤邊疆和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所助益。

        [關鍵詞]古代新疆;發(fā)釵;敦煌吐魯番文書;文化交流

        [中圖分類號] K875.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5-3115(2023)01-0151-09

        釵,古代女子的首飾,由兩股簪子合成?!夺屆わ検罪棥罚骸扳O,叉也,象叉之形,因名之也。”[1]73《玉篇·金部》:“釵,婦人歧笄也?!盵2]326釵與簪的區(qū)別是,簪為一股,釵有兩只腳,為兩股。敦煌吐魯番資料中有不少涉及古代發(fā)釵方面的記載,出土遺物中尤以新疆古代墓葬中發(fā)釵實物出土較多,主要集中在西漢至唐西州時期吐魯番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周緣的墓葬。此外,新疆一些石窟的壁畫中亦保留了一批發(fā)釵圖像,這些資料為發(fā)釵的考證及探討古代絲綢路上的文化交流提供一手資料。故此,本文在檢索、考證敦煌吐魯番資料中的有關記載及墓葬出土實物的基礎上,對照石窟壁畫圖像,對古代新疆發(fā)釵遺存進行系統(tǒng)的裒輯、整理與研究,旨在揭示古代新疆發(fā)釵等首飾文化形成發(fā)展的相關特色。

        一、敦煌吐魯番文書中的發(fā)釵

        (一)釵花、釵朵、釵子敦煌文書載:

        吾本出家之時,捨卻釵花媚子,惟有剃刀相隨。(S.6273《出家贊》)

        男婚不(傳)香粉,女嫁著釵花。(P.3833《王凡志詩·天下惡風俗》)

        胭脂合子捻拋卻,釵花瓏璁調(掉)一旁。( P.3048《醜女緣起》)

        髻子、釵子、簪笏、箟(篦)子。(S.3227《雜集時要用字·冠幘部》)

        釵子。錍子。釧子。鋜子。鏡子。鐶子。(俄藏2822《蒙學字書·衣物部第三》)

        這里的釵花即發(fā)髻上的飾件,釵子有裝飾頭發(fā)和固定冠幘之別。

        (二)媚子

        镮,指镮,胡關反。媚子,上□□□。(P.5001《俗物要名林·女服部》)

        媚子,即頭飾,或指釵首的裝飾物。北周庾信《鏡賦》曰:“懸媚子于搔頭,試釵梁于粉絮。”張鷟《朝野僉載》記載:“妙簡長安,萬年少女婦千余人,衣服、花釵、媚子亦稱是,于燈輪下踏歌三日夜?!盵3]媚子常與搔頭(玉簪)、花釵一起出現(xiàn),按字義理解就是懸掛在簪、釵之首的飾件。媚子的材質,《唐五代語言詞典》釋“媚子”一則曰“以金玉羽毛為之”。葉嬌以為,媚子“是釵尾上的垂珠之類裝飾,也就是‘掛珠。飾有媚子的釵飾實即步搖之屬”[4]。

        (三)聶子

        敦煌、吐魯番文書載:

        錜,釵之類。奴恊反(P.5001《俗物要名林·女服部》)

        聶子?;ㄗ?。(P.3391《雜集時要用字》)

        臨欲去時,復重到太守家招念,復賜金鑷子一雙。(S.525《搜神記》)

        胭脂胡粉具,鑷一枚,剪刀尺具。 [5](66TAM48:2《高昌延昌卅六年(596)某甲隨葬衣物疏》)

        錜是小釵,即插在鬢邊的首飾?!队衿そ鸩俊罚骸板R,小釵也。”[2]327王粲《七釋》:“戴明中之羽雀,雜華錜之葳蕤。”《北堂書鈔》:“長袖隨腕而遺耀,紫錜承鬢而騁輝。”[6]錜與“鑷”音相同,都屬小釵類,故《漢語大詞典》解釋為“錜同鑷”。

        鑷子,分兩股,與釵子外形相似,鑷腳較之要短一些,鑷首有簡單裝飾。傳世文獻中常出現(xiàn)釵鑷合用的情況,如《南齊書·皇后傳》:“盤龍愛妾杜氏,上送金釵鑷二十枚?!盵7]《梁書·諸夷列傳》:“初穿土四尺,得龍窟及昔人所舍金銀環(huán)釧釵鑷等諸雜寶物。”[8]《南史·后妃傳》:“太子為宮人制新麗衣裳及首飾,而后床帷陳故,古舊釵鑷十余枚。”[9]鑷,漢劉歆《釋名·釋首飾》釋為“鑷,攝也,攝取發(fā)也”[1]239。《后漢書·輿服志》:“簪以瑇瑁為擿,長一尺,端為華勝,上為鳳皇爵,以翡翠為毛羽,下有白珠,垂黃金鑷?!盵10]《中國衣冠服飾大辭典》釋鑷子為“以金銀銅鐵或犀角做成,男女皆用,專用于修容(如剔除白發(fā),修整眉毛等)。婦女所用者多穿以白珠,綴于簪股,修容完備即插于發(fā)首,以為裝飾”[11]。既然鑷子是墜于簪(釵)股的裝飾,釵鑷組合出現(xiàn)說明鑷歸屬于釵,因在外形和功用上與釵子相差無幾,故文獻稱“釵鑷”。西漢長沙馬王堆3號墓奩盒中發(fā)現(xiàn)一枚牛角鑷子,鑷柄細長,捏腳分股呈楔形,鑷腳與鑷柄相接處雕成鳥頭狀,柄上刻有幾何形紋飾,鑷片可以取下來的組合式樣(圖1)。鑷子的出土,一則說明西漢時鑷子已是我國境內和中南半島一帶的梳妝用具,二則可據(jù)出土實物區(qū)分釵、鑷式樣。馬王堆鑷子的長度明顯短于普通釵子;鑷子在鑷腳處分股而不似折股釵有一段釵梁;鑷腳呈上寬下窄的楔形,與圓柱形釵腳的式樣不同。至此,鑷子的大致形狀已清晰,只是后世的鑷子在鑷首上多加點裝飾,在材質上更加精良。

        (四)釵梳、梳釵

        釵有固發(fā)、美發(fā)的作用。梳有梳發(fā)、護發(fā)的功能。文獻中常有“釵梳”“梳釵”的記載,從實用性看,“釵”“梳”兩種首飾合為一物,仍有約發(fā)與妝點之用。梳釵與釵疏為同類,都是婦女頭飾。唐代王建《宮詞》:“私縫黃帔捨釵梳,欲得金仙觀里居?!痹靖呙鳌杜糜洝の迥锛舭l(fā)賣發(fā)》:“妝臺不臨生暗塵,那更釵梳首飾典無存也?!?/p>

        敦煌、吐魯番文書也有釵疏、梳釵類記載:

        頭上梳釵,變作一團亂蛇。(《敦煌變文校注·破魔變》)

        釵梳,鏡尺,剪刃(刀)。(P.3391《雜集時要用字》)

        箭(剪)刃(刀)、釵疏具。[12](59TAM302:35/5《高昌缺名(女)隨葬衣物疏》)

        頭發(fā)五十兩,釵梳廿具。 [13](73TAM210:136/1《唐西州初年太夫人隋葬衣物疏》)

        “釵疏具”中的“具”是量詞,可按一件或一枚理解。馬王堆1號墓遣策和居延漢簡也有“疏比一具”的說法。從釵梳演變史看,釵首裝飾成各種花樣的釵梳,不但是古代女子妝點發(fā)式的新潮之物,還流傳至今,女孩“丸子頭”所用發(fā)夾正是其樣。

        二、出土實物中的發(fā)釵

        釵的出現(xiàn)晚于簪,目前所見最早的實物應是山西侯馬春秋墓的一枚骨釵。新疆出土發(fā)釵不多,主要集中在西漢至唐西州時期吐魯番和塔里木盆地周緣。吐魯番文獻中記載的發(fā)釵之類,有不少實物可以印證其樣式演變之歷程。

        (一)金釵

        新疆境內“很少發(fā)現(xiàn)唐以前(包括唐朝)的金釵實物”[14],但是唐朝詩歌及吐魯番文書中有不少描寫。白居易《長恨歌》:“唯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游花苑詞》:“玉顏自倚君王寵,無處金釵落不收?!薄尔}商婦》:“鹽商婦,多金帛……綠鬟富去金釵多,皓腕肥來銀釧窄。”吐魯番文書有“金釵一對、團花一枚、煙(胭)支(脂)胡粉、青黛、黑黛”的記載[15](72TAM170:77《高昌章和十八年(548)光妃隨葬衣物疏》)。

        (二)銀釵

        銀釵是我國古代使用率較高的首飾。杜甫《負薪行》“至老雙鬟只垂頸,野花山葉銀釵并”,正好揭示了銀釵是一種無關身份、性別和年齡的首飾。

        吐魯番出土的衣物疏記載:

        故銀叉(釵)六枚。[16](2004TAM408:17《令狐阿婢隨葬衣物疏》)

        頭結一枚,銀釵二雙。[17](73TAM517:25《高昌延昌卅一年(591)張毅妻孟氏隨葬衣物疏》)

        故銀釵二枚。[18](75TKM96:15,16《龍興某年宋泮妻翟氏隨葬衣物疏》)

        河西地區(qū)十六國時期出土的衣物疏記載:

        故銀釵一雙。[19](前涼建興五年317年《夏侯妙妙衣物疏》)

        故銀釵一雙。[20](前涼和平二年355年《郭富貴衣物疏》)

        故銀叉(釵)一枚。[21]404(前涼升平廿二年385年《趙宜衣物疏》)

        新疆出土的銀釵僅見幾例,都是典型的折股釵(圖2)。所謂折股釵就是一根金、銀絲從中間彎折成相同的兩段,起拱處為釵梁,折過來的兩段是釵腳。釵腳有長短之分,釵梁有寬窄之別,也有紋飾和無紋飾之別,講究的釵梁還打出鋪號、制作者名號,就如同今天的首飾要刻出成色、重量一樣。長腳釵,因橫貫發(fā)髻,在發(fā)式造型上起著關鍵作用,故有“關頭”之美名。其形象在《玉臺新詠》卷8庾肩悟《南苑還看人》中有所描述:“細腰宜窄衣,長釵巧夾鬟。”阿斯塔那十六國墓(M408:18)[22]出土的一件即屬長腳釵,樣式為銀絲折成雙股,錐狀尖,后端扁,長18厘米。庫車友誼路魏晉墓(M12:24)[23]的一件,銅質、釵雙股彎曲成曲尺形,兩端磨尖,長22.3厘米,屬典型的長腳釵。

        (三)銅釵

        銅釵是新疆、河西地區(qū)出土最多的首飾之一。

        吐魯番文書2004TAM408:17《令狐阿婢隨葬衣物疏》載:“故鍮(黃銅)瑄叉(釵)一枚?!盵16]212006TSY?? IM4:8為一件缺名衣物疏,也有“桐(銅)杈(釵) 一枚”[16]175的記錄。河西地區(qū)出土的衣物梳,亦有鍮石釵的記錄。如“故鍮石叉(釵)一只”(《郭富貴衣物疏》)[20],“故鍮石叉(釵)三枚”[21]402(前涼升平十四年377年《孫狗女衣物疏》),“赤銅叉 (釵)二雙”[21]403(十六國《桓眇親衣物疏》)。鍮石是一種黃色有光澤的礦石,即黃銅礦或自然銅。唐代慧琳《一切經(jīng)音義》:“鍮石似金而非金也?!背缮^好的鍮石釵外,河西衣物疏中還有“赤銅叉”,以及角質“黑角釵”,石質“兜石叉”“墨叉”[21]403等,盡管很少出現(xiàn)這類實物,但文書中的記載,無不映射出十六國時期西北地區(qū)妝飾文化多姿多彩的一面。

        新疆常見的銅釵由圓銅絲彎曲而成,釵梁呈棱狀或長方形,釵腳打制成圓柱狀。偶見幾例釵梁處有特別處理的,但無中原之精致。宋元時期中原最為流行的纏絲、竹節(jié)、钑花等折股釵,新疆僅發(fā)現(xiàn)諸如竹節(jié)、纏絲一類。巴達木墓地(M212:19)[24]出土一件折股銅釵,后端有三節(jié)結,呈圓球狀。本土特色的折股釵也有幾例,如釵頂處理成銀杏葉狀、釵梁上有乳冒紋飾、釵腳磨尖式樣。巴達木墓地(M235:3)[24]一枚長15.8厘米鍛制的銅釵,其釵梁錘揲彎制成帽蓋狀,即是其狀。瑪瑙是財富和運氣的象征,也是很受人們青睞的一種珠寶。1997年中日聯(lián)合考察隊在尼雅遺址采集到一件釵身細長、雙股平行、長15.8厘米的銅釵[14](圖3),釵頭上裝飾一枚暗紅色圓瑪瑙。同時,該遺址還采集到一件銅釵,釵梁呈連續(xù)“S”形,釵腳雙股平行,由一根銅條彎曲而成,這種造型在新疆僅一例,研究人員推斷為漢晉首飾。

        新疆出土鐵釵數(shù)量稀少,且保存不完整。吐魯番采坎古墓(76TCM3:18)[25]的一件晉唐鐵簪,發(fā)現(xiàn)時破損嚴重,從外形看大致是釵腳平行的“n ”形折股釵。

        就目前出土情況看,新疆釵的材質以銅為主,偶見銀質,金、玉釵暫未發(fā)現(xiàn)。從出土遺物來看,先秦時期短腳釵較為流行。兩漢之際發(fā)釵樣式簡單,以“U”形折股釵常見,釵梁無裝飾物,釵腳短,釵梁有寬窄之別,幾乎都是光素無紋式。魏晉伊始,長腳釵漸漸成南北方時興的挽發(fā)首飾,其中一款釵頭呈方形或弧形樣,釵腳明顯分開的馬蹄形尤其受歡迎,它的出現(xiàn)是發(fā)釵改進的一個突破。唐宋時期,發(fā)釵不再沿用兩漢以來的雙股平行樣,而是采用釵首加長簪腳的方式來適應越來越高聳的發(fā)髻。具體做法是,收緊簪腳間的距離,使兩股的曲折處變細至尖端處再加粗。

        三、石窟圖像中的發(fā)釵

        新疆石窟壁畫中的發(fā)釵主要集中在供養(yǎng)人圖像上,釵體材質或金或玉;釵首式樣或如意式、或花鈿式、或鏤空式,釵花草、釵鳳凰也是常見形制。以下略舉幾例:

        (一)鳳釵

        文學作品中的簪、釵并無嚴格之分,二者互用是常有之事,故有“云鬢巧簪金鳳頭”“裙系鴛鴦錦,釵插鳳凰金”之語。鳳釵,釵頭做鳳形,故名。五代馬縞《中華古今注》:“釵子,蓋古笄之遺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為之,敬王以玳瑁為之,始皇又金銀作鳳頭,以玳瑁為腳,號曰鳳釵?!盵26]鳳釵是首飾中最精致的一類,佩戴者身份較為顯赫。唐代張鷟《朝野僉載》卷3收錄一首《新妝詩》云:“鳳釵金作縷,鸞鏡玉為臺。妝似臨池出,人疑向月來?!盵27]詩文中的鳳釵就是唐高宗時期美人梳妝的一種首飾。

        以鳳凰為主體紋樣的金釵,是古代朝廷命婦彰顯身份的標識物。依圖像看,五代宋的鳳釵遠多于唐朝。按工藝分,可別為二:一為立體式,一為平面式。樣式一,兩件金片鏃鏤成一致的鳳凰輪廓,后扣合而成。也有鳳首、鳳腳單獨做出,再焊接組合。柏孜克里克石窟及莫高窟中凡是有小鳳釵(簪)插于鬢發(fā)上的,均是立體式樣。樣式二,釵首由金片或鎏金片合成,但是襯片為實地子,就像把金鳳平鋪在金片打制的盤子上。樣式三,鳳冠式,一般在桃形底襯上采用鏤刻的方法完成。如柏孜克里克石窟第24窟王妃供養(yǎng)像中的桃形鳳冠。

        按其造型,發(fā)髻上有插一支鳳釵的,也有插兩支鳳釵的。一支鳳釵的也可別為三:一種是釵首呈圓弧形,莫高窟石窟第61窟于闐公主的鳳冠釵即是凰翼舒展連接而成。另一種是釵首呈圓形相接,莫高窟第256窟貴婦的鳳釵即是鳳尾上翹至鳳首的造型。第三種釵首呈桃心狀,鳳翼向上打開圍成,此類是步搖和冠體的結合,可稱步搖冠。莫高窟第409窟沙州回鶻女供養(yǎng)人,柏孜克里克石窟第31窟(圖4)回鶻貴族女供養(yǎng)人釵首均為此樣。

        (二)花釵

        簪花飾首是我國古代最重要的妝飾文化之一。文獻中最早出現(xiàn)的花釵即花葉形步搖,出自于戰(zhàn)國宋玉所著的《風賦》,云:“主人之女,垂珠步搖。”步搖,《釋名·飾首飾》釋為“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動也”[1]74。佩飾上的“垂珠”,隨著女子輕盈的步履而顫動搖曳,因而稱之步搖。據(jù)此可知,至遲在戰(zhàn)國,插戴花釵是富家麗人的常見打扮。逮于兩漢,中原女子的發(fā)髻日漸高大,頭飾也趨于奢華,高髻上簪插步搖,已是常見的應景首飾。對為尊者說,佩戴步搖不僅有固發(fā)之美,而且還依部件多寡成為區(qū)分身份的標識物。

        晉唐之際,簪花之風在西北地區(qū)逐步流行,這時的簪花不再局限于特定的節(jié)日或特殊的目的,無論街巷市井,抑或達官士庶,簪花成為一種集體風尚。吐魯番阿斯塔那墓第187號出土的唐朝屏風絹畫仕女圖中的女子,勝金口石窟中梳雙鬟望仙髻的供養(yǎng)人,柏孜克里克石窟第20窟梳寶髻的吉祥天女,她們的發(fā)髻上都插戴花釵。敦煌莫高窟盛唐第130窟《都督婦人出行圖》中的貴婦及侍女,榆林窟第25窟《老人入墓圖》中老人前方的兩個年輕婦女,發(fā)髻上也插戴綠葉襯花釵?,F(xiàn)藏英國國家博物館的敦煌絹畫引路菩薩(圖5),畫中被引的貴婦著盛裝,梳高髻,發(fā)髻前有三朵菊花狀的金鈿做裝飾,發(fā)鬢處還并排插三支金釵,其妝飾可謂華麗之極。

        相比工藝復雜、價格昂貴的像生花而言,插戴有香味的真花更能貼近百姓生活。漢代就有佩戴綠植花卉的習俗?!段骶╇s記》:“漢武帝宮人賈佩蘭,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云令人長壽?!盵28]106重陽登高、佩戴茱萸有取吉辟邪、祈福健康的寓意,故此這一風俗在今日南方一帶還保留傳承。魏晉以后,隨著簪花種類的豐富,四季花、一年景和草蟲等寫生小品就代表節(jié)令時物常出現(xiàn)在女子的發(fā)釵上。從文獻記載看,南亞的天竺、臨邑、婆利國都信奉佛教,其國王、大臣常以花鬘寶冠為頭飾?!盎N”,指古印度人用作身首飾物的花串,也有用各種寶物雕刻成花形聯(lián)綴而成的,是為供養(yǎng)和莊嚴其身的佛具。今天的印度人仍用花鬘,但不再有佛教意義,成為社交活動中的必備品,有敬意和祝賀的作用。因此,我們以為古代新疆、敦煌一帶有愛花、簪花的喜好,很大程度上與佛教自印度傳入而當?shù)厝诵欧罘鹗掠嘘P。

        簪四季花是古代女子的常見打扮。先看春之桃花。桃花妍麗,姿容嬌媚,早在春秋時期就受人們喜愛?!吨苣稀ぬ邑病罚骸疤抑藏?,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南北朝,桃花作為妝容用品已出現(xiàn)在美人發(fā)上。南梁蕭子顯(一作蕭綱)《桃花曲》即吟:“但見桃花艷,得間美人簪?!碧拼L安貴婦簪戴桃花,百姓競相效仿,遂成一時風尚?!堕_元天寶遺事》卷上載:“御苑新有千葉桃花,帝親折一枝,插于妃子寶髻上,曰:‘此個花真能助嬌態(tài)也。”[29]21“撲賣”是南宋臨安城花卉買賣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方式,一年四季都不間斷?!秹袅讳洝肪?3《諸色雜貨》載:杭州“四時有撲帶朵花,亦有賣成窠時花、插瓶把花、柏桂、羅漢葉。春撲帶朵桃花、四香、瑞香、木香等花[30]”。桃花例入撲賣之中,可見它作為妝點之物在南宋依然盛行。

        再看夏之茉莉、石榴。古代簪茉莉的習俗由來已久,一直到明清之際,百姓還競相效法、蔚然成風。南宋《西湖老人繁勝錄》載,端午節(jié)“茉莉花開,城內外,撲戴朵花者,不下數(shù)百人”[31]。茉莉原為波斯植物,很早就傳入南海,后經(jīng)云南、兩廣人的嫁接培育,逐漸移植到中原。晉嵇含《南方草本狀》:“耶悉茗花、茉莉花,皆胡人自西國移植于南海,南人憐其芳香,競植之?!焙鷩印耙圆式z穿花心,以為首飾”[32]。石榴,葉翠花紅,多籽,花語寓意富貴、多子多孫。據(jù)晉張華《博物志》載,張騫為漢使外國18年,得涂林安石榴。簪石榴的風俗或源于漢,成為一時風尚卻在唐朝。如杜牧《山石榴》:“一朵佳人玉釵上,只疑燒卻翠云鬢?!彼未⒉迨襁€是男子的時尚打扮?!端疂G傳》中的阮小五“戴著一頂破頭巾,鬢邊插朵石榴花,披著一領舊布衫”[33]。

        復看秋之菊花。菊花,花中四君子,素以淡雅、清寒傲霜的品質贏得文人雅士的贊賞。元稹的“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便道盡了世人對菊花的喜愛。菊花有寓祝福長壽之意,用其繁麗的花朵做頭飾,更見巧藝。唐五代敦煌絹畫《形道天王像》,一貴婦發(fā)鬢兩側插菊花簪,花蕊呈圓形,紅色蔓莖上的有白色花瓣,花小英細,展示了秋菊清瘦舒展的特點。故宮博物館藏玉簪花點翠菊花(圖6),簪首以銀鍍金材質做成菊花紋底托上嵌點以翠鳥羽毛粘制菊花及花葉,以冷艷之風而別見絹倩婉美的風格,與宮中氣質如蘭的麗人相搭也毫無違和感。

        最后看冬之梅花。梅花,《西京雜記》載:“漢初修上林苑,遠方各獻名果異樹,亦有制為美名以標奇麗。”其中梅花品種多達七八樣,有“朱梅、紫葉梅、紫花梅、同心梅、麗枝梅、燕梅、猴梅”之分[28]34。可知至遲在西漢年間,人們就有賞梅、惜梅的雅好,簪梅之風的開啟,恐距此不遠。梅有“開百花之先,獨天下而春”的高潔品質與凌霜不屈之情操,故文人簪梅在宋代漸成氣候。李清照用《清平樂》“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之句,感嘆她早年歡樂、晚年淪落的痛楚。這首詞最獨具匠心之處,就是作者巧用一支簪將作者顛沛流離的個人命運與對國家擔憂的家國情懷聯(lián)系在一起。

        此外,“一年景”的花簪和花冠也是宋人的頭飾文化。陸游《老學庵筆記》記載:“靖康初,京師織帛及婦人首飾衣服,皆備四時,如節(jié)物則春幡、燈毯、競渡、艾虎、云月之類,花則桃、杏、荷花、菊茶、梅花,皆并為一景,謂之‘一年景。”[34]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的《宋仁宗皇后像》,畫中皇后頭戴九龍紋釵冠,面貼珠鈿,翟衣綬帶用環(huán)佩?;屎笊砗髮m女的花冠,姹紫嫣紅,應當就指此類。

        如果說簪花是一種無關民族的風尚外,那么與之相關的斗花也是一種源遠流長且不關身份的文字游戲。簪花于鬢的斗花是元宵節(jié)以后官宦女子探春的一項重要的戶外活動。文人們常藉此游戲作詩,如崔顥《王家少婦》:“閑來斗百草,度日不成汝。”杜牧《代人作》:“斗草憐香蕙,簪花間雪梅?!彼究請D《燈花》:“明朝斗草多應喜,剪得燈花自掃眉?!睘榱嗽诙坊ㄖ酗@勝,女子還不惜擲千金滿足其夸富斗奢的心理,王仁裕的《開元天寶遺事》中就如實描寫了這一現(xiàn)象,曰:“長安王士安于春時斗花,戴插以奇花多者為勝;皆用千金市名花植于庭院中,以備春時之斗也。”[29]49長安的斗花風俗還流行到了敦煌地區(qū)?!抖鼗妥兾募とッ被笤姟芬鞯溃骸拌辫币活^花,蒙蒙兩鬢插。少來鬢發(fā)好,不用帽惑遮?!盵35] 詩文交待了斗花前的準備,如“鬢發(fā)好”是為男女斗花時要插“一頭花”準備的,但是“為何斗”的目的并未提及。幸運的是,敦煌曲子詞保留了《斗百草》,該文或可管窺一斑:

        建寺祈谷生,花林摘浮郎。

        有情離合花,無風獨搖草。

        喜去喜去覓草,色數(shù)莫令少。

        佳麗重阿臣,爭花競斗新。

        不怕西山白,惟須東海平。

        喜去喜去覓草,覺走斗花先。

        望春希長樂,商樓對北華。

        但看結李草,何時憐頡花?

        喜去喜去覓草,斗罷月歸家。

        庭前一株花,芬芳獨自好。

        欲摘問旁人,兩兩相捻取。

        喜去喜去覓草,灼灼其花報。[36]

        從曲子詞看,敦煌斗花是一種民間游戲,雖無長安斗花排場大,但也不會以“十戶中人賦”的代價來買“一叢深色花”,僅是就地采擷“離合花”“獨搖草”,參與到“斗新”游戲中。斗花結束,兩情相悅,佳麗們還將“庭前一株花”贈予情郎,以為秦晉之好。因此,西北地區(qū)的斗花是一種雅俗共賞的文化,有“斗奇”“斗新”的民俗特征,是女子尋覓情郎,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別樣方式。

        四、結語

        吐魯番文書中的花釵、媚子、鑷子、釵梳,及出土實物中的瑟瑟珠翠、瑪瑙首飾等,在典籍文獻中均有記載。從新疆壁畫中的首飾遺存看,貴婦們佩戴的發(fā)釵,無論樣式、材質,還是插戴方式與敦煌地區(qū)有異曲同工之妙。再者,從我國境內出土的首飾遺物看,新疆部分發(fā)釵的起源、發(fā)展與演變和中原地區(qū)高度吻合。這無疑說明,居住在天山南北的漢人可能很早就將發(fā)釵帶到了此地,而且在與當?shù)孛褡骞餐畹倪^程中,中原地區(qū)的梳妝習俗逐漸浸潤到了西北邊疆。

        由此,我們以為古代新疆發(fā)釵文化是在本土和外來文化,特別是與中原首飾文化以及絲綢路上其他地域文化間碰撞、匯融的背景下產(chǎn)生的,且隨著民族間的交流、交往和融合,其崇尚漢文化、認同華夏為一家的情感愈加強烈。此外,因中華文脈的延續(xù),這種在心理上認同剪發(fā)民族和束髻民族都是華夏文明締造者的觀念和意識,對于今天文化浸潤邊疆和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亦有所助益。

        [參考文獻]

        [1](漢)劉熙,釋名·飾首飾[M].叢書集成本,卷4,北京:中華書局,1985.

        [2]玉篇(宋本)[M].北京:北京市中國書店,張氏澤存堂本影印,1983.

        [3](唐)劉餗、張鷟.隋唐嘉話朝野僉載(卷3)[ M].北京:中華書局,1979:69.

        [4]葉嬌.敦煌文獻服飾詞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277.

        [5]吐魯番出土文書(釋文本)第3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66.

        [6]四庫全書(子部)[M].第889冊.北堂書鈔:卷136“釵69”,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1983:688.

        [7](梁)蕭子顯.南齊書(卷20)周盤龍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2:544.

        [8](唐)姚思廉.梁書(卷54)扶南國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3:791.

        [9](唐)李延壽.南史(卷11)文安王皇后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4:330.

        [10](南宋)范曄.后漢書(卷12).后夫人傳[M].北京:中華書局,1965:3675.

        [11]高春明.中國衣冠服飾大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6:405.

        [12]吐魯番出土文書(釋文本)第5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22.

        [13]吐魯番出土文書(釋文本)第6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64.

        [14]阿迪力·阿布力孜.從出土文物看新疆古代婦女的簪與釵[J].新疆藝術,2022,(02):24-27.

        [15]吐魯番出土文書(釋文本)第2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62.

        [16]榮新江,李肖,孟憲實.新獲吐魯番出土文獻[M].北京:中華書局,2008:21.

        [17]吐魯番出土文書(釋文本)第4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2-3.

        [18]吐魯番出土文書(釋文本)第1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61.

        [19]白須凈真撰,裴成國譯.晉建興五年夏侯妙妙衣物疏初探——古陶文明博物館所藏新資料介紹[C].西域文史(第8輯),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96-97.

        [20]張立東.美國麥克林氏藏前涼郭富貴衣物疏[J].西域研究,2017,(02):85-97.

        [21]張俊民.甘肅玉門畢家灘出土的衣物疏初探[M].湖南省博物館館刊(第7輯),長沙:岳麓書社,2010.

        [22]李肖,張永兵.新疆吐魯番地區(qū)阿斯塔那古墓群西區(qū)408、409號墓[J].考古,2006,(12):3-12.

        [23]于志勇,黨志豪,等.新疆庫車友誼路魏晉十六國墓葬2010年發(fā)掘報告[J].考古學報,2015,(04):537-563.

        [24]吐魯番地區(qū)文物局,新疆吐魯番地區(qū)巴達木墓地發(fā)掘簡報[J].考古,2006,(12).

        [25]吐魯番地區(qū)文管所等.吐魯番采坎古墓群清理簡報[J].新疆文物,1990,(03):24-36.

        [26]四庫全書(子部)[M].第850冊.中華古今注:卷中“釵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1983:127.

        [27]四庫全書(子部)[M].第1035冊.朝野僉載:卷三,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1983:241.

        [28](東晉)葛洪輯,成林、程章燦譯注.西京雜記全譯:卷3[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3.

        [29](五代)王仁裕、(唐)姚汝能撰,曾貽芬點校.開元天寶遺事——唐宋史料筆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6.

        [30]吳自牧.夢梁錄.卷13.夜市[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119.

        [31](宋)西湖老人.西湖老人繁盛錄[M].北京:中國商業(yè)出版社,1982:10.

        [32](漢)楊孚、(清)梁廷楠著,楊偉群校.南越五主傳及其他七種[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2:57.

        [33](明)施耐庵.水滸傳[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187.

        [34](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2)[ M].北京:中華書局,1979:27.

        [35]王重民等編.敦煌變文集,下女夫詞[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1:277.

        [36]高國藩.敦煌曲子詞欣賞[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320.

        国产中文字幕乱码在线| 麻豆一区二区三区蜜桃免费| 免费看黄色电影| 国产成人午夜精品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激情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丰满女人猛烈进入视频免费网站| 又大又粗又爽18禁免费看| 欧美性受xxxx黑人xyx性爽| 丰满少妇人妻无码超清| 网站在线观看视频一区二区| 亚州性无码不卡免费视频| 男女下面进入的视频| 成年女人A级毛片免| 高清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区二区黄色录像| 一本加勒比hezyo无码人妻| 国产欧美另类精品久久久| 日本老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午夜无码毛片av久久| 精品亚洲成a人7777在线观看| 久久免费视亚洲无码视频| 亚洲综合新区一区二区| 成人片黄网站a毛片免费| 国产亚洲av综合人人澡精品 | 国产av一啪一区二区|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另类精品无码专区| 中文字幕无码免费久久9|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人妻久久福利| 永久免费人禽av在线观看| 中文在线√天堂|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综合69堂| 久久久国产精品123| 免费观看激色视频网站| 亚洲精品成人av观看| 国产色噜噜| 国产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天堂一区人妻| 国产熟妇高潮呻吟喷水| 女同性恋精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