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紫嫣
摘要:畬族山歌已有千年傳承發(fā)展史,于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畬族文化的瑰寶,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梳理畬族山歌傳承的歷史進程,總結畬族山歌傳承的基本經驗,將對以畬族山歌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具有很好的啟示作用。
關鍵詞:畬族山歌? 歷史進程? 基本經驗? 啟示
中圖分類號:J605
畬族是中國古老的少數(shù)民族,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能歌善舞。其中,畬族山歌是畬族文化中最燦爛的瑰寶。2006年,福建省寧德市申報的畬族山歌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浙江省景寧申報的畬族山歌經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浙江省泰順申報的畬族山歌經批準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畬族山歌既是畬族寶貴的文化資源,又是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中的明珠,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審美價值。
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保護工作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國家頒布的有關非遺保護的法律法規(guī)達十余部。畬族山歌作為國家級非遺極具代表性,且畬族山歌歷經千年傳承至今,它的保護與傳承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把畬族山歌作為本文的研究對象具有一定代表性。
本文以畬族山歌傳承的歷史進程和基本經驗梳理為前提和基礎,厘清其傳承脈絡,找出其傳承至今的有效法寶,進而為以畬族山歌為代表的非遺傳承與保護提供啟示。
一、畬族山歌傳承的歷史進程
唱山歌是畬族民眾傳授歷史、文化、生產、生活知識和進行娛樂活動的重要方式。畬族山歌歷史悠久,伴隨畬族民眾世世代代沿襲而來。舊時期,畬民世代居住在大山之中,沒有其他娛樂休閑方式,唱山歌便作為唯一的娛樂活動誕生了。有學者將畬族山歌的發(fā)展歷程概括為傳統(tǒng)山歌時期、紅色歌謠時期、政府和精英主導時期,這是按照山歌的傳承內容進行劃分的。本文認為山歌傳承最重要的主體在于人,山歌的傳承活動是依靠人才能完成的,故本文以山歌傳承主體的不同表現(xiàn)特點為依據(jù),對山歌傳承的歷史進程進行分段梳理。
(一)傳承主體全民化時期
本文所指的傳承主體主要是非遺傳承人,非遺傳承人是將各種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在人群中縱向傳遞,使之得以延續(xù)和發(fā)展的人。具體運用到山歌的傳承方面,山歌的傳承主體即是那些傳唱山歌并將山歌傳授給后代或他人的畬民。
自隋唐時期畬族山歌誕生,一直到20世紀60年代,這一階段為山歌傳承主體全民化時期。舊時,畬族民眾居住在福建、浙江山區(qū),整天面對著大山,沒有其他娛樂活動,只能對山而歌。山里耕地匱乏,畬民多游耕和打獵,山歌內容也多表現(xiàn)此種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畬民大都通過山歌傳授祖輩留下的生產生活知識,教授孩子做人的道理。大山里交通不便,來往傳遞信息只能通過唱山歌。畬族民眾婚儀嫁娶尤其看重山歌才能,畬男畬女通過對歌來挑選理想中的伴侶,不會唱山歌或者山歌技藝不精是很難婚配的。
這個時期,唱山歌是全體畬族人民必不可少的活動,他們通過唱山歌來傳授知識、進行教育、抒發(fā)情感、休閑娛樂。教唱山歌成為每個家庭的義務和責任,山歌主要是通過家庭口傳心授代代相傳。每個人從小跟著父母長輩學習山歌,每個人都是山歌的創(chuàng)作者和傳承人,他們一方面創(chuàng)作山歌,另一方面通過口頭傳播將山歌傳承給后代,如此,畬族山歌得以不斷發(fā)展和傳承。
(二)傳承主體精英化時期
20世紀60年代至21世紀初,屬于山歌傳承主體精英化時期。20世紀70—80年代之后,城鎮(zhèn)化進程穩(wěn)定快速發(fā)展,大量畬族人民走出大山,涌向城市。畬族山歌是在大山里產生的,依托的是原生態(tài)的土壤環(huán)境。畬民離開了山歌土生土長的環(huán)境,對山歌不再滿懷熱情,漸漸不再唱山歌。且隨著生產生活方式變化,傳統(tǒng)的山歌逐漸不能適應時代發(fā)展,不再適應于當下生產生活。唱山歌不再是畬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動,越來越多的畬民不會唱山歌。只有少數(shù)自小跟著長輩學唱山歌的人才能夠演唱山歌。此時,畬族已不復人人會唱山歌的局面。
20世紀80年代,民族文化旅游產業(yè)興起,政府、資本、社會力量介入山歌傳承,他們開始挑選優(yōu)秀的歌手參加比賽,同時,組織優(yōu)秀歌手成立專業(yè)演出團體,到外地進行山歌演出,將山歌帶向全國、帶到世界。由于大多數(shù)畬民不會唱山歌,只有這些歌手具備將山歌傳承下去的能力,且因為各方力量對他們寄予厚望,他們也日益精進自己的演唱技藝,逐漸成為山歌傳唱能手,對山歌的傳承與發(fā)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這些人被稱為山歌傳承領域的精英。
(三)傳承主體老齡化時期
21世紀初至今,屬于山歌傳承主體老齡化時期。畬族山歌傳承發(fā)展至今,原有的傳承人隨著時間推移年歲漸長。目前畬族山歌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藍陳啟已年逾70,雷美鳳已年過50,后繼缺乏年輕的傳承人,山歌傳承至此顯出青黃不接的態(tài)勢。
舊時期的傳統(tǒng)山歌顯得不合時宜,逐漸為畬族人民所忽視。短視頻、電影、流行音樂等現(xiàn)代化娛樂方式興起,現(xiàn)代化生活方式逐漸占據(jù)優(yōu)勢地位。年輕人喪失學習山歌的動力,這種情況下,政府就需要更加重視畬族山歌傳承,舉辦各種類型的歌會、民歌比賽等,以期為畬族山歌傳承人提供一個展示自身風采的平臺。從傳承內容來看,身處新的時代,山歌內容也需要與時俱進,展現(xiàn)時代特色。2019年,麗水市首屆原生態(tài)畬族山歌大賽在遂昌舉行,旨在以畬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有《麗水青山》《惠明茶》等獨唱歌曲,有《大樹王》《忠勇精神來繼承》等對唱歌曲,也有《山歌獻給黨》《彩帶飄歌迎國慶》等小組唱歌曲等29種不同類型的山歌。“這個春節(jié)莫瞎串,冠狀病毒形勢猛。春節(jié)在家發(fā)微信,情到意到人安全……”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fā),為宣傳防疫知識,景寧縣畬語畬歌傳承工作室成員藍仙蘭創(chuàng)作了這曲《防疫歌》,在當?shù)貜V泛流傳。
畬村現(xiàn)存的傳承人以老年畬人為主,一旦這些老藝人故去,畬族山歌的傳承可能后繼無人,面臨失傳危機。社會數(shù)字化進程加速,出現(xiàn)了一些利用新媒體等現(xiàn)代技術傳承山歌的方式,例如微信、QQ對歌群,山歌小視頻等。盡管如此,這些方式所能收獲的效果遠不如此前的口傳心授和在山歌環(huán)境中耳濡目染自然而然習得山歌更加有效和直接。
二、畬族山歌傳承的基本經驗
畬族山歌自誕生至今已過千年,在傳承的歷史進程中積累了諸多經驗。對山歌傳承的基本經驗進行整理和概括,有助于厘清山歌傳承特點,分析現(xiàn)有傳承過程的不足,促進畬族山歌在新時代重煥生機,延續(xù)不斷。傳承人是山歌傳承的基礎和主體,傳承內容是山歌傳承的重點和實質,傳承方式是實現(xiàn)傳承的途徑和渠道,關系到傳承效果和質量,由此本文將從傳承人、傳承內容、傳承方式三個層面對畬族山歌傳承基本經驗進行概括和分析。
(一)傳承人的核心貫穿作用
畬族山歌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不具有有形實體,其發(fā)生、發(fā)展、成熟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離不開人的參與。在畬族山歌傳承過程中,傳承人是核心,貫穿始終。全民化時期,畬民創(chuàng)造出畬族山歌,并不斷豐富其內容形式,同時通過口傳心授將山歌傳授給后代。從畬族山歌誕生,到山歌內容豐富,再到山歌傳承,傳承人始終貫穿其中;精英化時期,只有精通山歌演唱并將山歌傳播到更大范圍的畬民才能稱之為傳承人,他們對傳承內容進行選擇,將更具有傳播傳承力且適合表演的山歌進行傳承。畬民通過勤學苦練成為傳承人,選擇內容進行傳承,整個傳承過程都離不開傳承人。老齡化時期,大多傳承人年事已高,傳統(tǒng)的口頭傳承方式弊端盡顯,傳承人需要根據(jù)時代特點不斷創(chuàng)新傳承方式,涌現(xiàn)出諸如新媒體傳承、活動傳承等多元傳承方式,且傳承人通過抖音直播等新媒體傳承方式還可以選擇傳承面向的受眾??梢?,在傳承人、傳承內容、傳承方式、傳承受眾、傳承效果這五個方面,傳承人貫穿始終。
畬族山歌的傳承過程中,傳承人是傳承主體,創(chuàng)作出用于傳承的內容,身體力行各種傳承方式,影響著傳承效果,沒有傳承人,畬族山歌的傳承也就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難以為繼。
(二)傳承內容與時俱進
傳承內容是傳承過程的重點和實質,也是畬族山歌傳承區(qū)別于其他類型非遺傳承的標準。畬族山歌的一大特征即為即興演唱,其取材于日常生活,眼前之人、事、物皆可成為演唱對象,如此,山歌內容應隨周遭事物而變,山歌傳承內容亦隨之表現(xiàn)出與時俱進的特點。
畬族山歌誕生之初,畬民世代居住在大山之中,以游耕和打獵為生,山歌內容中多有體現(xiàn)。那個時代,畬民只能通過家庭中山歌的口傳心授習得為人處世的道理和應對生產生活的技能,山歌以表現(xiàn)游耕生產方式和山居生活方式的題材為主。例如,表現(xiàn)畬民勞動生活的《采茶歌》:“采茶采到南山上,南山路上等著娘。南山路上未等著,等著姐妹一大幫?!?/p>
20世紀60年代之后,越來越多的畬民走出大山,開始在城市定居,從事工業(yè)生產,擺脫了傳統(tǒng)的山居生活方式和游耕生產方式,這使得傳統(tǒng)的勞動歌等題材山歌在傳承過程中不占優(yōu)勢。相反,政府舉辦各類山歌歌會和比賽,促使適合演出的正歌更多得到了傳承。
21世紀,出現(xiàn)了更多體現(xiàn)時代特色的山歌內容。例如鄉(xiāng)村振興背景下,有建設美麗鄉(xiāng)村、弘揚畬族文化的地方旅游歌曲《畬鄉(xiāng)情,龍崗美》;還有加入現(xiàn)代流行元素將現(xiàn)代新民歌與畬族原生態(tài)山歌相融合的《畬山飛出幸福歌》。山歌內容體現(xiàn)時代特點,山歌傳承內容也應根據(jù)時代需要選擇性傳承,與時俱進。
(三)傳承方式應時而變
傳承方式與傳承人和傳承內容相適應,建立在時代生產力發(fā)展的基礎之上。最早,畬族山歌的傳承僅依靠口頭傳承便能滿足需要,且傳承效果良好。此后,傳承群體發(fā)生變化,由全民化到精英化再到老齡化,傳承內容也在與時俱進。且隨著高科技技術不斷發(fā)展,時代大背景不斷變化,傳統(tǒng)的口頭傳承方式漸漸顯出弱勢,但不可否認,口頭傳承仍然是畬族山歌傳承最重要的傳承方式,在畬族山歌傳承的歷史進程中一直占據(jù)著一定地位,同時一些新的傳承方式應運而生。
傳承主體全民化時期,每個畬民都是傳承人,傳承內容與畬民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且因為當時科學技術落后,時代生產力不發(fā)達,這一時期的傳承方式主要是口頭傳承。畬族只有本民族語言,沒有文字,畬族人都是從父母長輩的口傳心授和耳濡目染中習得山歌技能。沒有畬族山歌的口頭傳播活動,也就沒有山歌的傳承??陬^傳承形式靈活,隨時隨地都可進行傳承,對雙方的要求不高,只要能聽懂畬語,傳承便能進行,是對山歌進行活態(tài)傳承最有效的方式。
傳承主體精英化時期,隨著20世紀80年代民族旅游產業(yè)興起,畬族山歌的傳承方式除口頭傳承以外,突出表現(xiàn)了演出團體傳承的特點,稱之為演藝項目傳承。演藝是指融合畬族山歌、舞蹈的表演藝術,可分為民間演藝和旅游演藝。畬民自發(fā)聘請會唱婚俗儀式歌的山歌團隊在婚禮上進行演出,這種場合下的婚俗歌演唱即為民間演藝項目。畬族聚居地依托山歌資源開發(fā)婚俗歌演出,婚俗歌演藝項目就此誕生,稱之為旅游演藝。景寧畬族自治縣的“中國畬鄉(xiāng)之窗”景區(qū)有開發(fā)畬族婚嫁表演項目,吸引了大批外地游客觀看。山歌演藝商業(yè)性較強,但其無形中培養(yǎng)了眾多傳唱婚俗歌等山歌題材的人才,壯大了山歌傳承人團體,促進了山歌的傳承。
傳承主體老齡化時期,山歌傳承人老齡化傾向不可逆轉,山歌傳承青黃不接。21世紀,互聯(lián)網技術、數(shù)字技術、移動通信技術蓬勃發(fā)展,畬族山歌的傳承與現(xiàn)代技術相互碰撞,催生出了諸如活動傳承、數(shù)字化傳承等新型傳承方式?;顒觽鞒邪▏覍用娴馁Y料收集活動,以及地方政府層面的三月三活動、歌會比賽活動。傳承人個體層面的傳承教學活動,如2008年開始,景寧縣政府年年舉辦“中國畬族民歌節(jié)”,至今已成功舉辦13屆民歌節(jié),2016年開始,羅源畬族山歌省級非遺傳承人雷建銀在羅源、連江等地學校開設小課堂,進行山歌教學,至今已有數(shù)百名小徒弟。數(shù)字化傳承方面,廣泛使用微信、QQ等社交平臺,創(chuàng)造了一個可以進行山歌傳唱的不同于傳統(tǒng)歌場的虛擬空間——微信群、QQ群,如羅源“中華好畬音”微信對歌群等。
三、畬族山歌傳承對非遺傳承的啟示
畬族山歌自誕生之初傳承至今,已有千余年歷史,是包括浙江、福建在內的五個省份的省級非遺,并先后三次申報成為國家級非遺。非遺與物質文化遺產相比,缺乏有形的物質實體,更因為其具有的地域性、民族性、活態(tài)性等特征,所以受眾群體狹窄、社會知名度低,長期以來并未受到國家和公眾的高度重視。針對非遺中的畬族山歌而言,培養(yǎng)壯大傳承人群體,定期舉辦歌會,不斷創(chuàng)新傳承方式,吸引了不少公眾關注,傳承千年至今仍未銷聲匿跡。故可從其傳承的歷史進程和基本經驗中覓得幾分非遺傳承與保護的啟示。
(一)政府支持不可或缺
政府作為領導者,是社會經濟文化發(fā)展的領路人,政府的方針政策對文化發(fā)展起決定性作用。非遺傳承與可持續(xù)發(fā)展離不開政府資金、政策方面的支持。2008年景寧畬族山歌申報成為國家級非遺,自此景寧乃至浙江省對畬族山歌的保護和傳承高度重視,采取了一系列舉措,如2012年開展“畬家飄歌進校園”活動、2020年景寧畬族自治縣文化和廣電旅游體育局印發(fā)《2020年景寧文化(公共文化、文保、非遺)工作重點》等。
非遺以非物質形態(tài)存在,傳播和傳承范圍受限,加之現(xiàn)代文化的沖擊,傳承空間日漸萎縮,僅靠傳承人個體努力不足以扭轉局勢。政府能為傳承人群體提供資金保證,同時開展各項傳承活動,出臺相關政策可以使非遺傳承有法可依,還能利用自身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擴大山歌傳播范圍,使其為更多人所知,為非遺傳承保駕護航。政府支持對于非遺傳承不可或缺、至關重要。
(二)傳承人保護培養(yǎng)迫在眉睫
非遺沒有物質實體,傳承人是承載非遺文化的重要且唯一活態(tài)載體,非遺傳承更多依靠傳承人的自身活動。傳承人是非遺傳承的起始環(huán)節(jié),也是決定性環(huán)節(jié),但是傳承人老齡化進程不可抵擋,對傳承人的保護與培養(yǎng)顯得迫在眉睫。
在畬族山歌傳承人老齡化的情況下,培養(yǎng)潛在傳承人、保護現(xiàn)有傳承人具有深遠意義。2012年鳳陽畬族鄉(xiāng)中心小學正式開設教唱畬歌的課程、2014年衢州政府出版鄉(xiāng)土教材及畬族對歌、2016年浙江音樂學院成立浙江音樂學院聲歌系“畬鳳”女聲合唱團、浙江溫州市文廣新局主辦、溫州市非遺保護中心承辦的2017年溫州市畬族民歌培訓班在溫州城市大學開班、2018年老竹鎮(zhèn)開辦畬族山歌傳承班等舉措都是為保護培養(yǎng)畬族山歌傳承人所作的努力。
非遺傳承最重要的傳承方式始終是活態(tài)傳承,而活態(tài)傳承離不開傳承人。面對非遺傳承人老齡化和數(shù)量銳減的現(xiàn)實困境,應該學習畬族山歌進校園、成立培訓基地的經驗,培養(yǎng)壯大傳承人團體,同時關注現(xiàn)有傳承人,避免非遺傳承出現(xiàn)后繼無人狀況,以致最終消失殆盡。
(三)非遺載體化傳承大勢所趨
非遺傳承對傳承人有很強的依賴性,這是造成非遺傳承在現(xiàn)代面臨困境的原因之一。非遺傳承人普遍老齡化,非遺傳承代際斷裂已經是無可辯駁的事實,而這對于極度依賴傳承人的非遺來說無疑是滅頂之災。這種情況下,非遺傳承唯有將抽象的人為傳承依托于具體的實在載體,實現(xiàn)載體化和有形化,才能不至于因為缺乏傳承人而阻斷傳承。
畬族山歌在傳承主體老齡化時期就出現(xiàn)了活動傳承這種新型傳承方式?;顒觽鞒芯褪菍屪迳礁璧膫鞒袕臒o形的口頭傳承中解放出來,賦予山歌傳承以實際活動,減少了山歌傳承對于傳承人的依賴,同時還能擴大山歌傳承范圍。非遺傳承載體化的一種直接有效方式就是以博物館作為非遺保護和傳承手段。2007年,國際博物館協(xié)會對博物館的定義中將博物館的工作對象擴展到非遺。各地博物館展出闡釋民間非遺已成為常態(tài),這既能更好地保存非遺資料,也為公眾提供了一個近距離接觸、感知非遺文化的平臺,對非遺傳承意義重大。非遺傳承載體化是在傳承人老齡化和代際斷裂現(xiàn)狀之下的應對之策,更是非遺傳承主動適應時代的創(chuàng)新舉措,是大勢所趨。
畬族山歌傳承至今,歷經了傳承主體全民化時期、傳承主體精英化時期、傳承主體老齡化時期,積累了包括傳承主體的核心貫穿作用、傳承內容與時俱進、傳承方式應時而變在內的基本經驗,誕生了口頭傳承、演藝項目傳承、活動傳承、數(shù)字化傳承等多種傳承方式。作為國家級非遺,畬族山歌的傳承歷程延續(xù)千年不斷,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和成功經驗。這對于其他非遺項目而言極具借鑒意義——可從中尋得啟示,促使自身更好地傳承和發(fā)展。涵蓋畬族山歌在內的非遺是中國乃至全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理應得到高度重視和妥善保護,不斷延綿傳承、生生不息。
參考文獻:
[1]方清云,陳前.重返民間:自媒體時代少數(shù)民族山歌發(fā)展的新特點——基于浙江畬族山歌發(fā)展變遷的考察與分析[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03):62-67.
[2]畬族山歌勝天籟,聽聽來自麗水的天籟之音[DB/OL].澎湃新聞,2022-11-22.
[3]景寧一黨員自編“防疫歌”防疫宣傳唱到家[DB/OL].浙江新聞網,2022-11-29.
[4]賈嫣.試論龍泉畬族山歌的傳統(tǒng)分類[J].劇作家,2008(02):173.
[5]柳雯.有形文化遺產的載體作用研究——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為例[J].人民論壇,2012(20):179-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