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雅
[摘 要]文章以“公有制為主體 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教學為例,從設計單元整體學習活動,制訂清晰教學目標,設計嵌入性評價量規(guī)、結構化學習活動,實施課堂教學,完善課后評價體系等方面研究教、學、評一體化背景下活動型學科課程的實施策略。
[關鍵詞]高中思想政治課;活動型學科課程;教、學、評一體化
[中圖分類號]? ? G633.2? ? ?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3)07-0039-04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明確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以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目的,是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增強社會理解和參與能力的綜合性、活動型學科課程。活動型學科課程教學過程中,有時會出現流于形式、“形存神散”的現象,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云里霧里,抓不住重點知識。其重要原因是這節(jié)課只“放”未“收”,沒有通過有效的課堂評價實現收放自如。因此,在活動型學科課程教學設計中,要兼顧活動設計和評價設計,明確“怎么上”和“怎么評”。本文以統(tǒng)編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必修2《經濟與社會》第一單元第一課第一框“公有制為主體? ?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教學為例,分析在教、學、評一體化背景下實施活動型學科課程的策略。
一、設計單元整體學習活動是實現教、學、評一體化的基礎
新課改注重培養(yǎng)學生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進而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時關注學生的發(fā)展,能夠通過進階性、序列化的學習任務和活動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網絡,實現教學設計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精準對接。
《經濟與社會》共有兩個單元,第一單元為“生產資料所有制與經濟體制”,第二單元為“經濟發(fā)展與社會進步”。從這兩個單元之間的關系來看,第一單元是第二單元的基礎。由此,筆者在第一單元的教學中,以“為了公平和正義——我國的制度安排”為議題,劃分了“整體建構”“探究遷移”“拓展過關”三個階段,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滿足不同能力水平學生的發(fā)展要求。第一單元的整體學習活動設計如表1。
二、制訂清晰的教學目標是實現教、學、評一體化的前提
現代課程之父泰勒認為,制訂任何課程計劃及教學計劃,都必須回答4個基本問題: 要達到何種目標?要為學生提供怎樣的經驗,才能達到這些目標?如何有效地運用這些經驗?如何才能確定這些目標正在得以實現?這要求教師在制訂教學目標時要了解課程標準、教材內容、學生學習情況,具體參考“條件+內容+程度+行為”這一結構,即“創(chuàng)造什么學習條件、學什么、學到什么程度、學會的表現是什么”。如“公有制為主體? ?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一框的教學目標制訂如下。
【教學目標1】通過課前小調查、課中調查成果展示,整體感知我國經濟生活的豐富性,了解我國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內容,初步認識“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優(yōu)點,初步認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這一基本經濟制度。
【教學目標2】通過分析公有制經濟在十八洞村脫貧攻堅中的貢獻”,體會國有經濟的重大作用,理解“公有制為主體”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科學認識“公有制為主體”,提升政治認同與科學精神素養(yǎng)。
【教學目標3】通過分析步步高集團在湘西花垣規(guī)劃的三大扶貧產業(yè),了解非公有制經濟的重要作用, 進一步認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必要性。
【教學目標4】通過整堂課的學習,能用實例說明我國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理解“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優(yōu)越性,增強對這一基本經濟制度的認同,愿意為這一基本經濟制度的完善貢獻自己的力量。
三、結構化學習活動是實現教、學、評一體化的載體
葉瀾教授在《“新基礎教育”論:關于當代中國學校變革的探究與認識》中提出,要教給學生結構性的知識;結構性、概括性的知識是最有價值的知識,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工具。結構化學習可以幫助學生在一門課程的浩繁內容中,找到各部分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從而形成一個有效的知識框架和索引系統(tǒng),改變知識學習碎片化的弊端,助力深度學習。
以“公有制為主體? ?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一框為例,本框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三個維度講述了我國的生產資料所有制。該框的結構化學習活動設計如表2。
四、嵌入性評價量規(guī)是實現教、學、評一體化的重要支柱
新一輪課程改革提倡發(fā)展性課程評價,強調評價的根本目的在于促進發(fā)展。《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也明確指出,緊緊圍繞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建立激勵學生不斷進步的發(fā)展性評價機制。教、學、評一體化視域下的教學、學習與評價圍繞著共同的目標展開,評價的是學習目標的達成情況。因此,評價設計須依據學習目標,致力于推動學生基于學習目標而學,教師基于學習目標而教,評價基于學習目標而評。
在課堂教學中設計嵌入性評價量規(guī),有利于連接師生,實現學生自評、合作者評、教師評,通過良性互動使師生明白“要學什么”“學到什么程度”“學會了有什么表現”。這里以“公有制為主體? ?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教學中的第一個學生展示活動為例。該活動采用角色扮演法,學生在課下搜集相關資料,在課上模擬國家電網、中國電信的代表發(fā)言。針對該活動設計的評價量規(guī)如表3。
五、課堂教學是實現教、學、評一體化的核心
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即“三新”)呼喚新教學,新教學指向新素養(yǎng)。在“三新”背景下,大單元教學能夠有效克服碎片化教學的弊端。高中思想政治教師必須提高眼界,做好教學設計,讓教學“有綱可循”?;顒有蛯W科課程的實施能夠使“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充分結合,發(fā)揮協(xié)同育人的作用。高中思想政治教師必須關注課前、課中、課后的評價,以實現教與學的相互貫通,實現教、學、評一體化,推動學科核心素養(yǎng)落地生根。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對于教師而言,“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只有做了充分的準備,才能實現有效教學。在本節(jié)課的課堂教學中,筆者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構建“驅動性學習”“挑戰(zhàn)性問題”“嵌入性評價”三大學習支架,把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在搜集、整理、歸納資料的過程中完成教學目標1,在團隊合作展示的過程中完成教學目標2、3,在自主思考的過程中完成教學目標4。對于學生學習的評價,不再單純地關注記憶和理解,而更關注思考、探究的開始、過程和結果。
六、課后評價體系是實現教、學、評一體化的后盾
構建科學的課后評價體系有利于學生查漏補缺,有利于教師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有利于實現師生良性互動。筆者在課后讓學生結合表4進行學習過程反思,并從思維導圖的構建、必備知識的運用、選擇題及非選擇題解答規(guī)律方法的總結、理解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程度等方面,對自己的學習進行總結性評價。單元過關自主檢測情況可結合評分標準,以分數的形式進行自主評價。
然而,教、學、評一體化在實施過程中仍然會出現諸多問題,如分層次實施教學評價的問題、小組內量化評價的合理性及可操作性問題、課堂時間分配的問題、教師增強團隊合作能力的問題等。這些問題不斷提醒著一線教師在教、學、評一體化的道路上要走得再謹慎一些、理性一些、科學一些。 同時,也敦促一線教師走得快一些,想得多一些, 做得實一些。
[? ?參? ?考? ?文? ?獻?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泰勒.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M].羅康,張閱,譯.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8.
[3]? 葉瀾.“新基礎教育”論:關于當代中國學校變革的探究與認識[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4]? 余文森,王晞. 教育學[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
[5]? 王薇.基于學習性評價理論的課堂評價模式及應用[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11) : 47-50.
(責任編輯? ? 袁? ? 妮)
中學教學參考·語英版2023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