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穎
摘? ?要:新教材、新課標、新高考背景下,2022年山東高考第一次根據(jù)新教材命題,從具體試題中概括和滲透命題理念和考查方法,能給2023年政治學科備考帶來啟示和指導。
關鍵詞:高考;山東卷;邏輯與思維;思想政治
中圖分類號:G633.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010X(2023)14-0009-02
2022年是山東省新教材高考的第一年,思想政治學科選擇性必修三“邏輯與思維”第一次納入高中教學范圍,內(nèi)容新、難度大,因此該模塊的試題備受關注,其中滲透的育人理念和命題思維對2023年的復習備考有著啟示和指導意義。
在整張試卷中,“邏輯與思維”模塊以選擇和非選擇兩種題型出現(xiàn),總計9分。其中第18題是非選擇題,以現(xiàn)實生活中的噪音引起鄰里間矛盾糾紛為情境,設置了兩問,分別考查“邏輯與思維”和“法律與生活”的相關知識。第一問要求考生依據(jù)《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五十八條,對甲乙各自的推理結論是否正確做出判斷并說明理由。此題考查考生“邏輯與思維”模塊“假言推理及其方法”的知識運用,特別是充分條件假言判斷和必要條件假言判斷成立的條件的簡單應用。進一步研究該題,能發(fā)現(xiàn)該題滲透著更多的細節(jié),值得推敲和研究,便于在后續(xù)“邏輯與思維”模塊的一輪復習中給予學生啟示和幫助。
一、扎實落實“一核四層四翼”
高考評價體系中,“一核”是高考的核心功能,即“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回答“為什么考”的問題;“四層”為高考的考查內(nèi)容,即“核心價值、學科素養(yǎng)、關鍵能力、必備知識”,回答“考什么”的問題;“四翼”為高考的考查要求,即“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chuàng)新性”,回答“怎么考”的問題。
此題在情境設置中運用了社會生活中的現(xiàn)實問題,引導學生遵守法律、遵守社會公德,彰顯了思政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同時,在案例分析中提升了學生的法治意識和科學精神等核心素養(yǎng),并且落實了“邏輯與思維”模塊的基礎知識,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假言推理的類型和方法,該題需要學生能通過構建知識框架,結合試題情境,實現(xiàn)對知識的遷移和綜合運用,要求學生理解生活實際,發(fā)揮正面積極的導向作用,真正實現(xiàn)學以致用,最終在探尋學科知識和材料情境的結合中生成答案,大膽創(chuàng)新。
在實際教學和復習過程中,我們一要立足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復習學生知識的薄弱點,形成知識架構,鞏固區(qū)別于新授課的基礎即初步體系化的基礎。二要在多種情境中提高學生的能力,不僅重視知識的輸入,更重視輸出,培養(yǎng)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多使用探究式教學法,從情境中找到與理論的結合點,進而遷移和運用知識。三要在平時訓練中重視反思改錯,歸納整理,補充知識的盲點,打通思路的堵點,讓學生在辯證否定中求創(chuàng)新,求進步。
二、統(tǒng)籌復習,重視模塊間聯(lián)系
“邏輯與思維”教材加入了大量思政學科其他模塊的知識,包括必修部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jīng)濟與社會”“政治與法治”“哲學與文化”和選擇性必修“當代國際經(jīng)濟與政治”“法律與生活”等所有模塊,這既是溫故知新,也是告訴我們,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就在日常的學習過程中,要學會用聯(lián)系的觀點看問題。
2022年山東卷18題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案例作情境,設置了兩問,分別是“邏輯與思維”和“法律與生活”,考查方式新穎,對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材料和綜合運用不同模塊知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既是思政大學科一盤棋意識的體現(xiàn),又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八個統(tǒng)一”的體現(xiàn),也是全方位育人的重要體現(xiàn)。
提醒我們在復習備考中首先必須常態(tài)化關注社會熱點,如北京冬奧會、載人航天30周年、黨的二十大……這些時政材料是命題的載體,載體的內(nèi)涵越豐富、立體性越強、寓意越深刻,就越有利于多角度多層面地綜合命題。其次,要把不同模塊間相關聯(lián)的知識明確聯(lián)系起來,如哲學中,通過整體與部分的辯證關系和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關系的區(qū)別能聯(lián)想到“邏輯與思維”中的劃分與分解的區(qū)別等等。再次,注重學生文字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對于同一則材料,兩個模塊在一個設問中的,學生應找到知識的關聯(lián)點,多角度分析論證;兩個模塊分屬兩個設問的,要精準使用模塊術語,把意思表達清楚,不能含糊不清混為一談。
三、立足教材,把握通性通法
山東卷第18題的情境材料既是社會熱點問題,也與必修三“政治與法治”第107頁第九課“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的“探究與分享”高度相似,這是人文素養(yǎng)要求在教學和考試當中的一致性的體現(xiàn),也啟示我們在復習備考中一定要高效回歸課本,不僅把知識串成線織成網(wǎng),也要發(fā)揮好教材中的案例、名人名言、例題等的示范作用,以不變應萬變。
另外,“示例評析”是“邏輯與思維”教材所特有的一個欄目,聚焦重點難點,針對學生疑點易錯點,提供典型、直觀、生活化的實例,供學生觀察、思考、體驗,并在這個過程中舉一反三。教師在復習中要重視使用,從“教教材”轉(zhuǎn)向“用教材教”,進而引導學生從“學教材”向“用教材學”轉(zhuǎn)變,最終把教材內(nèi)容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遵循規(guī)律,突出活動性和過程性
作為一個新的模塊,有的老師認為選擇性必修的內(nèi)容在教學中可以加快進度,降低要求。其實,像數(shù)學學科一樣,思維是需要訓練的,我們在復習過程中要給學生創(chuàng)造足夠的思維訓練時間和機會,抓住“理解”“記憶”“解題”三個環(huán)節(jié),反復訓練,才能不斷提高邏輯思維水平,堅決杜絕單純的老師講學生背的教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