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
摘 要:被稱為“世界交響樂之父”的奧地利作曲家約瑟夫·海頓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之一。鋼琴獨奏作品《吉普賽回旋曲》是由海頓的《G大調鋼琴三重奏》的第三樂章“終曲”改編而成的,是國內鋼琴考級中的常見曲目。本文將其作為研究對象,主要從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音樂情感分析和樂曲演奏技巧的角度進行研究和分析,從而得出一些關于這一作品理論及實踐方面的經驗。
關鍵詞:海頓;吉普賽回旋曲;音樂情感分析;演奏技巧
中圖分類號:J6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13-000-03
奧地利作曲家弗朗茨·約瑟夫·海頓(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被稱為“世界交響樂之父”和“弦樂四重奏奠基人”,作為“維也納古典樂派”重要的代表人物,其一生的音樂創(chuàng)作體裁非常廣泛,在他創(chuàng)作的眾多音樂體裁中,鋼琴三重奏這種音樂形式是自20世紀30年代的“海頓復興”才開始被世人重新審視并評價的,從而被認為與其創(chuàng)作的弦樂四重奏一樣,是古典主義室內樂的精品。[1]
本文所選擇研究的作品是由《G大調鋼琴三重奏》的第三樂章“終曲”改編而成的鋼琴獨奏作品《吉普賽回旋曲》。本文首先從海頓的生平以及該樂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出發(fā),了解該作品整體的音樂感覺,其次探索分析樂曲的情感表達和演奏技巧,通過對這首作品的全面剖析進而使演奏者更好地演繹該作品,給聽者帶來更好的聽覺享受。
一、作品介紹
(一)作者簡介
海頓是奧地利偉大的音樂家,也是古典樂派的奠基人,他確立了交響樂的標準樣式并使交響樂逐步走向成熟。
1732年,海頓出生于奧地利邊境的一個小村莊,他的父親是一名制造車輪的工人,非常喜愛彈琴和唱歌,他的母親則是一名教會唱詩班的歌手。由于海頓的家庭成員眾多,父親微薄的薪水僅能維持全家的生存,因此,海頓童年的生活一直都比較拮據(jù)。但窘迫的生活沒能阻擋海頓父母對音樂的熱愛,在他的家庭中經常洋溢著歡笑,特別是那些歡快的民間小曲和鄉(xiāng)村音樂。充滿音樂氛圍的家庭環(huán)境直接影響了海頓對音樂的感知和認識,而他童年所接觸的音樂風格和他所接受的音樂熏陶也直接影響了他之后作品的音樂風格,為他的音樂創(chuàng)作埋下了一顆種子。
(二)創(chuàng)作背景
《吉普賽回旋曲》是海頓于1795年(創(chuàng)作晚期)進行第二次倫敦之旅期間完成的,與海頓早中期的作品相比,他晚期的鋼琴作品是他所創(chuàng)作的最成熟也最具有想象力的作品。[2]
通過對海頓的生平以及他的音樂作品分析,可以看出他有著開朗的性格和樂觀的精神。[3]信仰堅定的海頓從來都不喜歡表現(xiàn)人類陰暗的一面,所以他的藝術氣質也總是明朗的、向上的和歡快的。在十八世紀,吉普賽音樂即興奔放的旋律和豪邁的情緒在當時頗受人們的喜愛和追捧,海頓創(chuàng)作的《吉普賽回旋曲》主要是用到了吉普賽民間歌舞題材,通過不斷地重復主題曲調體現(xiàn)回旋曲的風格,同時還通過運用同音反復、切分等鮮明的節(jié)奏型體現(xiàn)吉普賽民族的特性,在聽感上像是被帶進了一座狂歡的吉普賽營帳,而營帳中的人們正跟隨著音樂不停地旋轉、跳躍,呈現(xiàn)出一幅吉普賽人民歡慶熱烈的畫面。
二、作品的音樂情感分析
(一)曲式結構分析
海頓的《吉普賽回旋曲》即《G大調鋼琴三重奏》Piano Trio No.39 in G Major第三樂章Presto(急板),2/4拍,典型的回旋曲式,ABACA是回旋部分的結構,其結構如表1所示。
(二)曲式結構中的情感分析
主部A中的1-8小節(jié)和9-16小節(jié)是全曲的主題靈魂,其中9-16小節(jié)是在1-8小節(jié)的基礎上升高八度進行的,更具寬廣性和歌唱性。樂曲從弱起小節(jié)開始,直接呈現(xiàn)主題,調式調性為G大調,節(jié)奏速度是急板。音樂旋律是由主和弦的分解形式構成的,通過連音線和跳音連接的形式使得音樂聽起來既有連貫悠長的部分,也有輕快的跳音,從而表現(xiàn)出曲調的明快性。音樂情緒上給人一種勻速進行的愉快之感,21-26小節(jié)的右手旋律不變,左手部分進行的對比是通過將連貫和弦進行分解,采用跳音的形式進行演奏。這里演奏出的感覺就像是在一問一答,仿佛剛剛開始一場美妙的舞會,大家在羞怯、新奇和試探中找尋著自己的舞伴,一切都在平穩(wěn)地進行。
疊部B同樣是以弱起小節(jié)開始的,緊跟著的柱式和弦像是打破了舞會中生疏的尷尬從而到達了一次小的高潮。隨著音樂材料以及創(chuàng)作手法的變化,調式也從G大調轉到g小調。與主部A比較規(guī)整的創(chuàng)作手法相比,疊部B的節(jié)奏型出現(xiàn)了更多的變化,如51-52小節(jié)有明顯的節(jié)奏的放慢、力量的減弱,同時出現(xiàn)了不規(guī)則節(jié)奏。53-54小節(jié)在節(jié)奏上回到十六分節(jié)奏的跳音,同時力量上進行突強的處理,從而表現(xiàn)出強烈的對比。第67小節(jié)開始進行了轉調,從前面部分的G大調轉為了g小調,同時還出現(xiàn)了裝飾音的節(jié)奏型,這一部分有著明顯的匈牙利舞曲風格,情緒進一步被推動轉向了熱情奔放的感覺,正如舞會中的人們變得逐漸熟絡,舞姿也更加開放。
在一陣激昂的舞蹈之后,樂曲又轉向G大調回到主部A,給人一種得以喘息休息的感覺。短暫的休息結束之后,來到樂曲的第二個高潮疊部C。此時的調式由G大調轉為g小調,而這一段的g小調與疊部B的g小調相比則更加穩(wěn)重一些,同時在節(jié)奏型上運用了更多的切分音,它使音符的重拍發(fā)生了變化,使原本是弱拍的音變成了強拍,如第123小節(jié)。隨著樂曲的推進,129-132小節(jié)通過右手非常具有歌唱性的十六分音符的跑動,表現(xiàn)出活潑、俏皮的情感,與前面的穩(wěn)重感又做出對比。在這一樂段中第141-142小節(jié)與第143-144小節(jié)通過強和弱的對比在此體現(xiàn)一問一答的感覺,與主部A中的音樂片段進行呼應,這也是在情緒遞進之后再次表現(xiàn)出的問答形式,其含義與最初相比也更加深化了。在疊部C的第129-140小節(jié)中,主要分為兩個小的樂段,這兩個樂段相比較,第一段(129-132小節(jié))是較穩(wěn)重的舞曲的進行方式,第二段(第133-140小節(jié))是輕快、具有歌唱性特點的進行方式,因此這一部分需要根據(jù)風格的不同從而體現(xiàn)情緒的變化。
疊部C在上行的音階中結束又回到主部A,調式也轉回到G大調。與之前的主題旋律部分相比,經過疊部B和疊部C的推進,此時的主部A仿佛已經是我們熟知的老朋友,像是舞會進行過程中人們褪卻了陌生人之間的矜持與羞怯,人與人之間變得更加熟絡與信任。第173-177小節(jié)是銜接主部A與尾聲的部分,所以這一部分的展開在情緒上表現(xiàn)出更為廣闊的感覺,可以想象成舞會的氣氛烘托至尾聲,也是舞會到達最高潮的部分,所有人都站起來翩翩起舞沉浸在舞會結束前的狂歡。第178-194小節(jié)是作品真正的尾聲部分,在第178-179小節(jié)和第182-183小節(jié)中也出現(xiàn)了鋼琴彈奏中非常重要的指法技巧,即同音輪指(相同的音,用不同的手指彈跳進行演奏)。第186小節(jié)開始進入整個樂曲的最后一句,通過漸強和漸快來表現(xiàn)熱烈激昂的情緒,使前后進行強烈對比。這里的右手部分是非常緊湊的跳音和弦,而左手是八度的均勻連續(xù)進行,如浪潮擊打礁石般將力量匯聚到一起,使音樂達到頂點,使舞會達到頂點,以轟轟烈烈的熱情來結束整首樂曲。
以上所述,主要是從曲式結構的角度來分析和了解作者所想表達的情緒走向,整首樂曲的情緒基調是熱烈歡樂的,并且通過強弱對比、節(jié)奏型的變化等表現(xiàn)手法來推動樂曲的情緒走向。歡樂是全曲的主題情感,樂曲開始之后就如同進入了一個烏托邦式的世界,給人一種永不止息的、充滿期待與希望的、有著生命力的氣息。
三、作品的演奏技巧分析
(一)把握好速度
《吉普賽回旋曲》是2/4拍,速度是Presto(急板),是典型的回旋曲式布局。這首樂曲是一個充滿吉普賽風格的曲子,全曲是在明亮、輕快的氛圍中進行的,因此在彈奏的時候需要注意每個音符的輕巧性,可以通過輕觸鍵以及顆粒性觸鍵的方式來表現(xiàn)曲調的明快性。這首樂曲屬于急板,速度較快,在早期練習時可以采用高抬指的方式進行慢速練習,在彈奏的時候盡量不要將手掌下壓,手掌保持平穩(wěn),然后使用手指進行觸鍵,觸鍵的時間可以稍短,以保證彈奏速度。在追求彈奏速度的同時還需要注意彈奏時音符的清晰度和連貫性的表現(xiàn)以及連音線與休止符之間所表達的呼吸感。在這首樂曲中還有一處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即第59-62小節(jié),這一樂句是以不規(guī)則節(jié)奏開始的,第59-60小節(jié)有明顯的節(jié)奏放慢,第61-62小節(jié)則通過速度加快與前面的第59-60小節(jié)做出非常明顯的對比來體現(xiàn)樂曲的變化??偟膩碚f,全曲要把握好速度的變化,同時還需要注意音符彈奏的清晰度,從而表現(xiàn)出樂曲歡快的情感。
(二)演奏時的強弱變化
全曲為回旋曲結構,樂曲以弱拍開始,因此要注意弱起小節(jié)中音符的力度表現(xiàn)。特別需要注意的是第17小節(jié),雖然從譜面上看是以弱拍開始的,但是通過分析連音線的設置,可以得出在重音的處理上應該是和譜面上分析的正拍相反,需要將重音落在弱起小節(jié)上。這一部分的右手旋律部分出現(xiàn)了連續(xù)幾組的下行音階,并且采用的還是速度比較快的十六分音符,因此在彈奏過程中,要注意手腕和手指的橫向運動,注意動作的幅度不宜過大,重心應該關注指尖的跑動和力量的把控。在第17-18小節(jié)進行左手八度跳音彈奏時,要進行慢速練習,可以找手指向中間抓力的感覺,這樣的跳音彈奏起來顆粒感也會更強一些。在第35小節(jié)中,需要注意正拍中的和弦需要通過fz重音來表現(xiàn)堅定的感覺,接下來右手出現(xiàn)了連貫的二音連線音符,則需要通過弱音p的形式與前面的和弦的厚重感做出明顯的對比,體現(xiàn)彈奏的連貫與輕巧。
在演奏的過程中,樂曲在力度上面出現(xiàn)了許多的漸弱、漸強、很強等音樂符號來表現(xiàn)樂曲的情感,在彈奏標有ff的音符時需要注意將手指的力量注入琴鍵中,把聲音彈得扎實而非浮于表面,避免把音彈“噪”。特別是在樂曲的最后一句(第186-194小節(jié)),樂曲進入最高潮,因此在處理上可以使用漸強和漸快的方法。隨著情緒的不斷推進,在力度上也出現(xiàn)了f、ff的標志,右手部分則使用了非常緊湊的跳音,這里每個和弦都要彈奏得非常有力和跳躍。在彈奏最后一句時可以借助手臂和手腕的力量,將聲音彈下去體現(xiàn)出堅決的情緒而非蜻蜓點水般的漂浮。第186-189小節(jié)中左手連續(xù)八度的進行需要做到力度均勻分配,在聽感上沒有明顯的強弱之分,所以在彈奏時避免手腕的左右傾斜和某一根手指的下沉導致出現(xiàn)力度不同的情況。在練習時需要采用慢練,使手的重心穩(wěn)定在一個位置而非來回顛倒。第190-194小節(jié)的左右手要同時漸強,每個音都要彈奏得非常有力,這種力度的表現(xiàn)也體現(xiàn)出情緒的激昂,使得所有情緒在這一部分得以宣泄,全曲在大氣磅礴的氣勢中結束。
(三)弦樂的模仿表現(xiàn)
《吉普賽回旋曲》是由海頓的《G大調鋼琴三重奏》的第三樂章“終曲”改編而成的,因此在樂曲中出現(xiàn)了用鋼琴演奏模仿弦樂的表現(xiàn)手法,這一表現(xiàn)主要出現(xiàn)在樂曲主題部分的主題句中,如第1-8小節(jié),在左手的彈奏上通過設置四分和弦和八分跳音和弦來模仿弦樂,彈奏起來的感覺如同弦樂在進行長音的演奏。因此,這一樂句中既要注意右手的旋律性,也要注意左手弦樂的感覺,這里可以通過慢速練習來實現(xiàn),關注樂曲彈奏的細節(jié)。為了更好地表現(xiàn)鋼琴對弦樂的模仿和弦樂悠長的感覺,可以在彈奏過程中加入延音踏板的使用。在主題樂句中每小節(jié)的左手四分音符處加入踏板,跳音處松開踏板,直至主題樂句結束。
(四)裝飾音的彈奏
海頓的作品善用裝飾音,這首樂曲中的裝飾音主要出現(xiàn)在插部B和插部C中,并且都是在右手旋律部分。插部B和插部C中的裝飾音在彈奏時需要注意裝飾音不能占用正拍的時值,同時要強調和突出正拍的主音,即彈奏裝飾音時的力度可以小一些,重音落在正拍音上,彈奏時動作反應要靈巧,手指迅速地滑向正拍中的音。插部B中第68小節(jié)是復倚音連接跳音,插部C中則是以單倚音為主。在彈奏裝飾音時,一定要快速且清晰,手臂處于放松的狀態(tài),不需要太大的動作,手腕保持松弛,力量集中到指尖,使裝飾音起到錦上添花而非喧賓奪主的作用。
這兩部分的音樂是描述舞會進行過程中的高潮部分,運用正確的方法彈奏出來的聲音是輕巧明快的,起到給樂曲增添色彩的作用,也符合樂曲歡快的特性,從而更加形象直觀地吸引聽眾,更好地將聽眾的意識帶入吉普賽營帳中歡快的舞會中。
四、結束語
我們從《吉普賽回旋曲》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音樂情感分析和演奏技巧的角度進行研究和分析,了解到海頓是一位具有樂觀精神和開朗性格的音樂家,他的音樂作品更是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在啟蒙運動的影響下,海頓通過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體現(xiàn)了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深化了作品的內涵與意蘊。[4]他的作品跨越了時間,直至今日仍被我們聆聽、演奏與喜愛,這離不開他作品中體現(xiàn)出的對生活的希冀與對人性中閃爍的光輝的贊美。希望我們能夠在學習樂曲、練習演奏技巧的同時,也關注到樂曲背后所蘊含的情感以及樂曲創(chuàng)作者所要表達的內在意義,使得這些藝術瑰寶得到更好的傳承。
參考文獻:
[1]趙揚.海頓鋼琴三重奏的音樂創(chuàng)作與藝術特色[J].齊魯藝苑,2015(03):32-35.
[2]劉雨琛.論英國式鋼琴對海頓晚期創(chuàng)作的影響[J].大眾文藝,2021(08):104-106.
[3]侯蓓.漫游海頓的鋼琴音樂[J].三角洲,2022(21):152-154.
[4]霍雨蕾.論海頓莫扎特鋼琴演奏中的古典意蘊[J].大舞臺,2012(11):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