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 園
一提古代女政治家,人們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武則天。其實在武則天之前的東漢時期,就出了一位長相和政績都在武則天之上的女政治家,她就是東漢皇帝漢和帝的皇后鄧綏。鄧綏15歲入宮,22歲被冊封為皇后。東漢延平元年,漢和帝突然駕崩,面對“主幼國?!钡木置?,25歲的鄧綏臨朝稱制。鄧綏執(zhí)政期間,對內(nèi)幫助東漢王朝度過了“水旱十年”的艱難局面,對外則堅決派兵鎮(zhèn)壓了西羌之亂,使得危機四伏的東漢王朝轉(zhuǎn)危為安,被譽為“興滅國,繼絕世”。
鄧綏出自名門,其祖父是漢光武帝劉秀的親信、東漢開國重臣鄧禹。鄧綏是鄧禹六子鄧訓最小的女兒,深得鄧禹夫人的喜愛。有一次,奶奶給她剪頭發(fā),老太太眼睛不好使,剪刀碰到了小鄧綏的前額,刺破一道小口子。當時只有五歲的小鄧綏竟然沒喊疼,含著淚沒言語。事后家人問她:你為什么忍著呢,不痛嗎?《后漢書·皇后紀》中這樣記載鄧綏的回答:“非不痛也,太夫人哀憐為斷發(fā),難傷老人意,故忍之耳?!币馑际悄棠踢@么大年紀,心疼我,不讓傭人給我剪頭發(fā),她老人家親自給我剪,結(jié)果失手碰著我,我如果喊疼,那得讓她老人家多不好受?。∷?,我就忍著了。
鄧綏才五歲就這么懂事。六歲時,她就能寫字,十二歲就把《詩經(jīng)》《論語》背誦如流了。她讀書著了迷,《后漢書·皇后紀》記載:“志在典籍,不問居家之事?!泵刻鞗]別的事了,就是讀啊讀。母親教育她:女孩子光讀書不行,還得學女紅,學做衣服、做飯之類。小鄧綏點點頭:沒問題。然后,每天白天做女紅,晚上繼續(xù)讀書,家人都管她叫大秀才。長到十五歲,被選入宮。鄧綏身材高挑,史書中說她“長七尺二寸,姿顏姝麗,絕異于眾,左右皆驚”。也就是說她身高有一米六五多,非常漂亮,又有書卷氣質(zhì),那真叫鶴立雞群。
鄧綏艷驚后宮,很快就被漢和帝封為貴人。在漢時貴人是位份最高的嬪妃,僅次于皇后。當時的陰皇后也是個才女,善書藝,深得漢和帝的寵愛。所謂美女善妒,一山不容二虎。鄧綏壓力很大,畢竟陰皇后是后宮之主,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頭,只能小心伺候。史書中這樣說:“承事陰后,夙夜戰(zhàn)兢。”每次漢和帝在后宮擺宴會,別的妃子都爭奇斗艷,最漂亮的衣服、首飾都穿戴上,恨不得皇上多瞅自己兩眼,唯獨鄧綏幾乎是素顏。趕上陰皇后說錯個什么話,出點兒什么小尷尬小狀況,別的嬪妃都喜形于色,幸災樂禍,鄧綏面無表情,甚至處處維護陰皇后。皇上問個什么話,別的嬪妃都恨不得搶答,鄧綏都是先瞅瞅陰皇后的臉色,陰皇后說完她才說或不說。她個子比陰皇后高,有時和陰皇后并排站著,她就盡量哈著腰,“僂身自卑”,把陰皇后顯出來。偶爾穿的衣服和陰皇后的同樣顏色,她都趕緊脫了。總之,鄧綏在陰皇后跟前極盡謙卑。
鄧綏不僅漂亮、出色,還會做人。她不但對陰皇后這么舉著捧著,對其他妃子和下面打雜的宮女太監(jiān),都很恭敬關照,經(jīng)常給些小恩小惠什么的。這樣,整個后宮上上下下都說鄧貴人好,很多話便傳到漢和帝耳中,鄧綏當面給他的印象就特別好,背后又有這么多人夸,他當然就更加喜歡。漢和帝眼中的鄧綏還特別明事理。一次鄧綏生病,漢和帝準許她母親、兄弟進宮看望照料?;蕦m大內(nèi)隨便進出,這是殊榮,鄧綏卻主動推辭:謝謝皇上,這樣影響不好,我告訴我母親他們別來了。漢和帝直夸她懂事。
這些情況,陰皇后也看在眼中,感覺皇上對自己越來越冷淡,有地位不保的感覺。有一次,漢和帝生病,病得挺重,看樣子很難治了。陰皇后很興奮,有點按捺不住,悄悄對周圍人說:“看來我這皇后之位,鄧綏是搶不去了。”甚至還說等她做了太后,就殺鄧氏全家的狠話。然而,天下沒有不透風的墻,這話傳到了鄧綏耳中。鄧綏號啕大哭:“我對皇后這么好,她為什么這么恨我?我不活了!皇上真要一病不起,我就給皇上陪葬,到地底下侍候他去!”鄧綏哭天抹淚,讓丫鬟給她弄來一碗毒藥要喝。手下宮女太監(jiān)們緊拉著、緊著勸。最后,有個宮女糊弄她:剛才使者過來說皇上病好了,沒事了,您要是死了,誰伺候皇上啊?鄧綏這才停住。不過,這個事情一下子整個后宮都知道了。而湊巧漢和帝的病真就好了,聽說鄧綏大哭自殺的事情原委,漢和帝大怒,陰皇后被打入了冷宮。而鄧綏竟然為陰皇后求情,請皇上原諒陰皇后。當然,這個情最終沒有求下來??粘鰜淼幕屎笾唤o誰呢?當然給鄧綏。鄧綏仍然謙讓再三,但漢和帝堅持讓她當皇后。
后人對于鄧綏上位后宮之主,眾說紛紜。有人說這是一出近乎教科書級的宮斗戲,很多權(quán)謀都在鄧綏身上展示了出來,不爭、處下、后其身而身先,最后再以一出苦情戲?qū)崿F(xiàn)大反擊,她可真是一個心機女。而按照現(xiàn)在的標準,鄧綏的上位,妥妥的是一個“白蓮花”的奮斗史。還有人認為,史書對鄧綏取代陰氏過程的記載,實則是美化其形象,打造了一個德行俱佳、非常高大上的后妃人設。
更多觀點則主張,鄧綏淘汰皇后陰氏并取而代之的最根本原因,是謹守一個“德”字。漢武帝時,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經(jīng)典中所提出的“三從四德”成為漢代女子教育的基調(diào)。出生于官宦世家,從小接受正宗的儒家經(jīng)典教育的鄧綏,在其成長經(jīng)歷中,將這些德行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再者,漢和帝作為帝王重視女德,對后妃的要求就是德為先。他在位期間,曾經(jīng)請克己守禮的班昭入宮授后妃之德的課。班昭除了完成哥哥班固未竟的《漢書》外,還寫了一本著名的《女誡》,此書被視為古代女子教育的教科書,貴族世家女眷基本人手一冊,影響了整個封建社會的女子德行教育。班昭入宮教授過鄧綏,她們二人之間的關系亦師亦友。班昭對鄧綏的影響是巨大的,鄧綏臨朝稱制之后,更是以國家大事詢問班昭。從鄧綏的言行舉止來看,其“德”字這門課程可以說是滿分。
當然,我們在鄧綏身上看到的女子德行,還是班昭《女誡》中所講述的德行,都是封建社會的標準,與今日的德行標準不可相提并論。但在那個時代畢竟開啟了女子教育先河,鄧綏的成長經(jīng)歷及其在政治上的功績,充分體現(xiàn)出儒家對德育的重視,證明了德行對一個人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