疆聲
本文主人公梁曉玲
有一個美麗的夢想,38年來一直伴隨著一個被稱為“玉米花”的農業(yè)科學家。那是怎樣一個夢想?那又是怎樣的一枝神奇之花呢?
梁曉玲和她培育的玉米
30多年前,在新疆農業(yè)科學院舉辦的一次英語演講比賽中,一個目光堅毅、腳步輕盈的女子走向舞臺中央,很有巾幗不讓須眉的氣勢,她給大家演講的題目是“I have a dream”(我有一個夢想)。這是一個“讓我培育的玉米品種種遍天山南北,讓廣大農民因玉米而致富”的夢想,而夢想的主人就是新疆農業(yè)科學院的玉米育種專家、二級研究員梁曉玲。她是國家玉米產業(yè)技術體系烏魯木齊綜合試驗站站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先后獲得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三八紅旗手、自治區(qū)有突出貢獻優(yōu)秀專家、自治區(qū)先進工作者、自治區(qū)三八紅旗手等榮譽和稱號。
為了實現(xiàn)心中的夢想,梁曉玲幾十年寒來暑往,像一只遷徙的候鳥做著玉米的南繁北育,每年出差下鄉(xiāng)都在230天以上。她忘我地工作,將自己的真情奉獻于新疆玉米科研事業(yè),用辛勤的汗水換來了累累碩果。
跟梁曉玲一起合作了15年的工作好伙伴、疏勒縣農技中心高級農藝師阿依古麗說:“我太佩服梁老師了,她只要一下地,就能從早上到天黑一直待在地里不出來,不知道累,也不知道餓……”
經過漫長的培育,有32個玉米新品種在梁曉玲和她帶領的團隊手中誕生。她主持育成的早熟玉米新玉29號、54號,中熟玉米新玉41號等新品種已成為新疆自育品種中推廣面積最大的主栽品種,她帶領的團隊也成為全國很有影響力的育種團隊,成果技術水平處于全國同類研究領先水平,得到國內同行的認可和好評。同時,她的團隊還獲得了23項國家植物新品種權、5項國家發(fā)明專利、18項技術標準,發(fā)表了100余篇論文和專著。多年來,她累計推廣新品種、新技術3000萬畝,實現(xiàn)了新疆南疆地區(qū)玉米品種的更替,為促進玉米科技進步、農牧民增產增收作出突出貢獻,因此獲得國家、自治區(qū)級科技獎勵10項。
一個夢想為何能堅持如此長久?許多人這樣問梁曉玲。她的回答是:“一個共產黨員的理想信念在支撐著我砥礪前行?!?/p>
梁曉玲把所有的愛都奉獻給了新疆的玉米育種事業(yè),她把每一個新品種都當成自己的孩子,把團隊當作自己的家,將團隊成員視為自己的家人,把南北疆的各族農民當作自己的親人。同行們親切地稱她為“玉米花”“玉米姐姐”……年輕的同事和學生們稱她為“親愛的梁媽媽”。
近年來,梁曉玲不滿足于在國內領域玉米育種研究取得的成果,她在國際玉米改良領域也開始大展拳腳,取得的成果備受矚目。2014年9月24日晚,總部設在墨西哥的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在北京召開年會,會上來自中國的20多位研究玉米和小麥的專家,受到了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的表彰。梁曉玲和國家玉米產業(yè)技術體系前首席科學家張世煌老師一起領取了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頒發(fā)的杰出校友獎。
張世煌老師說:“我在全國做了很多工作,但第一次在新疆取得突破。梁曉玲帶著她的課題組從老同志手里接了很多種質資源,又從歐洲和美國引進很多先進的種質資源,根據(jù)當?shù)氐膶嶋H情況改變育種思路,培育出新的自交系和雜交種,這么多年來她們做了很多前瞻性的工作,這個方面她們是走在全國前列的。”
1997年,梁曉玲在新疆農科院工作期間,給岳普湖縣的一位農民家里寄去了玉米新品種新玉7號種子,讓他們一家感受到了豐收的喜悅。第二年春天,這位農民從馬車換乘班車趕到烏魯木齊,一定要當面感謝來自農科院的好心老師。當這位農民手里捧著兩個精心儲藏了一個冬天的大甜瓜出現(xiàn)在梁曉玲的辦公室時,梁曉玲感動得流下了眼淚,她說:“我們的工作沒有白付出。”
2013年,玉米螟在南疆的農田里大量繁殖,危害玉米的生長,導致當年玉米大量減產。梁曉玲帶領團隊與植保專家們一邊幫助農民測試殺蟲藥劑,一邊給農民講授防蟲知識,還請來了國家知名植保專家為農民答疑解惑。他們日夜奮戰(zhàn),與玉米螟“戰(zhàn)斗”,幾乎沒有休息時間。功夫不負有心人,第二年春播前,農民們也開始主動找她們學習如何預防蟲害,如何實施治蟲計劃。那一年,玉米螟再沒有“發(fā)威”,農民們種植的玉米獲得了豐收。
現(xiàn)在,梁曉玲培育的玉米品種終于走出了新疆,走向了西北,還走出了國門,在哈薩克斯坦等中亞國家有了良好的表現(xiàn),她的玉米夢實現(xiàn)了。她就像一枝美麗的玉米花,樸實無華卻清香悠遠,祝愿她的玉米育種事業(yè)走得更高更遠。
責編/伊和和
E-mail:yiheh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