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延果
學校治理范式大體可分類為人治范式、制約范式、共治范式、意義范式四種(詳見《河北教育》(綜合版)2022 年7—8 期),“意義范式”是學校治理的高級階段,其完善且簡捷的制度體系,高效率的落實文化,使得校園內教與學的活動教育味十足。
學校的治理是人通過操作行為進行的,教育教學活動也是由人組織、參與,并相互交流、合作完成的。這些都是我們能看到的、外顯的教育教學行為,每一行為都有隱含的,甚至更重要的教育價值存在。隱含的價值只有被尋求、被感知、被理解才能顯現出來,而被人感知理解到的就是意義。
學校對自身教育教學行為過程的意義追求,就是要找到并落實其外顯價值之外的那些有教育價值的東西,而這恰是教育的真諦所在,也是學校治理“意義范式”的核心和關鍵。具體來說:
第一,人是一種意義存在,這是人區(qū)別于其他生物的本質特征。山石雪月不停運動,但只有人賦予了其意義,才有雄偉與渺小、美麗與丑陋。所以,人創(chuàng)造意義,尋求意義,感受意義。也正因為通過人,世界才有了意義。
第二,人是通過行為與外界交往的,行為動作本身沒有意義,只有與其承載的內容相結合才能彰顯其價值,具有意義。
第三,教與學的活動是在教育環(huán)境中實施的,一個人周圍的事物與除己之外的人均構成自己的教育環(huán)境。學校治理中的意義追求,所要追的就是人在教育場境中的感受、理解與激發(fā),這本質上是人與教育環(huán)境的意義對話。只有當學生成為教育環(huán)境的局內人時,成為教育環(huán)境共同活動的合作者時,才能實現其與教育環(huán)境的暢通、深刻對話,讓處于同一境地的人都感受到意義、價值,從而發(fā)揮教育環(huán)境的促成長意義。
第四,學校教育“有人教”“似社會”“未定向”三大特征決定了其與其他社會活動的關鍵不同。學校每一活動都具有兩個價值:第一價值是活動行為的外在價值,是我們一看便知的行為的直接目的;第二價值是活動行為的內隱價值或稱潛在價值,是行為背后隱含的,學生的成長發(fā)展價值。學校治理中的意義追求,就是在扎扎實實實現第一價值的基礎上,尋找、追求第二價值,并落實到育人的每一環(huán)節(jié)。
從學校治理的實踐來看,教育過程中追求意義的方法、路徑,至少有下述四種:
一是把簡單問題“復雜”化。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多數是答案明確,路徑已知的,可以直奔結果。但這樣做失去了過程的教育價值,使學校的所有教育教學活動變得索然無味,成為“填鴨式”教育。尋找、追求、落實第二價值,方法之一就是把簡單問題“復雜”化。
二是挖掘應用知識的多元價值。從學科教學看,每一內容都具有多維意義。一是學科知識體系構建意義;二是學科思想、素養(yǎng)、方法意義;三是立德樹人、課程思政意義;四是落實辦學理念,傳承學校文化意義。教學中,在表面上教、學知識點的同時,還應努力去追求每一教學內容的這四個意義,引發(fā)學生的深度學習。
三是開發(fā)應用教育場境的濡染功能。學校的教育活動都發(fā)生在教室里、操場上、活動室、走廊中,發(fā)生在一定的人際關系中,與教師、同學、小組同伴等。根據活動的目的,對周圍場境進行精心設計,讓環(huán)境氛圍與主題一致,實現人與環(huán)境的意義對話,發(fā)揮環(huán)境的育人功能。
四是開發(fā)隱性課程。根據學校的辦學理念,統(tǒng)一梳理學校建筑、設備、景觀等,按照一定的主線,將其所能表達的育人內容做統(tǒng)一的編排和解讀,按照課程四要素設計為課程,使其在不言中發(fā)揮育人功能。還可以將校園中不同身份人員的交往及行為,進行內涵價值的梳理、編排,甚至印刷成冊或墻畫展示,使其成為從行為遵從到習慣養(yǎng)成,再到心靈濡染的課程。以明確的主題長期浸潤師生的隱性課程,就是對立德樹人意義的深刻追求。
校園內外的所有教育教學活動,都應該經歷從主題設計到組織實施,再到收尾評價的過程,多維度、多路徑追求其教育意義,激發(fā)師生的生命活力。
校園體育的多維意義。體育課程的第一價值是鍛煉身體,增強體質。與其他文化課程相比,體育課程具有肢體活動的力量性要求、肢體動作的技巧性要求和規(guī)則約束下的群體性要求三大特點,這使得學校體育具有了獨特的第二價值。如培養(yǎng)規(guī)則意識、合作共贏精神,提升交往能力、抗挫折能力,培養(yǎng)優(yōu)化個體性格等多種價值。這需要全體干部教師共同努力追尋。
校園背景音樂的育人意義。陶冶情操,只有音樂課上的美育遠遠不夠。學校要在所有課間在內的全部的自由活動時間,在教室內、活動場、林蔭路等有計劃、有組織地配上背景音樂,根據內容將音樂分主題設置,讓其伴隨學生的活動。集會是另一個需要音樂發(fā)揮作用的場所,根據會議主題,設置會前迎曲、上下場伴樂、會中配樂等,使會議的主題得到強化,提升會議成效。
設備場館的課程意義。學校從校舍到設備,從場館到墻壁都蘊含著豐富的第二價值。新的材料、新的設備、各種文化標識等一定應用了當今最先進的科學技術、人文原理。開發(fā)《校園科技之光》《翰墨之香》等校本課程,把蘊含在設備、材料中的科學原理、墻壁場館中的人文素材等成系列、有結構地組織起來,使其持續(xù)、隱性發(fā)揮育人作用,就是對學校場館教育意義的追求。
教師研究方向的意義。教師的研究方向,引導了教師對教學問題的深入研究。其第二價值是通過追尋學術至高點,提高教師的成就感、職業(yè)幸福感,實現生命的價值。學校引導并要求教師在某一兩個方向上持續(xù)展開研究是意義追求的關鍵。
情境的教學意義。在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情境,在試題題干中給出問題的真實背景,已經是學校教育的常態(tài)。其第一價值是從社會、生活引入問題,讓學生感受所學或考查的內容與現實生活、前沿科技的緊密聯系。第二價值是通過解決實際問題激發(fā)學習動機,傳遞學科思想和方法,培養(yǎng)科學精神和社會責任感。教師設置貫穿始終的問題情境以及逐步遞進的任務鏈,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學到知識,完成考查,就是最好的意義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