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芳芳
★用典是詩人在創(chuàng)作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詞句,豐富而委婉地表達相關(guān)內(nèi)容和思想的修辭手法。正如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詮釋的那樣,用典是“據(jù)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以古比今,以古證今,借古抒懷。古代詩人在詩詞創(chuàng)作中喜歡用典,這些典故的巧妙化用,可以借古論今,品評歷史;可以使作者抒情明志、表明心跡;可以引發(fā)讀者思考、為想象力添加翅膀;可以讓作品文字簡潔精練而內(nèi)涵豐富。
以《出塞》《涼州詞》《夏日絕句》三首古詩為例。三位詩人都不約而同地用到了典故,這些典故或明或暗,或直接或間接地被詩人巧妙地鑲嵌在短短的古詩里,擴大了詩詞的張力,增添了詩歌的內(nèi)涵。三位詩人也憑借典故,最大限度地表達了主題,或褒或貶或喜或憂,或肯定或否定,讓讀者品之倍感厚重,且意味深長。
一、典故明用:龍城飛將今安在
唐玄宗開元年間,戰(zhàn)事不斷,當時國家在用人方面很注重論軍功犒賞。為了建功立業(yè),獲取功名,文人們紛紛從戎到邊疆。一時間,大量的邊塞詩涌現(xiàn)并得到傳唱,在唐朝詩歌題材中占據(jù)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在眾多邊塞詩人中,王昌齡更是身體力行,前往邊塞。
王昌齡出生時家族式微,家境貧寒,成年后為獲得入仕機會,毅然選擇漫游邊塞,以期建功立業(yè)。據(jù)記載,他大約在北方和西北邊疆地區(qū)生活了三年,其間對真實的邊塞生活有了深刻的認識。王昌齡創(chuàng)作的多首邊塞詩在坊間流傳,深受人們喜愛。
選入《語文》課本的《出塞》,是王昌齡創(chuàng)作的《出塞二首》其一。在遙遠的邊關(guān)關(guān)隘,明月當空,望之蒼穹,雖開闊卻孤獨。于是,“明月”“關(guān)”等詞語在以出塞為主題的樂府歌詞中,成為詩人經(jīng)常引用的意象。首句“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中的“關(guān)”表示遙遠的邊關(guān),“明月”則表達人們對駐守邊關(guān)親人的思念;秦時、漢時,指邊關(guān)征戰(zhàn)從古至今由來已久。接下來的“萬里長征人未還”則是說從來不見有人從邊關(guān)生還,從側(cè)面反映了戰(zhàn)爭的殘酷。此處能讓讀者共情的是,從秦漢到唐代,邊關(guān)戰(zhàn)事不斷,疆場馬革裹尸,將士在萬里之外駐守邊關(guān),但能活著回來的人卻少之又少!沉重的現(xiàn)實讓王昌齡渴望“但使龍城飛將在”,說要是有衛(wèi)青、李廣這樣的名將在該有多好,匈奴的兵馬就不敢鐵蹄破陰山,擾邊關(guān)安寧,進而侵略我中原大地了。
王昌齡在此處用典,非常直白地表達了愿望,也對現(xiàn)實中的將士們進行了暗暗的委婉批評?!褒埑恰?,本指漢代匈奴祭天地祖先的地方,后來把北方少數(shù)民族集聚之地或者塞外邊遠的地方統(tǒng)稱為龍城。典故中的“龍城”指漢代名將衛(wèi)青曾帶領一萬騎兵奔襲龍城,斬首數(shù)百名匈奴士兵的歷史故事;“飛將”指漢代名將李廣,故事出自《史記·李將軍傳》:“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李將軍,避之,數(shù)之,不敢入右北平?!彼源颂幍摹褒埑秋w將”既指衛(wèi)青、李廣,也代指眾多的抗匈名將。
王昌齡將“龍城”與“飛將”兩個典故明確連用,表露了詩人愛國護家的迫切心理以及對戰(zhàn)爭勝利的渴望,也表達了對國家能夠涌現(xiàn)良將的信心。
二、典故暗用:馬上琵琶催又急
唐朝的七絕詩中有很多是為樂府寫的歌詞。樂府的樂調(diào)以地名命名,如涼州、伊州、甘州之類,其中《涼州詞》就是按涼州(今甘肅省武威市)地方樂調(diào)來進行歌唱的。唐朝的邊塞詩人多以《涼州詞》為題寫詩,供樂府傳唱,廣泛流傳。其中詩人王翰寫的《涼州詞二首》便通過這樣的方式傳唱出來,歌詞慷慨,打動人心。
王翰,字子羽,并州晉陽人,唐代邊塞詩人,出生于富裕之家,少時聰穎過人,才智超群,不拘禮節(jié),性格豪爽,喜歡結(jié)交文人志士。杜甫詩中贊嘆王翰“李邕求識面,王翰愿卜鄰”,意思是如果能與王翰做鄰居,就覺得十分滿足了??梢娡鹾伯敃r的才氣和意趣。王翰出眾的創(chuàng)作才能在他的《涼州詞》中有所體現(xiàn)。
選入《語文》課本的王翰的《涼州詞》,開場渲染了出征前盛大豪華的酒宴以及戰(zhàn)士們痛飲的畫面。首先是鋪展開五光十色的葡萄美酒夜光杯,讓這些帶有西域特色的美食器皿,給人以層次豐富的視覺效果,為全詩創(chuàng)作營造了氣氛。而在這樣的場合,如不開懷暢飲,豈不辜負良辰樂事?于是將士們端起酒杯觥籌交錯。恰在此時,馬背上琵琶彈奏,聲聲急切錯雜鏗鏘,既像是催促將士們出征,又像是為將士們飲酒助興。一時間琵琶奏,美食香,器皿琳瑯,眾人喧鬧,好一場令人興奮的盛宴。
正如孤單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眼前葡萄美酒,耳旁馬背琵琶,一切是那么熱鬧鼎沸。而詩人此刻卻似別有幽愁暗恨,敏感的神經(jīng)突然捕捉到一絲虛無:這不過是一場短暫的盛宴,轉(zhuǎn)瞬即逝。如此不如放開手腳,暢快痛飲,即使醉臥沙場也不要笑話你我。詩人在第二句暗用典故“馬上琵琶”,著意渲染肆意狂歡的場面,提前暗示曲終人散的蒼涼。
“馬上琵琶”最早見于《昭明文選》卷二十七:“……昔公主嫁烏孫,令琵琶馬上作樂,以慰其道路之思?!蓖跽丫茝椗?,在漢代元帝時,被派往匈奴和親??紤]到遠嫁之路迢迢,臨行時元帝要求王昭君在馬背上彈奏琵琶,以解思鄉(xiāng)念國之苦。此后“馬上琵琶”就成為離人憂怨的典故。
為了進一步理解王翰用“馬上琵琶”典故的目的,可再解析接下來的“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這兩句是詩人的勸酒之詞,勸將士們要喝就喝個痛快,即使醉臥沙場也不要怕被笑話,古來征戰(zhàn)歸家的人是少之又少,既然如此,何不豪邁曠達,視死如歸,及時行樂!“馬上琵琶”這一典故,將將士與親人間離別的憂傷貫穿到底,使讀者透過他們貌似豪放曠達的胸懷,看到了其心靈深處的憂傷與幻滅。全詩情緒越是奔放狂熱,其揭露的戰(zhàn)爭的殘酷性就越是深刻,其引發(fā)的哀怨也就越是沉重。
盡管王翰能以曠達之筆寫美食美景美器,寫將士豪邁痛飲醉臥沙場,但蘊藏其中的哀傷,卻透過“馬上琵琶”慢慢滲透了出來。
三、典故直用:項羽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宋代女詞人。一直以來,她給人留下的印象是執(zhí)扇輕吟《如夢令》時的活潑可愛:“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是閨房思念夫君的幽怨:“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是遭遇家國破敗的悲傷嘆息:“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很多人認為,李清照只擅長寫詞,不擅長寫詩。其實她不僅可以寫詩,還能一改婉約風格,用驚天地泣鬼神的氣概,寫出《夏日絕句》這樣的好詩。
有一種說法,李清照創(chuàng)作這首《夏日絕句》的背景是: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朝廷南逃茍且偷安;李清照丈夫趙明誠時任江寧(現(xiàn)南京)知府,遇城中叛亂,也臨陣脫逃。目睹國破家亡,看朝廷上行下效的做法,具有愛國情懷的李清照不禁為朝廷感到恥辱,為丈夫感到悲哀。在舉家路過烏江時,聯(lián)想到項羽寧愿自刎,也不愿意回到江東茍活的故事。她不禁氣血翻涌,心潮起伏,面對浩浩江水,慨然創(chuàng)作了《夏日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比娭笔阈匾?,慨當以慷,看似詠史,實際借古諷今。詩中高度贊揚了項羽寧死不屈的精神,諷刺當朝統(tǒng)治者厚顏無恥、貪生怕死,也批評丈夫毫無擔當、膽小懦弱。指出人活著時要做建功立業(yè)的英雄,逝去時也應成為鬼中雄杰。
仔細研究,李清照在《夏日絕句》中直接用了三處典故。第一處是“人杰”,意思是人中豪杰,《史記·高祖本紀》中提道:“(張良、蕭何、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第二處是“鬼雄”。“鬼雄”出自屈原的《國殤》:“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鼻磕畛鴮⑹繛閲柢|的如虹氣節(jié),歌頌楚國將士的英雄氣概和愛國精神,首次用了“鬼雄”二字。第三處是“至今思項羽”。項羽被劉邦打敗后,他退守垓下,最后自刎于烏江旁。項羽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寧愿自刎也不過江回鄉(xiāng)的行為,在李清照看來,與朝廷偷安、丈夫脫逃形成強烈反差。因此她巧妙用典,表達了激憤難忍的強烈情感。
詩人用典,不管明用、暗用還是直用,目的都是圍繞各自的創(chuàng)作主題,表達觀點,抒發(fā)情感??傊?,典故的運用,是中國古代文學的一大重要特色,為后世的讀者留下了深刻的韻味,打開了聯(lián)想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