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昉 高雪茹 張麗麗
天津市東麗醫(yī)院 300300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除飲酒以外的其他因素所致的、以脂質于肝細胞內過度沉積導致的以肝實質細胞脂肪變性及肝小葉炎癥為特征的疾病,臨床發(fā)病率較高,僅次于病毒性肝炎[1]。NAFLD以肥胖人群為主要發(fā)病群體,發(fā)病早期無明顯癥狀,病情雖進展較慢,但若未給予及時有效的治療,則會導致肝纖維、肝硬化乃至肝衰竭,嚴重威脅患者健康。雙環(huán)醇是臨床常用的護肝藥物,但其無法有效改善NAFLD 患者肝細胞內脂質的蓄積[2]。臨床研究顯示,NAFLD患者存在較嚴重的腸道菌群失調,改善腸道菌群、調整腸道微環(huán)境可能是NAFLD治療的新方向。雙歧桿菌四聯(lián)活菌片是臨床常用的腸道菌群調節(jié)藥物。本文采用平行對照法,探討雙歧桿菌四聯(lián)活菌片輔助雙環(huán)醇治療NAFLD的效果,具體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158例NAFLD患者,使用隨機數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n=79)及對照組(n=79)。納入標準:(1)符合《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診療指南》[3]中NAFLD的診斷標準;(2)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合并藥物性肝病、病毒性肝炎、肝豆狀核病變、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可致脂肪肝的疾病;(2)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3)具有肝臟手術史;(4)合并感染性疾病;(5)合并藥物濫用史;(6)合并惡性腫瘤;(7)妊娠期哺乳期婦女。觀察組中男43例,女36例,年齡35~76歲,平均年齡(51.59±4.39)歲。病程2~8年,平均病程(4.56±0.69)年。對照組中男44例,女35例,年齡34~75歲,平均年齡(51.23±4.31)歲。病程2~8年,平均病程(4.61±0.73)年。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相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此研究經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控制飲食、適當鍛煉、禁煙酒,保持血壓及血糖水平平穩(wěn)。對照組行雙環(huán)醇片(京協(xié)和藥廠,國藥準字H20040467,規(guī)格:25mg)口服治療,50mg/次,3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合雙歧桿菌四聯(lián)活菌片(杭州遠大生物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20060010,規(guī)格:0.5g)口服治療,1.5g/次,3次/d。兩組均連續(xù)用藥3個月。
1.3 觀察指標
1.3.1 治療總有效率:于治療3個月后,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綜合評定。若肝功能、血脂指標均正常、臨床癥狀消失,B超顯示脂肪肝表現消失,則為顯效;若肝功能、血脂指標基本正常,臨床癥狀基本消失,B超顯示脂肪肝病情分級下降1~2個級別,則為有效;若未達到上述標準,則為無效。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數+有效數)/總數×100%。
1.3.2 肝功能指標、血脂指標:于治療前及治療3個月后,采集兩組空腹靜脈血5ml,離心處理后取上清液,使用日立(HITACHI)7080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括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γ谷氨酰轉肽酶(GGT)、總膽紅素(TBIL)、甘油三酯(TG)、總膽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水平。
1.3.3 腸道菌群指標:于治療前及治療3個月后,采集兩組患者糞便,采用微生物學方法定量分析腸球菌、乳酸菌、雙歧桿菌、大腸桿菌水平。
2.1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對比 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3.67%,高于對照組的82.28%(χ2=4.846,P=0.028<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對比[n(%)]
2.2 兩組肝功能指標對比 治療前,兩組的ALT、AST、GGT及TBI水平相較差異不顯著(P>0.05);治療后,兩組各項指標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肝功能指標對比
2.3 兩組血脂指標對比 治療前,兩組TG、TC、HDL-C、LDL-C水平差異不顯著(P>0.05);治療后,兩組TG、TC、LDL-C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HDL-C水平均上升,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脂指標對比
2.4 兩組腸道菌群指標對比 治療前,兩組腸球菌、乳酸菌、雙歧桿菌、大腸桿菌水平相較差異不顯著(P>0.05);治療后,兩組腸球菌、大腸桿菌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乳酸菌、雙歧桿菌水平均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腸道菌群指標對比
NAFLD是我國目前第一大慢性肝病,是肝酶異常的首要原因,該病發(fā)病機制復雜,臨床護肝藥物的治療效果不盡人意[4]。在解剖學中,肝臟與腸道密切相關。20世紀90年代,Marshal提出了“腸—肝軸學說”,認為腸道菌群紊亂及腸道屏障受損可激活機體固有免疫系統(tǒng),促進肝臟的炎癥反應,從而誘發(fā)NAFLD。腸道內菌群比例失調,使得內毒素的產出率低于清除率,導致腸黏膜屏障受損,提高腸道通透性,大量內毒素及細菌入血形成內毒素血癥,可對肝細胞造成直接損傷[5-6]。因此,調節(jié)腸道菌群,降低NAFLD患者的腸黏膜通透性,修復其屏障功能,是NAFLD的治療新方向。
雙環(huán)醇是治療NAFLD的常用藥物,可抑制炎性細胞浸潤,清除氧自由基,保護肝細胞膜,減少肝細胞凋亡,促進膠原的降解及吸收,從而抑制肝纖維化[7-8]。但單獨用藥治療NAFLD效果欠佳。雙歧桿菌四聯(lián)活菌片是一種微生物制劑,主要成分為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糞腸球菌、蠟樣芽孢桿菌,進入人體后可抑制腸道內有害細菌的繁殖,減少內毒素產生,調節(jié)腸道菌群平衡;且其可與腸黏膜上皮細胞相互促進,在腸道黏膜表面形成屏障,降低腸道黏膜通透性,減少肝功能損傷[9-11]。本文結果顯示,接受雙歧桿菌四聯(lián)活菌片輔助雙環(huán)醇治療的NAFLD患者ALT、AST、GGT及TBI水平均低于單純接受雙環(huán)醇治療的NAFLD患者,可見雙歧桿菌四聯(lián)活菌片輔助雙環(huán)醇可有效改善NAFLD患者的肝功能。
臨床研究顯示,腸道菌群異常生長導致的脂多糖等有害物質是NAFLD的原因[12]。正常人體腸道內的微生物種類高達500多種,其中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糞鏈球菌占優(yōu)勢地位[13]。雙歧桿菌四聯(lián)活菌片口服后可抑制腸道中致病菌的菌群,從而有效改善并維持機體腸道菌群生態(tài)平衡,調節(jié)腸道微生態(tài)環(huán)境,抑制脂多糖等有害物質及腸球菌、大腸桿菌等有害細菌的生長,從而調節(jié)血脂水平[14-15]。本文結果顯示,接受雙歧桿菌四聯(lián)活菌片輔助雙環(huán)醇治療的NAFLD患者腸球菌、大腸桿菌、TG、TC及LDL-C水平降低,乳酸菌、雙歧桿菌及HDL-C水平均升高,均優(yōu)于接受單獨雙環(huán)醇治療的患者,可見雙歧桿菌四聯(lián)活菌片輔助雙環(huán)醇可有效調節(jié)NAFLD患者的腸道菌群水平,降低血脂水平。
綜上所述,雙歧桿菌四聯(lián)活菌片輔助雙環(huán)醇治療NAFLD可改善患者的肝功能,降低血脂水平,調節(jié)腸道菌群,整體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