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那瑜
西元5 月7 日是諾貝爾獎得主印度詩人泰戈爾的生日,然而,依照孟加拉地方歷,他的生日是“博伊沙赫月”的第25 日—2023 年5 月9 日才是他162 歲誕辰紀念日。
有一年,泰戈爾誕辰紀念日時我恰巧人在加爾各答,看著大街小巷的小棚子里,孩童們與大人們一同表演泰戈爾創(chuàng)作的戲劇、念詩、唱歌,心里深受震動。
當時,我心底想著泰戈爾受印度底層人民愛戴的程度,在中國恐怕只有屈原能與之媲美了。
很多人不知道,泰戈爾最受人們深愛的是他所寫的歌,人們稱之為“Rabindra Sangeet”,即“泰戈爾歌”。至今在孟加拉地區(qū)依然是流行歌曲,不時有年輕一代流行歌手將曲子做新的詮釋。
泰戈爾的創(chuàng)作力是驚人的。收錄于泰戈爾歌集《吉檀碧譚》(意為“歌之花園”)中有2232 首曲子,泰戈爾將其分為六大類:祭祀之歌、愛之歌、時節(jié)之歌、愛鄉(xiāng)之歌、特定場合之歌、雜項。他死后,人們又新增一類“舞蹈與戲劇”。
因此,這些歌曲不僅在公共節(jié)慶中表演,也在戀人之間傳唱著。
若說泰戈爾歌創(chuàng)造了孟加拉的靈魂并不夸張,人們透過這些曲子學會如何體會與表達生命中生老病死帶來的喜怒哀樂。
有一次在課堂上,老師播放關于孟加拉共和國獨立的紀錄片,那是一段慘痛的歷史,所謂的“自由斗士”進入村莊屠殺無辜的百姓。
紀錄片中有一位年老的女人,訴說著她如何親眼看著自由斗士殺死自己的先生與孩子,幸存的她靠著哼唱泰戈爾歌來度過她的余生。她在河邊孤獨的身影悠悠哼歌的模樣,讓我至今依然難以忘懷。
很多人告訴我,泰戈爾歌的歌詞是無法翻譯的。它們能夠傳達人們心中最無法言喻的孤獨與苦楚,對命運無常的恐懼與憤恨,但也能使人感受到自然創(chuàng)造的偉大與愛的喜悅。
曲子里傳達的憂傷盡管使人直面死亡與失去,也使人有了生活下去的意愿。
我很喜歡聆聽泰戈爾歌,盡管不懂歌詞,但是歌者聲音里那種獨特的柔軟與百轉千折,激發(fā)我無盡的情感與憂思。
印度的國歌也是由泰戈爾所寫。記得2010 年的印度國慶日,我恰巧在朋友家,那一日,她們在前院花園里掛起國旗,我與我的朋友和她的母親一同在院中乘涼聊天,我的朋友坐在院子的吊椅上搖晃著,自自然然地與母親一同哼唱國歌。
與許多國家的國歌來自軍歌有所不同,印度的國歌是一首曲調輕盈如童謠一般悅耳的小曲子,很適合家人聚會時哼哼唱唱。
然而,印度人民黨(BJP)執(zhí)政后推動高壓的愛國主義,強制人們在戲院電影開演前起立唱國歌,并將國內的異議人士與穆斯林標簽成反國家份子。
如今,印度國慶日掛國旗、唱國歌,已不太可能是親子間親密而輕松的家庭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