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鑫 趙換君
白地黑花是磁州窯瓷器主要裝飾技法,又稱白釉釉下黑彩, 其工藝是在成型敷色粉(施白色化妝土)的器坯上,以毛筆為工具,蘸斑花石顏料(褐彩),繪出各種紋飾圖案,然后施一層透明釉,入窯高溫燒成,紋飾花樣多種多樣,有山有水,有人有物,有花有鳥,圖案結構自然,顏色鮮艷明朗,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了民窯的風格。
當陽峪的黑褐彩有深有淺,黑的如漆,淺的偏醬黃,更有所謂的鐵銹花,發(fā)展比較早但紋樣比較簡單,一般畫風粗獷有力,用筆瀟灑自如,題材也均為中下層社會民眾所喜聞樂見的內容。有書寫“?!薄暗摗被蜃冃巍案!薄暗摗钡模袝鴮憽按骸薄八薄叭獭薄盎ā钡葐巫值?,有書寫“風花雪月”“長壽”“子丑寅卯……”的,有書寫十二生肖的,有書寫工匠或定制者姓氏的,有繪簡筆花草、水渚岸柳、仙鶴野鴨的,還有寫一些俗語或詞句的,等等。其中較精細的制品,如水渚岸柳的鷺鷥圖,畫法極其簡練流暢,且準確傳神,使人既一目了然,又清新明快。人物故事類的品種較少見。小件器物多數(shù)為隨意點黑褐彩數(shù)點,或繪長短不一之線段,或大寫意般地繪變形花卉紋飾數(shù)組,以作簡要的美化裝飾,但無論哪種手法和內容,都使人感覺情調高雅,不落俗套,風格獨特,深受北方地區(qū)人們的喜愛。
以當陽峪窯為代表的焦作地區(qū)的窯場,與磁州諸窯場在器物風格上有諸多相似之處,裝飾技法上相互影響,燒成技術上密切關聯(lián),因此,這兩組窯場應該可以納入一個面貌相似的瓷器生產區(qū)域。實際上,以當陽峪窯為中心的焦作地區(qū)窯場,以鶴壁集窯為中心的鶴壁地區(qū)窯場和磁州窯窯區(qū),構成了太行山南段東、南麓地區(qū)一個瓷器面貌比較接近的制瓷區(qū)域,這三個小中心都以白化妝瓷為最主要的產品,并且都以這層化妝土為基礎,創(chuàng)制了豐富多彩的裝飾技法,三個區(qū)工藝技術相互影響,文化面貌互相仿效,是最典型的北方民窯系統(tǒng)的代表區(qū)域。
明白釉褐花瓷缸,高38.8厘米,口徑22.6厘米,底徑16厘米。唇口,溜肩,深腹,圈足。器物三面有字,結合年代考證疑似明草書“將”字,可能為窯工隨手簽字符號。因年代久遠,器物破碎出土時八塊簡單粘接,多處傷釉。
現(xiàn)階段,文物修復的主要原則有:1.修復時盡量保持文物或文化遺跡的原始面貌,如現(xiàn)有的損毀不影響展覽或科研需求,同時不妨礙文物的保存,可暫時不予修復;2.如決定修復,就要最小限度地修復,同時要用科學的修復方法,先進的修復儀器,通過真實存在的歷史記錄或文獻,參考文物原有的年代、材質,保持藝術風格上的統(tǒng)一,不可主觀想象,不可憑空臆造;3.修舊如舊,遠觀無痕,近看有別,盡量保存文物本身的結構及材料,減少人為添加修補,因為再好的材料對文物本身就是一種干預,以確保文物既可以不被進一步損壞,又最大程度上保持原貌,保持其自身原有的歷史價值及科研價值;4.要保證修復材料和修復手段的可逆性,當今后出現(xiàn)更新更好的材料和技術時,對原修復材料易于拆除,對器物自身的材質不造成影響。
明白釉褐花瓷缸的修復流程如下:
1.影像記錄:對器物進行整體和細節(jié)局部處拍照,留存原始數(shù)據(jù)及圖像資料。
2.繪圖:繪制線圖及病害圖,對器物本身結構和所存在的病害加深了解,更好地為文物修復做準備。
3.拆分:因文物存在不當修復,先期需對其進行拆分。當文物前期的修復出現(xiàn)粘接不當發(fā)生錯位,修復效果不佳;修復材料老化出現(xiàn)裂隙、收縮,修配時所用的材料如金屬器產生銹跡或粘接材料失去效果,不再粘接;受當時修復技術或材料所限,粘補面積過大,影響了器物自身等這些情況時,就需要對其進行拆分,將器物上存在的舊的修復材料去除干凈。如修配填補材料,粘接時用的粘接劑,以及后期作色所用的一些仿釉色層等等。將器物分開時要利用肉眼或者放大鏡等工具來檢查,確定修復材料的位置和范圍。拆分既可以采用機械方式,也可以采用化學方式。分開器物前要做好保護工作,在平展的工作臺上,鋪上軟布等物,防止器物突然分開散落,對器物造成二次損壞。(1)可用熱水拆分,在合適大小的容器底部鋪一層軟布,放入一定量的溫水后將器物放入,再根據(jù)需要添加熱水,以蓋住器物為宜,一般浸泡2小時以上,等待器物自然分開,如沒有分開可依據(jù)浸泡情況,人工干預;(2)可用化學方法,用丙酮等有機溶劑能夠溶解許多粘接劑,但是有機溶劑大多易揮發(fā)、易燃、對人體有刺激性,操作時要在有通風設備的房間內進行,同時佩戴防護面罩等。
4.清除:清除就是將分開的文物碎片上的污染物清洗消除,為后期的拼接等修復工作做準備。碎片雖然經過熱水浸泡,消除掉表面的一些污染物,但前期修復時,粘接處仍存在粘接劑等附著物,這些膠類物質熱水是無法消除的,需人工用酒精進行清洗,如碎片表面也有這些物質,也用酒精進行擦拭清洗即可。
5.拼接:清洗等工作做完后,就可以對文物拆分開的碎片進行拼對粘接了。先將八塊碎片放在一起,觀察文物的花紋、色彩、形狀等進行試拼,將所有的瓷片按照計劃粘接的次序編好號,因明白釉褐花瓷缸總共為八塊碎瓷片,數(shù)量不是太多,我們可將比較大的碎片先進行拼對粘接,文物大體輪廓顯現(xiàn)出來后,再拼接一些小的碎片。拼對完成后的粘接工作尤為重要,因為其直接影響器物最后的表面花紋及平整度,以及最后所呈現(xiàn)的整體效果。首先選擇合適的粘接劑,我們選用的是3A膠,此膠為AB膠,將兩種膠體按照1:1的比例混合,比例一定要掌握好,否則會出現(xiàn)粘接不牢的情況,重復做無用工作。膠體混合好后用木簽將碎片兩側均涂抹均勻,注意要涂抹在碎片中間,兩邊留置一定距離,以免粘接時膠體過多,出現(xiàn)外溢現(xiàn)象,涂膠時要垂直裂隙,粘接效果較好。如出現(xiàn)膠體外溢,則需及時用酒精棉簽將膠體清除,一般粘接好后24小時達到最大強度,根據(jù)季節(jié)溫度變化,略有差異。
6.補缺:當粘接完成后,如有缺失或小的裂隙就需要對器物進行補缺,補缺材料常用的為石膏,石膏價格成本較低,操作比較方便,但石膏因為內部空隙較大,吸水性比較強,吸水后造成粘接力不強,保存時間較短,故本次補缺沒有采用石膏。對于本次補缺分兩種情況進行,當裂隙缺失較小時,直接填入膩子進行配補;當缺失較大時,則選用印模材料復制出缺失部位進行填充修補。后選用木砂紙進行打磨,再用金相砂紙拋光,為最后一步作色做準備。
7.作色:對補配好的器物進行上釉作色。首先調制釉色,如瓷器表面釉色有青色或黃色,還需要根據(jù)實際情況添加少許顏料調制。上釉后根據(jù)器物本身的藝術風格、年代特色對其進行作色,顏色要做到與原瓷器相匹配,達到色澤和風格上的一致性,做到最小差異。上釉及作色時動作要干凈迅速,用噴筆、精制毛筆等器物進行上色,運筆均勻,不回筆、不重筆,畫法多變,依據(jù)器物紋飾、畫法來進行。單色、青花、釉上釉下、斗彩等等,一定的藝術功底,較高的審美水準,準確斷代,了解器物所處年代的紋飾及繪畫特點,對于上色的過程都非常重要,一定要有依據(jù)地進行,最后還要對器物進行適當?shù)刈雠f工作,使補配的部分具有年代感,使修復后的瓷器在釉色、風格、光感等方面與原瓷器相一致。
8.修復后影像記錄,電子存檔。
9.填寫保護修復檔案,留存修復時所用的技術及補配材料記錄。
修復好的明白釉褐花瓷缸煥發(fā)了新的生命力,既保留了文物的歷史價值,又給我們提供了研究的史料。中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文物資源數(shù)不勝數(shù),這些都是我們所必須重視的文化財富。隨著時間的流逝,在各種各樣的因素影響下,我國有著大量需要修復及保護的文物,侵蝕嚴重、文字及圖片資料的缺失,使得文物修復工作困難重重。而一件文物的修復所需時間又比較長,所以文物修復工作者一定要持之以恒,復原歷史文物,傳承優(yōu)秀的文化歷史,使損毀文物以完美的姿態(tài)展現(xiàn)在大眾面前,完成文物修復工作者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