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德藏吐魯番出土《爾雅音義》殘片探析

        2023-06-23 13:36:36竇秀艷,楊羽
        現(xiàn)代語文 2023年5期

        竇秀艷,楊羽

        摘? 要:目前,學界對吐魯番出土的《爾雅》關注較少,對上世紀初在吐魯番吐峪溝出土的6件《爾雅音義》殘片的專門研究更是少見。對殘片的發(fā)現(xiàn)與著錄、作者問題、與傳世本文字的異同、學術價值,以及1577號殘片與6783號殘片關系等問題,都需要進行深入探討。通過比較研究,基本能夠確定6件殘片分為兩組,是相同底本的不同抄本,它們不同于陸德明的《爾雅音義》,極有可能是來自隋唐之際學者曹憲的《爾雅音義》。

        關鍵詞:《爾雅音義》;吐峪溝;出土;殘片;《爾雅》

        在高昌國、唐西州、高昌回鶻國時期,吐峪溝是吐魯番的宗教文化中心,也是中西文化交流交往的重要節(jié)點。百余年來,多種類型的文獻被不斷發(fā)現(xiàn)。1902至1914年,由德國人格倫威德爾、勒柯克帶領的“考古探險隊”,對中國新疆吐魯番地區(qū)進行了四次探險活動,獲取了上萬件古代文獻殘片。其中,漢文文獻約7000件,以佛教文書為主的宗教文獻占了主要部分,而儒家漢文經(jīng)籍《尚書》《詩經(jīng)》《禮記》《左傳》《論語》《孝經(jīng)》《爾雅》等殘片僅有百余件。1905年3月,由勒柯克率領的德國第二次探險隊,在吐魯番東南部的吐峪溝河灣左岸崖壁上層的寺窟里獲得了重要寫本[1](P5),據(jù)勒柯克《新疆地埋寶藏記》記載,在吐峪溝山坳的大型建筑群的一間禪房中,發(fā)現(xiàn)了堆積如山的經(jīng)文寫本,這些寫本雖然曾經(jīng)被焚燒過,但其中一些寫卷,“尤其是中國的寫卷,只有頁緣燒焦。這些八、九世紀的寫本整整裝了兩大袋”[2](P100)。這批文獻被捆載西去,收藏于德國柏林民俗學博物館,其中就有《爾雅》。1902至1913年,由日本人大谷光瑞率領的“探險隊”,也曾三次對吐魯番地區(qū)的文物進行盜掘,其中,1908—1909年、1910—1913年的第二次、第三次發(fā)掘,主要是在交河故城、吐峪溝等地,在吐峪溝亦發(fā)現(xiàn)了《爾雅》殘片。據(jù)統(tǒng)計,20世紀初德國、日本“探險隊”在吐峪溝發(fā)現(xiàn)的《爾雅》殘片共有8片,其中,德國藏6片,日本藏2片,均殘損嚴重,不足整頁的三分之一。

        關于日本所藏兩片,竇秀艷曾撰寫了《日藏吐魯番出土〈爾雅〉殘片考》一文[3],對它們的發(fā)掘、收藏、出土地點、書寫時代、體式、用字等問題進行了探討。而關于德藏吐魯番出土《爾雅音義》6件殘片的研究,尚未見到專門論述,雖然6件殘片的音義經(jīng)注不足百余字,但它是除陸德明《爾雅音義》以外的六朝至隋唐時期《爾雅》音注作品的首次發(fā)現(xiàn),可謂是彌足珍貴,其收字、注音、異文,乃至行款格式等,對《爾雅》學、音韻學研究以及吐魯番出土文獻的比較研究,都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主要對吐峪溝出土6件殘片的目錄著錄、1577號5件殘片的作者、與傳世本文字的異同、與6783號殘片關系等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需要說明的是,6件殘片的圖像來源于王啟濤的《吐魯番文獻合集·儒家經(jīng)典卷》(以下簡稱《合集》)卷首圖錄[4],并參考了他的“《爾雅》卷”的錄文與校注。

        一、吐峪溝寫本《爾雅音義》的著錄、綴合

        國內(nèi)最早公布德藏吐魯番寫本《爾雅音義》信息的是北京大學榮新江教授。1996年,榮先生親赴德國,調(diào)查柏林國家圖書館藏德國“探險隊”四次吐魯番考察所獲得的非佛典漢文文獻;1998年,他發(fā)表了《德國“吐魯番收集品”中的漢文典籍與文書》一文[5],在“柏林藏吐魯番漢文殘卷(佛經(jīng)以外部分)草目”部分著錄了11片《爾雅》殘片,其中就包括了《爾雅音義》6件殘片:

        Ch.323v字書?Ch.343v(第314頁)

        Ch.1577v《爾雅·釋蟲》第一五(第317頁)

        Ch.2917v《爾雅·釋魚》第一六(第319頁)

        Ch.1246v《爾雅·釋鳥》第一七(第316頁)

        Ch/U.6783《爾雅·釋蟲》第一五(第321頁)

        其中,323v和343v兩個編號并未定名為《爾雅》,實際上是《釋魚》《釋鳥》音義殘片。同時,榮先生還提供了吐魯番出土《爾雅》的賬簿。

        2005年,榮新江又發(fā)表了《再談德藏吐魯番出土漢文典籍與文書》一文,亦收錄了6件殘片:Ch.1577v、Ch.2917v、Ch.323v、Ch.343v、Ch.1246v《爾雅音義》釋木、釋蟲、釋魚、釋鳥[6](P861)。以上殘片據(jù)字體及正背面內(nèi)容,均屬于同一個寫本,分別存11行、8行、3行、3行、3行。具體可參見榮新江《德國“吐魯番收集品”中的漢文典籍與文書》第314頁、第316—319頁;Nishiwaki2001,第40—41頁,圖2。同時,還有Ch/U.6783(TⅢT363),為《爾雅音義·釋蟲》第十五,4行,吐峪溝遺址出土。具體可參見榮新江《德國“吐魯番收集品”中的漢文典籍與文書》第321頁;Nishiwaki2001,第41—42頁。這里的“Nishiwaki2001”,是指榮先生參考了日本學者西脅常記于2001年所編著的《柏林吐魯番收集品中的漢文文獻》目錄[7]。此次撰文,榮先生把6件殘片明確定名為《爾雅音義》,并根據(jù)字體、正背面的內(nèi)容,把Ch.1577號等5件殘片確定為“同一個寫本”,但未注明“舊編號”①。同時,又把Ch/U.6783(TⅢT363)單獨列為一個寫本,并著錄了舊編號與出土地點。

        2007年,榮新江在《吐魯番文書總目(歐美收藏卷)》(以下簡稱《總目》)中,也著錄了6件殘片的信息[8],與2005年所撰論文大致相同。德國“探險隊”所獲吐魯番文獻在入藏德國柏林民俗學博物館時,曾經(jīng)對漢文、回鶻文文獻做過編號,一般正反面書寫的文獻,殘片舊編號注明在正面文獻中,而1577號5件殘片未有編號,當是書寫于文獻背面。因此,想要獲知其出土時間和出土地點,還要參考其正面文獻的編號。于是,我們就結(jié)合《總目》的正面文獻編號,對6件殘片的信息予以整合,具體如表1所示:

        從《總目》著錄中,我們可以獲取如下信息:

        第一,從《總目》著錄來看,6件殘片屬于兩部寫本。《總目》根據(jù)“字體及正面、背面的內(nèi)容”,以互見法著錄了Ch.1577v、Ch.2917v、Ch.343v、Ch.323v、Ch.1246v等5件殘片“為同一寫本”,Ch/U6.783則自成一類。這6件殘片的內(nèi)容涉及《爾雅·釋木》《釋蟲》《釋魚》《釋鳥》,一般殘存3—8行;根據(jù)高田時雄[9](P37)、王啟濤所收錄的圖版,所謂的“3行或8行”,每行首、尾都是不完整的。

        第二,《總目》為我們提供了殘片的出土地點、出土時間等信息。表1中的縱向第三欄“舊編號”,是吐魯番文獻最初入藏柏林民俗學博物館時給每件文書的編號,其中,第一個T代表在吐魯番考察所得資料;Ⅰ、Ⅱ、Ⅲ、Ⅳ等羅馬數(shù)字,分別為第一、二、三、四次考察;第二個T為吐峪溝的縮寫,后面的數(shù)字是文獻編號的順序。從“舊編號”來看,6件殘片均出土于吐峪溝,其中,Ch.323v“原無編號”,Ch.343v(TⅡT1950)為第二次考察所得,除此之外,其余4片都是由德國吐魯番考察隊第三次掘得。

        實際上,榮新江關于5件殘片的綴合研究,主要是源自西脅常記的《柏林吐魯番收集品中的漢文文獻》一書。我們現(xiàn)在能夠見到的最早談及5件殘片綴合的,是日本學者高田時雄,他曾經(jīng)參與了西脅常記關于吐魯番非佛教類漢文目錄的編纂。2005年,高田時雄撰寫了《漢語在吐魯番——以〈切韻〉殘片研究為專題》一文,探討《切韻》的殘片問題,而5件殘片正面恰好是《切韻》內(nèi)容。該文談到了Ch.1246v、Ch.343v、Ch.323v三件殘片①,作者指出:“這三件殘片字跡相同,當是出自同一寫本。雖然照片的尺寸各不相同,但我們?nèi)钥砂l(fā)現(xiàn)各件殘片上書孔的間隔是相同的。這些書孔的存在,為該寫本原先是同一卷子本這一設想提供了積極的支持證據(jù)?!盵9](P26)高田時雄為我們提供了頗有價值的信息:一是這三件殘片字跡相同,當為“同一寫本”;二是這三件殘片都有裝訂書孔,并且位置相同。

        二、《爾雅音義》殘片的作者

        6件殘片主要是以直音、反切注音為主,6783號偶有釋義,王啟濤《合集》定為《爾雅音義》,因此,我們亦稱其為《爾雅音義》。王先生對殘片作了釋讀、校注,并引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相印證,但未言明殘片音的作者、抄寫時代問題,榮新江、西脅常記等也未談及上述問題。我們通過與陸氏《釋文》的比較研究,同時,參考了傳世《爾雅注》所附《音釋》、《爾雅音圖》音釋以及清代馬國翰、黃奭等學者的輯佚成果,對殘片音義的著者等相關問題進行考察。

        (一)殘片音與陸氏《釋文》不同

        我們整理出1577號等5件殘片共28行,其中,殘片與《經(jīng)典釋文》相同字段可資比較的有20組。通過比對,可以發(fā)現(xiàn),殘片所音經(jīng)注的數(shù)量、注音的方式,都與《釋文》有很大的不同。以1577號《爾雅音義·釋木》為例:

        1行/殘片音:□於點柛囗囗踣步北椔側(cè)其囗又側(cè)囗②

        《釋文》:檿烏簟反車昌蛇反轅音袁獘婢世反字又作斃柛音申踣蒲北反或作仆甾字林作椔同側(cè)吏反一音側(cè)其反

        2行/殘片音:□樅取從檜右外又右活檝接集二音句③

        《釋文》:樅七容反松字林象容反大廟音泰檜古外反又苦外反楫本又作檝子葉反又一音集句

        3行/殘片音:□囗煞莍巨菊又求蓃縮流茱囗殊④

        《釋文》:榝所黠反字林云似茱萸出淮南本草云茱萸一? 名 榝 案 今 樹 極 似 茱萸唯子赤細 莍音求說文云榝椒實裏如裘也 一音巨六反

        蓃所留反又所于反茱音殊

        13行/殘片音:?囗菊囗鱦囗繩

        《釋文》:?居六巨六二反字林云魚有兩乳出樂浪一曰出江說文同喙香穢反膏音高胎他來反啗大敢反鱦郭音繩顧音孕本或作?同

        首先,從體例上看,《經(jīng)典釋文》以注音為主,兼收又音,著錄版本異文,釋義比較簡單;而殘片釋義極少,注音以直音為主,基本上是一字一音,直音作“音X”,反切“XX反”又省去了“反”字。其次,殘片音雖然也是經(jīng)、注兼音,但收字要少于《釋文》。

        再以343號《爾雅音義·釋魚》為例:

        殘片音:囗貽囗夷蚳囗墀蚆囗巴?苦?蜠

        《釋文》:貽顧餘之反本又作胎也他來反字林作囗云黑貝也大才反博布莫反頯郭匡軌反顧又巨追反蜠

        監(jiān)本:玄貝貽貝,餘貾黃白文,蚆博而頯,蜠大而險

        比較而言,殘片比《經(jīng)典釋文》多“蚳囗墀蚆囗巴”兩個字及音,《爾雅》十行本《音釋》及《爾雅音圖》均有“貾囗池蚆囗巴”,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卷五十一所輯郭璞《爾雅音義》有“蚆博而頯巨追反”??梢?,殘片音與陸氏《經(jīng)典釋文》等傳世本及輯佚成果均有不同,或是六朝隋唐時期諸家《音義》中的一種。

        (二)殘片音的作者可能是曹憲

        殘片既音經(jīng),亦音注,有與宋監(jiān)本郭注及《經(jīng)典釋文》不同者,如:1577號殘片第6行、6783號殘片第2行:

        1577號殘片:蝜螌上負下盤蜇七歺囗覔螾

        《釋文》:盤字又作螌蒲安反廣雅云負盤蟅也蟅音章夜反臭昌又反螾以忍反6783號殘片:蜇七夕囗覔螾囗引囗囗

        郭? 注:蜚蠦蜰蜰即負盤臭蟲螾入耳

        比較而言,1577號殘片比《經(jīng)典釋文》多了“蜇七歺囗覔”5字,6783號殘片比《經(jīng)典釋文》多了“蜇七夕囗覔” 5字,“蜇”“”二字亦不見于郭注。那么,兩件殘片之“蜇,七歺(夕);(),覔”又是緣何而來的呢?《廣雅·釋蟲》:“,蜰也?!蓖跄顚O疏證:“即下文飛蟅、飛蠊也。《爾雅》:‘蜚,蠦蜰?!盵10](P1436)可見,《爾雅》之“蠦蜰”又名“”“蜰”。核查隋代曹憲《廣雅音》,有這樣的注音:“,錫音,又七亦”“,覓”[10](P1639)。“七亦”與“七夕”古音皆清母鐸部,音同,“蜇”或“”之訛。又,《說文解字》無“蜇”字,《玉篇·蟲部》:“蜇,陟列切,蟲螫也。”“蜇”之義與“蠦蜰”不合,其音與“七夕(七歺)”亦不合?!稄V韻·錫韻》:“,?!薄都崱ゅa韻》:“,蟲名?!恫┭拧贰阋?,或省。”可知,“”一詞確實出自《廣雅》,“”有異文“”。由此可見,兩件《爾雅音義》殘片中的“蜇”當作“”,“七歺”當作“七夕”,“歺”為“夕”之形訛。

        《爾雅》、郭注及《經(jīng)典釋文》等雅書傳本,均未見“”一詞,兩件殘片所引與《廣雅》有關,尤其是殘片音與《廣雅音》合。既是《廣雅音》,又為何會摻入《爾雅音義》中呢?這可能與隋唐時期的學者曹憲有關。六朝隋唐時期為《爾雅》注音者有多家,如沈旋、謝嶠、施乾、顧野王、曹憲、智騫、江漼等,其中,曹憲是隋唐之際的選學大家,《文選注》者李善即為其著名弟子。曹憲本人既精《雅》訓,又精《選》學及音學,著有《文選音義》《廣雅音》?!杜f唐書·經(jīng)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均著錄曹憲《爾雅音義》二卷,《隋書·經(jīng)籍志》則未著錄,大概是因為《爾雅音義》作于唐時,成于《隋志》之后。據(jù)王書才考證,“貞觀初,曹憲已經(jīng)‘年老不起,則其年齡當時應有70—80歲左右,其仕隋在隋文帝、煬帝時(589隋滅陳后—616)間,當時曹氏年齡當在40—60歲之間”[11](P124)。據(jù)《舊唐書·儒學傳上》,曹憲“年一百五歲卒”,王書才認為,貞觀初曹憲七八十歲,此時《爾雅音義》應該完成。這一時期正是吐魯番地區(qū)進入唐西州統(tǒng)治時期,以曹憲的學術地位及影響,其《爾雅音義》傳至吐魯番是極有可能的。殘片注音極其簡潔,釋義罕見,僅1577號、6783號“蜩”下有“條(蓧)音以下合有九蜩字並同”11個說明性文字,這種簡約的風格與《廣雅音》也極其相似。可以想見,曹氏《爾雅音義》較陸德明《爾雅音義》更為簡明實用。兩件殘片中的“蜇七歺囗覔”5字,很可能是曹憲作《爾雅音義》時援引或誤入進《廣雅》及《廣雅音》。此外,瞿林江博士對5件殘片注音與陸德明《爾雅音義》等進行了比較研究,認為吐魯番殘片《爾雅音義》為隋時高僧釋智騫所撰,其文未見發(fā)表。無論是曹憲,還是釋智騫,他們的學術造詣都是當時翹楚,兩部著作的學術含金量、影響力都足以與陸氏《音義》相頡頏,并且能夠在吐魯番地區(qū)通行,這也足以見出吐魯番地區(qū)的儒學推廣比較深入,層次較高。

        三、1577號等5件殘片與傳世本文字異同

        1577號等5件殘片可識讀的經(jīng)字約55字,注字15字,共約70字,雖然相較于吐魯番、敦煌寫本《爾雅》郭注,其字數(shù)要少得多,但也表現(xiàn)出與諸本的不同及特色。

        (一)異體字

        5件殘片所涉及的異體字共7組,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為異構(gòu)字,如例1至例5;一為異寫字,如例6、例7。殘片中所出現(xiàn)的異體字,在出土文獻、傳世典籍中均少見或少用,有些異體字的證明,甚至需要通過聲旁的發(fā)展來推定。

        1.檿—

        宋監(jiān)本《釋木》“檿桑山?!?,“檿”,1577號殘片作“”。今本無作“”者。

        按:《說文解字·木部》:“檿,山桑。從木從厭?!笨梢?,“檿”為本字。就“”“檿”的聲旁字而言,

        《說文解字·甘部》:“猒,飽也?!倍斡癫米ⅲ骸皽\人多改‘猒為‘厭,‘厭專行而‘猒廢矣?!盵12](P247)《正名要錄》云:“猒,正;厭,通用?!盵13](P333)則“猒”與“厭”為異體字。在敦煌寫本中,“猒”多替代“厭”作聲旁字,如“壓”作“”[14](P471)、“嬮”作“”[14](P474)、“饜”作“”等[14](P479)。由此可見,“”亦當為“檿”的異體字,但在字書等傳世文獻及出土文獻中罕見。

        2.楫—檝

        宋監(jiān)本《釋木》注“《詩》曰‘檜楫松舟”,“楫”,1577號殘片作“檝”;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楫,本又作檝?!眲t亦有作“檝”之本。

        按:《說文解字·木部》:“楫,舟櫂也。從木咠聲?!薄皺v”不見于《說文》,顏元孫《干祿字書》:“檝楫:上通下正?!盵15](P591)《類篇·木部》:“檝楫,舟櫂也。”則“檝”為后起通行字,“檝”“楫”為異體字。吐魯番本作“檝”,與陸德明所見本同。

        3.榝—

        宋監(jiān)本《釋木》“椒榝丑莍”,“榝”,1577號殘片作“”①。

        按:《說文解字·木部》:“榝,似茱萸,出淮南?!?/p>

        《說文》無“”字。從“榝”與“”的聲符字“煞”“殺”來看,顏元孫《干祿字書》:“煞殺:上俗下正。”[15](P591)二字為異體字?!抖鼗退鬃值洹贰皻ⅰ弊窒略疲骸鞍矗骸芳础畾⒅鬃?,形體訛變所致……今‘殺‘煞強分為二字,意義懸隔,‘煞字尤用于‘煞風景一語中,誠由道教文化之所致也?!盵14](P315)“煞”是“殺”的訛誤字,當為俗異體字。黃先生在《敦煌寫本異文綜析》一文中又說:“‘煞字較早見于晉葛洪《抱樸子》等書,可見起源頗早;敦煌寫本雖‘煞‘殺并存,但通常所見多為‘煞字。”[16](P459)可見,以“煞”為聲旁的“”字出現(xiàn)應晚于“煞”,或至六朝隋唐時期;中古辭書、中古出土文獻皆罕見“”字,《正字通·木部》:“,俗榝字。”則“榝”與“”亦當為異體字。

        4.樝—柤

        宋監(jiān)本《釋木》“樝梨曰鑚之”,“樝”,1577號殘片作“柤”。

        按:《說文解字·木部》:“樝,果似梨而酢?!薄皹稀睘楣??!墩f文解字·木部》:“柤,木閑?!奔茨緰艡?。二字本義不同,但聲根皆為“且”,音同。至《玉篇·木部》:“樝,似梨而酸。柤,同上。”二字已經(jīng)通用。又《廣韻·麻韻》:“樝,似梨而酸?;蜃鳀??!标懙旅鳌督?jīng)典釋文》:“樝,字亦作査?!标懯衔匆娮鳌皷肌敝?。從《玉篇》《廣韻》收錄來看,吐魯番本作“柤”,應為“樝”俗異體字。

        5.澁—歰

        宋監(jiān)本《釋木》注“樝似梨而酢澁”,“澁”,1577號殘片作“歰”①。

        按:《說文解字·止部》:“歰,不滑也。從四止。”則“歰”為正字。《玉篇·水部》:“澀,不滑也。澁,同上,俗。”又:“歰,難轉(zhuǎn)也?!墩f文》曰:‘不滑也?!笨梢?,《玉篇》時“歰”與“澀”“澁”為異體字。《廣韻·輯韻》:“歰,《說文》曰:‘不滑也。澀,上同。澁,俗?!笨梢?,“澁”與“歰”為異體字,后皆簡化作“澀”。

        6.荼—

        宋監(jiān)本《釋木》“檟苦荼”,“荼”,1577號殘片作“”。

        按:《說文解字·艸部》:“荼,苦荼也。從艸余聲。”此處的“”當為“荼”的俗寫異體字,這種寫法在唐代出土文獻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如敦煌文獻S.2832《愿文等范本·夫人》:“丁酷至深,毒何及?”[14](P409)又,唐代孫讜墓志“”、唐代馬公亮墓志“”[17](P1288),蓋皆由“艸”旁訛誤而成,這種寫法在當時亦通行。

        7.蝒—

        宋監(jiān)本《釋蟲》“蝒馬蜩”,“蝒”,6783號殘片作“”②。

        按:“”為俗體字,在敦煌出土文獻中,其聲旁“面”皆作“”,如敦研043(2-1)《妙法蓮華經(jīng)》、S.610《啟顏錄》、S.76《食療本草》、096《雙恩記》等[14](P274),則“”為俗寫字。以“”為聲旁的形聲字,如唐代顏真卿《八關齋會報德記》“靦”作“”[17](P1708)。由此可見,吐魯番本“蝒”作“”,亦為俗體字,元代雪窗書院本、明代吳元恭本亦作“”,表明這種俗體影響深遠。

        (二)通假字

        所謂“通假字”,是指本有其字的假借。這種借字為用的現(xiàn)象,基本上都是發(fā)生在先秦時期;東漢以來,為借字加形符造今字或為借字找本字的現(xiàn)象增多,殘片用字正反映出這種語言變革,如例1、例2、例4;魏晉六朝時期,新產(chǎn)生的假借字較少,要證明它為假借字也比較困難,如例3。

        1.椔—甾

        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甾,《字林》作‘椔,同?!?577號殘片作“椔”③,可見,陸氏所用底本作“甾”,引《字林》表明本字作“椔”,陸氏未見《爾雅》作“椔”之本。

        按:今宋監(jiān)本等傳世本與吐魯番本,皆作“椔”。郭璞《爾雅注》:“《詩》云:‘其椔其翳。”今《詩經(jīng)·大雅·皇矣》“其菑其翳”,《毛詩釋文》:“菑,本又作甾?!盵18](P670)可見,陸氏所見《詩經(jīng)》作“菑”與“甾”,不作“椔”,與郭注引不同。由此可知,《詩經(jīng)》《爾雅》古本皆不作“椔”?!皸隆?,《說文》未見,《玉篇·木部》:“椔,木枯死?!薄额惼つ静俊贰皸隆毕乱骸啊稜栄拧贰玖⑺涝粭??!薄皸隆币娪谖簳x隋唐字書,《爾雅》傳本作“椔”者,當是受字書著錄及今字代古字的影響?!扮蕖保墩f文解字·甾部》“東楚名缶曰甾”,本為盛酒漿陶器,與《說文》“葘(菑)”的或體“”字形混,如《廣韻·之韻》:“葘,《說文》曰:‘不耕田也。《爾雅》曰:‘田一歲曰葘。,上同;又《說文》曰:‘東楚名缶曰?!薄啊薄扮蕖毙位?,也影響到由它們而得聲的字,如果認真區(qū)分,破費周章,意義不大。簡言之,“甾()”假借作枯木,“椔”則為其后起本字。

        2.盤—螌

        宋監(jiān)本《釋蟲》“蜚蠦蜰”,郭注:“蜰,即負盤,臭蟲?!薄氨P”,1577號殘片作“螌”。

        按:《說文解字·蟲部》:“螌,螌蝥,毒蟲也。”“螌”為蟲屬?!赌静俊罚骸皹?,盤,籀文從皿?!薄氨P”則為器皿?!都崱せ疙崱贰拔?,負螌,臭蟲,通作盤?!薄氨P”為“螌”的借字。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盤,字又作螌。《廣雅》云:‘負螌,蟅也?!标懯衔匆姟稜栄拧纷鳌拔尅敝?,但以“字又作”、并引《廣雅》,則表明《爾雅》本字作“螌”,“盤”為借字。

        3.魾—魮

        宋監(jiān)本《釋蟲》“魴魾鯬鯠”,“魾”,2917號殘片作“魮”。

        按:《說文解字·魚部》:“魾,大鳠?!薄队衿罚骸磅B,《爾雅》‘魴魾,郭璞曰:‘江東呼魴魚為鯿,鯿別名魾。”[19](P572)可知,顧野王所見《爾雅》本作“魾”?!墩f文》未收“魮”,《說文新附》:“魮,文魮,魚名。”《山海經(jīng)·西山經(jīng)》:“魮之魚,其狀如覆銚,鳥首而魚翼魚尾,音如磬石之聲,是生珠玉?!盵20](P32)東晉郭璞《江賦》:“文魮磬鳴以孕璆?!盵21](卷十二,P186)李善引《山海經(jīng)》為“魮”作注。蓋《山海經(jīng)》《江賦》之“魮”是能夠產(chǎn)出珍珠的珠母貝,古稱“魮”“文魮”;而《爾雅》《說文》《玉篇》等著錄的“魴”,別名“魾”,則與“魮”不同?!磅B”“魮”或由于音同而訛,或涉郭注“魾音毗”之“毗”而訛。而傳世本用本字,吐魯番本用借字。經(jīng)典中未見“魮”與“魾”相同例,或是魏晉六朝時新產(chǎn)生的通假字。

        4.負—蝜

        宋監(jiān)本《釋蟲》“蜚蠦蜰”,郭注:“蜰,即負盤,臭蟲?!薄柏摗保?577號殘片作“蝜”。

        按:“蝜”,《說文》無,《玉篇·蟲部》:“蝜,蝜,蟲大如蜆,有毒?!薄额惼はx部》:“蝜,蝜,蟲名?!苯苑恰拔N”之“負盤”之“負”。吐魯番本“負盤”作“蝜螌”,蓋因其為蟲類遂加“蟲”旁,是借“蝜”為之。

        5.蟣—幾

        宋監(jiān)本《釋魚》“蛭蟣”,“蟣”,2917號殘片作“幾”。

        按:《說文解字·蟲部》:“蟣,虱子也。一曰齊謂蛭曰蟣。”今《爾雅》傳本無作“幾”者,吐魯番本作“幾”當為古借字。

        (三)訛誤字

        5件殘片中還存在一些訛誤字,它們與異寫字不同。異寫字在某種程度上也可歸入訛誤字,但在某一時期不同文獻中皆有這種寫法,可稱為“訛體字”,它往往是約定成俗的;而真正的訛誤字,則是指筆畫、偏旁的書寫錯誤,或不成字,或變成了另一個字,這種現(xiàn)象在經(jīng)典中并不多見。

        1.婟—

        宋監(jiān)本《釋鳥》注:“今婟澤鳥似水鸮……”,“婟”,1246號殘片作“”。

        按:《說文解字·女部》:“婟,嫪也。從女固聲。”古代字書無“”字,吐魯番本當為書寫訛誤。

        2.貾—蚳

        宋監(jiān)本《釋魚》“余貾黃白文”,“貾”,343號殘片作“蚳”。

        按:《爾雅·釋魚》:“余貾黃白文?!惫弊ⅲ骸耙渣S為質(zhì),白為文點。”《玉篇·貝部》:“貾,余貾,貝。”

        “貾”是貝黃色有白點者?!墩f文解字·蟲部》:“蚳,螘子也。”殘片作“蟲”,蓋為偏旁誤寫。

        3.頯—?

        宋監(jiān)本《釋蟲》“蚆博而頯”,“頯”,343號殘片作“?”①。

        按:《說文解字·頁部》:“頯,權也。從頁聲?!逼浔玖x為顴骨、面額,與《爾雅》正同?!队衿ろ摬俊罚骸?,冠名?!薄稜栄拧穫鞅窘宰鳌邦`”,無作“?”者,蓋吐魯番本因二字形相似而訛。

        至于“檜”作“”、“萸”作“”、“椔”作“”、“蟲”旁字作“”、“蜋”作“”、“蛄”作“蛒”、“梯”作“”②,皆為書寫不夠嚴謹、字形相似而訛誤,不一一贅述。

        四、6783號殘片與1577號殘片的比較

        目前,關于Ch/U.6783號殘片的研究,僅見于榮新江的《德國“吐魯番收集品”中的漢文典籍與文書》《再談德藏吐魯番出土漢文典籍與文書》兩篇文章,以及《吐魯番文書總目(歐美收藏卷)》一書,都是比較簡單的條目。如《總目》:“Ch/U.6783(TⅢT363)《爾雅音義·釋蟲》第十五,13.5×14.9cm,4行。吐峪溝遺址出土。”[8](P391)我們據(jù)此僅知道,該片為德國“探險隊”第三次在吐峪溝所發(fā)現(xiàn)的。又“Ch/U.6783(TⅢT363)”為舊編號,據(jù)榮先生稱:“漢字資料主要在回鶻文寫本的背面,一般編作Ch/U的號碼,從Ch/U.6000~7570都是一面漢文另一面是回鶻文的材料?!盵5](P310)由此還知道,Ch/U.6783(TⅢT363)應當著錄為Ch/U.6783r,即正面是漢文《爾雅》,背面是回鶻文。6783號殘片內(nèi)容與1577號大致相同,它與5件殘片的關系如何,我們將在下文予以探討。

        (一)兩件殘片為同一部書的不同抄本

        如前所述,1577號等5件殘片可綴合為同一部書,而6783號殘片雖然出土地點、出土時間與1577等殘片相同,但行款格式卻明顯不同。經(jīng)過仔細比對,可以發(fā)現(xiàn),6783號與1577號部分內(nèi)容相同,有可能是同一部書的不同抄本;同時,它們相同的抄字也有所不同,這種現(xiàn)象在敦煌、吐魯番出土文獻中并不多見。

        6783號的殘片內(nèi)容與1577號的殘片內(nèi)容,可如圖1、圖2所示:

        我們對6783號的殘片內(nèi)容與1577號的殘片內(nèi)容進行了詳細比勘,具體如表2所示:

        首先,6783號與1577號殘片的共同點是:它們皆為德國“探險隊”第三次在吐峪溝發(fā)現(xiàn),出土地點、出土時間相同,都是雙面有文字。抄寫體例相同,都是經(jīng)文大字,音雙行小字,相同的字注音相同。尤其是第二行“蜇七夕覔覔”,這不見于《經(jīng)典釋文》等傳世本,據(jù)上文考證,兩件殘片中的“蜇”字均為“”之訛;第三行“蜩蓧音以下合有九蜩字并同”,兩件殘片的注文相同。由此可知,兩件殘片具有共同的來源。

        其次,兩件殘片的行款格式、書法也有不同之處。第一,從行款來看,6783號《爾雅》為正面書寫,背面是回鶻文;1577號為背面書寫,正面是漢文《切韻》。音注雖然都是雙行小字,但6783號有界欄,1577號無界欄。6783號的行格是事先打好的單字格,界欄線十分清晰,經(jīng)文壓住了欄線。6783號“螜”“蜇”皆為一行的首字,而1577號中此兩字在一葉的中間??梢姡瑑善某瓕懶锌睢⒆謹?shù)均不一樣。第二,從書法來看,它們不是出于同一抄手。如“蟲”的寫法明顯不一樣,1577號“蟲”上有橫撇(),有的右下有“丶”();而6783號“蟲”上為豎撇,右下無“丶”()。兩件殘片“周”的右上角折筆也有所不同,1577號“”,無折筆;6783號“”,有折筆。在兩件殘兩片中,捺的寫法也不一樣,1577號“”,6783號作“”。相同漢字的構(gòu)件亦有所不同,如6783號“”,1577號作“”,右上角構(gòu)件不同。總體來看,6783號抄手的書法水平要高于1577號,并且其背面為回鶻文,也可能是抄于高昌回鶻時期。這些不同均表明兩件殘片抄非一人、抄非一時。

        綜上考釋,這兩件殘片應是同一部書的不同抄本,兩者所用底本相同。目前為止,同一地區(qū)能夠出土同一部書的不同抄本,亦是學界的稀見之事。由于抄非一人,因此,在抄寫的過程中也可能會產(chǎn)生一些問題。

        (二)兩件殘片的文字異同

        先看“”與“”。6783號殘片:“蜇,七夕。,覔。”“”,1577號作“”?!啊?,聲旁“覔”從不、從見,為會意字;“”,聲旁為“覓”,西周中期曶鼎、班簋“覓”作“”[22](P1241),亦為會意字?!队衿ひ姴俊罚骸耙?,索也”,“覔,同覓,俗?!薄墩洝贰耙捯摗保耙摗睘椤耙挕钡哪_注字,郎知本云:“右正行者正體,腳注訛俗?!盵13](P336)這是說“覔”為“覓”的訛俗字?!抖鼗退鬃值洹肥兆殖墩洝吠猓溆?例皆作“覔”[14](P273)??梢姡耙摗睘椤耙挕钡乃讓懽?,由此可以推斷,“”亦為“”的俗寫異體字。

        再看“蓧”與“條”?!夺屜x》“蜩蜋蜩”,6783號殘片“蜩,蓧音”,1577號殘片作“蜩,條音”?!吧墶迸c“條”為同音字,其中必有一個是由抄寫者訛誤而造成的。

        (三)兩件殘片可互相補證

        6783號殘片“螾,引”,可以補1577“引”字殘落;1577號“蜩條音以下合囗九蜩字並同蜋覔良螗”,“蜋”雖然磨滅,但“良”音仍存,可證6783號抄者脫落“蜋”字;1577號作“七歺”反,6783號作“七夕”反,上文已經(jīng)證明1577號作“歺”為抄寫訛誤。

        兩件殘片相同之處雖然僅有20余字,但使我們看到了同一出土地點、同一部雅書的不同抄本的大致樣貌。同時,兩件殘片存在著異文、脫落、訛誤等現(xiàn)象,也讓我們看到了抄本的隨意性以及魏晉六朝隋唐時期《爾雅》傳本文字的復雜性。6783號與1577號殘片同樣是有別于陸德明《爾雅音義》的,尤其是6783號亦有“蜇七夕覔覔”5字,不僅佐證了1577號等5件殘片確實存在這個條目,也證明了吐魯番地區(qū)確實流傳著這樣一種《爾雅音義》。如前所述,6783號殘片也極有可能是來自曹憲的《爾雅音義》。

        五、吐峪溝6件《爾雅音義》殘片的價值

        德藏吐魯番出土的6片《爾雅音義》由于殘損嚴重,提供給學界的內(nèi)容有限,但通過與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宋監(jiān)本等傳世版本的比較,仍然為我們提供了很多啟示和線索:

        第一,它證明了古絲綢之路重要驛站吐魯番地區(qū)的文化繁榮,尤其是位于中西文化交流交往的重要節(jié)點上的吐峪溝,可謂是該區(qū)域的典型代表。在吐峪溝寺院的圖書館中,貯藏著無名氏的《爾雅注》、郭璞注刪節(jié)本、無名氏的《爾雅音義》,有音有注,有全本有刪節(jié)本,一部書又有多個寫本,薈萃其中,而不限于郭璞注、陸德明《釋文》,足見雅書應用之廣泛。《爾雅》是學習儒家經(jīng)典、正名博物的重要典籍,并非普通的識字課本、詞匯教材,6件殘片的發(fā)現(xiàn),豐富了吐魯番地區(qū)雅書的體式,也可以由此推想,吐峪溝儒學發(fā)展水平之高以及漢文化的繁榮景象。

        第二,6件殘片的用字與德藏18片《爾雅》郭注、敦煌藏《爾雅》郭注用字具有共性,都受到東漢魏晉六朝今字代古字、為借字找本字的影響,大多依據(jù)字書而改《爾雅》借字為今字,或以通行字改《爾雅》用字。如“負”作“蝜”、“盤”作“螌”、“甾”作“椔”、“殺”作“”等,后者出現(xiàn)的時代絕不會早于《爾雅》產(chǎn)生的時代。這種現(xiàn)象印證了陸德明所記錄的“近代學徒”擅改《爾雅》用字的混亂現(xiàn)象,亦即“飛禽即需安‘鳥,水族便應著‘魚,蟲屬要作‘蟲旁,草類皆從兩‘屮”(《經(jīng)典釋文·序錄》)。敦煌、吐魯番出土的雅書用字多為今字、俗字,這不但為雅書版本、文字研究提供了新視角,也為中古語言文字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語料。假借是先秦時期的主要用字現(xiàn)象,魏晉六朝以來隨著以本字代借字,新產(chǎn)生的假借字較少,而6件殘片也產(chǎn)生了新的借字,如“魾”作“魮”。

        第三,通過對6件殘片,尤其是1577號與6783號的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寫本時代的文字書寫與刻本時代的文字存在很大的不同。一是字形不固定,一個字有多種寫法,如“”與“”、“”與“蜋”、“荼”與“”、“蝒”與“”;二是書寫訛誤多,出現(xiàn)了筆畫增減、形旁訛混等現(xiàn)象,如“頯”作“?”、“貾”作“蚳”、“婟”作“”,以及“檜”作“”、“椔”作“”、“蛄”作“蛒”、“梯”作“”。上述書寫訛誤,在碑刻、雕版刻印中相對少見,這既豐富了異文的研究類型,但也使異文關系更加復雜化。

        總之,敦煌、吐魯番出土的雅書文獻雖然不夠完整,甚至是吉光片羽,但使人們看到了郭璞《爾雅注》、陸德明《爾雅音義》、唐石經(jīng)《爾雅》之外,六朝、隋唐之際《爾雅》的又一片天地,尤其是吐峪溝出土的無名氏《爾雅音義》,其作者、抄寫時代、音韻地位等問題仍有待于深入研究。我們相信,隨著出土文獻數(shù)字化的發(fā)展,一定會取得更大的突破,為《爾雅》學研究、敦煌吐魯番學研究提供重要的材料。

        參考文獻:

        [1]陳國燦.斯坦因所獲吐魯番文書研究(修訂本)[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

        [2][德]阿爾伯特·馮·勒·寇克.新疆地埋寶藏記[M].劉建臺譯.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3]竇秀艷.日藏吐魯番出土《爾雅》殘片考[J].東方論壇, 2021,(6).

        [4]王啟濤.吐魯番文獻合集·儒家經(jīng)典卷[M].成都:巴蜀書社,2017.

        [5]榮新江.德國“吐魯番收集品”中的漢文典籍與文書[A].饒宗頤主編.華學(第三輯)[C].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

        [6]榮新江.再談德藏吐魯番出土漢文典籍與文書[A].饒宗頤主編.華學(第九、十輯·三)[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7]Tsuneki Nishiwaki.Chinesische Texte vermischten Inhalts aus der Berliner Turfansammlung[M].Stuttgart:Franz Steiner Verlag,2001.

        [8]榮新江.吐魯番文書總目(歐美收藏卷)[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9][日]高田時雄.敦煌·民族·語言[M].鐘翀,等譯. 北京:中華書局,2005.

        [10][清]王念孫.廣雅疏證[M].張靖偉,樊波成,馬濤,等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11]王書才.曹憲生平及其《文選》學考述[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4).

        [12][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3][唐]郎知本.正名要錄[A].續(xù)修四庫全書:第236冊[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4]黃征.敦煌俗字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15][唐]顏元孫.干祿字書[A].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第11冊[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16]黃征.敦煌寫本異文綜析[A].北京圖書館敦煌吐魯番學資料中心,臺北《南?!冯s志社.敦煌吐魯番學研究論集[C].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6.

        [17]臧克和.漢魏六朝隋唐五代字形表[M].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11.

        [18]袁梅.詩經(jīng)異文匯考辨證[M].濟南:齊魯書社,2013.

        [19][南朝梁]顧野王.《玉篇》殘卷[A].續(xù)修四庫全書:第228冊[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0]王心湛.山海經(jīng)集解[M].上海:廣益書局,1936.

        [21][南朝梁]蕭統(tǒng)編,[唐]李善注.文選[M].北京:中華書局,1977.

        [22]董蓮池.新金文編[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

        A Study of the Fragments of Erya Yinyi(《爾雅音義》) Unearthed in Turpan, Collected in Germany

        Dou Xiuyan,Yang Yu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266071, China)

        Abstract:Currently, academic research on fragments of Erya(《爾雅》) which unearthed in Dun Huang is popular.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rich. But the research on the fragments of Erya Yinyi(《爾雅音義》) which unearthed in Turpan is not enough. Especially the six pieces of Erya Yinyi(《爾雅音義》) which is unearthed in Toyukmazar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last century are no specific research works yet.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e following issues: the discovery, description and the author of the fragment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with the texts handed down from ancient times; the value of the 6 fragment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5 fragments of No.1577 and the No.6783 fragments.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research, it is clear that the 6 fragments are different transcripts with the same original. And different from Lu Demings Erya Yinyi(《爾雅音義》), the fragments may be the Erya Yinyi(《爾雅音義》) written by Cao Xian, a scholar at the turn of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Key words:Erya Yinyi(《爾雅音義》);Toyukmazar;unearth;fragment;Erya(《爾雅》)

        亚洲中文无码精品久久不卡| 深夜爽爽动态图无遮无挡| 特级毛片全部免费播放a一级| av熟女一区二区久久| 日本韩国亚洲三级在线| 久久久亚洲熟妇熟女av|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乱码| 久久久久久夜精品精品免费啦| 好男人社区影院www| 激情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人体内射精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熟妇中文字幕三级| 野花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版综合| 一区二区传媒有限公司| 国产乱子伦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二区自偷自拍另类| 天天综合天天爱天天做| 国产精品久久人妻无码| 四虎影视永久在线精品|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综合在线影院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影视 | 国产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三上悠亚av影院在线看| 中文字幕不卡高清免费| 亚洲精品国产av成人网| 色与欲影视天天看综合网| 久激情内射婷内射蜜桃| 四虎成人精品无码永久在线| 网友自拍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三州| 偷偷夜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国产婷婷色一区二区三区深爱网| 一本一道av中文字幕无码| 2022国内精品免费福利视频| 蜜臀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 免费a级毛片在线播放| 300部国产真实乱| 色偷偷女人的天堂亚洲网| 国产亚洲91精品色在线| 丰满人妻熟妇乱又伦精品软件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