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復興
今年,春天的腳步似乎來得更早些。作為二十四節(jié)氣里的第一個節(jié)氣,立春的盎然春意再明顯不過。對于立春的說法頗多:迎春、送春、打春、咬春、踏春、邀春、討春……“春”字前面的那一個個不同的動詞,無一不透露著我們對春天到來的喜悅和躍躍欲試之情。我沒有看到過哪一個節(jié)氣有立春這樣多的修飾和形容,簡直像是多聲部的合唱。
關于立春這樣眾多的說法中,我最喜歡的是咬春。其他那些個附在春字前面的動詞,哪一個有“咬”字更純樸,更充滿動感,更具有鄉(xiāng)間才有的鄉(xiāng)土氣息的誘惑勁兒?
明代劉若愚所著的《酌中志》中記載:“立春前一日,順天府于東直門外迎春,凡勛戚內(nèi)臣、達官武士,赴春場跑馬,比較優(yōu)劣。至次日立春,無論貴賤,皆嚼蘿卜,曰‘咬春?!边@才知道我錯了,“咬春”并不只是具有鄉(xiāng)土味兒,王公貴族一樣如此呢。一口將春咬住就不再撒手、不再松嘴的感覺,是只有春天才有的感覺。
不過,咬春,只是一種帶有象征意味的詞兒。春,怎么個咬法兒?春,是一個抽象的詞兒,咬春,便成為一個不及物的詞組。我們中國人聰明,又實在,總能將不及物變?yōu)榧拔?。立春這一日,民間是講究要買個蘿卜來吃的,蘿卜咬在口中,這才叫“咬春”。春,立刻不再抽象,起碼在那一刻變成了實實在在的蘿卜。而蘿卜在那一刻也像灰姑娘一樣搖身一變,成為春的形象代言人。
問題是,可以成為春的形象代言人的有很多,比如蘋果或梨,起碼比蘿卜更好吃吧?要是必得是蔬菜,西紅柿或黃瓜,也可以和蘿卜“PK”一下,讓人一樣下嘴咬一口。黃瓜顏色更綠,西紅柿顏色更紅,更具有春天的色彩呢。為什么非得是蘿卜不可?
這也是有講究的。因為蘿卜味辣,這是蘋果和梨、西紅柿和黃瓜都不具有的滋味。咬春,不為只看色彩鮮艷的外表,也不為了只咬出甜甜的味道,而要咬出一些辛辣的味道,春,才被賦予別樣的意思。這就是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不是高頭講章,也不是詩書禮教,而是民俗化的道義,潛移默化在一代代人的心里。
咬春,咬口蘿卜,取的就是古人說的“咬得草根斷,則百事可做”之意。沒有經(jīng)歷這個苦,春是不會來到的,春也就沒有了意義。咬春吃蘿卜,一個“咬”字,是心情,更是心底埋下的吃得了苦的一種韌勁兒,是中國人特有的一種風俗。
(選自《中國節(jié)氣》,廣東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文字有刪改)
“春”怎么能咬呢?作者認為中國人的聰明和實在表現(xiàn)在哪里?你還能舉出這樣的例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