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靖芳 李楊詩宇
初心小院。圖/崔靖芳
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xiāng)華溪村,曾是武陵山片區(qū)典型的貧困村。
山高、林密、坡陡、土地貧瘠。過去,這里人均耕地嚴重不足,到處都是巴掌田、雞爪地。村民一年到頭只能種紅薯、玉米、洋芋,幾乎是靠天吃飯。
2019年4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一大早從北京出發(fā),乘飛機抵達重慶,再轉火車、換汽車,一路奔波來到大山深處的華溪村,實地了解“兩不愁三保障”落實情況,同村民代表、基層干部、扶貧干部、鄉(xiāng)村醫(yī)生等圍坐在一起,共話脫貧攻堅。
轉眼4年過去,曾經的小山村換了新模樣。從重慶市區(qū)到華溪村,現(xiàn)在一腳油門便可直接抵達。群山擁沃野,道路直又寬。春來賞花、夏來消暑、秋來嘗蜜、冬來研學,四時之景皆美,仿若那武陵山間的“桃花源”。
2022年,華溪村集體經濟總收入達201萬元,較2019年增加23%;脫貧人口年人均收入達19415元,較2019年增加34%。不久前的華溪村第五屆村集體分紅大會上,1246名村民共分紅近15萬元。
“太陽那個出來喜洋洋,生活一天一個樣,人人心里有方向……只要我們多勤快嘿喲,不愁吃來不愁穿。”
在重慶武陵山深處,經常聽到的土家啰兒調,將華溪村如今甜蜜的生活與未來期許,盡情地唱響了。
華溪村,位于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xiāng),曾是武陵山片區(qū)典型的貧困村。過去,山高林密、土地貧瘠,村里近60%的土地撂荒,村民一年到頭都是靠天吃飯。
2019年4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華溪村,實地了解“兩不愁三保障”落實情況,鼓勵大家努力向前奔跑,爭取早日脫貧致富奔小康。
4年過去了,昔日的小山村早已換了新顏,路更寬闊了,院落更亮麗了,產業(yè)更興旺了。奔跑在鄉(xiāng)村振興道路上的華溪村,無論黨員干部,還是普通村民,“人人心里有方向”。
說起習近平總書記4年前走訪華溪村的場景,華溪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王祥生記憶猶新。
“那天,習近平總書記來村里考察,在去往老黨員馬培清家的路上,我順手從田坎邊挖了一株黃精?!蓖跸樯蚩倳浗榻B,黃精是藥食同源的草本中藥材,非常適合在華溪村種植。
習近平總書記拿著這株黃精,詳細了解起華溪村種植黃精帶動村民脫貧的情況,并關心地詢問:“產業(yè)選準了沒有?”
“選準了!”王祥生堅定地回答。
如今,群山環(huán)抱村落,河流奔騰向前。當年的那一句“選準了”,聽來更有底氣。
初夏的華溪村,天氣不像重慶那么熱辣。上午的陽光依舊和煦,柔柔地灑在初心小院里。
年近90歲的馬培清老人,正坐在院壩里曬太陽,樂呵呵地招呼著往來的游客。有熱情的游客想找老人合影,她慈祥地笑著,點頭,起身。拍照前,老人總先要整理好衣服,細心擦拭胸前的黨徽。
4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到華溪村時,就坐在馬培清老人家的院壩里,和村民們一起話家常、談愿景。
如今,熙熙攘攘的游客將小院填得滿滿當當。老人家的院壩,不但成了游客“打卡”地,柴棚改成了主題郵局,房子的閣樓上還開辦了“初心書屋”。兒媳在家里賣起土家族特色“幸福米米茶”,這是一種用豬油炒煮,混上甜滋滋的醪糟、蜂蜜、紅糖做成的土家美食。一碗熱騰騰的茶湯下肚,一直甜到心里。
環(huán)繞著院壩,一株株黃精在木瓜樹下拔節(jié)生長,長勢喜人。
今年底,華溪村第一批種植的黃精就要收獲。最近,老人常常拄著拐杖到田間地頭轉轉,看看黃精的長勢:“真是選得準!你看這葉子,底下肯定長得好啊?!?/p>
“你家的黃精為啥能長得這么好?”每當村里有人問起時,馬培清老人說是自己的小兒子在管護上用心。
小兒子陳朋,在遞交3次入黨申請成為正式黨員后,今年又成了村里的管水員。前一天晚上,村里落了大雨,一大早他就急著去檢查水井。這不,剛檢查完水井回來,還沒歇一會兒,就心心念念地里的黃精,打算趁著好天氣給黃精鋤草。
誰能想到這個皮膚黝黑、在田地里細心耕作的男人,幾年前還是村干部口中“扶不上墻的爛泥巴”,是村民口中寧愿抱著酒瓶子也不肯挑擔揮鋤的“酒鬼”。
“以前喝酒差點把家都搞丟了,身體也搞垮了,村里分的‘脫貧豬轉頭我就賣了換酒,全家都跟著我操心?!碧崞饛那暗淖约海惻笥行┎缓靡馑嫉匦α?。他忙對《民生周刊》記者擺擺手,現(xiàn)在早就不喝了,不喝了。
2018年,華溪村開始實施農村土地流轉政策,陳朋將自家的閑置土地流轉給村集體,由村集體引資搞黃精種植。他再從村集體反包6畝地,按時令為黃精鋤草、施肥。村里則根據不同的管護階段給予不同的管護費。
陽光和煦,年近90歲的馬培清老人正坐在院壩里曬太陽,樂呵呵地招呼著往來的游客。圖/崔靖芳
在村干部的幫扶下,陳朋漸漸嘗到產業(yè)甜頭,漸漸發(fā)生了改變。
在管護黃精的同時,他還主動參加技能培訓班學習木工手藝,在附近工地找活干,家庭收入漸漸提高,“加上出門做工、賣米米茶等,去年大概有10萬元收入”。
4年前,習近平總書記走進馬培清老人院壩,看到谷倉里裝滿稻谷,廚房梁上掛滿臘肉;聽說他們家以土地入股種植中藥材黃精,參與管護藥材基地等,有了穩(wěn)定收入,脫貧之后又邁進致富之門,總書記十分欣慰。
今天,中益鄉(xiāng)的黃精種植面積已從最初200多畝發(fā)展到1200多畝,上下游產業(yè)鏈初步形成。去年9月,“中益黃精面”首發(fā)出口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黃精變黃金,不僅讓村民脫了貧,還成了振興鄉(xiāng)村的重要支柱產業(yè)。
“既然黨的政策好,就要努力向前跑?!标惻蟀迪聸Q心,一定把產業(yè)管好,把黃精管護好?!耙粋€黨員就要好好地干,把我該做的事情做好。還要帶動鄉(xiāng)親們一起干,把黃精產業(yè)管護好,做大做強?!?/p>
田地里,陳朋彎著腰,地里一棵棵黃精看得仔細。不遠處,馬培清望著小兒子的背影,笑意爬上眼角。
沿著馬婆婆家院壩前的村道,向山坡蜿蜒而上,走過石階,幾間蜜黃色的土家民居隱在茂密的樹木后,那是譚登周老人家。
午后,譚登周剛送走一批前來“打卡”的游客,坐在門口長凳上休息。明媚的陽光下,他身后的紅色對聯(lián)格外醒目。
“九死一生靠政策,三病兩苦有醫(yī)?!?,橫批是“共產黨好”。這是小學都沒讀完的譚登周5年多前受傷住院在病床上一個字一個字想出來的。那年,譚登周外出務工時受了重傷,家里因病返貧。
“要不是黨的好政策托底,我墳上的草早就一人高啦!”譚登周輕輕撫平對聯(lián)上的褶皺,低聲道,“現(xiàn)在真是好啊。”
4年前,習近平總書記踏著濕滑的石階,來到譚登周家。當時,譚登周的老伴焦婆婆正在鍋里燜洋芋飯、團子粑粑和酸鲊肉。
在譚登周家院壩,總書記從屋外走進屋內,邊看邊問,從身體健康到日常吃食,從被褥厚薄到一年的收入,從看病吃藥到老年生活保障等,件件問得仔仔細細、明明白白。
4年來,每逢春節(jié)前,譚登周都會買來鄉(xiāng)里最好的紅紙,托人重寫這副對聯(lián),再鄭重地貼回原來的位置。對聯(lián)是“老對聯(lián)”,背后的故事每年都有新變化。
這4年,譚登周家屋后的陡坡裝上了護欄,村里設立的“兩不愁三保障”基金,他家是受益者之一。家里的收入年年上漲。去年,譚登周還當起了村護林員,主動認養(yǎng)了5箱中蜂。家里的柴棚也被村里改造成農特產品銷售店,譚家用柴棚入了股。酸鲊肉、黃精桃片、黃精面條……小店里擺滿了華溪村生產的土特山貨和各種產品。
前不久,譚登周因身體不適住院,住了大半個月,醫(yī)保報銷了90%,老人反復地說“真是省不少”。
彼時,恰逢華溪村雨季,雨潤大地,催著山間植物肆意生長。擔心草木長得過茂,老人回來不方便行走,王祥生時常自己扛著鐮刀鋤草、修整樹木。
雨過天晴,譚登周家前的路干凈整潔,樹木錯落有致,陽光透過枝丫灑進院壩。譚登周笑著說:“我現(xiàn)在不愁吃穿、看病也方便,我自己也想出力,這日子越過越有滋味了?!?h3>路寬,人旺,產業(yè)興
走出譚登周家院壩,王祥生回憶起4年前習近平總書記當面叮囑他,能夠做到讓山里村民出行方便,是一件很難得的事。
經過4年努力,今天,行走在華溪村,條條青石板路從村民家的院壩出發(fā),如人體的毛細血管,與村里的主干道緊緊相連,這條用瀝青鋪成的全村主脈,被命名為初心路。
初心路蜿蜒山間,從小溪兩側一直向山林深處延伸,把星散居住的華溪村民聯(lián)結為一個團結和諧的大家庭,把游客帶向家家戶戶,把村里的產業(yè)串聯(lián)起來,更把山里山外的人和物聯(lián)通了起來。外界進入華溪村的公路,也拓寬了,比過去更寬闊、更順暢。
“過去,我家靠賣肉掙錢。賣肉是個苦活兒,凌晨兩點半就要出門去縣屠宰場,早上6點從縣城拉肉回來,8點前切割好,再交給家屬去賣?,F(xiàn)在路寬了、平了,一年四季游客不斷。所以我不賣肉了,改行做旅游、開民宿。”王祥生扒掉老房子,在原址上蓋起新房辦民宿,二三層接待游客,一層開了個不小的超市,收入比賣肉多多了。
“總書記來過之后,大家精氣神可高了,村里的人氣也旺了?!比A溪村偏巖壩“有一家”農家樂里,老板花仁叔剛從山上挖筍子回來。這些個頭不小筆直飽滿的筍,整整齊齊碼放在院子里,花仁叔準備把它們曬成筍干,加入今年夏天的農家樂新菜單。
午后,譚登周正在打理農特產品銷售店。圖/崔靖芳
如今,路通了,也更寬了,一腳油門就能從重慶市區(qū)直接開到“有一家”門口,門口還設置了不少停車位。
“今年‘五一開張了兩天,毛收入就達一萬多塊錢。臘肉、黃精燉雞、洋芋飯、紅苕……這些東西,食客吃得特別香?!边^去,村里大多數(shù)村民一年的當家食物,如今已成為華溪村不可或缺的特色美食。不少食客驅車前來,就是為了嘗到最新鮮、最地道的土家味道。
盛夏將近,華溪村的人氣逐漸旺起來。村里有幾家民宿已經訂滿,重慶來避暑的游客一撥接著一撥?;ㄈ适迤诖衲甑纳鈺谩?/p>
“2020年剛開業(yè)時,啥子都不懂,村里專門給我們做了培訓,指導我們。剛開那年就賺了10萬塊?,F(xiàn)在上手了,就是享受、喜歡!女兒、女婿也都回來幫我,越做越有味兒嘛?!?/p>
道路、環(huán)境提檔升級后,辦民宿、開農家樂的,不僅僅是華溪村。在縣鄉(xiāng)政策支持下,經過專門培訓,中益鄉(xiāng)50多戶農民利用自家空余房屋,開起了農家樂和民宿。
現(xiàn)在的中益鄉(xiāng),山清水秀,四時之景各有其妙,來中益鄉(xiāng)“鄉(xiāng)村游”的游客絡繹不絕。搞特色種植、養(yǎng)蜂、賣土特產、辦農家樂,鄉(xiāng)親們發(fā)揮所長,各有滿意的產業(yè),忙得不亦樂乎,“旅游飯碗”越端越穩(wěn)。
“你能明顯感覺,大家整體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發(fā)展勁頭空前高漲。從黨員干部到群眾,都在想方設法搞發(fā)展。我們中益鄉(xiāng)的鄉(xiāng)親去其他鄉(xiāng)鎮(zhèn)趕場(集)時,可是很有排面的?!敝幸驵l(xiāng)黨委委員、副鄉(xiāng)長郎滔說。
自從開起農家樂,周圍的朋友都說花仁叔變得更年輕、更愛笑了,花仁叔自己也感覺到了變化:“生活真的好,收入也好,在屋里就能掙錢,啥都有。以前地里的活都干不完,啥子都不想?,F(xiàn)在吃完飯還出去走走路,今年春節(jié)我還出去旅游呢。都說現(xiàn)在這日子跟蜂蜜一樣甜,我覺得比蜂蜜還甜嘛?!?/p>
“有一家”小院對面,研學基地依河而建。
見證了脫貧攻堅無數(shù)故事的河流,在鄉(xiāng)村振興的道路上成為天然的研學課堂。
綠水青山間,沿著華溪村的脈絡,研學團隊一個接著一個來到這里,從四季變化到民俗文化,從脫貧攻堅的豐碩成果到鄉(xiāng)村振興的新篇章,小山村成了研學大課堂。
“春賞花來夏看果,秋嘗蜜來冬研學”,初心廣場、初心學院、初心書屋、蜜樂園、蜜蜂科普館……串聯(lián)起華溪村的一個個變化、產業(yè),華溪村農文旅融合,已成為中益鄉(xiāng)一道亮麗風景。
夕陽帶著余暉戀戀不舍退場,花仁叔的小院,燈亮了。蜜黃色的墻上,村里請來大學生為院壩墻壁繪制壁畫,機靈可愛的蜜蜂卡通造型,在燈光下更顯暖意。
去年,華溪村養(yǎng)殖中蜂8000余群,中蜂養(yǎng)殖成為華溪村村民增收的重要手段。每逢9月,華溪村漫山遍野的五倍子花盛開,這不僅是讓人大飽眼福的秀美風景,更是中蜂采花釀蜜的良好選擇。
村民們會在五倍子花期過后收割一次,此時收割的五倍子蜂蜜供不應求。
近年來,華溪村以蜂蜜色為主基調,對村容村貌和基礎設施進行整體提升,將蜂蜜的清甜融入生活的每一處。行走在華溪村,與“蜂蜜”有關的元素隨處可見。路旁蜜蜂造型的路燈,照亮腳下的路。
“華溪人民啰喂,喜洋洋哦啷啰,經濟收入啷啷扯哐扯,年年增哦啷啰……”
伴隨著土家啰兒調,今年村里又分紅了。
每年4月15日,是華溪村村民的節(jié)日。4年前的這天,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華溪村看望村民,每年這一天,已被村民定為村慶日,也是村集體經濟分紅的盛會。
載歌載舞、熱鬧非凡的分紅大會,華溪村已連續(xù)舉行5屆。今年的分紅大會,華溪村村集體共為1246人分紅149520元。村民們聚在分紅桌前,排隊、登記、簽字、摁手印、領分紅……幸福的笑容洋溢在每個人的臉上。
一張張笑臉背后,是一個個奮斗故事。
2022年,華溪村村集體經濟總收入達201萬元,脫貧人口人均收入19415元。從2014年脫貧人口人均收入5340元,到2022年的19415元,今天的華溪村,脫貧人口戶戶有了穩(wěn)定增收渠道,沒有一戶返貧。
4年時間里,華溪村特色種植、養(yǎng)殖產業(yè)也形成規(guī)模:黃精長勢茂盛、莼菜葉肥色綠,加上吳茱萸、木瓜、荷花、中蜂,村民們的生活也在各色產業(yè)間越來越繽紛多彩。
村里設立的“兩不愁三保障”基金積累總額約37萬元,用于符合條件的各項獎勵和幫扶超過16萬元,惠及村民500余人次,“兩不愁三保障”基金也讓村民的生活更有底氣了。
“19415,正好是習近平總書記到我們華溪村來的時間,太巧了!”王祥生回憶起統(tǒng)計結算時的情形。當最終結算按鈕按下,數(shù)字出現(xiàn)的那一刻,現(xiàn)場歡聲如雷。
來自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的學生們正在集合準備前往研學基地。圖/崔靖芳
“我們現(xiàn)在過得開開心心,各方面都過得很好,很滿意。”馬培清老人說,“我們是先吃黃連苦,再吃辣椒辣,今天是吃蜂蜜甜!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分紅大會之后,新的目標在村民心中播種。
花仁叔家新買了小轎車,計劃今年和家人一起開車自駕游。她想看更多的風景,也想看看其他民宿、農家樂都是怎么干的,自己能不能做得更好:“現(xiàn)在政策那么好,更要越做越好嘛?!?/p>
作為黨員、村民小組長,今年陳朋不僅打算在自家黃精上多下功夫,還想帶動鄉(xiāng)親們一起管護好黃精;作為管水員,他希望村民們每天用水不愁;作為兒子,他希望今年能多抽一點時間,好好照顧母親;作為初心小院的一分子,他想和母親一起繼續(xù)把小院守好,將村里的變化、村里的故事講給每一個走進小院的客人聽。
他也在心里默默期許著,“村子基本上每天都在變,真希望總書記能再來村里看看”。
“全面小康路上一個也不能少。”4年前,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仍是王祥生今年的目標:“今年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同時,我們還想帶著鄉(xiāng)親們一起走出去。打造品牌、提升質量、擴大影響力,希望一年四季都有人走進華溪村。爭取讓大家的分紅一年比一年多,共同富裕的路越走越寬?!?/p>
走進華溪村,“中國·華溪”幾個大字首先映入眼簾,字里行間藏著村民們對未來生活的向往:“若有一天,大家提起中國最美鄉(xiāng)村,首先能想到華溪,那該多好??!”
田間地頭,“如今政策就是好,我要努力向前跑”,醒目的紅色標語,滿載華溪村的奮斗故事,也激蕩著新的奮斗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