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雯婷
《古銀杏》是蘇州吳縣黃埭文化中心在 1987年為著名評彈作家朱惡紫先生出版的一冊16開的油印彈詞開篇集。該集雖沒有精美的排版與印刷,且當時由于經(jīng)費有限,原版也僅刊印了幾十本,但卻精選了朱惡紫先生從1928年到1988年這60年中創(chuàng)作的102個開篇作品。這些作品大致按照創(chuàng)作時間排序,包含了傳奇故事、風物游記、歷史人物、歌頌4個門類。展讀之下,這些作品一方面承襲了傳統(tǒng)開篇的創(chuàng)作特點,另一方面也展現(xiàn)了新時代彈詞作家與社會互動的氣象,是朱惡紫先生從評彈愛好者蛻變?yōu)槁殬I(yè)評彈作家的生動記錄。
早期,彈詞從業(yè)者一般只在定場時演唱開篇。開篇或與長篇的書情有關,或為江南小調,也有【三六】【老六板】等江南絲竹音樂中的曲目。早期開篇多由彈詞藝人自己編唱,并無專業(yè)的作家寫作。而受限于當時彈詞藝人的平均創(chuàng)作水平,所以舊有的開篇一般質量不高,“隨唱隨丟”。20世紀30年代,無線電傳播媒介迅猛發(fā)展,而在南方的娛樂節(jié)目中,蘇州評彈節(jié)目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更有“有電皆廣告,無臺不說書”之說。彈詞開篇在這一時期,逐漸成為可以獨立演唱的節(jié)目。一些彈詞愛好者在這特定社會因素的催化下,開啟了成為職業(yè)彈詞作家的契機,朱惡紫便是其中之一。
朱惡紫創(chuàng)作的彈詞開篇與他的生活經(jīng)歷以及蘇州、上海兩地的社會的發(fā)展都有著密切的關系。他是一位雅好彈詞的文人,他早期的作品多以才子佳人、傳奇故事等為主題,《古銀杏》中共收錄了這種類型的作品32個。1928年,朱惡紫在無錫國學專修學校學習,恰逢到無錫演出的彈詞家朱蘭庵、朱菊庵兄弟。經(jīng)人介紹,朱惡紫與朱氏兄弟締交,也讓自己的作品能從“坐而論道”轉向“起而行之”,有了立足舞臺、進一步打磨的契機。作為彈詞從業(yè)者,朱氏兄弟更加熟悉彈詞開篇的格律、韻腳?!督鹩衽贰痘返乳_篇都是朱惡紫創(chuàng)作并與朱蘭庵一起推敲,后由朱菊庵首演的,經(jīng)受住了聽眾和舞臺的檢驗。20世紀30年代,蔣月泉在電臺播唱的后來成為【蔣調】代表作之一的《杜十娘》,也出自朱惡紫之手。只是,詞曲作者處于幕后,雖然朱惡紫的作品流布甚廣,但他的名字卻少有人知。蔣月泉在一次演講中說道:“我唱《杜十娘》唱紅了,但一直不曉得它是啥人寫的,現(xiàn)在才曉得作者還在,叫朱惡紫。老先生住在蘇州齊門外黃埭鎮(zhèn)……”而這次演講,距離蔣月泉首次彈唱《杜十娘》已有50多年了。
聽眾對“電臺開篇”的熱烈追捧,使得彈詞藝人自己創(chuàng)作的開篇難以應付持續(xù)上漲的市場需求,彈詞家“不得已四出征求”,文人的加入也就順理成章。朱惡紫的開篇重視評彈的演唱規(guī)律,情感細膩,筆法婉轉,結構嚴謹,敘述曉暢,別有風味,深受評彈藝人的喜愛,遂有大量的評彈藝人向他拋出橄欖枝。在《我與評彈結緣的六十年》自序中,朱惡紫也寫道:“(我)經(jīng)常為上?!蟀偃f金空中書場中(朱)耀祥、(趙)稼秋、沈(儉安)薛(筱卿)、劉(韻若)謝(毓菁)、炳盔①寫稿?!薄半娕_開篇”的求新求變,讓彈詞作家開始挖掘更多新故事,朱惡紫也是在這一時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寫作特色,將“開篇當作‘書來寫”。
從1937年起,朱惡紫將創(chuàng)作的重心轉向編寫戲曲故事及《聊齋》故事開篇。《古銀杏》中所收錄的,根據(jù)民間故事及戲曲劇目改編的作品有9個,根據(jù)《聊齋》故事改編的開篇23個。除了彈詞開篇,這一時期朱惡紫創(chuàng)作的詩文、長篇詞本之類的文學作品,也廣見于上海三友實業(yè)社的《無線電》、蘇州明報的《播音湖》、蘇州早報的《播音園地》等刊物,并由評彈從業(yè)者在“蘇州”“久大”和“百靈”3家電臺播唱。1958年,朱惡紫受邀為蘇州、無錫的園林編寫導游開篇。這些開篇作品也收錄于《古銀杏》中,共31個。1979年后,朱惡紫的創(chuàng)作主題有了較為明顯的時代特征,他為蘇州人民廣播電臺重寫了一組有關歷史人物的開篇,在《古銀杏》中收錄23個,另外,歌頌類型則有16個作品被收錄進了《古銀杏》。
朱惡紫通過開篇反映實事,也通過開篇回應政策,用傳統(tǒng)故事呼吁聽者向和樂善。在不斷更新創(chuàng)作主題的同時,朱惡紫在開篇的句式與表現(xiàn)手法上也有創(chuàng)新。他的開篇作品大多以七字句為主,并酌情加入襯詞以擴充樂句,抑或通過減字的方法來精煉唱詞。例如在開篇《干將莫邪》中,首句“伉儷雙雙情感深,干將莫邪結朱陳”是傳統(tǒng)七字句,樂句“(采集那)五山之精五金英,(煉成那)吹毛孔血作兵刃”則加入襯詞,將七字句擴充為十字句,使詞意更為清晰。樂句“莫邪隨夫婿,同行到都門;跟著眾劍匠,日夜共辛勤。鼓風力,爐火升;嘩嘩鐵水起翻騰”則為減字腔句。通常來說,減字句可以給彈詞藝人制造一個快板的樂段,使得開篇在演唱時音樂表現(xiàn)、節(jié)奏表現(xiàn)更豐富。
朱惡紫也善用嵌字聯(lián)唱式。1982年他所創(chuàng)作的《賀新涼·慶賀蘇評校復校后首屆同學畢業(yè)志喜》就采用了這種創(chuàng)作手法。
云淡天高喜氣揚,獻詞一曲《賀新涼》。
紅顏白首齊鼓舞,節(jié)屆秋禊樂事長。
眾志成城自古道,賢材良弼共興幫。
(自從那)三中全會傳喜訊,從此萬民心向黨;英明決策(使)國興旺。
萬眾一心才能搞團結,(要學那)革命前輩(的)斗志強。
出生入死無畏懼,(不怕那)彈雨槍林在戰(zhàn)場。
祖國繁榮前途好,光榮業(yè)績(應歸)共產黨;升平社稷民安康。
盛會歡呼十二大,群策群力(有)好主張。
(我們是)義不容辭跟黨走,(把黨的)歷史性文件學習忙。
文藝界(也該)開創(chuàng)新局面,“雙百”、“兩為”是方向;
(堅持那)四項基本原則第一樁。
現(xiàn)代化建設迎頭趕,(各項)事業(yè)進入正軌上;軍政素質大發(fā)揚。
振興中華(是)千秋業(yè),(從那)新起點(走向)昌盛與富強。
輕裝前進高速度,(好比那)騎士風貌氣軒昂。
兵貴神速(將)分秒奪,振作精神向前方;節(jié)用強本國運昌。
作品將“喜賀首屆成材,從此英才輩出在繁榮社會主義文藝、向‘四化進軍中,起‘輕騎兵作用”中的每一個字都嵌入作品的一句唱詞中。
他還擅于運用連珠頂針的方式,讓作品環(huán)環(huán)緊扣,引人入勝。如《壽慶雙甲子》就是如此。而且全篇由“春”字起,用“春”字落。
春老江南囀曉鶯,鶯飛草長倍精神。
神州十億興改革,革故鼎新福萬民。
民氣昭蘇開盛世,世界面貌煥然新。
新時期、百廢俱興建,建設“四化”(靠)億萬人。
人民電臺再報喜,喜暮云春樹(也)慶升平。
平治國運雙喜巧,巧逢那、書會壽誕臨。
臨池作曲(把)壽來祝,祝前途光明日日新。
新舊書目安排好,好節(jié)目聽來趣味深。
深望今后再創(chuàng)新,新姿態(tài)(吹響)時代最強音。
音律和諧真享受,受人歡迎不厭聽;
聽眾口碑留好評。
[說]評彈教育了人千萬。
萬馬千軍向前奔;
奔向那‘四化征途獻青春!
另外他還采用以數(shù)字排列的方式編寫作品。如《慶會篇》不僅有正序的數(shù)字,還有倒序的數(shù)字。
一代藝人蔣月泉,二翼華發(fā)雪霜添。
三弦彈奏創(chuàng)新調,四座歡聲贊連連。
五弄梅花詠白雪,六么不讓霓裳先。
七始和聲韻律好,八音聯(lián)奏掃云煙。
九韶譜曲歌盛世,十二和雅樂樂章全。
百煉千錘功力厚,(果然)千里尊羹邁前賢。
萬選青錢身價重,億兆仰望廣流傳。
(正如)萬年枝上妙音鳥,千聲萬韻濯清泉。
百年樹人為己任,(培育那)十頃蓮花透水鮮。
九轉金丹成新秀,八義七步不虛言。
七緯順度流光速,六十甲子換新天。
五十年藝術生涯多建樹,四海名揚著先鞭。
三寸舌豐功垂百世,(貫徹那)二為“雙百”永向前;
(我是)一曲俚歌(代)慶會篇。
多種多樣的創(chuàng)作手法,使人感到了朱惡紫深厚的文學素養(yǎng)、扎實的語言功力、豐沛的創(chuàng)作熱情,讓讀者、聽者還有唱者都能感到無窮的趣味。
《古銀杏》中有一開篇即叫《古銀杏頌》,朱惡紫以古銀杏命名他的開篇集,是以銀杏之高潔自礪,既展現(xiàn)了他“奮發(fā)向上、志凌云霄”的高尚情操,也表達了他對評彈事業(yè)可以“萬世千秋永不凋”的無限期待。
埭川文物數(shù)前朝,古銀杏一株沖九霄。
(乃是)太平天國慕王親手種,一百廿年樹齡高。
1.49米②的昂藏體,五層樓房僅齊腰。
(銀杏?。┠銓亦l(xiāng)美增添了濃度,加強了色調,黃埭人民足自豪。
(你有那)神秘驚人(的)免疫力,(可以)萬劫不磨把災消。
(你)如果有眼能看到:清政府是膿皰,(受盡了)列強欺凌與諷嘲。
(你)如果有耳能聽到:社會不平知多少?哀鴻遍野哭號啕。
(你)沒有梅花的清香,桃花的妖;
不屑(和)百卉同爭俏,(戰(zhàn)勝了)一年年風劊與霜刀。
(有那)堅強(的)剛毅勁,百折不撓不動搖。
且喜還童能返老,青春煥發(fā)在今朝。
人人學習你高尚的情操,奮發(fā)向上、志凌云霄。
(我們要)百倍精心愛護,(你是)家鄉(xiāng)(的)傳世寶;
(活文物)萬世千秋永不凋。
(文章配圖由黃埭評彈博物館提供)
注釋:
① “炳盔”疑為(楊)斌奎先生之誤寫,而在朱惡紫先生的《我和評彈結六十年的回顧與展望》中,也提到了為“大百萬金”中(朱)耀祥(趙)稼秋、沈(儉安)薛(筱卿)、劉(韻若)謝(毓菁)等諸位先生創(chuàng)作,但無“炳盔”。為尊重朱惡紫之文章原貌,本文保留“炳盔”。
②《古銀杏頌》原文字如此,數(shù)字可能有誤。為尊重原稿,文中保留“1.49米”。
(作者:蘇州市吳中區(qū)文化館館員)
(責任編輯/馬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