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依法懲治網絡暴力違法犯罪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日前發(fā)布。全文共20條,對網絡暴力的具體行為、社會危害、法律救濟、綜合治理等方面予以明確,并對網絡暴力案件長期存在的立案難、取證難、公訴難等問題提出針對性破解途徑。
網絡暴力猶如寄生毒瘤,不僅持續(xù)傷害社會肌體,近些年還不斷膨脹發(fā)育,呈現(xiàn)出不少新特點。其一,覆蓋面廣,施害門檻低。無論是個體的衣著打扮,還是家世背景,或不經意的表情動作,都可能招致口誅筆伐;其二,假“道德正義”之名,行“輿論懲罰”之實。如今的“鍵盤俠”常將各類分歧做泛道德化處理,常常發(fā)生“當事人已經和解,網友窮追不舍”的尷尬;其三,“帶路黨”“營銷黨”活躍其中。一些人炒作極端觀點,捏造歪曲事實,惡意誤導公眾。
與網暴發(fā)展的烈度相比,大眾維權的困境卻非常明顯。就拿司法立案來說,網暴所涉及的侵權類型,多以自訴案件為主。而舉證責任個體自負,本身就意味著較高的司法啟動門檻。特別是在網絡這樣一個傳播匿名性和即時性交織的場域,不僅證據(jù)難以固定和收集,“屏幕背后的人”更是難以定位。對受害者而言,要么只能艱辛抗爭、硬耗到底,要么選擇吃啞巴虧,忽視評論自我消化。施害成本與維權成本間的巨大落差,又何嘗不是對網暴的另一種“縱容”。
由此審視本次征求意見稿,不僅梳理整合了相關法律條款,而且結合了執(zhí)法、司法實踐,指向性十分清晰,就是要為懲治網暴違法犯罪提供明確有力的支持,給廣大網民撐腰。尤其是明確“依法能動履職”,要求職能部門及時啟動公訴程序,暢通了自訴轉公訴的渠道。意味著如今不管是誰,只要遭遇了達到違法犯罪的網絡暴力,司法機關都應主動站出來予以保護。這背后其實是治理邏輯的演進——網暴不再是一家一人之事,而是關乎社會公序良俗的行為。讓司法救濟普惠于所有人,這樣的政策舉措無疑具有強烈針對性,效果值得期待。